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阿提案》的提出对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所起的影响——中非友谊的见证
1
作者 梁晓蕾 《黑龙江史志》 2010年第23期43-44,共2页
早在联合国筹集时,中国就是联合国成员之一。但是,到了近代,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国民党一直在联合国作为中国的代表。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要求恢复联合国席位的呼声一直不断,但是美国把持联合国,拒绝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随着非... 早在联合国筹集时,中国就是联合国成员之一。但是,到了近代,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国民党一直在联合国作为中国的代表。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要求恢复联合国席位的呼声一直不断,但是美国把持联合国,拒绝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随着非洲国家的独立,中非友谊的加深,非洲23国提出了要求新中国恢复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地位的"两阿提案",它的提出对新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席位具有重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阿提案 中国非洲 联合国影响
下载PDF
另辟蹊径选取素材——提升历史课堂文化魅力的实践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褚方晨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8年第3X期10-11,共2页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材料的甄选往往彰显了一位教师的史学素养,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以及有效教学的实施成效。回顾检视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文本化、学术化的痕迹过于严重,教学素材的选取单一、冗长、缺乏情感的唤起和...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材料的甄选往往彰显了一位教师的史学素养,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以及有效教学的实施成效。回顾检视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文本化、学术化的痕迹过于严重,教学素材的选取单一、冗长、缺乏情感的唤起和思维的触动,过分强调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忽视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历史课堂往往拘泥于教材文本,或充斥着大量的史料文字,把'论从史出'简单演绎成史料的堆砌和结论规律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文化 历史课堂 两阿提案 以诗证史 质疑精神 文史结合
原文传递
中美会谈和中国进入联合国的一段往事——从1971年赖斯顿的北京之行说起
3
作者 傅颐 《百年潮》 CSSCI 2003年第11期12-18,共7页
1971年7、8月间,<纽约时报>副社长、著名专栏评论家詹姆斯·赖斯顿访问中国.8月5日,周恩来总理接见他并进行长谈.在谈话中,赖斯顿对周恩来说:"我很坦率地认为,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世界历史上极其不寻常的时刻.我感到你我在... 1971年7、8月间,<纽约时报>副社长、著名专栏评论家詹姆斯·赖斯顿访问中国.8月5日,周恩来总理接见他并进行长谈.在谈话中,赖斯顿对周恩来说:"我很坦率地认为,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世界历史上极其不寻常的时刻.我感到你我在这辈子都不会再看到这种时刻."赖斯顿的这些判断是相当准确和富有见地的.我们不妨把他的北京之行当作一个引子,追溯中美会谈和中国进入联合国的一段往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代表权 美国 罗杰斯 声明 合法权利 美利坚合众国 北美洲 联合国 赖斯顿 两阿提案 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熊向晖 中美会谈 北京之行
原文传递
中国重返联合国纪实
4
作者 王永钦 《两岸关系》 2001年第5期28-31,共4页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成为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和在国际上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理所当然地应当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的这一合理主张却长期不得实现.
关键词 合法权利 联合国 两阿提案 亚非拉国家 纽约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
原文传递
中国重返联合国纪事
5
作者 沈中 《时代文学》 2004年第1期4-19,共16页
  1971年10月25日,这是一个值得中国人珍藏的日子.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关键词 联合国 联合国大会 代表权 两阿提案 安全理事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代表团
原文传递
中非外交带来的中国旋风
6
作者 白孟宸 《党员文摘》 2019年第9期33-35,共3页
1971年10月25日晚9点47分,联合国大会会场的电子计票显示屏上,打出了59、55和15三个数字。整个大厅瞬间沸腾起来。第二天,全世界几乎所有媒体都在争相报道这样一条新闻:'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对非洲的无私援... 1971年10月25日晚9点47分,联合国大会会场的电子计票显示屏上,打出了59、55和15三个数字。整个大厅瞬间沸腾起来。第二天,全世界几乎所有媒体都在争相报道这样一条新闻:'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对非洲的无私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与非洲各国的交往主要集中在民间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阿提案 周恩来 非洲国家 合法席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