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岸文学交流的回顾与省思
1
作者 古远清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65-67,共3页
两岸文学交流不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一个中国"是两岸文学交流的前提,必须抛弃"台湾是台湾,中国是中国"的分离主义思考模式,才能走出两岸文学交流的困境,摆脱交流与认识不衔接的现状。
关键词 一个中国 台湾文学 两岸文学交流
下载PDF
窗里窗外——《台港文学选刊》编委会主任杨际岚谈两岸文学交流
2
作者 丁宇 《两岸关系》 2013年第6期70-72,共3页
记者!《台港文学选刊》是在什么背景下创刊的?办刊宗旨和定位是什么?
关键词 文学选刊 两岸文学交流 编委会 主任 办刊宗旨 记者 创刊
原文传递
以文学史料开拓研究视野——台湾《文讯》杂志与大陆当代文学 被引量:1
3
作者 宋如珊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42-47,共6页
《文讯》杂志创刊于1983年7月,是台湾发行最久的书讯杂志。长期以来,《文讯》除了立足台湾、关怀本土之外,也关注大陆文学的发展,并将视野投向世界华文的趋势。对于大陆当代文学在台湾的传播发展,《文讯》不仅藉由杂志专题、座谈会议、... 《文讯》杂志创刊于1983年7月,是台湾发行最久的书讯杂志。长期以来,《文讯》除了立足台湾、关怀本土之外,也关注大陆文学的发展,并将视野投向世界华文的趋势。对于大陆当代文学在台湾的传播发展,《文讯》不仅藉由杂志专题、座谈会议、动态报导、研究资讯等,兼顾深度与广度,还以长期搜集整理刊载的文学史料,为台湾读者提供认识和研究大陆文学的渠道。《文讯》杂志创设了一种新的文艺传媒范式,以文学史料开拓研究视野,型塑出一种文化探索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文讯杂志 当代文学 文学史料 两岸文学交流
下载PDF
台湾的大陆当代文学史述评
4
作者 宋如珊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9-19,共11页
1949年后,两岸的文学发展都或深或浅地受制于政治局势和意识形态,在政治敌对的敏感年代里,关于对岸文学的研究,同属两岸学界的禁区,唯有背景特殊的学者能有机会接触限阅资料,并在政治思想"正确"之前提下,展开相关论题的研究。... 1949年后,两岸的文学发展都或深或浅地受制于政治局势和意识形态,在政治敌对的敏感年代里,关于对岸文学的研究,同属两岸学界的禁区,唯有背景特殊的学者能有机会接触限阅资料,并在政治思想"正确"之前提下,展开相关论题的研究。1980年代以来,大陆进入新时期,台湾政治解严,大陆对台湾文学的研究得以快速发展,但是台湾对大陆文学的研究,却因政治局势和社会环境的局限,在1990年代中的高峰后未能继续开展,以致多见对于个别作家作品的"点"的研究,较少以历史脉络贯穿文学演变、思潮流派等的"线"和"面"的文学史论述。因此,应当在现有之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整理台湾的大陆当代文学史研究,并透过台湾的论述视角,凸显当代文学史议题,并勾勒台湾的大陆文学研究历程。1960年代以来的台湾关于大陆当代文学史的研究走向为:1960-1970年代,以反共思想教育为前提,高举三民主义、复兴中华文化的旗帜,着重中共文艺政策和文艺整风的研究;1980年代,延续由政治观点研究大陆文化和意识形态,将中共文艺视为中共研究的一隅,除了文艺政策和文艺整风的主流研究之外,开始出现对伤痕文学和地下刊物的探讨;1990年代,解严后的研究成果逐渐浮现,研究视角由政治转向文学,并在文学研究者的参与之下,形成研究高峰;2000年以来,由于"本土化"、"去中国化"的效应以及两岸关系的低潮,由于缺乏官方的支持鼓励,研究者纷纷转向其他领域,也少见研究新人加入,以致研究热潮退去。但在2002年以后的学位论文中,开始出现关于两岸文学关系、文学交流、比较文学等的研究,透露出新的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 大陆当代文学 文艺政策 文艺整风 地下刊物 两岸文学交流
下载PDF
跨越与开放--“两岸青年研究生文学高峰论坛”综述
5
作者 胡曦露 邹滢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66-168,共3页
一、会议概况 “跨越与开放——两岸青年研究生文学高峰论坛”系台湾政治大学“潘思源两岸文学交流论坛”系列活动之一,由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合办,于2010年8月16日——8月23日在台北举办。论坛由复旦大学栾梅健... 一、会议概况 “跨越与开放——两岸青年研究生文学高峰论坛”系台湾政治大学“潘思源两岸文学交流论坛”系列活动之一,由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合办,于2010年8月16日——8月23日在台北举办。论坛由复旦大学栾梅健教授与台湾政治大学张堂筠教授等学者主持,共有两场专题讲座、三场两岸学者专题座谈和三场两岸研究生交流座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岸文学交流 高峰论坛 研究生 青年 开放 上海复旦大学 综述 政治大学
原文传递
编者序
6
作者 高海涛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6-147,共2页
二0一四年八月间,我应邀到北京参加”两岸文学评论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由中国作协港澳台办公室主办,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的。会上,我有幸见到了约二十几位来自台湾地区和京沪等地的学者和评论家,其中大部分是年轻评论家。中国... 二0一四年八月间,我应邀到北京参加”两岸文学评论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由中国作协港澳台办公室主办,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的。会上,我有幸见到了约二十几位来自台湾地区和京沪等地的学者和评论家,其中大部分是年轻评论家。中国作协书记处阎晶明书记到会讲话,阐明了加强海峡两岸文学交流、特别是文学评论界交流的意义,然后主持人就让大家发言,并点名让我先讲,接着请台湾清华大学教授吕正惠先生讲,这样的对话格局,有些出人意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两岸文学交流 编者 中国作协 台湾地区 评论工作 文学评论 大学教授
下载PDF
批评家学术档案·古远清
7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F0002-F0002,共1页
古远清1941年生、广东梅县人,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香港岭南大学客座教授,现为中国新文学学会名誉副会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所所长。曾获湖北省政府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台湾研究会”和“中国当代文学... 古远清1941年生、广东梅县人,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香港岭南大学客座教授,现为中国新文学学会名誉副会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所所长。曾获湖北省政府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台湾研究会”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成果奖、台湾“两岸文学交流贡献卓著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远清 学术档案 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批评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香港岭南大学 两岸文学交流 台湾研究
下载PDF
当代学林
8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F0002-F0002,共1页
古远清,1941年生,汉族,广东梅县人。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香港岭南大学客座教授、武汉市政协常委、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评委,现为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监事长、中南财经... 古远清,1941年生,汉族,广东梅县人。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香港岭南大学客座教授、武汉市政协常委、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评委,现为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监事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多次赴台港澳及东南亚各国、韩国、澳大利亚讲学和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在香港回归前夕,他应港英政府的邀请,作为主讲嘉宾出席首届香港文学节。曾获台湾“两岸文学交流突出贡献奖”、湖北省文联文艺明星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华文文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国际学术会议 中国新文学 当代 香港岭南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两岸文学交流
下载PDF
陆士清的敏锐眼光、使命担当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9
作者 朱双一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23年第4期5-10,共6页
超卓的敏锐眼光、勇毅的使命担当和注重思想性的文学观,使陆士清成为两岸文学交流和世界华文文学学科最早的开拓者之一。早期对于聂华苓、於梨华等,他就跳出纯文学框限,结合作家经历,指出她们在将祖国内地和台湾地区、西方社会实地比较... 超卓的敏锐眼光、勇毅的使命担当和注重思想性的文学观,使陆士清成为两岸文学交流和世界华文文学学科最早的开拓者之一。早期对于聂华苓、於梨华等,他就跳出纯文学框限,结合作家经历,指出她们在将祖国内地和台湾地区、西方社会实地比较后,产生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由怨到爱的思想转折。稍后陆士清又成为中国内地学界批判“文化台独”的先行者,新移民文学研究的开风气之先者。讲好“中国故事”和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破除“中国威胁论”的重要方式,对此海外作家有着无法替代的优势。陆士清从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寻的角度上,肯定了老木讲述真实“中国故事”的创作;而在构建全球命运共同体方面,周励的“亲吻世界”、华纯的融入当地社会,都提供了途径不同、目标则一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启两岸文学交流 批判“文化台独” 讲好“中国故事” 破除“中国威胁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