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丝状菌颗粒污泥形成过程及其对膨胀控制的启示 被引量:8
1
作者 李志华 刘超 +1 位作者 赵静 莫丹丹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23-27,共5页
通过试验和观察,从粒径、密度、沉速、基质交换和孔隙率等方面对比分析了丝状菌颗粒污泥与普通好氧颗粒污泥、黑色颗粒污泥的异同,同时研究了丝状菌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及丝状菌的缠绕特性与演替规律。研究表明丝状菌对于聚集体的形态有... 通过试验和观察,从粒径、密度、沉速、基质交换和孔隙率等方面对比分析了丝状菌颗粒污泥与普通好氧颗粒污泥、黑色颗粒污泥的异同,同时研究了丝状菌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及丝状菌的缠绕特性与演替规律。研究表明丝状菌对于聚集体的形态有一定的选择性,而且易于被改造的丝状菌结构与丝状菌的类型也有一定的关系;另外,剪切力及丝状菌网眼的尺寸在丝状菌污泥颗粒化过程中亦具有重要意义。最后论证了通过颗粒化技术改变丝状菌发散式生长模式使其自我缠绕致密生长的可行性,为丝状菌污泥膨胀控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状菌颗粒污泥 颗粒化技术 演替规律 污泥膨胀
原文传递
溶解氧调控下丝状颗粒污泥的形成及其性能研究
2
作者 程文静 孙意忱 +1 位作者 万俊锋 王岩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9-53,共5页
采用改良SBR工艺结合低曝气方法培养丝状菌颗粒污泥。实验结果表明,在低曝气条件下R1反应器运行60 d后能培养出丝状菌颗粒污泥且沉降性能良好。2个反应装置在不同曝气条件下,R1稳定运行超过40 d,其污染物去除效果与R2相当(COD去除率>... 采用改良SBR工艺结合低曝气方法培养丝状菌颗粒污泥。实验结果表明,在低曝气条件下R1反应器运行60 d后能培养出丝状菌颗粒污泥且沉降性能良好。2个反应装置在不同曝气条件下,R1稳定运行超过40 d,其污染物去除效果与R2相当(COD去除率>90%,TN去除率为60%~70%,TP去除率为50%),比R2节约87.5%的曝气量。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R1优势菌种Trichococcus(23.0%)、Thiothrix(14.9%)和Desulfobulbus(7.6%)均为丝状菌。证实了丝状菌颗粒污泥有高效去除营养物质和低能耗等优势,在未来污水处理上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状菌颗粒污泥 脱氮除磷 生物群落
下载PDF
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形成难点与技术现状综述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明亮 朱兆亮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21年第4期80-87,93,共9页
好氧颗粒污泥微生物结构特殊,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和较高的处理高负荷废水的能力。由于连续流工艺运行成本低、易于管理、处理水量大,在其中实现好氧污泥的颗粒化是一项挑战。文章概述了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阐述了选择压力、水力剪... 好氧颗粒污泥微生物结构特殊,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和较高的处理高负荷废水的能力。由于连续流工艺运行成本低、易于管理、处理水量大,在其中实现好氧污泥的颗粒化是一项挑战。文章概述了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阐述了选择压力、水力剪切力、饱食/饥饿条件、底物组成等运行条件对造粒的影响,研究了连续流条件下好氧造粒的难点,并讨论了连续流反应器,简要分析连续流中丝状菌颗粒污泥的形成,展望了连续流条件下好氧造粒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形成机理 连续流反应器 选择压力 丝状菌颗粒污泥
下载PDF
好氧颗粒污泥系统中丝状菌演替规律及其菌丝缠绕特性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志华 莫丹丹 +2 位作者 赵静 刘进民 姬晓琴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813-2817,共5页
为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在SBR中将丝状菌颗粒化。研究发现,反应器中相继出现黄色、黑色和白色3种丝状菌颗粒。3种颗粒中,黑色颗粒和白色颗粒孔隙率基本一致,但黑色颗粒粒径远远大于其他2种颗粒,沉速达最大。对3种颗粒和反应器出水进行了... 为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在SBR中将丝状菌颗粒化。研究发现,反应器中相继出现黄色、黑色和白色3种丝状菌颗粒。3种颗粒中,黑色颗粒和白色颗粒孔隙率基本一致,但黑色颗粒粒径远远大于其他2种颗粒,沉速达最大。对3种颗粒和反应器出水进行了丝状菌菌种鉴定,其中黑色颗粒以真菌为主,白色颗粒以微丝菌为主,黄色颗粒为浮球衣菌和Type0041,出水中除以上菌种外还有其他菌种,如Type0581。研究结果表明:丝状菌以弯曲、分支、不规则生长方式易形成丝状化颗粒;单一丝状菌相互缠绕形成的颗粒的强度高于多种丝状菌所形成的丝状菌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丝状菌颗粒污泥 颗粒强度 稳定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