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性霉素B复合磷脂纳米脂质体Beagle犬体内药动学研究
1
作者 何子聪 徐泉玉 +1 位作者 袁艳娟 邵卿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7-100,共4页
目的采用LC-MS/MS测定Beagle犬血浆中两性霉素B的含量,研究受试物两性霉素B复合磷脂纳米脂质体(liposomal amphotericin B,L-AmB)和参比药物AmBisome在Beagle犬体内的药动学行为。方法选取成年健康Beagle犬12只,♀♂各半。采用双交叉试... 目的采用LC-MS/MS测定Beagle犬血浆中两性霉素B的含量,研究受试物两性霉素B复合磷脂纳米脂质体(liposomal amphotericin B,L-AmB)和参比药物AmBisome在Beagle犬体内的药动学行为。方法选取成年健康Beagle犬12只,♀♂各半。采用双交叉试验设计,周期间洗脱期为2周。经前肢静脉注射给药(6 mg·kg^(−1),1.0 mg·mL^(−1)),采集给药前以及给药后各时间点血浆样品,应用经验证的LC-MS/MS方法测定血浆中两性霉素B浓度,DAS 2.1.1中求算药动学参数。结果Beagle犬静脉注射给予6 mg·kg^(−1)的受试物和参比药物后,动物体内两性霉素B的AUC_((0-t))分别为(705520±178252),(677310±166326)μg·h·L^(−1);C_(max)分别为(142683±29823),(121992±37983)ng·mL^(−1);t_(1/2)分别为(8.9±1.5),(9.7±0.6)h。结论L-AmB及参比制剂AmBisome在Beagle犬体内的药动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霉素b复合磷脂纳米脂质体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bEAGLE犬 药动学 静脉注射 血药浓度
原文传递
两性霉素B及其卵磷脂-胆固醇脂质体降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肖萍 杨丽 +2 位作者 游劲松 史彩虹 曾群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486-489,495,共5页
目的考察以卵磷脂、胆固醇为膜材制备的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稳定性及降解动力学。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光和热对两性霉素B溶液及其脂质体中药物稳定性及降解动力学的影响,并拟合其降解动力学模型,求算降解半衰期。结果两性霉素B溶... 目的考察以卵磷脂、胆固醇为膜材制备的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稳定性及降解动力学。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光和热对两性霉素B溶液及其脂质体中药物稳定性及降解动力学的影响,并拟合其降解动力学模型,求算降解半衰期。结果两性霉素B溶液及其脂质体光降解分别符合一级和零级动力学过程,降解半衰期分别为2.6和24.7d;热降解过程分别符合零级动力学和Higuchi方程;40℃下半衰期分别为27.8和1532.8d;60℃下半衰期分别为8.2和17.9d。结论脂质体可明显降低两性霉素B的光和热降解,延长药物降解半衰期,显著提高两性霉素B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霉素b 磷脂 胆固醇 脂质体 稳定性 降解动力学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电雾检测法测定两性霉素B脂质体中磷脂含量 被引量:7
3
作者 郭慧丽 魏瑞萍 +1 位作者 梅兴国 李高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3期2053-2055,共3页
目的:考察不同条件下两性霉素B脂质体中磷脂二硬酯酰磷脂酰甘油(DSPG)及氢化大豆磷脂酰胆碱(HSPC)的稳定性。方法:利用HPLC-CAD法测定脂质体磷脂膜中各种类脂的含量,采用C8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1。结果:... 目的:考察不同条件下两性霉素B脂质体中磷脂二硬酯酰磷脂酰甘油(DSPG)及氢化大豆磷脂酰胆碱(HSPC)的稳定性。方法:利用HPLC-CAD法测定脂质体磷脂膜中各种类脂的含量,采用C8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1。结果:DSPG,HSPC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01%,100.02%,RSD分别为0.56%,0.41%;DSPG,HSPC的日内精密度分别为0.14%,0.04%。4℃放置3个月HSPC含量均高于80%,DSPG含量均高于90%。结论:HPLC-CAD联合应用可以快速、高效、准确地检测脂质体中的磷脂及其降解产物的含量,制备的两性霉素B脂质体在4℃条件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霉素b脂质体 二硬脂酰磷脂酰甘油 氢化大豆磷脂酰胆碱 高效液相色谱 电雾式检测器
下载PDF
两性霉素B脂质体和脂质复合体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9
4
作者 马慕良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CAS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89-292,共4页
尽管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钠(Fungiz-one,AmB_(DOC)),是选用于多种真菌感染疾病的治疗剂,但由于它的高毒性,应用极大地受到限制,其中毒性包括给药期间急性副作用寒战、发烧、肌痛、血栓性静脉炎,以及低钾血、低镁血、肾毒性等.AmB_(DOC)体... 尽管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钠(Fungiz-one,AmB_(DOC)),是选用于多种真菌感染疾病的治疗剂,但由于它的高毒性,应用极大地受到限制,其中毒性包括给药期间急性副作用寒战、发烧、肌痛、血栓性静脉炎,以及低钾血、低镁血、肾毒性等.AmB_(DOC)体外杀真菌活性是强大的,且杀菌活性与浓度成正相关,但却由于它的毒性问题,临床上只能在0.7~1.5mg/kg最大耐受剂量间用药,临床疗效发挥是不充分的,且导致治疗失败率高,特别在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其它免疫缺损病人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霉素b 脂质体 脂质复合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小鼠静脉注射和吸入不同剂型两性霉素B的药动学比较 被引量:3
5
作者 金玉琼 黄冲 +1 位作者 陈昂 贺芬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55-361,共7页
制备了两性霉素B脂质体、脂质纳米粒和悬浮液,建立了小鼠经口吸入水雾剂的新方法。测定了3种制剂经小鼠单剂量尾静脉注射(1 mg/kg)和经口吸入(200μg/只)后肺、肾、血浆中的药物浓度。结果表明,雾化吸入3种制剂的肺靶向效果相近,均明显... 制备了两性霉素B脂质体、脂质纳米粒和悬浮液,建立了小鼠经口吸入水雾剂的新方法。测定了3种制剂经小鼠单剂量尾静脉注射(1 mg/kg)和经口吸入(200μg/只)后肺、肾、血浆中的药物浓度。结果表明,雾化吸入3种制剂的肺靶向效果相近,均明显优于静脉注射,但吸入脂质纳米粒后药物在肺中的滞留时间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霉素b 脂质体 脂质纳米 雾化吸入 肺靶向
下载PDF
丹酚酸B及其磷脂复合纳米粒抑制口腔鳞癌和白斑细胞株的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宏权 宋扬 +3 位作者 李志耀 吴玉波 钱文昊 周曾同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314-321,共8页
目的:研究丹酚酸B(Sal B)及其磷脂复合纳米粒(Sal B-PLC-NPs)对口腔鳞癌HN13和白斑Leuk1的抑制活性。方法: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荧光分光光度计、MTS法、流式细胞仪分析Sal B-PLC-NPs与Sal B影响HN13、Leuk1摄取药物和细胞活性的差异... 目的:研究丹酚酸B(Sal B)及其磷脂复合纳米粒(Sal B-PLC-NPs)对口腔鳞癌HN13和白斑Leuk1的抑制活性。方法: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荧光分光光度计、MTS法、流式细胞仪分析Sal B-PLC-NPs与Sal B影响HN13、Leuk1摄取药物和细胞活性的差异。结果:200μg/mL Sal B-PLC-NPs作用2 h,显示胞内更多、更强的蓝绿色荧光,提示Sal B-PLC-NPs促进细胞摄取药物。Sal B-PLC-NPs对25、50、100、200μg/mL HN13及25、200μg/mL Leuk1作用2 h,胞内荧光更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空白组,Sal B-PLC-NPs和Sal B均抑制细胞增殖;Sal B-PLC-NPs对HN13(200μg/mL,48 h)抑制增殖更强,对Leuk1(200μg/mL,96 h)抑制作用强于Sal B。Sal B-PLC-NPs对HN13(200μg/mL,24 h)周期阻滞更强,而Sal B对Leuk1(200μg/mL,48 h)阻滞比Sal B-PLC-NPs明显。Sal B诱导HN13(200μg/mL,24 h)及Leuk1(200μg/mL,48 h)凋亡率比Sal B-PLC-NPs更高。阻滞周期、诱导凋亡结果与细胞抑制曲线相符。结论:本实验证实,Sal B-PLC-NPs被细胞摄取量更大,进而提高了Sal B对HN13、Leuk1抑制增殖、阻滞周期和诱导凋亡的活性,呈时间-浓度依赖性,Sal B-PLC-NPs有望成为防治白斑癌变的新剂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酚酸b 丹酚酸b磷脂复合纳米颗粒 口腔鳞癌 口腔白斑
下载PDF
葫芦素B磷脂复合物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备 被引量:10
7
作者 胡瑞瑞 张家梁 郝海军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571-2576,共6页
目的制备葫芦素B磷脂复合物纳米结构脂质载体。方法溶剂挥发法制备磷脂复合物后,乳化-超声分散法制备其纳米结构脂质载体。以脂质用量、固液脂质比、投药量、乳化剂浓度为影响因素,包封率为评价指标,正交试验优化处方。5%甘露醇制备冻干... 目的制备葫芦素B磷脂复合物纳米结构脂质载体。方法溶剂挥发法制备磷脂复合物后,乳化-超声分散法制备其纳米结构脂质载体。以脂质用量、固液脂质比、投药量、乳化剂浓度为影响因素,包封率为评价指标,正交试验优化处方。5%甘露醇制备冻干粉,考察其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载药量、体外释放度、体内药动学行为。结果最佳处方为脂质用量350 mg,固液脂质比5∶1,投药量45 mg,乳化剂浓度1.0%。冻干前后,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载药量无明显变化。纳米结构脂质载体24 h内累积释放度高于原料药、磷脂复合物,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提高到200.41%、158.22%。结论磷脂复合物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可促进葫芦素B体内吸收,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葫芦素b 磷脂复合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 制备 乳化-超声分散法
下载PDF
两性霉素B制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8
作者 吴武华 谷守娜 缪子敬 《天津药学》 2014年第4期70-72,共3页
两性霉素B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对绝大部分真菌几乎均有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该药自上市以来已使用了近半个世纪,但其耐药菌株仍很少见,目前仍然是真菌病治疗最有效的药物之一。然而由于两性霉素B严重的毒副作用,尤其是肾毒... 两性霉素B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对绝大部分真菌几乎均有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该药自上市以来已使用了近半个世纪,但其耐药菌株仍很少见,目前仍然是真菌病治疗最有效的药物之一。然而由于两性霉素B严重的毒副作用,尤其是肾毒性,其临床应用也受到了很大限制。为改善这种情况,国内外近年来开发了一些新剂型,通过改变其在体内的分布及代谢,从而减小了毒副作用。本文对近几年来两性霉素B的制剂技术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霉素b 制剂 脂质体 胶体分散体 脂质复合 纳米
下载PDF
两性霉素B不同剂型临床合理应用多学科专家共识(2024版) 被引量:5
9
作者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真菌病专业委员会 王睿 +7 位作者 黄晓军 俞云松 王明贵 李若瑜 徐英春 朱曼 佘丹阳 蔡芸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0-257,共28页
两性霉素B(AmB)是临床治疗侵袭性真菌病(IFD)广谱强效的多烯类抗真菌药物。目前已有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AmB-D)及3种AmB脂质剂型,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B)、两性霉素B胶状分散体(ABCD)和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物(ABLC)可供临床使用。根... 两性霉素B(AmB)是临床治疗侵袭性真菌病(IFD)广谱强效的多烯类抗真菌药物。目前已有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AmB-D)及3种AmB脂质剂型,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B)、两性霉素B胶状分散体(ABCD)和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物(ABLC)可供临床使用。根据临床在选择AmB不同剂型方面关注与困惑的问题,本共识结合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证据、指南、共识以及临床经验,针对AmB 4种不同剂型的药剂学特点、抗真菌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药效学、药物相互作用、适应证、用法用量、局部用药、不良反应防治等特点,明确AmB在IFD目标治疗的剂型与剂量选择,并对特殊人群的用法用量加以规范,为该类药物的临床决策与合理应用提供指导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霉素b 侵袭性真菌病 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 两性霉素b脂质体 两性霉素b胶状分散体 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 共识
原文传递
国外两性霉素B新剂型在临床的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任吉民(编译) 陈良(编译) 魏金利(编译) 《中国制药信息》 2006年第8期19-21,共3页
两性霉素B几乎对绝大部分真菌均有效.耐药菌株少见,价格较低,这使其得以在临床应用40多年仍显示出很高的实用价值,但因其明显的肾毒性和输注相关性毒性(如发热、寒战、恶心等),两性霉素B的推广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为降低不良反... 两性霉素B几乎对绝大部分真菌均有效.耐药菌株少见,价格较低,这使其得以在临床应用40多年仍显示出很高的实用价值,但因其明显的肾毒性和输注相关性毒性(如发热、寒战、恶心等),两性霉素B的推广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为降低不良反应,国外近年来开发了三种脂质体剂型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脂质体、两性霉素B脂质体复合物(ABLC)和两性霉素B胶体分散剂(ABCD)。研究资料表明:此三种剂型药物在提高抗真菌活力的同时,显著减少了两性霉素B的毒性,特别是明显减少了肾毒性的发生率。虽然剂型改造后的两性霉素B在临床上继续发挥着良好作用,但由于价格较昂贵,市场份额相对较低,目前只占3%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霉素b脂质体 临床的应用 新剂型 脂质体复合 肾毒性 耐药菌株 实用价值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基于两亲前药的自组装药物传递系统
11
作者 金义光 +1 位作者 杜丽娜 李淼 《中国科技成果》 2021年第20期53-53,共1页
纳米给药系统始于1965年脂质体发现,20世纪8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两性霉素B脂质体、阿霉素脂质体、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等纳米制剂取得巨大成功,但已上市纳米给药系统数目与大量基础研究和论文不成比例,究其根本是传统纳米给药系统存在固... 纳米给药系统始于1965年脂质体发现,20世纪8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两性霉素B脂质体、阿霉素脂质体、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等纳米制剂取得巨大成功,但已上市纳米给药系统数目与大量基础研究和论文不成比例,究其根本是传统纳米给药系统存在固有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给药系统 白蛋白纳米 霉素脂质体 两性霉素b脂质体 纳米制剂 固有缺陷 紫杉醇 自组装药物传递系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