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名而动”结构的来源及其语法性质 被引量:21
1
作者 杨荣祥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39-246,共8页
要认识"子产而死"这样的"名而动"结构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语法结构,有两个问题必须弄清楚:一是这一结构的来源,二是连词"而"的语法功能。本文认为,连词"而"的基本语法功能是标记"两度陈... 要认识"子产而死"这样的"名而动"结构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语法结构,有两个问题必须弄清楚:一是这一结构的来源,二是连词"而"的语法功能。本文认为,连词"而"的基本语法功能是标记"两度陈述",即"而"连接的一定是两个在句法结构中具有述谓功能的成分。在"名而动"结构中,"名"原本是一个判断句的谓语部分,它和"而"后的"动"通过"而"连接构成一个复杂谓语形式,共同对句子的话题性主语加以陈述。"名而动"来源于"话题性主语+名而动"句法结构省略"话题性主语"。"名而动"中"名"具有"类意义"的语义特征。文章还对"时间名词+而+动"给予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而动” 两度陈述”标记 述谓性 话题性主语“类意义” 复谓结构
原文传递
“而”在上古汉语语法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被引量:8
2
作者 楊榮祥 《汉语史学报》 CSSCI 2010年第1期110-119,共10页
上古汉语允许一个句子有两个陈述中心,这就是"双陈述结构",这种句法规则依赖"而"的使用。"双陈述结构"是上古汉语语法系统区别于后世汉语语法系统的重要标志。"而"的来源尚不清楚,大约出现于... 上古汉语允许一个句子有两个陈述中心,这就是"双陈述结构",这种句法规则依赖"而"的使用。"双陈述结构"是上古汉语语法系统区别于后世汉语语法系统的重要标志。"而"的来源尚不清楚,大约出现于西周时期,春秋后期突然高频使用,进入东汉开始衰落。"而"的使用规则就是将两项具有陈述功能的成分连接起来,将两事"合为一事"。"而"连接两项相对独立、互不管辖的陈述而形成"双陈述结构",这可以从其句法功能方面加以证明。上古汉语常见的"连动共宾结构"与"而"的存在有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而”双陈述结构 两度陈述 连动共宾结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