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上层海洋环流两层半模式的数值模拟Ⅰ.闭边界海盆季节性环流 被引量:20
1
作者 王东晓 周发璓 秦曾灏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30-40,共11页
本文应用一个包含动力学和热力学的热带海洋两层半模式,模拟南海上层海洋闭边界条件下的季节性环流。模式海洋由不同密度的上混合层、季节性温跃层和静止的深水层组成。模式考虑挟卷(卷入entrainment和卷出detrain... 本文应用一个包含动力学和热力学的热带海洋两层半模式,模拟南海上层海洋闭边界条件下的季节性环流。模式海洋由不同密度的上混合层、季节性温跃层和静止的深水层组成。模式考虑挟卷(卷入entrainment和卷出detrainment)引起海洋上下活动层间的质量、动量与热量的交换,在海面月平均气候风场动力强迫和通过海面热通量的热力影响下,计算了封闭海盆假定下的南海上层海洋的季节环流。用数值试验的方法讨论了非线性效应、摩擦阻尼、侧向混合对大尺度环流的影响,并得出有关模式稳定性的结论。模拟结果与南海海洋实测和动力诊断的环流趋势吻合较好,显示了模式对南海海盆尺度的环流系统有较好的模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大气环流 海洋环流 两层半模式
下载PDF
气候平均场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过程可能成因的动力诊断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祁莉 张祖强 +2 位作者 何金海 管兆勇 王黎娟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95-404,共10页
利用NCEP-DOE再分析数据集II,诊断分析了气候平均场上6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过程,借助一个两层半大气模式,从动力学上初步揭示了西太平洋热带大气准10天振荡(Quasi Ten-day Oscillation,简称QTO)向西北方向传播与季风槽东伸西撤... 利用NCEP-DOE再分析数据集II,诊断分析了气候平均场上6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过程,借助一个两层半大气模式,从动力学上初步揭示了西太平洋热带大气准10天振荡(Quasi Ten-day Oscillation,简称QTO)向西北方向传播与季风槽东伸西撤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探讨了气候平均场上西太副高双脊线可能的形成机制。分析表明季风槽准10天东西振荡是气候平均场上西太副高双脊线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季风槽东伸西撤与QTO传播密切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QTO向西北方向传播,东风切变作用于斜压辐散的经向梯度,在对流中心北侧生成正扰动涡度。QTO在季风槽东侧激发的气旋性扰动涡度,诱导季风槽东伸,侵入副高,造成副高外围变形,形成双脊线。因此,形成西太副高双脊线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能是西太平洋热带大气QTO。尽管季风槽东伸直接引起副高双脊线发生,但是它只不过是受QTO影响的一种表现。本文仅为诊断结果,其结果还有待于模式敏感性试验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 季风槽 准10天振荡 大气模式
下载PDF
黑潮季节变化对次级海洋环流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肖栋 巢纪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36-744,共9页
黑潮是全球大洋中和大气之间进行热量交换最多的海域之一,它所携带的热量对局地的海-气相互作用具有重要影响。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学者就发现冬季黑潮流域的海表温度与中国长江流域汛期降水存在着密切联系。文中利用一个两层半海洋... 黑潮是全球大洋中和大气之间进行热量交换最多的海域之一,它所携带的热量对局地的海-气相互作用具有重要影响。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学者就发现冬季黑潮流域的海表温度与中国长江流域汛期降水存在着密切联系。文中利用一个两层半海洋模式主要从动力学角度探讨黑潮流域热源的季节变化对次级海洋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黑潮流域冬暖夏冷的外源强迫下,温跃层的海温异常峰值比热源的峰值滞后一个季节,春季的海温异常达到最大。混合层年平均海温异常为正,从冬季到夏季均偏高,春季最大,仅秋季为负异常,这与观测资料一致。混合层与温跃层的春季海温异常的量值大体相当,在其他季节混合层的海温异常均高于温跃层。从冬季到夏季,温跃层和混合层的次级环流呈现从气旋型环流到反气旋型环流的转变,这样的异常环流在夏季有利于向中国东部附近海域输送热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 热源 海洋模式 次级环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