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南民族学院馆藏两面铜鼓考略 被引量:1
1
作者 戴奎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6-27,共2页
西南民族学院馆藏两面铜鼓考略戴奎铜鼓,历史上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曾广泛使用。其分布范围较广,数量较多,除开各地文博单位所收藏,至今仍有部分散流民间。譬如贵州的一些苗、侗族地区,几乎每个村寨都留存有铜鼓。逢年过节,遇事则取... 西南民族学院馆藏两面铜鼓考略戴奎铜鼓,历史上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曾广泛使用。其分布范围较广,数量较多,除开各地文博单位所收藏,至今仍有部分散流民间。譬如贵州的一些苗、侗族地区,几乎每个村寨都留存有铜鼓。逢年过节,遇事则取出,“舞蹈击铜鼓”,单面或数面合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面铜鼓 西南民族学院 铸造工艺 南方民族地区 线三角 南方少数民族 民族博物馆 太阳纹 冷水冲型 族属研究
下载PDF
达县文管所收藏的两面铜鼓 被引量:1
2
作者 罗丕林 王和平 《四川文物》 1985年第4期39-40,共2页
四川境内今明确出土地点的铜鼓,主要发现于川南宜宾地区、川西南凉山彝族自治州。在川东、川北地区出土地点明确、保存完整的古代铜鼓,据笔者所知,仅达县文管所现藏的两面铜鼓。因此,它对研究这一地区中古时期的少数民族史,具有比较重... 四川境内今明确出土地点的铜鼓,主要发现于川南宜宾地区、川西南凉山彝族自治州。在川东、川北地区出土地点明确、保存完整的古代铜鼓,据笔者所知,仅达县文管所现藏的两面铜鼓。因此,它对研究这一地区中古时期的少数民族史,具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为叙述方便,以下将达县文管所现藏的两面铜鼓编号为DG1、DG2。DG1是解放初期达县新达机械厂修公路时,从地下挖出来的,似为古人的窖藏。出土地点位于距达县市区约1公里的南外乡,此鼓发现时无其他伴出物。 DG2是1953年达县城区马蹄街宫明廷先生捐献给县文化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面铜鼓 达县 参考价值 中古时期 出土 古代铜鼓 彝族自治州 冷水冲型 川西南 地点
下载PDF
唐代吐蕃的两面铜鼓 被引量:1
3
作者 李露露 《四川文物》 2003年第3期82-86,共5页
在我国考古发现中常见有釜型铜鼓和手持铜鼓出土 ,双面扁圆形铜鼓十分罕见。本文主要介绍在西南地区首次发现的唐代吐蕃时期的两面铜鼓。该鼓呈扁圆形 ,两面有较复杂的图案 ,肩部有“太和贰年浦溪寺铭金鼓”铭文 ,为藏传形制 ,并吸收了... 在我国考古发现中常见有釜型铜鼓和手持铜鼓出土 ,双面扁圆形铜鼓十分罕见。本文主要介绍在西南地区首次发现的唐代吐蕃时期的两面铜鼓。该鼓呈扁圆形 ,两面有较复杂的图案 ,肩部有“太和贰年浦溪寺铭金鼓”铭文 ,为藏传形制 ,并吸收了一定的汉族文化 ,是唐代吐蕃时浦溪佛教寺院铸造和使用的一种乐器 ,其造型、纹饰、操作方法独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浦溪寺 两面铜鼓
下载PDF
云南永胜县发现两面铜鼓
4
作者 张顺彩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73-174,共2页
1986年4月30日,永胜县金官区军河乡六村社员唐虎尧,在村北山麓开挖承包地时,在距地面40—60厘米处,分别掘出铜鼓两面,陶坛二件,青铜杯一件。此外还有陶罐十多件,以及一些铜饰物。我们闻讯去调查时,只见铜鼓二面,铜杯一件。其它已被发现... 1986年4月30日,永胜县金官区军河乡六村社员唐虎尧,在村北山麓开挖承包地时,在距地面40—60厘米处,分别掘出铜鼓两面,陶坛二件,青铜杯一件。此外还有陶罐十多件,以及一些铜饰物。我们闻讯去调查时,只见铜鼓二面,铜杯一件。其它已被发现者挖碎。据发现者介绍,两鼓分别套在陶坛上。大鼓居东,小鼓居西,相距约4米。出土时,鼓足朝下,分别压在大小两个陶坛的口沿上。大鼓下面的陶坛内无任何物,小鼓下面的陶坛内有少量泥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面铜鼓 永胜县 陶坛 发现者 青铜 制作工艺 大鼓 开挖 陶罐 承包
原文传递
铜鼓雌雄论 被引量:2
5
作者 蒋廷瑜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5期65-68,共4页
铜鼓作为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乐器,在使用时经常成双成对,这种成双成对使用的铜鼓往往被称为“雌雄鼓”,或曰“公母鼓”。最早提出铜鼓分雌雄的是明代著名学者邝露,他在《赤雅》一书中说:“伏波铜鼓,……东粤二鼓,... 铜鼓作为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乐器,在使用时经常成双成对,这种成双成对使用的铜鼓往往被称为“雌雄鼓”,或曰“公母鼓”。最早提出铜鼓分雌雄的是明代著名学者邝露,他在《赤雅》一书中说:“伏波铜鼓,……东粤二鼓,高广倍之,雌雄互应。夷俗赛神宴客,时时击之。”清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面铜鼓 雌雄 屈大均 东南亚地区 广东新语 石寨山 彝族 少数民族 中国南方 演奏
下载PDF
广西铜鼓遍山隅 被引量:2
6
作者 蒋廷瑜 《传承》 2009年第5期52-54,共3页
铜鼓是一种由炊具演化而来的打击乐器。最早的铜鼓就是煮饭的铜釜,人们吃饱喝足以后,将铜釜翻转过来,敲击其底部,伴歌伴舞以自娱。后来将铜釜改进,作为专用乐器,就成了铜鼓。
关键词 两面铜鼓 广西 鼓面 铜鼓文化 出土 纹饰 冷水冲型 青蛙 铜釜 灵山型
下载PDF
云南弥渡县苴力公社出土两具早期铜鼓 被引量:2
7
作者 田怀清 《考古》 1981年第4期371-,375,共2页
1978—1979年,弥渡县先后出土两面早期铜鼓,暂称为弥渡1号鼓、2号鼓。 1号鼓(图一,2)1978年8月,弥渡县城南15公里苴力公社三岔路村社员罗少才在村后山凹中取土,于2米左右深处发现。出土时,鼓面朝下,鼓内盛满泥土。此鼓制作粗糙古朴,重9... 1978—1979年,弥渡县先后出土两面早期铜鼓,暂称为弥渡1号鼓、2号鼓。 1号鼓(图一,2)1978年8月,弥渡县城南15公里苴力公社三岔路村社员罗少才在村后山凹中取土,于2米左右深处发现。出土时,鼓面朝下,鼓内盛满泥土。此鼓制作粗糙古朴,重9公斤,高26、面径26.8、足径41.4厘米。鼓面中心饰太阳纹,内层饰八个交叉的三角形纹,其中有一角微缺,外饰六角弧形光芒二晕。腰部有直线凸棱十八条,凸棱下部成三叉形。腰与足部交界处饰斜方形"日"形纹。鼓内壁有一对不大对称的菱形网纹,菱形四角各出双连云纹(图二)。鼓为二道合范。胴、腰、足三段分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渡县 两面铜鼓 出土 鼓面 公社 早期 三角形 斜方形 凸棱 石棺墓
原文传递
从湖北崇阳出土的兽面纹铜鼓谈起
8
作者 杜乃松 《中原文物》 1983年第2期31-33,共3页
一九七七年六月,在湖北崇阳县大市河的岸边,出土了一件商代兽面纹两面铜鼓。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一件铜鼓,在考古学和音乐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价值。这件兽面纹两面铜鼓,均由铜质铸成,凝重浑厚、造型华丽、纹饰清晰、气魄雄奇,极其... 一九七七年六月,在湖北崇阳县大市河的岸边,出土了一件商代兽面纹两面铜鼓。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一件铜鼓,在考古学和音乐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价值。这件兽面纹两面铜鼓,均由铜质铸成,凝重浑厚、造型华丽、纹饰清晰、气魄雄奇,极其引人。通高75.5厘米,鼓面直径39.2厘米,重约92.5公斤。鼓面呈圆形,素面,每面边缘饰排列均匀整齐的乳钉三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面纹 两面铜鼓 出土 崇阳县 湖北 重要价值 曾侯乙墓 考古学 音乐发展 鼓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