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船山《老子衍》“两端一致”之道论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蔡家和 《船山学刊》 2019年第1期20-27,共8页
老子思想中,道论可说是主要重点,而船山的道论思想以"两端一致"来贯穿,不只老子思想如此,如庄子的齐物思想"小大一致,休乎天钧"亦然,再如其作品《周易外传》,亦是以"乾坤并建,两端一致"的见解来诠释易经... 老子思想中,道论可说是主要重点,而船山的道论思想以"两端一致"来贯穿,不只老子思想如此,如庄子的齐物思想"小大一致,休乎天钧"亦然,再如其作品《周易外传》,亦是以"乾坤并建,两端一致"的见解来诠释易经。"两端一致"可谓船山的形式用法,贯穿于儒、道诸学的诠释,只是内容不太相同;儒者,是以德行贯穿两端,而庄子,则以"逍遥"贯穿两端。其对老、庄的诠释似乎一样路数,但还是有不同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两端一致 虚微 崇本
下载PDF
浅论王船山和合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被引量:2
2
作者 谢芳 王学锋 《船山学刊》 2013年第2期40-42,共3页
王船山和合思想是对中国传统和谐理论的全面批判总结和开拓创新。其和合思想的形上根据是宇宙之太和;其和合思想的精神实质是和而不同、融突和合;和合思想的价值理念是"和以致生"。王船山的和合思想为当代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 王船山和合思想是对中国传统和谐理论的全面批判总结和开拓创新。其和合思想的形上根据是宇宙之太和;其和合思想的精神实质是和而不同、融突和合;和合思想的价值理念是"和以致生"。王船山的和合思想为当代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了有益的智慧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两端一致 和谐 伦理思想
下载PDF
论王夫之和合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3
作者 谢芳 王学锋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6-8,共3页
王船山和合思想是对中国传统和合理论的全面批判总结和开拓创新。其和合思想的形上根据是宇宙之太和;其和合思想的精神实质是和而不同、融突和合;其和合思想的价值理念是"和以致生"。王船山的和合思想为当代和谐社会的建构提... 王船山和合思想是对中国传统和合理论的全面批判总结和开拓创新。其和合思想的形上根据是宇宙之太和;其和合思想的精神实质是和而不同、融突和合;其和合思想的价值理念是"和以致生"。王船山的和合思想为当代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了有益的智慧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两端一致 和谐 伦理思想
下载PDF
试论王夫之经典诠释的思想与实践 被引量:1
4
作者 康宇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5-42,共8页
王夫之面对明代经典诠释学发展中出现的种种弊端,主张经典诠释要“兼综汉宋”,突显文本之“志”。他将解读经典与哲学建构融为一体,创造出一套独具特色的经典诠释思想。富有哲理的批判精神,忧怀家国的情感指向,重视人格的精神旨意以及... 王夫之面对明代经典诠释学发展中出现的种种弊端,主张经典诠释要“兼综汉宋”,突显文本之“志”。他将解读经典与哲学建构融为一体,创造出一套独具特色的经典诠释思想。富有哲理的批判精神,忧怀家国的情感指向,重视人格的精神旨意以及重建秩序的政治理想,是这一诠释思想的突出特色。王夫之还发明出“两端一致”的诠释思维,在丰富儒学诠释思想的同时,扩充了中国古代辩证法内容体系。其经典诠释思想和实践虽然存在某些不足,但确实为传统经典诠释学开辟出了新的“生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诠释 王夫之 理学 诠释思维 两端一致 对子逻辑 古代辩证法
下载PDF
“内圣”、“外王”之辩:一个“后新儒学”的反思 被引量:9
5
作者 林安梧 《天府新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15,共8页
本论文旨在针对"内圣"与"外王"这组概念,对比于"新儒学"与"后新儒学",做一总的回顾与思考。当代新儒家不同于以往儒家的"内圣"直通"外王"之道,改而强调由"内圣"... 本论文旨在针对"内圣"与"外王"这组概念,对比于"新儒学"与"后新儒学",做一总的回顾与思考。当代新儒家不同于以往儒家的"内圣"直通"外王"之道,改而强调由"内圣"开出"新外王",特别经过一"良知的自我坎陷"以开出"知性主体",并以此而开出现代化的民主、科学。我则以为应该有一大进展,这是经由"新外王"的学习,进而启其"内圣",有一新内圣之发展可能。这些论题将涉及于"方法论之本质主义"与"方法论之约定主义"的差异;另外,也涉及于"历史的发生次序"、"理论的逻辑次序"、"实践的学习次序"三者的差异。本文首先溯及于1990年代以来所引发的思考,对比地呈现出"后新儒学"与"新儒学"的总体异同。再者,指出第三波的儒学革命主张的是"民主宪政,公义为主"、"多元而一统",此不同于往昔第一波之"宗法封建,人伦为亲"的"大一统",也不同于第二波之"帝皇专制,忠君为上"的"大统一"。在此新局下,当有一崭新之思考也。吾人以为,儒学该从"道德的形而上学"转为"道德的人间学",由"心性修养"转而强调"社会正义",在重视"君子"之前,更得重视"公民"这概念。这已经不是如何从"内圣"开出"新外王"的思考,而是如何在"新外王"的学习过程里调理出"内圣",并由此"新内圣"再调理于"新外王"之中。"内圣"与"外王"是交与为体用的,这种"两端而一致"的船山式思考,正是后新儒学思考的特点之一。梳理传统,面对"血缘性纵贯轴"三纲之限制,解开此中所涵之"道的错置",经由"公民"与"君子"之对比与厘清,朝向"公民社会"之建立。从"内圣─外王"到由"外王─内圣"的结构性转换,是伴随着儒学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而开启的,这是儒学不得不要有的转化与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一统 本质主义 约定主义 道的错置 公民社会 君子 两端一致 船山 身心一如
下载PDF
明清之际:一个思想观念史的理解——从“主体性”、“意向性”到“历史性”的一个过程 被引量:1
6
作者 林安梧 《宗教与哲学》 2015年第1期223-245,共23页
本论文旨在经由一思想观念史底蕴之理解与诠释,针对明清之际,以“阳明”、“蕺山”及“船山”作为示例,而提出一哲学类型之阐释,指出其思想观念的脉动。首先,对于朱子之强调“道德超越形式性原理”做出阐释,并对“别子为宗”的论... 本论文旨在经由一思想观念史底蕴之理解与诠释,针对明清之际,以“阳明”、“蕺山”及“船山”作为示例,而提出一哲学类型之阐释,指出其思想观念的脉动。首先,对于朱子之强调“道德超越形式性原理”做出阐释,并对“别子为宗”的论点,提出批评,而指出朱子并非歧出,而为一“横摄归纵”的系统。朱子重在对象物之认知,再转而上极于道体;此不同于“纵贯创生”之系统,重在由道体与主体的内在同一性,并因之纵而贯之、创生万事万物。对比而论,阳明则由此“横摄归纵”之系统,转为一“纵贯横推”的系统。阳明之学乃一显教式的主体性哲学,而刘蕺山则是一内敛而归显于密的意向性哲学,它隐含一新的转折,它不囿限于原先主体性哲学的思考,而迈向了广大的生活世界,开启了历史性与社会性的崭新契机,此中隐含一“启蒙的转折”。如此之转折叉预示船山学的发展可能,重视“理气合一”“理欲合一”“理势合一”,经由“两端而一致”的方式,而开启了“生命的实存历史性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理学 两端一致 纵贯横推 横摄归纵 性即理心即理 历史性 主体性 形式性
下载PDF
心学式船山——曾昭旭之船山学
7
作者 林柏宏 《船山学刊》 2019年第5期38-44,共7页
船山学发展至今,蕴含不同诠释向度,早期是唯心、唯物之异,后来则有心学、理学之别。曾昭旭作为台湾船山学第二期代表人物,即是以心学模式来诠释船山。然其见解有所见,亦有所不见,透过心学视角,虽彰显了个体自觉的能动性,却也使船山气学... 船山学发展至今,蕴含不同诠释向度,早期是唯心、唯物之异,后来则有心学、理学之别。曾昭旭作为台湾船山学第二期代表人物,即是以心学模式来诠释船山。然其见解有所见,亦有所不见,透过心学视角,虽彰显了个体自觉的能动性,却也使船山气学与阳明心学间的分际被模糊,使人之有限被轻忽,乾坤并建之实存被刊落,弱化了船山'道大而善小,善大而性小'之意义,而这恰好是船山学对阳明学之反省所在。不仅如此,一元论、一本论的偏重,也难以把握船山两端而一致之辩证性思维,使船山易学之要旨,皆统归为乾元,而难以开展众卦不同情境之要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山 心学 气学 两端一致 乾坤并建
下载PDF
“存有三态论”下的“本体诠释学”
8
作者 林安梧 《船山学刊》 2017年第5期99-105,共7页
本文旨在阐明"存有三态论"的基本构造,以及由此而衍申成的本体诠释学。首先,回溯到一九九一年有关"存有、意识与实践"之探讨,并经由一九九六年之"道言论"而展开﹔指出"存有的根源""存有... 本文旨在阐明"存有三态论"的基本构造,以及由此而衍申成的本体诠释学。首先,回溯到一九九一年有关"存有、意识与实践"之探讨,并经由一九九六年之"道言论"而展开﹔指出"存有的根源""存有的开显"与"存有的执定"三态,而这是承继王船山"因而通之,调适而上遂于道"的进一步发展。再者,经由"道、意、象、构、言"这五层次,而论述"本体诠释学"的基本结构,指出由"存有根源的体证"而"意向的体悟""图象的想像""结构的把握"以及"话语的记忆",这是彼此多阶而相互回环的无休止过程。诠释与生活,意义与世界,原是通而为一的,经由生活世界而有意义诠释,其中便隐含着沟通、诠释、批判与重建,永续不止。进一步,将此置于经典诠释的角度来看,我们将发现"人""经典"与"道"这三者互为核心,以"两端而一致"的方式,交互循环。一方面训诂明而后义理明﹔另一方面,义理明而后训诂明,两者通贯,本末为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有 根源 开显 执定 诠释 两端一致 经典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