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低两用核不育水稻96-5-2S冷水灌溉繁殖技术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徐孟亮 梁满中 +5 位作者 刘贵权 陈良碧 周广洽 周观祥 邱秀兰 黄四齐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8期1305-1308,共4页
为解决临界温度双低两用核不育水稻 96 5 2S繁殖困难的问题 ,利用地下水对其进行了冷水灌溉繁殖试验 .结果表明 ,用不同温度的冷水从其雌雄蕊形成期 (Ⅳ )至花粉内容物充实期 (Ⅶ )连续灌溉 1 5d ,水深保持在 1 8~ 2 2cm ,其结实率与... 为解决临界温度双低两用核不育水稻 96 5 2S繁殖困难的问题 ,利用地下水对其进行了冷水灌溉繁殖试验 .结果表明 ,用不同温度的冷水从其雌雄蕊形成期 (Ⅳ )至花粉内容物充实期 (Ⅶ )连续灌溉 1 5d ,水深保持在 1 8~ 2 2cm ,其结实率与产量随灌溉水温升高而降低 .当平均灌溉水温为 1 8.5~ 1 9.8℃时 ,结实率可达 40 .5 %~ 57.6 % ,产量可达 3 .30~ 4 .35t·hm- 2 ;当平均灌溉水温为 2 0 .5~ 2 1 .3℃时 ,结实率与产量锐减 ,分别为 2 .5 %~ 1 0 .4%与 0 .2 1~ 0 .90t·hm- 2 ;当平均灌溉水温为 2 2 .3~ 2 3 .5℃时 ,结实率与产量均为 0 .当灌溉水温 (平均为 1 9.8℃ )与灌溉时期 (Ⅳ~Ⅶ期 )相同时 ,昼夜深灌 (1 8~ 2 2cm)处理的结实率与产量极显著高于其昼夜浅灌 (7~ 1 0cm)处理 .当灌溉水温 (平均为 1 9.8℃ )与灌溉水深 (1 8~ 2 2cm)相同时 ,灌溉时间长 (Ⅱ、Ⅲ~Ⅶ期 ,2 0~ 2 5d)、短 (Ⅳ~Ⅶ期 ,1 5d)处理的结实率与产量无明显差异 .用地下冷水灌溉可以繁殖临界温度双低两用核不育水稻 96 5 2S ,主要技术指标是灌溉水温 1 8~ 2 0℃ ,灌溉时期为Ⅳ~Ⅶ期 ,灌溉水深为 1 8~ 2 2cm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水灌溉 繁殖 双低两用核不育水稻 临界温度 地下水
下载PDF
两用核不育水稻基础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江树业 刘向东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S3期6-10,共5页
两用核不育水稻的育性受光周期和温度的调控,光温之间还存在互作效应,从生理、遗传角度可解释这种现象。遗传背景、育性指标的不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以及两用核不育水稻的基本特性导致了遗传研究的复杂性。在育性转换过程中,一些生理生... 两用核不育水稻的育性受光周期和温度的调控,光温之间还存在互作效应,从生理、遗传角度可解释这种现象。遗传背景、育性指标的不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以及两用核不育水稻的基本特性导致了遗传研究的复杂性。在育性转换过程中,一些生理生化物质会发生相应变化,并与育性相关。本文还从生态、遗传角度讨论了能否用粳稻中的不育基因转育成典型籼稻光敏不育系的问题,并就如何提高不育系稳定性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利用人工辅助法来提高稳定性是目前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用核不育水稻 生态 遗传 生理生化
下载PDF
双低两用核不育水稻96-5-2S的开花习性与异交结实 被引量:4
3
作者 冯纪南 黄四齐 +3 位作者 何慕文 黄红英 徐孟亮 陈良碧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4-87,共4页
双低两用核不育水稻96 5 2S始花至终花历期为14d,盛花期7d.盛花时段较高温晴天为09:30~12:00,较低温阴天为11:00~13:30,午前花率64.5%,开花习性与培矮64S相似.在较低温阴天时,午前花率较培矮64S略高,而在较高温晴天时,午前花率较培矮... 双低两用核不育水稻96 5 2S始花至终花历期为14d,盛花期7d.盛花时段较高温晴天为09:30~12:00,较低温阴天为11:00~13:30,午前花率64.5%,开花习性与培矮64S相似.在较低温阴天时,午前花率较培矮64S略高,而在较高温晴天时,午前花率较培矮64S略低.与父本93 11配组制种,在抽穗期遇长时间阴雨天气时,异交结实率为35.3%,较培矮64S高10.5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低两用核不育水稻 96-5-2S 开花习性 异交结实 盛花期 抽穗期 临界温度
下载PDF
两用核不育水稻5279S的选育及应用
4
作者 赵德明 林纲 +1 位作者 李云武 杨从金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2期271-273,共3页
两用核不育水稻5279S,具有明显的可育期和不育期,育性转换明显,不育性稳定,不育起点温度低。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1材料和方法1989年,在农垦58S/IR8F2代群体中选出150余份不育单株,经过4年6代的株系选择... 两用核不育水稻5279S,具有明显的可育期和不育期,育性转换明显,不育性稳定,不育起点温度低。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1材料和方法1989年,在农垦58S/IR8F2代群体中选出150余份不育单株,经过4年6代的株系选择,于1992年,在宜宾夏季3次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用核不育水稻 不育性稳定 杂种优势
下载PDF
两用核不育系水稻叶绿体DNA的比较研究
5
作者 欧立军 李金龙 +2 位作者 童梁 梁云浩 袁雅威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50-53,共4页
以典型籼稻和粳稻作对照,运用叶绿体特异引物对湖南省应用较广的部分两用核不育系叶绿体DNA进行比较研究。对两用核不育系进行叶绿体DNA的ORF100、ORF29-TrnCGCA片段进行扩增及片段大小比较以及rps16基因内含子和TrnTUGU-TrnLUAA转录间... 以典型籼稻和粳稻作对照,运用叶绿体特异引物对湖南省应用较广的部分两用核不育系叶绿体DNA进行比较研究。对两用核不育系进行叶绿体DNA的ORF100、ORF29-TrnCGCA片段进行扩增及片段大小比较以及rps16基因内含子和TrnTUGU-TrnLUAA转录间区2个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及序列比较。结果表明,株1S、陆18S、株77S、H628S、88S、白天鹭S、G0543S、G03S、1103S和W6154S的叶绿体DNA的ORF100、ORF29-TrnCGCA两片段的大小均与典型的籼稻一致,其他材料则与典型粳稻相同;叶绿体DNA碱基多态性较丰富的2个区域rps16基因内含子和TrnTUGU-TrnLUAA间区的测序后发现4个籼粳稻特异位点,这4个位点对两用不育系叶绿体籼粳属性的判断与ORF100、ORF29-TrnCGCA片段的结果一致。根据育出组合的数量和质量,带有粳型血缘细胞质的两用核不育系如准S、810S、中心S、C185S和培矮64S等显现了一定的优势,通过籼粳稻杂交选育具粳稻血缘的籼型不育系是提高杂交水稻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用核不育水稻 叶绿体DNA 多态性 籼粳血缘
下载PDF
水稻紫色叶及两用核不育系雄性不育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任光俊 李青茂 +1 位作者 彭兴富 陆贤军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S3期35-38,共4页
在成都生态条件下,选用不育期较长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8902-393S 和 KS-14分别与紫色叶水稻品种马来红和菲律宾紫稻杂交,配制4个组合。观察 F_1、F_2代的叶色与花粉育性表现。结果表明:F_1代均为绿色叶可育杂种;F_2代,绿叶:紫叶为3:1或13... 在成都生态条件下,选用不育期较长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8902-393S 和 KS-14分别与紫色叶水稻品种马来红和菲律宾紫稻杂交,配制4个组合。观察 F_1、F_2代的叶色与花粉育性表现。结果表明:F_1代均为绿色叶可育杂种;F_2代,绿叶:紫叶为3:1或13:3;可育:不育为15:1或13:3;紫色叶基因与两用核不育基因表现为独立遗传。根据育种目标,在 F_2中选择了一些农艺性状较优良的紫叶核不育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叶 遗传 两用核不育水稻
全文增补中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C815S的选育与利用 被引量:63
7
作者 唐文邦 陈立云 +2 位作者 肖应辉 刘国华 邓化冰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26-31,共6页
用安献零S作母本,培矮64S作父本杂交,通过自然气候条件和人工低温对育性的增压选择,经过5年10代的定向培育,于2002年育成具有不育起点温度低、理想株型、优质、广亲和、高异率、配合力强的两用核不育系C815S,2004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 用安献零S作母本,培矮64S作父本杂交,通过自然气候条件和人工低温对育性的增压选择,经过5年10代的定向培育,于2002年育成具有不育起点温度低、理想株型、优质、广亲和、高异率、配合力强的两用核不育系C815S,2004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已选配出C两优396、C两优87、C两优343、C两优755、C两优1102等一批超级杂交稻新组合通过湖南省审定或在国家和省区试中表现突出.该不育系的育成,是优质超级稻选育的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两用核不 C815S
下载PDF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基地计算机选择系统研制与应用 被引量:23
8
作者 刘海 肖应辉 +2 位作者 唐文邦 邓化冰 陈立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55-763,共9页
为解决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产量不高不稳、种子质量差、效益低的问题,利用全国740个气象站点50年的气象资料,应用计算机处理技术,开发了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基地计算机选择系统,并利用该系统筛选最适宜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基地。... 为解决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产量不高不稳、种子质量差、效益低的问题,利用全国740个气象站点50年的气象资料,应用计算机处理技术,开发了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基地计算机选择系统,并利用该系统筛选最适宜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基地。该系统以同时满足不育系育性敏感安全期和抽穗扬花安全期光温条件为依据,采用Java语言编制而成。针对不育起点温度为22.0℃、22.5℃、23.0℃、23.5℃和24.0℃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分别筛选到24、29、20、21和22个安全系数优于海南三亚冬繁的基地,以上5种不育起点温度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在最佳繁殖基地繁种成功概率分别可达83%、93%、100%、100%和100%。2010年,在应用本系统筛选到的云南保山繁种基地进行了不育起点温度为22.0℃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C815S的繁殖,单产达8437.5kg hm-2,创造了我国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产量最高记录,证实采用该计算机系统选择两用不育系繁殖基地是有效的。因此,采用本系统筛选到的繁殖基地进行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可望解决海南冬季繁殖风险大、产量不高、种子质量差以及冷水串灌繁殖产量不高不稳和效益低下的问题,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两用核不 繁殖基地选择 计算机程序 气象数据库
下载PDF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C815S的配合力及利用价值 被引量:7
9
作者 唐文帮 肖应辉 +3 位作者 邓化冰 盛浩文 张桂莲 陈立云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67-372,共6页
以C815S等5个不育系为母本,与7个优良父本配组,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对F1代9个农艺性状的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两用核不育系龙S、7光S052、培矮64S和三系不育系Ⅱ-32A相比,C815S的一般配合力表现最好.C815S在有... 以C815S等5个不育系为母本,与7个优良父本配组,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对F1代9个农艺性状的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两用核不育系龙S、7光S052、培矮64S和三系不育系Ⅱ-32A相比,C815S的一般配合力表现最好.C815S在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着粒密度、单株产量和经济系数5个性状上的一般配合力分别为6.656、6.342、7.236、16.669、6.705,在5个不育系中最大;结实率和千粒重一般配合力分别为0.329和2.353,排第2位;株高的一般配合力为-2.197,排名第4.C815S有效穗数和单株产量的特殊配合力方差较大.C815S在有效穗、着粒密度、千粒重、单株产量、经济系数5个性状上分为Ⅰ类,在每穗总粒数、结实率2个性状上分为Ⅱ类,株高、穗长为Ⅳ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两用核不系C815S 一般配合力 特殊配合力 利用价值
下载PDF
一个反向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性对温度与光周期的反应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孟亮 张俊 +2 位作者 龚曼 梁满中 陈良碧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5-88,共4页
以水稻两用核不育系go3S为材料,在其育性转换敏感期,用不同光周期与不同温度处理,研究了其育性对光周期与温度的反应.结果表明,在长日高温(30.5℃)与短日高温处理条件下,go3S均表现为可育,自交结实率为40.9%~41.5%,花粉可染率为58.5%~... 以水稻两用核不育系go3S为材料,在其育性转换敏感期,用不同光周期与不同温度处理,研究了其育性对光周期与温度的反应.结果表明,在长日高温(30.5℃)与短日高温处理条件下,go3S均表现为可育,自交结实率为40.9%~41.5%,花粉可染率为58.5%~61.4%;而在长日低温(23.5℃)与短日低温处理条件下,go3S均表现为不育,自交结实率与花粉可染率均为0.育性表现在长、短日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在高、低温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说明go3S育性受温度控制,不受光周期影响,且为高温可育、低温不育型,其育性转换方向与通常的温敏型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相反,故go3S为反向温敏型水稻两用核不育系.2005年,在长沙夏季自然条件下,当其育性转换温敏感期遇到平均日均温31.4~31.9℃的高温时,go3S表现为可育,花粉可染率为57.7%~65.0%,自交结实率可达40%以上;而遇到平均自然日均温25.7~26.0℃的较低温度时,则表现为不育,花粉可染率为0.2%~0.7%,自交结实率为0;进一步在其育性转换温敏感期用26.0℃及28.0℃的人工恒温冷水连续处理7 d,go3S也表现不育,花粉可染率为0~0.8%,自交结实率为0,说明go3S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界于28.0~30.5℃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向水稻两用核不 雄性 光周期 温度
下载PDF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龙S的配合力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孟秋成 王权 +1 位作者 刘建丰 李春庚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0-253,共4页
选用水稻两用核不育系龙S以及配合力表现较好的Y58S和广占63S作母本,与农艺性状优良的4个恢复系配制12个杂交组合,研究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1)龙S的杂种一代单株产量显著超过对照威优46,比对照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每穗粒数的增加... 选用水稻两用核不育系龙S以及配合力表现较好的Y58S和广占63S作母本,与农艺性状优良的4个恢复系配制12个杂交组合,研究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1)龙S的杂种一代单株产量显著超过对照威优46,比对照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每穗粒数的增加,比Y58S杂种一代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千粒重较高,比广占63S杂种一代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单株穗数较多.2)龙S在单株产量、单株穗数、每穗粒数和生物产量上的一般配合力值高于Y58S和广占63S,杂种一代表现有效穗多、每穗粒数较多和产量较高.3)龙S杂种一代在单株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充实度、千粒重和生物产量上表现较大的特殊配合力方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两用核不 龙S 配合力
下载PDF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选育技术流程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潘熙淦 朱德瑶 尹建华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1995年第6期47-51,共5页
以农垦59S、安农S-1、衡农S-1、5460S、赣ⅠS、赣ⅡS及赣ⅢS及其衍生不育系为核不育基因供体,分别与籼、粳稻品种杂交转育,经分离选择、花药培养以及结合长日低(高)温、短日低(高)温的“加压”筛选鉴定,提出了... 以农垦59S、安农S-1、衡农S-1、5460S、赣ⅠS、赣ⅡS及赣ⅢS及其衍生不育系为核不育基因供体,分别与籼、粳稻品种杂交转育,经分离选择、花药培养以及结合长日低(高)温、短日低(高)温的“加压”筛选鉴定,提出了一条以基因供体为基础,以生物技术为手段,以加压筛选为条件的快速、简便、准确、有效的选育技术流程。按此流程,只需三年五个世代即可有效地育成实用型的两用核不育水稻。已经育成1286S、H1356S、H2048S、6442S等一批早、中、迟熟期配套的长日高温不育、育性稳定的籼型核不育系。同时,筛选出终生不育、高温不育低温可育、高温可育低温不育、长日不育短日可育及长日可育短日不育的各类籼型核不育系(材料),为选育适应不同生态条件下的籼型两用核不育系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快速的技术方法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用核不育水稻 水稻 不育
下载PDF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中早穗的为害及防治 被引量:2
13
作者 康洪灿 王硕 +3 位作者 李国生 钏兴宽 王锦艳 周兴王 《中国稻米》 2019年第3期137-139,共3页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中常出现早穗现象,既影响产量又造成除杂困难。通过对水稻两用核不育系早穗产生的原因调查和分析,发现早穗的出现与品种特性、气候、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不当有关。采取“确定适宜播种期和秧龄、严格控制秧田播种量...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中常出现早穗现象,既影响产量又造成除杂困难。通过对水稻两用核不育系早穗产生的原因调查和分析,发现早穗的出现与品种特性、气候、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不当有关。采取“确定适宜播种期和秧龄、严格控制秧田播种量、培肥秧田提高秧苗素质”等措施可有效防治早穗的发生。对可能发生早穗或已发生早穗的田块,也可采用适当的技术措施进行补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两用核不 繁殖 早穗 防治技术 补救措施
下载PDF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安全高产繁殖技术 被引量:14
14
作者 康洪灿 李国生 +5 位作者 钏兴宽 孙文涛 王锦艳 陈国松 尹正钦 王硕 《中国种业》 2016年第2期55-58,共4页
随着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基地计算机选择系统的研制与应用,依据育性转换期和抽穗扬花期的温度,筛选出保山市为全国水稻两用核不育系最佳繁殖基地。分析了保山市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的有利条件,在繁殖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水稻两用核不... 随着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基地计算机选择系统的研制与应用,依据育性转换期和抽穗扬花期的温度,筛选出保山市为全国水稻两用核不育系最佳繁殖基地。分析了保山市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的有利条件,在繁殖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安全高产栽培技术,同时对今后繁殖试验相关问题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两用核不 基地选择 性转换温度 安全高产 繁殖技术
下载PDF
几个新选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性对光周期与温度的反应
15
作者 徐孟亮 易向军 +3 位作者 张俊 龚曼 梁满中 陈良碧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8-91,共4页
以近年湖南新选育的7个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为材料,在它们育性转换敏感期,用不同光周期与不同温度处理,研究了它们育性对光周期与温度的反应.结果表明,在相同温度(30.5℃、23.5℃)条件下,在育性转换光敏感期进行15 d左右(13-18 d)长、... 以近年湖南新选育的7个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为材料,在它们育性转换敏感期,用不同光周期与不同温度处理,研究了它们育性对光周期与温度的反应.结果表明,在相同温度(30.5℃、23.5℃)条件下,在育性转换光敏感期进行15 d左右(13-18 d)长、短日处理,7个材料均表现不育,自交结实率为0,花粉可染率为0-2.0%,说明这7个材料均为温敏型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在长日条件下,在育性转换温敏感期用23.5℃的恒温冷水连续处理6 d,7个材料也均表现不育,自交结实率为0,花粉可染率为0-0.3%;用22.0℃的恒温冷水连续处理6 d,株25S、株77S、H628S、DS、88S与96-5-2S 6个材料依然表现不育,自交结实率为0,花粉可染率为0-0.1%,但H629S则表现为可育,自交结实率为24.0%,花粉可染率为29.7%.说明株25S、株77S、H628S、DS、88S与96-5-2S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小于22.0℃(恒温),而H629S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大于22.0℃(恒温),小于23.5℃(恒温).在湖南,如果在生产上用来进行杂交制种,株25S、株77S、H628S、DS、88S与96-5-2S会比较安全,而H629S则存在较大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两用核不 光周期 温度
下载PDF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技术研究与应用
16
作者 王锦艳 尹正钦 +3 位作者 康洪灿 钏兴宽 李国生 林亚骊 《耕作与栽培》 2021年第5期122-124,共3页
随着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繁殖研究的不断进展,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技术不断创新和改进。总结了近几年来保山市对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主要繁殖技术及应用。
关键词 水稻两用核不 繁殖技术 研究与应用
下载PDF
水稻低温敏两用核不育系株1S与陆18S 被引量:1
17
作者 石天宝 《作物研究》 2004年第4期235-236,共2页
关键词 水稻两用核不 低温敏两用核不 性转换
下载PDF
两个水稻两用核不育系
18
作者 罗枝月 《农村百事通》 1995年第3期25-25,共1页
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究员指导和参与下,由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尹奇华、郭名奇副研究员分别培育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香125S”和“安湘S”,日前通过了湖南省科委组织的专家技术鉴定。 这两个两用核不育系属于国家“863”高科... 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究员指导和参与下,由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尹奇华、郭名奇副研究员分别培育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香125S”和“安湘S”,日前通过了湖南省科委组织的专家技术鉴定。 这两个两用核不育系属于国家“863”高科技计划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两用核不 两系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之父 科技计划 技术鉴定 柱头外露率 研究成果 配合力 湖南省 副研究员
下载PDF
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不安全问题的解决途径 被引量:32
19
作者 雷东阳 唐文帮 +2 位作者 解志坚 刘海 陈立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569-1575,共7页
制种安全问题已严重制约两系法杂交水稻健康持续发展。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偏高、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和时段选择不当以及不育起点温度漂变是导致两系杂交稻制种不安全的主要原因。本研究表明,选育不育起点温度低和耐受低温时... 制种安全问题已严重制约两系法杂交水稻健康持续发展。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偏高、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和时段选择不当以及不育起点温度漂变是导致两系杂交稻制种不安全的主要原因。本研究表明,选育不育起点温度低和耐受低温时间长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能降低制种风险;根据历史气象资料和两系杂交稻制种"三个安全期"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利用计算机技术,研制了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和时段气象决策支持系统,解决了以往生产上盲目选择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和时段的问题;研创了株系育性鉴定方法和一季加再生冷水串灌繁种技术,采用该方法生产原种能降低原种生产世代数,防止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漂变。通过以上研究可从种性、种源和制种地三方面提高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法杂交水稻 水稻两用核不 制种安全
下载PDF
云南高原籼粳交错区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质量控制技术探讨 被引量:3
20
作者 康洪灿 李国生 +6 位作者 王锦艳 周兴王 杨钏杰 尹正钦 谢艳芬 何荣满 钏兴宽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7-40,共4页
利用云南高原籼粳交错区气候生态的立体多样性繁殖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亲本是一条成功的高效途径。分析了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种子质量风险形成原因,提出了种子质量控制技术,简要阐述了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纯度鉴定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水稻两用核不 亲本繁殖 种子质量 纯度 控制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