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1篇文章
< 1 2 5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理论创新视域下“两个结合”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刚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3,共8页
“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本文认为,需要从“结合”的哲学意蕴来看待“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方式,“第一个结合”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实践向度,“... “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本文认为,需要从“结合”的哲学意蕴来看待“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方式,“第一个结合”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实践向度,“第二个结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维度。通过历史和现实分析,“两个结合”在理论创新中展现的世界观,体现为立足现实、立根中国的实践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同时,在方法论上体现为“六个必须坚持”之间环环相扣的统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合 两个结合” 理论创新 世界观 方法论
下载PDF
“两个结合”思想的问题逻辑 被引量:1
2
作者 任洁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0,159,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是“第一个结合”。“第一个结合”内在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即“第二个结合”。“第二个结合”是当代特定历史语境下提出的重要课题。“两个结合”是既成事实,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是“第一个结合”。“第一个结合”内在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即“第二个结合”。“第二个结合”是当代特定历史语境下提出的重要课题。“两个结合”是既成事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从现实层面回答了“两个结合”的可能性。但是,“两个结合”为何必要、如何可能、何以实现、意义何在等问题,还需要从理论上作出诠释。细致梳理“两个结合”思想涉及的基本问题,展现其中蕴含的理论逻辑,对于深刻把握“两个结合”思想和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个结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下载PDF
“两个结合”视域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生成逻辑 被引量:1
3
作者 艾四林 李函珂 《长白学刊》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科学体系。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总结我们党百年积淀的历史经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科学体系。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总结我们党百年积淀的历史经验,创造性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从“两个结合”视域深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生成逻辑,有助于完整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理解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世界观 方法论 两个结合”
下载PDF
“两个结合”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被引量:1
4
作者 夏一璞 《中国图书评论》 2024年第2期69-75,共7页
“两个结合”重要论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的原创性理论贡献。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科学概括了中华文明有别于其他文明的独特性。通过深刻认... “两个结合”重要论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的原创性理论贡献。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科学概括了中华文明有别于其他文明的独特性。通过深刻认识、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来准确理解“两个结合”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将作为根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作为魂脉的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源源不断地从丰厚的文化母体和科学的指导思想中获得鲜活的能量,坚守理论文化之正,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中华文明 突出特性
下载PDF
“两个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
5
作者 杨金卫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53,共9页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一百多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奋斗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发展了科学社...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一百多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奋斗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新路,用一系列重大成就书写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国篇章”。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伟大历史进程,蕴涵贯穿着极其深刻的理论创新逻辑、历史发展逻辑、实践探索逻辑、目标导向逻辑、价值追求逻辑,极大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规律性认识,更加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价值旨归。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两个结合”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奋力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辉煌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创新逻辑 历史发展逻辑 实践探索逻辑 目标导向逻辑 价值追求逻辑
下载PDF
从“两个结合”看中国共产党对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的历史性贡献
6
作者 方旭 徐文 《重庆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0-103,共14页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两个结合”的理论对于开展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发展具有现实指导作用...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两个结合”的理论对于开展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发展具有现实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基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卫生工作的实际需要,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充分发挥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物质效用,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推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中国共产党 历史性贡献 两个结合”
下载PDF
“两个结合”指导下文艺美学的“出发”与“再出发”
7
作者 李永新 《中国文艺评论》 2024年第9期24-35,I0001,I0002,共14页
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对中国古典美学进行现代转换,是胡经之提出文艺美学的重要初衷之一,也是在美学研究领域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在“两个结合”精神的引领下,文艺美学积极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 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对中国古典美学进行现代转换,是胡经之提出文艺美学的重要初衷之一,也是在美学研究领域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在“两个结合”精神的引领下,文艺美学积极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彰显中国古典美学重视审美经验并对其进行抽象概括的独特特点。文艺美学的“出发”,意味着这一理论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密切关注现实,努力诠释和重建中国古典美学中富有生命力的美学范畴。在此基础上,“再出发”的文艺美学一方面深入到文学艺术的物性媒介层面,通过对不同艺术的跨媒介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把握超越具体艺术作品与艺术门类的统一性特点,另一方面将文学艺术视为表意实践活动,从汉语的民族特性的角度揭示文艺与社会历史之间的复杂关联,进一步推动“汉语文学”“汉语诗学”“汉语美学”等理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文艺美学 马克思主义 中国古典美学 表意实践
下载PDF
以“两个结合”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8
作者 张荣军 邵云贺 《兰州学刊》 2024年第6期5-13,共9页
文章论述了“两个结合”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提出“两个结合”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深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三个重要方面推动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推动中国自... 文章论述了“两个结合”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提出“两个结合”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深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三个重要方面推动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要加强对“两个结合”的研究,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推进“三大体系”建设,充实人才队伍,处理好教材建设和实践教学关系,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文明互鉴,从而不断推进以“两个结合”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建构路径
下载PDF
“两个结合”视野下的中华古体诗词创作研究
9
作者 孙书文 《中国文艺评论》 2024年第9期36-45,I0002,共11页
语言是文化传承核心性的载体。当下社会中存在的语用能力降低问题,不仅阻碍有效信息的交流,长此以往也将会影响民族文化传承,不利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推进中华古体诗词创作,在摹习经典诗词作品的过程中,将新词融入传统文学形式,... 语言是文化传承核心性的载体。当下社会中存在的语用能力降低问题,不仅阻碍有效信息的交流,长此以往也将会影响民族文化传承,不利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推进中华古体诗词创作,在摹习经典诗词作品的过程中,将新词融入传统文学形式,能够为解决“词穷”问题提供有益借鉴。在“两个结合”的视野下研究中华古体诗词的当代价值、创作机理、发展动力,会获得许多新的发现。优秀的诗词作品是声音、形象、意蕴的完美结合,体现出汉字特有的声、韵、调,是汉语的“母语境界”的集中彰显。中国传统文论“修辞立其诚”的命题,厘清了达此境界的路径,但未能解决其动力性的问题,而马克思的“实践”理论提供了答案。当代古体诗词创作中将新语入诗词,是把当下时代的“热词”放入格律熔炉中加以“淬火”。这一重要的语词“实践”,推动了当代汉语的发展,在网络用语带来强力冲击、数字虚拟写作方兴未艾等的背景下显得格外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中华古体诗词 语用能力提升
下载PDF
“两个结合”视域下“民为邦本”思想的传承创新
10
作者 王新刚 王煜尧 《理论导刊》 2024年第8期48-54,共7页
“民为邦本”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倡“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的政治主张、“庶矣哉,富之、教之”的为政理念和“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政治目标。尽管这一思想同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存在性质上的差异,但其“... “民为邦本”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倡“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的政治主张、“庶矣哉,富之、教之”的为政理念和“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政治目标。尽管这一思想同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存在性质上的差异,但其“重民”“利民”“教民”理念同“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具有高度契合性。“民为邦本”在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地形成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理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以人为本的教化思想。传承发展这一思想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其为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文化根基,构成了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文化根脉,打开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广阔创新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民为邦本” 人民主体地位
下载PDF
“两个结合”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三维向度
11
作者 韩影 迟戈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24年第2期77-81,共5页
“两个结合”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走稳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极为重要的指导方略,也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关键抓手。高校要从“两个结合”赋能引领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强化立德树人实效、坚定学生理... “两个结合”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走稳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极为重要的指导方略,也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关键抓手。高校要从“两个结合”赋能引领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强化立德树人实效、坚定学生理想信念这一价值向度领悟“两个结合”的价值意蕴;从立足点、出发点、切入点这一本体向度探寻“两个结合”赋能思政课的现实逻辑;从以“两个结合”和“六个必须坚持”为指导的实践向度探析“两个结合”为思政课高度赋能的实践路径,从而进一步挖掘“两个结合”的深层力量,加强“两个结合”对思政课的科学引导、实践指导,开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高校思政课 价值 实践路径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毛泽东思想对“两个结合”的理论探索及时代价值
12
作者 李楠 马弟远 《岭南学刊》 2024年第3期72-79,共8页
“两个结合”的历史进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以“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探索,始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着“两个结合”的开拓性贡献和确定... “两个结合”的历史进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以“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探索,始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着“两个结合”的开拓性贡献和确定性经验。其中关于“结合什么,为什么要结合,怎样结合”的创造性探索与实践,揭示并验证了“两个结合”理论的核心要义与正向演进,展示了“两个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内在机理、学理依据及其实现路径。新时代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不断丰富发展“两个结合”;坚持与时俱进,科学把握中国实际;坚持实事求是,谋求“两个结合”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两个结合” 历史贡献 时代价值
下载PDF
“两个结合”视域下五四时期阶级斗争思想传播力建构研究
13
作者 王彬 李金茹 《石家庄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71-76,共6页
阶级斗争思想是五四时期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借以确立无产阶级革命信仰并改变中国革命进程的经典理论之一。陈独秀等五四精英将阶级斗争思想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武器进行传播时,并非机械而教条地照本宣科,而是结合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事业... 阶级斗争思想是五四时期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借以确立无产阶级革命信仰并改变中国革命进程的经典理论之一。陈独秀等五四精英将阶级斗争思想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武器进行传播时,并非机械而教条地照本宣科,而是结合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事业中举足轻重、中国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及大同思想等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实际,对阶级斗争理论进行了顺应性调适。同中国具体阶级状况的实际和大同思想的结合,有力助推了阶级斗争思想在中国空前成功的传播。五四时期阶级斗争思想传播力建构中的两个结合,对当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国际传播力建构颇具现实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时期 阶级斗争思想 传播力建构 两个结合”
下载PDF
从“豆选”看“两个结合”在南梁革命根据地的早期探索与实践
14
作者 王勇 《人大研究》 2024年第4期61-66,共6页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以及随后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时期的“豆选”,是中国共产党对“两个结合”的早期探索与初步实践,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生成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通过投豆选举“劳农”“劳工”而产生的陕甘边区工农...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以及随后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时期的“豆选”,是中国共产党对“两个结合”的早期探索与初步实践,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生成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通过投豆选举“劳农”“劳工”而产生的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苏维埃政府)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形;后来通过投豆选举“好人”“乡贤”而产生的陕甘宁边区时期的“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以及中国共产党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则是人民政协的历史源头。两期“豆选”前后相继,体现了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起承转合,蕴含着重要的民主方法论启示意义。“豆选”是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之本质内涵的一把钥匙。全过程人民民主之所以能“全过程”,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式民主能够“全过程”的最佳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选 南梁革命根据地 两个结合” 全过程人民民主
下载PDF
“两个结合”视域下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历史价值与启示
15
作者 苏久青 《传媒》 2024年第10期24-26,共3页
延安文艺座谈会明确了党的文艺方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在“两个结合”视域下对延安文艺座谈会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创新的历史启示进行考察,既有助于以党的文艺工作为切口,拓展“两个结合”历史逻辑研究的新维... 延安文艺座谈会明确了党的文艺方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在“两个结合”视域下对延安文艺座谈会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创新的历史启示进行考察,既有助于以党的文艺工作为切口,拓展“两个结合”历史逻辑研究的新维度,也有助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推动社会主义文艺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中国式现代化汇聚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延安文艺座谈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下载PDF
“两个结合”视域下“六个必须坚持”的要义论析
16
作者 刘晓玉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第1期5-10,共6页
“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凝练,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在新时代“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机制下形成的。在“两个结合”的理论视域下,我们必须充分把握“六个必须坚持”蕴含的深厚道理、学理、哲... “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凝练,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在新时代“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机制下形成的。在“两个结合”的理论视域下,我们必须充分把握“六个必须坚持”蕴含的深厚道理、学理、哲理,并以之为思想指导,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与理论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六个必须坚持” 世界观和方法论
下载PDF
“两个结合”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鉴洲 肖贵清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37,共8页
“两个结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方法和必由之路。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脉”,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社会主义本质不断彰显,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在加强文化体认、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明互鉴中赓续中... “两个结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方法和必由之路。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脉”,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社会主义本质不断彰显,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在加强文化体认、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明互鉴中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巩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主体性凝聚磅礴力量。“魂脉”与“根脉”的结合进一步拓展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视野和文明时空,为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生成基础、塑造建构路径、打开创新空间,谱写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魂脉” “根脉”
下载PDF
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实践路径——以“两个结合”为分析视角 被引量:8
18
作者 陈荣卓 杨广西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117,共6页
新时代“枫桥经验”是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经验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在基层的具体实践。以“两个结合”为分析视角,可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历史演进提供方法论指导,厘清“枫桥经验”在产生、发展、创... 新时代“枫桥经验”是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经验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在基层的具体实践。以“两个结合”为分析视角,可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历史演进提供方法论指导,厘清“枫桥经验”在产生、发展、创新过程中的历史逻辑,明晰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实践脉络。纵观“枫桥经验”60多年的发展历程,始终坚持以“两个结合”为指导,以良法善治为目标,不断进行理论上的守正和实践上的创新。新的历史时期,要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以人民至上为根本立场,以大抓基层为鲜明导向,以法治思维为工作方法,以建设平安法治社会为目标追求,进一步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更好运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具体实践,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枫桥经验” 基层治理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两个结合”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创新 被引量:4
19
作者 秦小琪 《探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4,共14页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观点和创新性理论贡献,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产生的重要理论基础,蕴含着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创新的逻辑理路。从理论创新的基础来看,“两个结合”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特色社...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观点和创新性理论贡献,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产生的重要理论基础,蕴含着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创新的逻辑理路。从理论创新的基础来看,“两个结合”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等要义,奠定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创新的方法论基础,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一种创新性文化思想的哲理与学理基础。从理论创新的现实逻辑来看,“两个结合”的提出,表明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创新的时代背景和缘由,从而开辟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创新的新场域,即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推动中华文化创新性发展与繁荣,在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促使中华文明创新性发展与交流互鉴。从理论创新的实践逻辑来看,“两个结合”拓宽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创新的新视域,即从文化强国建设面临的实践问题出发,科学回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从而系统性地展现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创新的主要内容。从理论创新的价值取向来看,“两个结合”赋予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创新的使命,即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继续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赓续历史文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习近平文化思想 理论创新 逻辑理路 文化强国建设
下载PDF
“两个结合”: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 被引量:2
20
作者 于安龙 《求实》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5,M0003,共13页
“两个结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发展历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逻辑主线。推进“两个结合”,是彰显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内在需要,是全面准确把握中国特殊国情的必然要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的应有之义,是中... “两个结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发展历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逻辑主线。推进“两个结合”,是彰显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内在需要,是全面准确把握中国特殊国情的必然要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的应有之义,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本质体现。实现“两个结合”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主”与“客”的良性互动、“守”与“变”的有机统一、“正”与“反”的双面启示、“前”与“后”的有效承接等方面。从内在运行机理来看,“两个结合”具有融通性、同步性、共基性和互动性。在具体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是“两个结合”的核心主体,广大人民群众是“两个结合”的根本主体,党内领袖群体是“两个结合”的重要主体。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两个结合”,必须坚持以与时俱进为“先”、以文化创新为“重”、以人民至上为“核”、以党的领导为“纲”、以调查研究为“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 中国具体实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