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82—2009年冬夏两季热带季节内振荡的趋势特征 被引量:3
1
作者 陶丽 吴盟盟 +1 位作者 沈新勇 赵久伟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41-649,共9页
采用1982—2009年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逐日向外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资料,利用EOF方法,分析了20-70 d北半球夏季(6—9月)季节内振荡(boreal s... 采用1982—2009年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逐日向外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资料,利用EOF方法,分析了20-70 d北半球夏季(6—9月)季节内振荡(boreal summer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BSISO)与冬季(12月—次年2月)季节内振荡(也称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不同的强度趋势。结果表明:BSISO指数有明显加强的趋势,而MJO指数的趋势则不明显。进一步利用频率—波数分析方法将季节内振荡(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ISO)分成西传和东传两部分。结果表明:东传的BSISO在其活动中心——热带印度洋地区有显著加强的趋势,而东传的MJO在其活动中心的趋势则不明显,仅在其活动中心西南部即热带印度洋西南部有减弱的趋势。为探究其原因,文章进一步分析了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和纬向风垂直切变的趋势变化。结果表明:1982—2009年,西太平洋和印度洋SST无论冬夏均持续增暖,SST并不能解释冬夏两季ISO不同的趋势特征;而夏季热带印度洋地区对流层中低层东风垂直切变减弱,冬季海洋性大陆地区东风垂直切变增强。由此认为:热带印度洋东风垂直切变减弱有可能有利于东传的BSISO加强;而海洋性大陆地区东风垂直切变加强有可能削弱东传的MJO,但这种减弱效应被冬季海洋性大陆地区增强的上升运动产生的加强效应抵消,所以MJO的变化趋势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季节内振荡 趋势 海面温度 东风垂直切变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多台风事件气候特征及其可能形成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邵国云 孙旭光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28-738,共11页
利用1945—2018年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台风最佳路径资料,定义并系统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多台风事件时空分布气候特征和可能形成机制。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多台风事件(MTYE)主要发生在7—10月,其生成源地关键区位于西北太平洋135°... 利用1945—2018年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台风最佳路径资料,定义并系统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多台风事件时空分布气候特征和可能形成机制。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多台风事件(MTYE)主要发生在7—10月,其生成源地关键区位于西北太平洋135°~180°E的12°N附近。相对于单独发生的台风,多台风事件的台风平均强度更强、生命期更长。多台风事件的台风频数占总台风频数的比例以年际变率为主,并有一定的增长趋势。多台风事件强年对应于中东太平洋热带和北半球副热带海温显著增暖,通过Gill型Rossby波响应和Walker环流异常,在西北太平洋产生大气低层相对涡度正异常、中层相对湿度正异常和垂直东风切变异常,为多台风的生成提供了重要的气候背景,季节内多时间尺度瞬变涡旋动能的增强也有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TYE 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 相对涡度 相对湿度 垂直东风切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