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秦“语”体的发生、演化及内在脉络 被引量:3
1
作者 赵辉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9-76,共8页
先秦"语"体由论答他人提出的问题这一性质的行为而名体,原本具有教、议、论等方面的原始意蕴,雏形当为远古具有格言性质的"语",其功能主要是告诫。早期的"语"原本是主体和言说对象面对面的言说,因其被史... 先秦"语"体由论答他人提出的问题这一性质的行为而名体,原本具有教、议、论等方面的原始意蕴,雏形当为远古具有格言性质的"语",其功能主要是告诫。早期的"语"原本是主体和言说对象面对面的言说,因其被史官记载而形成了记载的言说主体言说的话语文本即"训语"和记述主体记述的话语文本即"事语"的两种形态。后"训语"演化出《墨子》《庄子》《荀子》等论说文体,而这些文体尤其是《庄子》又往往采用"事语"来说理;"事语"则演化出《国语》《晏子春秋》《战国策》和《论语》《孟子》中部分篇章的记述性语、论文体,大多所记以人物话语为主。这种演化内在脉络的形成,是因为中国的文体是一种功能性文体,"语"体的第二文本形态不仅与训语言说的目的有着一致性,而且这一目的很多时候是借第一文本形态的训语来实现。它们这一内在的逻辑关系,规定了"训语"和"事语"的演化及相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体 两种文本形态 "训语" "事语" 语体演化 内在脉络 先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