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0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脉冲筛板塔三相萃取棉仁一步获得棉油和无毒饼粕(Ⅱ)——两相流比和棉仁粉碎粒径对萃取的影响及棉酚的脱除 被引量:1
1
作者 孔庆刚 云志 史美仁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25-28,共4页
根据文献 [1]的结果 ,选择总流量 30 0ml/min和脉冲强度a×f为 3× 15 0mm/min ,以棉仁为处理对象 ,对影响萃取效率的两相流比和棉仁湿磨粒径进行优化实验 ,在发现它们对萃取影响的同时 ,确定本体系的最优操作参数 ,获得了毛油... 根据文献 [1]的结果 ,选择总流量 30 0ml/min和脉冲强度a×f为 3× 15 0mm/min ,以棉仁为处理对象 ,对影响萃取效率的两相流比和棉仁湿磨粒径进行优化实验 ,在发现它们对萃取影响的同时 ,确定本体系的最优操作参数 ,获得了毛油和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标准的棉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筛板塔 棉仁萃取 两相流比 粉碎粒径 最优参数 棉油 棉粕 棉酚脱除
下载PDF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流固耦合下的油水两相流动特征
2
作者 刘强 李静 +4 位作者 李婷 郑明君 徐梦佳 王轩 吴明扬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1-459,共9页
为提高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采收率,探究其流固耦合下的油水两相流动特性,根据不同介质中的流体流动规律,建立了Stokes-Darcy两相流体流动模型;基于有效应力原理和广义胡克定律,建立了适用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油水两相Stokes-Darcy流... 为提高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采收率,探究其流固耦合下的油水两相流动特性,根据不同介质中的流体流动规律,建立了Stokes-Darcy两相流体流动模型;基于有效应力原理和广义胡克定律,建立了适用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油水两相Stokes-Darcy流固耦合数学模型;分别针对有无流固耦合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进行了宏观和细观的油水两相流体流动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油藏有无流固耦合作用,其油水两相流体流动特性在基质区差异较大,在溶洞内差异较小,注水速度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油水流动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缝洞型油藏 流固耦合 油水相流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喷嘴位置对轴承腔内油气润滑两相流的影响
3
作者 王保民 房文博 +2 位作者 朱生桥 刘洪芹 邬再新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7,共8页
基于气液两相流理论,采用多重坐标系法构建角接触球轴承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不同喷嘴位置和转速下轴承腔内油相体积分数、保持架表面及轴承内外圈的油气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在轴承低转速下,正面供油时轴承腔内油相体积分数及其周向分布的... 基于气液两相流理论,采用多重坐标系法构建角接触球轴承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不同喷嘴位置和转速下轴承腔内油相体积分数、保持架表面及轴承内外圈的油气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在轴承低转速下,正面供油时轴承腔内油相体积分数及其周向分布的波动大于背面供油;正面供油时保持架下表面会产生润滑油的积聚,造成润滑油无法及时通过出口排出,而背面供油时润滑油在保持架表面的油相分布更均匀;正面供油时内圈左面油相体积分数较高,外圈油相分布变化较大,而背面供油时内圈右面、中间面及外圈中间面油相体积分数较高。不同转速下喷嘴位置对腔内油相分布的影响也不同,低转速下正面供油时腔内油相体积分数更高,高转速下喷嘴位置对轴承腔内油相分布的影响较小,润滑油在轴承腔内分布较为均匀,保持架下侧未见明显的润滑油积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润滑 角接触球轴承 喷嘴位置 油气相流 电主轴
下载PDF
射流与气固两相流混合过程的测试与分析方法
4
作者 闫子涵 王栋栋 +2 位作者 阴慧敏 刘文瑞 卢春喜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3-721,共9页
湍流射流是气固快速反应过程中气相原料与固体颗粒的理想混合形式,采取有效的测试技术与分析方法获得射流与气固两相流的混合行为对研究反应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光纤探针技术获得了颗粒浓度动态数据,以提升管内颗粒聚团的传统分... 湍流射流是气固快速反应过程中气相原料与固体颗粒的理想混合形式,采取有效的测试技术与分析方法获得射流与气固两相流的混合行为对研究反应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光纤探针技术获得了颗粒浓度动态数据,以提升管内颗粒聚团的传统分析方法为基础,结合小波分析,提出了射流与气固两相流混合过程中颗粒聚团的确定方法,并将射流影响区内气固间的瞬时接触状态分为颗粒聚团相、散式颗粒相以及未与颗粒充分混合的射流相。结合附壁射流理论,利用气体示踪技术获得的射流特征浓度分布结果,对理想条件下的射流中心线方程进行了修正,所得结果可预测气固两相流中射流的发展趋势。利用臭氧分解示踪技术,获得了原料射流与气固两相流混合过程中的局部反应结果,将其与气固动态混合特征及射流轨迹模型相结合,可分析流动参数对反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流 相流 气固混合 聚团 流线模型
下载PDF
角接触球轴承内圈织构设计及对油气润滑两相流的影响
5
作者 王保民 闫瑞翔 +2 位作者 房文博 朱生桥 刘洪芹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7-114,共8页
针对角接触球轴承油气润滑中内圈润滑油含量少和保持性差的问题,提出在轴承内圈滚道设计圆凹坑形表面织构的润滑增效方法。基于气液两相流模型和多重参考系方法,建立内圈织构化角接触球轴承腔内油气两相流数值分析模型,分析内圈织构对... 针对角接触球轴承油气润滑中内圈润滑油含量少和保持性差的问题,提出在轴承内圈滚道设计圆凹坑形表面织构的润滑增效方法。基于气液两相流模型和多重参考系方法,建立内圈织构化角接触球轴承腔内油气两相流数值分析模型,分析内圈织构对轴承油气两相流动及润滑增效的影响。结果表明:织构化轴承可以显著提高润滑油在内圈的保持量,同时改善轴承腔内润滑油分布不均的状况;在微织构附近油气两相流动更不规则,所产生的压力梯度和速度梯度有利于提高气液两相膜的承载力;随着轴承转速的升高,内圈织构润滑增效效果相对减弱;随着供油量的增加,内圈织构润滑增效效果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接触球轴承 表面织构 油气相流 润滑增效
下载PDF
球阀开度及入口速度对固-液两相流场的影响
6
作者 加万里 王勇 高勇 《化工科技》 CAS 2024年第1期1-4,30,共5页
球阀广泛应用于固-液两相流的运输和流量调节。利用有限元软件研究球阀不同开度和不同入口速度下流场的变化,对于设计、制造球阀及优化球阀结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结果表明,阀门开度越大,轴截面流线越平直,压力梯度、速度梯度和流阻... 球阀广泛应用于固-液两相流的运输和流量调节。利用有限元软件研究球阀不同开度和不同入口速度下流场的变化,对于设计、制造球阀及优化球阀结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结果表明,阀门开度越大,轴截面流线越平直,压力梯度、速度梯度和流阻系数越小,流动状态越稳定;入口速度越大,轴截面流线越弯曲,压力和速度变化越明显,流动状态越紊乱,但流阻系数与入口流速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阀 相流 有限元 流阻系数
下载PDF
基于高速摄像技术的气液两相流型分析实验设计
7
作者 杨蕊 柴煜炜 +3 位作者 杨贤呈 肖迎松 张磊 朱宝锦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6-212,共7页
针对流体力学教学中难以观察流体动态运动过程的问题,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将高速摄像技术与传统的气液两相流实验平台相结合,使流体力学抽象概念得到具象化呈现。实验结果表明,借助该可视化实验教学平台,能够研究气泡的运移特征,研究旋流... 针对流体力学教学中难以观察流体动态运动过程的问题,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将高速摄像技术与传统的气液两相流实验平台相结合,使流体力学抽象概念得到具象化呈现。实验结果表明,借助该可视化实验教学平台,能够研究气泡的运移特征,研究旋流场内气泡的破碎和聚并行为,分析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气泡形态,得出旋流场内气液两相流型。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实验教学效果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摄像 气泡 聚并和破碎 气液相流 实验教学
下载PDF
基于GA的RBF神经网络气液两相流持液率预测模型优化
8
作者 廖锐全 李龙威 +2 位作者 王伟 马斌 潘元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91-100,共10页
为了提高气液两相流持液率预测精度,针对传统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预测气液两相流持液率网络拓扑结构困难和收敛速度慢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GA)优化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气液两相流持液率预测模型。通过系统聚类算法和灰色... 为了提高气液两相流持液率预测精度,针对传统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预测气液两相流持液率网络拓扑结构困难和收敛速度慢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GA)优化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气液两相流持液率预测模型。通过系统聚类算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GRA)对收集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优选出最优模型特征,同时结合遗传算法确定了RBF神经网络结构参数。基于室内实验数据进行训练,并与常用于持液率预测的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GA-BP神经网络及RBF神经网络进行对比,评估了模型的准确性及可行性。结果表明:GA-RBF神经网络模型均方误差为0.0017,均方根误差为0.0416,平均绝对误差为0.0281,拟合度为0.9483。相较于其他神经网络模型,该预测模型表现出更高的计算精度和更强的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液率 气液相流 RBF神经网络 遗传算法 数据清洗
下载PDF
水平管气液两相流微孔泄漏特性
9
作者 梁法春 孟佳 +1 位作者 赵靖文 何振楠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4-723,共10页
为了揭示气液两相流微孔泄漏过程中的复杂泄漏特性,以空气-水为介质开展泄漏实验。实验管道内径为32 mm,破口直径为3mm,破口方位为0°、45°、90°、135°及180°。实验气液相折算速度范围分别为3.5~25.0m·s^(... 为了揭示气液两相流微孔泄漏过程中的复杂泄漏特性,以空气-水为介质开展泄漏实验。实验管道内径为32 mm,破口直径为3mm,破口方位为0°、45°、90°、135°及180°。实验气液相折算速度范围分别为3.5~25.0m·s^(-1)和0.052~0.397 m·s^(-1),涵盖波浪流、段塞流及环状流3种流型。结果表明泄漏气液量取决于泄漏影响区面积大小,主要受破口方位、流型及气液折算速度影响。对于90°、135°和180°破口,泄漏特性大致相同。环状流下泄漏气量最大,泄漏液量分布范围最广,段塞流泄漏气量居中。推导建立了气液泄漏流量、差压、干度耦合关系式,该关系式不受流型、破口方位等因素影响,可用于气液两相流微孔泄漏量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相流 流型 微孔 泄漏特性 实验研究
下载PDF
基于幅度和相位融合的微波两相流测量系统设计
10
作者 李利品 代雷 +2 位作者 黄燕群 卢宇 颜曌恩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84,共6页
针对油井开采过程中需要对各相含量进行精确预测以调整开采策略的实际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微波法的油水两相流检测系统。该系统利用微波在不同介质中透射能力的差异,构建了一套包含微波信号源、功率放大器、功率分配器、检波器和STM32F1... 针对油井开采过程中需要对各相含量进行精确预测以调整开采策略的实际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微波法的油水两相流检测系统。该系统利用微波在不同介质中透射能力的差异,构建了一套包含微波信号源、功率放大器、功率分配器、检波器和STM32F103ZET6核心板的硬件电路系统,通过编写AD采集和串口通信的软件代码,来接收检波器端幅度和相位数据。在数据处理方面,分别对幅度数据、相位数据和幅度-相位融合数据采用BP神经网络的方法预测含水率。实验表明:在使用融合数据时,预测准确度可以提高至96.33%,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幅度和相位融合 微波法 相流 含水率 BP神经网络 AD采集
下载PDF
基于时频分析与复杂网络的气液两相流流动特性分析
11
作者 张立峰 武传宝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12-1519,共8页
提出一种基于时频变换与复杂网络相结合的垂直管道气液两相流流动特性分析方法。该方法基于数字化电阻层析成像系统采集的测量数据,通过Choi-Williams分布(CWD)、自适应最优核(AOK)以及平滑伪Wigner-Ville分布(SPWVD)三种方法对预处理... 提出一种基于时频变换与复杂网络相结合的垂直管道气液两相流流动特性分析方法。该方法基于数字化电阻层析成像系统采集的测量数据,通过Choi-Williams分布(CWD)、自适应最优核(AOK)以及平滑伪Wigner-Ville分布(SPWVD)三种方法对预处理后的一维时间序列进行时频分析,进而从时频平面中提取能量序列。分别对原始时间序列和三类能量序列使用有限穿越可视图方法构建复杂网络。最终使用平均集聚系数、平均度以及全局效率3个网络指标来表征从泡状流到段塞流的演变。结果表明,由原始序列构建的复杂网络,3个网络指标规律性较差;AOK与SPWVD所对应的平均集聚系数与全局效率仅在部分工况下具有规律性;而CWD所对应的3个网络指标均呈现较好的规律,能够更有效地揭示气液两相流复杂的流动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量计量 气液相流 流动特性 时频分析 复杂网络 Choi-Williams分布
下载PDF
两相流振荡流动特性的可视化实验研究
12
作者 朱海荣 肖旭 +2 位作者 张凯伦 李林 王钊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3,共9页
为了解决活塞内冷油腔中气液两相流的振荡传热问题,设计并搭建了由柴油机改装的往复振荡实验装置,利用高速摄像技术对内冷油腔实验件中气液两相流的振荡流动过程进行了可视化观测实验,分析在不同转速和液体填充率下实验件中气液两相流... 为了解决活塞内冷油腔中气液两相流的振荡传热问题,设计并搭建了由柴油机改装的往复振荡实验装置,利用高速摄像技术对内冷油腔实验件中气液两相流的振荡流动过程进行了可视化观测实验,分析在不同转速和液体填充率下实验件中气液两相流在起振阶段和充分振荡阶段的振荡流动形态。结果表明:在起振阶段,气液两相的分界面明显,没有强烈的湍流混合运动,在充分振荡阶段,液体的运动规律及流动形态呈周期性变化;转速主要影响气液两相流的湍流强度,填充率主要影响气液两相流的流动形态。研究结果揭示了内冷油腔中气液两相流的振荡流动规律,可为高强化活塞的结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工程 内冷油腔 气液相流 振荡流动 可视化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熵分析的CO_(2) 气液两相流流型识别
13
作者 张文彪 王港华 +1 位作者 邵丁 章杰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24-1030,共7页
利用四电极对壁式电容传感器中对流型变化最敏感的一组极板对,获取CO_(2)气液两相流不同流型的电容时间序列,并采用多尺度熵算法进行分析。依据多尺度熵曲线的3个特征:前端多尺度熵率、中段多尺度熵率和末端多尺度熵截距,对不同气液两... 利用四电极对壁式电容传感器中对流型变化最敏感的一组极板对,获取CO_(2)气液两相流不同流型的电容时间序列,并采用多尺度熵算法进行分析。依据多尺度熵曲线的3个特征:前端多尺度熵率、中段多尺度熵率和末端多尺度熵截距,对不同气液两相流工况进行流型识别,并将识别结果与高速摄像机获得的两相流照片判断的流型进行对比。研究表明,通过电容时间序列多尺度熵曲线能够充分展示两相流动的动力学特征,使用多尺度熵曲线的3个特征进行流型识别,能够较为准确地识别分层流、段塞流、泡状流和混状流4种流型,识别准确率优于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相流 二氧化碳 碳捕集与封存 电容传感器 多尺度熵 流型识别
下载PDF
基于IPSO-Elman的气液两相流含气率测量方法
14
作者 仝卫国 李茂冉 +1 位作者 石宗锦 寇德龙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6-32,62,共8页
为安全且非侵入式地测量气液两相流含气率,提出一种电阻层析成像(ERT)陈列电阻与Elman神经网络相结合的含气率测量方法。首先,为加快模型训练速度并避免数据冗余,使用主成分分析(PCA)算法对120维的阵列电阻特征降维。然后,在粒子群(PSO... 为安全且非侵入式地测量气液两相流含气率,提出一种电阻层析成像(ERT)陈列电阻与Elman神经网络相结合的含气率测量方法。首先,为加快模型训练速度并避免数据冗余,使用主成分分析(PCA)算法对120维的阵列电阻特征降维。然后,在粒子群(PSO)算法中引入自适应惯性权重和非线性学习因子,并加入遗传算法(GA)的交叉和变异行为以加快算法收敛速度。最后,通过改进的粒子群(IPSO)算法优化Elman神经网络初始权值和阈值,并建立含气率测量模型。经对比实验发现,PCA-IPSO-Elman含气率测量模型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2.92%,且训练时间较IPSO-Elman模型减少68.8%。说明所提方法可以达到预期的测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相流 截面含气率 改进粒子群 ELMAN神经网络 阵列电阻值
下载PDF
混流增压单元驱动下LNG与NG两相流研究
15
作者 许佳伟 陈举 +2 位作者 代晟辉 范嘉堃 盖小刚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24年第13期69-74,共6页
目前,国内LNG(Liquefied Natural Gas,液化天然气)接收站所使用的单相泵需对泵前BOG(液化天然气气化后的形态)进行气液转化。BOG的再冷凝处理需要利用外输LNG的冷量,由于外输LNG流量长时间处于波动状态,影响再冷凝器的温度、压力等参数... 目前,国内LNG(Liquefied Natural Gas,液化天然气)接收站所使用的单相泵需对泵前BOG(液化天然气气化后的形态)进行气液转化。BOG的再冷凝处理需要利用外输LNG的冷量,由于外输LNG流量长时间处于波动状态,影响再冷凝器的温度、压力等参数,威胁高压泵的安全运行。提出一种组合式气液混输泵,其结构由混流增压单元与离心叶轮组合而成,前者实现气态天然气的增压液化,后者实现单相LNG外输增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混流泵增压单元驱动下,天然气和LNG两相在泵内的流动情况。研究发现,混流叶轮不仅能实现较强的两相流动增压,还能实现气相向液相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LNG接收站 相流 混流增压
下载PDF
转轮及导叶流域固液两相流研究
16
作者 李琪飞 李占勇 +2 位作者 谢耕达 刘思琦 韩天丁 《液压气动与密封》 2024年第4期37-47,共11页
为了研究灯泡贯流式机组内流状态和磨损规律基于欧拉-欧拉法中的Particle非均匀相模型,对不同固相直径、浓度、导叶开度下水轮机固液两相流工况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固相高浓度区集中在转轮域和尾水管进口处,且随着固相直径和浓度的增加... 为了研究灯泡贯流式机组内流状态和磨损规律基于欧拉-欧拉法中的Particle非均匀相模型,对不同固相直径、浓度、导叶开度下水轮机固液两相流工况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固相高浓度区集中在转轮域和尾水管进口处,且随着固相直径和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固相直径和浓度的增加,导叶域表面压力、固相速度、固相浓度分布均增加,导叶背面更易发生磨损。在转轮域,固相高浓度区分布在叶片正面轮毂处和进水边,叶片背面整体固相浓度分布较高,且表面固相速度、浓度分布与固相直径和入口浓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泡贯流式水轮机 固液相流 浓度 欧拉法
下载PDF
气-液两相流装置的控制和不确定度评定
17
作者 吴锦川 李雪菁 +1 位作者 王俊贤 王文林 《上海计量测试》 2024年第1期12-15,共4页
气-液两相流具有复杂的流动状态从而导致其无法被准确地控制,针对一套气-液两相流装置,对装置的压力-流量控制进行了研究,并对气-液两相的联合控制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压力对控制具有较大影响。在控制过程中需要保证压力的不变,而气-液... 气-液两相流具有复杂的流动状态从而导致其无法被准确地控制,针对一套气-液两相流装置,对装置的压力-流量控制进行了研究,并对气-液两相的联合控制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压力对控制具有较大影响。在控制过程中需要保证压力的不变,而气-液两相的联合控制具有变化的一致性,可通过研究一致性实现气-液两相的准确控制。同时对该装置的气-液两相流分量分别进行不确定度评定,结果表明,装置气体流量的U_(r)(Q_(v,air))=3.8%(k=2);装置液体流量的扩展不确定度U_(r)(Q_(v,liq))=3.2%(k=2),可对气-液两相的流量进行准确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相流 压力流量控制 联合控制 不确定度评估
下载PDF
强迫振动下垂直管道固液两相流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万初一 范祖相 +3 位作者 周岱 韩兆龙 朱宏博 包艳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6-596,共11页
粗颗粒固液两相流的管道输运适用于深海采矿工程.扬矿管道在流致振动作用下的内部固液两相流的输运机理尚未被完全探究.因此,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与离散元(DEM)耦合的方法,分析不同粒径、不同振动频率与振幅和不同浓度工况下在强迫... 粗颗粒固液两相流的管道输运适用于深海采矿工程.扬矿管道在流致振动作用下的内部固液两相流的输运机理尚未被完全探究.因此,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与离散元(DEM)耦合的方法,分析不同粒径、不同振动频率与振幅和不同浓度工况下在强迫振动管道中的粗颗粒动力学特性以及管内流场变化特性.其中,将管道的振动简化为一维径向振动,将实际工况中的柔性管道假定为刚体管道.研究表明,在管道振动过程中,大颗粒相比小颗粒的惯性更大,而流体也需要更大的速度产生更大的曳力推动大颗粒,导致更大的轴向流场速度以及更大的轴向颗粒速度.随着粒径增大,大颗粒对流场的扰动更大,导致流体与壁面间的作用力更大;并且大颗粒与壁面间的碰撞和摩擦作用力更大,因此壁面剪应力增大.同时,大颗粒与流体间摩擦损耗的能量也更大.因此管道需要更大的能量将其输运,导致振动管道内的压降增加.增大管道振动频率与振幅会导致颗粒在截面上的分布更加分散,同时对流场扰动更大,然而对轴向流场速度的影响相对较小.增大进料浓度使颗粒间、颗粒与流场间的作用更加频繁,导致颗粒分布发生变化,并导致更大的轴向流场速度和湍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采矿 CFD-DEM 固液相流 管道输运 强迫振动
下载PDF
亚毫米气泡和常规尺寸气泡气液两相流流动与传质特性对比 被引量:1
19
作者 崔怡洲 李成祥 +4 位作者 翟霖晓 刘束玉 石孝刚 高金森 蓝兴英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7-210,F0004,共15页
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系统研究了亚毫米气泡鼓泡塔与常规鼓泡塔在流动和传质特性上的区别,并建立了适用于亚毫米气泡气液两相流流动和传质过程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常规鼓泡塔,相同操作条件下亚毫米气泡鼓泡塔的气泡尺寸分... 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系统研究了亚毫米气泡鼓泡塔与常规鼓泡塔在流动和传质特性上的区别,并建立了适用于亚毫米气泡气液两相流流动和传质过程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常规鼓泡塔,相同操作条件下亚毫米气泡鼓泡塔的气泡尺寸分布更窄,平均尺寸降至前者3%左右,气含率提高2倍以上,比表面积提高2个数量级。另外亚毫米气泡气液两相流中气液径向分布更均匀,轴向返混程度更小。亚毫米气泡鼓泡塔的相界面积是强化传质的关键控制因素,其液相传质系数虽低于常规鼓泡塔,但依靠巨大的相界面积,其体积传质系数是常规鼓泡塔的10倍左右。针对大规模鼓泡塔反应器的模拟结果也表明,亚毫米气泡可使反应器达到更均匀的气含率分布,受初始气液分布的影响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毫米气泡 鼓泡塔 气液相流 传质 数值模拟 过程强化
下载PDF
基于两相流的水封油库油气泄漏运移规律及控制措施 被引量:1
20
作者 唐栋 简回香 +2 位作者 王存利 李毅 蒋中明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3-180,共8页
地下水封油库运行的关键是保持一定的水封厚度,为确定合适的水封厚度,基于气液两相流理论,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以我国某石油储备地下水封洞库为依托,模拟了地下水封石油洞库储油运行期油气的泄漏运移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施工期不设... 地下水封油库运行的关键是保持一定的水封厚度,为确定合适的水封厚度,基于气液两相流理论,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以我国某石油储备地下水封洞库为依托,模拟了地下水封石油洞库储油运行期油气的泄漏运移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施工期不设置水幕系统情况下,洞室顶部出现了大面积的疏干区,造成后期无法储油;设置水幕系统情况下,洞库上方能够维持一定水封厚度,洞库周围岩层油气泄漏范围和泄漏量均与储油运行时间呈正幂函数关系;水封厚度越大油气泄漏范围和泄漏量越小,但过大的水封厚度会大大增加工程成本,所对应的案例在水封厚度为30 m时对油气泄漏控制最为经济合理,《地下水封石洞油库设计标准》推荐的水封厚度合理且有一定安全裕度。研究成果可为水封油库工程的设计及油气泄漏控制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泄漏 地下水封石油洞库 相流 水幕系统 数值模拟 水封厚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