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毕沅“官阁消寒会”与严长明《官阁消寒集》 被引量:1
1
作者 朱则杰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5-168,共4页
中国古代的诗人结社,正如诗歌创作一样,发展到清代而臻于极盛。清代诗人的结社、集会、唱和活动,形式多样,数量繁富。但这方面的专门研究,可以说还刚刚起步。即如乾隆年间达官诗人毕沅在陕西巡抚任内举行的"官阁消寒会",以及... 中国古代的诗人结社,正如诗歌创作一样,发展到清代而臻于极盛。清代诗人的结社、集会、唱和活动,形式多样,数量繁富。但这方面的专门研究,可以说还刚刚起步。即如乾隆年间达官诗人毕沅在陕西巡抚任内举行的"官阁消寒会",以及由此产生的严长明《官阁消寒集》等,就有许多问题需要考察,同时还可以订正不少的相关错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沅 严长明 洪亮吉 官阁消寒会 《官阁消寒集》
下载PDF
国图藏严长明致黄易三札系年
2
作者 康锐 马振君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36-142,共7页
江宁严长明是清中叶著名学者,学识渊博,著述颇富。国家图书馆藏稿本《黄小松友朋书札》中,有严长明致乾嘉金石书画大家黄易手札三通,皆乾隆五十年作,是乾嘉金石学人交往的第一手资料。时严长明在河南巡抚毕沅幕,黄易在东河总督兰第锡幕... 江宁严长明是清中叶著名学者,学识渊博,著述颇富。国家图书馆藏稿本《黄小松友朋书札》中,有严长明致乾嘉金石书画大家黄易手札三通,皆乾隆五十年作,是乾嘉金石学人交往的第一手资料。时严长明在河南巡抚毕沅幕,黄易在东河总督兰第锡幕。三札也可看作严长明的三篇佚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图书馆 严长明 黄易 乾嘉金石学 书札系年
下载PDF
关于《沈园二首》的次序及异文问题 被引量:2
3
作者 余祖坤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53-56,共4页
钱钟书《宋诗选注》在选录陆游的《沈园二首》时,将二诗的前后位置进行了调换,又将"沈园非复旧池台"一句中的"非"字改成了"无"字。这两处改动,很有可能是钱钟书有意沿袭了清人严长明《千首宋人绝句》中... 钱钟书《宋诗选注》在选录陆游的《沈园二首》时,将二诗的前后位置进行了调换,又将"沈园非复旧池台"一句中的"非"字改成了"无"字。这两处改动,很有可能是钱钟书有意沿袭了清人严长明《千首宋人绝句》中的改动,而严长明又当是本于周密《齐东野语》中的相关记载。二诗位置的前后置换,使原作结构更加完美;而"非"改为"无",却使声音效果较原作略为逊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长明 钱钟书 沈园二首 改动
下载PDF
梆子腔与吹腔关系的探索 被引量:2
4
作者 静之 《艺术探索》 1992年第1期1-9,共9页
在当代人看来,梆子腔和吹腔属于两种不同的声腔或腔调的概念、名称。梆子腔,现在指的是板腔体的梆子腔,他不仅是各地梆子剧种的主腔,还是由于各地梆子腔的共性特征而归属为声腔系统的腔系名称;吹腔,现在指的是徽剧、京剧等许多剧种中采... 在当代人看来,梆子腔和吹腔属于两种不同的声腔或腔调的概念、名称。梆子腔,现在指的是板腔体的梆子腔,他不仅是各地梆子剧种的主腔,还是由于各地梆子腔的共性特征而归属为声腔系统的腔系名称;吹腔,现在指的是徽剧、京剧等许多剧种中采用的一种唱腔腔调。我们很习惯于分辨他们,而不会混同为一种腔调。 但是历史上是怎样的呢7是不是我们今人的概念、名称与其内涵呢?情况就复杂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腔系统 板腔体 勾腔 石牌腔 百戏竹枝词 咙咚调 莱芜梆子 严长明 广东汉剧 湖广腔
下载PDF
清乾隆年记载二黄的产地新说 被引量:1
5
作者 束文寿 《当代戏剧》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51-53,共3页
在花部戏曲声腔史上,清代乾隆年间有关二黄的记载迄今发现共有三条,分别见诸李调元《剧话》,檀萃《滇南律诗集·杂吟》和李斗《扬州画舫录》。涉及二黄产地分别为江西、湖北和安徽。这是关于二黄戏最早的记载,故具一定研究价值。二... 在花部戏曲声腔史上,清代乾隆年间有关二黄的记载迄今发现共有三条,分别见诸李调元《剧话》,檀萃《滇南律诗集·杂吟》和李斗《扬州画舫录》。涉及二黄产地分别为江西、湖北和安徽。这是关于二黄戏最早的记载,故具一定研究价值。二黄戏流传南北各地,结合当地语音形成诸多剧种。作为一个大家族的重要标志,其成员的声腔主调皆相同一类。这就决定了二黄声腔最初只能是由一个地方产生,尔后流行各地,经不断丰富发展,方成为一大戏曲声腔系统。长期以来,人们对乾隆年三条关于二黄的记载,分別加以考察研究,形成二黄产地众说纷纭的局面。作为一个历史存疑,至今实际尚未解开。今天,当我们将这三条记载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全面比较,并结合花部戏曲兴盛的时代背景,从而发现,二黄的真正产源与以往既定结论皆不相同。(一)李调元《剧话》记载: 胡琴腔起于江右,今世盛传其音,专以胡琴为节奏,淫冶妖邪,如怨如诉,盖声之最淫者,又名二黄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声腔 胡琴腔 剧话 花部 高朗亭 李调元 弋阳 檀萃 考察研究 严长明
下载PDF
中国历代藏书家资料辑要(四)
6
作者 范凤书 《河南图书馆学刊》 1982年第2期38-43,共6页
周厚堉(—1775—):字仲育,娄县人。《松江府志》:“厚堉字仲育,娄县人。其先世与赵松堂诸名人交。富藏书。四库开馆进书数百种。”严长明(1731—1787):字道甫,江宁人。
关键词 藏书楼 松江府志 娄县 严长明 藏书志 松堂 道甫 古今典籍聚散考 孙治让 八千卷楼
下载PDF
梆子腔源流考
7
作者 张春娟 《曲学》 2019年第1期311-323,共13页
梆子腔,又名"秦腔""乱弹腔",因以梆子作为击节乐器而得名,是中国传统戏曲四大声腔之一。早在明万历年间,梆子腔即以"西秦腔"的名目见于《钵中莲》传奇。康熙四十七年(1708),孔尚任写的《平阳竹枝词·... 梆子腔,又名"秦腔""乱弹腔",因以梆子作为击节乐器而得名,是中国传统戏曲四大声腔之一。早在明万历年间,梆子腔即以"西秦腔"的名目见于《钵中莲》传奇。康熙四十七年(1708),孔尚任写的《平阳竹枝词·乱弹词》中曾有:"乱弹曾博翠华看,不到歌筵信亦难。最爱葵娃行小步,氍毹一片是邯郸"的记载。可见,梆子腔最迟在康熙中叶就已经非常成熟了。(1)关于梆子腔的源流和形成,早在清乾隆年间就引起关注,严长明、焦循以及清末民初的徐珂等都做过较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大声腔 梆子腔 中国传统戏曲 西秦腔 竹枝词 《钵中莲》 孔尚任 严长明
下载PDF
新见吴敬梓《后新乐府》探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郑志良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8-166,共9页
清人严长明《八表停云录》卷二"近代曲辞"收录吴敬梓《后新乐府》诗六首,这些诗歌至今未见人提及。分析这些诗歌的内容,可以看出它们与《儒林外史》的主题、情节及人物原型之间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 吴敬梓 严长明 《八表停云录》 《后新乐府》
原文传递
“《儒林外史》新文献研讨会”召开 被引量:2
9
作者 井玉贵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89-189,共1页
2015年9月26日,"《儒林外史》新文献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新文献"系指中国人民大学郑志良从宁楷《修洁堂初稿》中发现的《〈儒林外史〉题辞》、从严长明辑《八表停云录》中发现的吴敬梓《后新乐府》诗六首,以及中央民族大学叶... 2015年9月26日,"《儒林外史》新文献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新文献"系指中国人民大学郑志良从宁楷《修洁堂初稿》中发现的《〈儒林外史〉题辞》、从严长明辑《八表停云录》中发现的吴敬梓《后新乐府》诗六首,以及中央民族大学叶楚炎从宁楷、汪思迴诗文作品中发现的新材料。会议围绕这些新材料形成的新观点,对《外史》人物原型及原貌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宁楷 吴敬梓 严长明 新乐府 诗文作品 郑志 人物原型 中国人民大学 沈琼枝
原文传递
梆子腔渊源形成辨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海震 《戏曲研究》 2004年第1期192-202,共11页
"梆子腔"又名"乱弹"、"秦腔",早在清康熙年间(1662—1722)就见于记载。但当时在各地流行的"梆子腔"是否就是今天仍在各地戏曲舞台上演唱的板腔体梆子腔却是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分析板... "梆子腔"又名"乱弹"、"秦腔",早在清康熙年间(1662—1722)就见于记载。但当时在各地流行的"梆子腔"是否就是今天仍在各地戏曲舞台上演唱的板腔体梆子腔却是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分析板腔体梆子腔的渊源形成之前,有必要先对见于康熙至乾隆时期(1662—1795)史料记载的流行于陕西以外的"梆子腔"的情况做个简要的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腔体 戏曲声腔 二六板 缀白裘 百戏竹枝词 康熙年间 魏长生 乾隆时期 咙咚调 严长明
原文传递
山西梆子腔考论(二)
11
作者 张林雨 《戏友》 2015年第2期11-15,共5页
中路梆子其源头是山陕梆子。清人严长明在《秦云撷英小谱》"祥麟"条中云:"申生祥麟者,小字狗儿,居渭南……年十六,又四载归。入室后父母尚在亡,有云见之亡山西者,复弃家渡河,由蒲州售技至太原访之。一日,演剧于沈竹坪观... 中路梆子其源头是山陕梆子。清人严长明在《秦云撷英小谱》"祥麟"条中云:"申生祥麟者,小字狗儿,居渭南……年十六,又四载归。入室后父母尚在亡,有云见之亡山西者,复弃家渡河,由蒲州售技至太原访之。一日,演剧于沈竹坪观察署,偕从列侍中,有老叟似其父。时方登场,瞥眼不觉失声。询其故,令相识认,果然其母亦在署。闻亟趋出,抱持之,各相视恸不能起,座中皆泣下。观察感动,厚赠之,令其俱归。返旧居,置田五十亩于鞧河川原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长明 田五 秦云 侍中 山西人 申生 文武场 抱持 唱念 孝义碗碗腔
原文传递
说《百戏竹枝词》 被引量:8
12
作者 孟繁树 《戏曲艺术》 1984年第3期87-90,共4页
路工先生编选的《清代北京竹枝词》(十三种)中,收有李声振《百戏竹枝词》一种。李氏将其在京师及河北等地耳目所及之声色技艺,述请楮墨。所咏百物,诗凡百首。 《百戏竹枝词》所咏之“百戏”,并非专指戏曲而言,其内容包括几个方面。一为... 路工先生编选的《清代北京竹枝词》(十三种)中,收有李声振《百戏竹枝词》一种。李氏将其在京师及河北等地耳目所及之声色技艺,述请楮墨。所咏百物,诗凡百首。 《百戏竹枝词》所咏之“百戏”,并非专指戏曲而言,其内容包括几个方面。一为戏曲声腔剧种,诸如吴音、(昆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戏竹枝词 戏曲声腔 弋阳 昆弋腔 姑娘腔 古柏堂传奇 严长明 伴奏乐器 平腔 戏曲史
原文传递
两种秦腔及陕西二黄的历史真相 被引量:3
13
作者 流沙 《戏曲研究》 CSSCI 2009年第3期217-242,共26页
我国传统戏曲在整体上可自成系统的声腔,为数并不很多。除去历史悠久的高腔和昆曲外,还有广泛流传的秦腔梆子与二黄(兼唱西皮,称皮黄腔)。几十年来,有些专家学者对秦腔梆子与二黄的历史渊源,都做过认真的研究和探讨。遗憾的是,现有文献... 我国传统戏曲在整体上可自成系统的声腔,为数并不很多。除去历史悠久的高腔和昆曲外,还有广泛流传的秦腔梆子与二黄(兼唱西皮,称皮黄腔)。几十年来,有些专家学者对秦腔梆子与二黄的历史渊源,都做过认真的研究和探讨。遗憾的是,现有文献记载十分有限,而且既零散又缺乏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真相 戏曲剧种 西安乱弹 严长明 胡琴腔 传统戏曲 二凡 弋阳 陕西人 湖北黄梅
原文传递
论京剧声腔源于陕西 被引量:5
14
作者 朿文寿 《戏曲研究》 2004年第1期17-43,共27页
在近现代中国戏曲史志典籍中,对于京剧声腔的产源及促成京剧剧种的形成,多数采用安徽说和湖北说的观点,即清乾隆五十五年徽班进京带去二黄调,道光年间湖北艺人又传去西皮调,二者在京同台合流,形成"皮黄",标志京二黄京剧的诞... 在近现代中国戏曲史志典籍中,对于京剧声腔的产源及促成京剧剧种的形成,多数采用安徽说和湖北说的观点,即清乾隆五十五年徽班进京带去二黄调,道光年间湖北艺人又传去西皮调,二者在京同台合流,形成"皮黄",标志京二黄京剧的诞生。笔者通过追溯考证相关历史记载和对比研究现存的实体实物提出,京剧的声腔基础源自于陕西;陕西最古老的声腔剧种,历史上曾被称作"秦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皮调 汉调二黄 徽班 中国戏曲史 高朗亭 胡琴腔 严长明 唱念 西安乱弹 弋阳
原文传递
“京剧声腔源于陕西”质疑——与朿文寿先生商榷 被引量:3
15
作者 苏子裕 《戏曲研究》 2005年第2期64-92,共29页
阅过朿文寿先生《论京剧声腔源于陕西》一文(原文载《戏曲研究》第64辑),频生疑窦。提出以下意见,与束文寿先生商榷。一偏题走调:名为京剧探源,实证陕西二黄众所周知,京剧是个多声腔剧种,除了西皮、二黄之外。
关键词 严长明 胡琴腔 西安乱弹 高朗亭 同州梆子 徽班 汉调二黄 戏曲研究 陕西人 湖北越调
原文传递
秦腔梆子响高低——梆子腔演变路径分析初探
16
作者 焦海民 《戏曲研究》 CSSCI 2011年第1期335-358,共24页
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声腔的三大源流》一文中,提到:不过,秦腔虽统称梆子,但在西安而言,则实为"同州剧"(或连朝邑而称同朝剧)之专称,其音高亢,较西安尤甚,而西安反自称"乱弹",而直名同州剧为"
关键词 戏曲声腔 西安乱弹 同州梆子 周贻白 严长明 汉调二黄 西秦戏 胡琴腔 弋阳 黄冠体
原文传递
楚调秦腔西秦腔 不是陕西山二黄——兼答束文寿先生 被引量:1
17
作者 苏子裕 《戏曲研究》 2007年第3期252-265,共14页
朿文寿先生《论京剧声腔源于陕西》一文发表后,在戏曲史界,引起了一些争议。笔者写有《"京剧声腔源于陕西"质疑》一文,与朿先生商榷。后见朿文寿先生在《中国戏剧》
关键词 西秦腔 西秦戏 严长明 西安乱弹 汉调二黄 中国戏剧 海陆丰 苏子裕 二凡 程砚秋
原文传递
西秦腔再考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正强 《戏曲研究》 2004年第3期262-279,共18页
出现在明代中叶的甘肃西秦腔(又称琴腔、甘肃调、甘肃腔、西腔、西皮调、陇西梆子腔、甘肃梆子腔等),本是我国最早形成板腔体【两句腔】结构雏型的戏曲腔调,而且早在嘉靖元年(1522)以前,就以皮影演唱形式传入故都北京和河北西部诸地,而... 出现在明代中叶的甘肃西秦腔(又称琴腔、甘肃调、甘肃腔、西腔、西皮调、陇西梆子腔、甘肃梆子腔等),本是我国最早形成板腔体【两句腔】结构雏型的戏曲腔调,而且早在嘉靖元年(1522)以前,就以皮影演唱形式传入故都北京和河北西部诸地,而后由此又流向全国。不仅促成京师和河北涿州等地影戏的问世,也对初创时期的梆子腔、皮黄腔以及花部诸腔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要作用和影响。但由于清代诸多著本对其记述过于简约,加上缺少曲谱与音响佐证,其名称又同后来出现的秦腔(亦称秦声、乱弹腔、梆子腔、西安乱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腔 西安乱弹 板腔体 西皮调 同州梆子 琴腔 秦声 演唱形式 曲牌体 严长明
原文传递
徽班进京及徽剧在南方的流变(下)
19
作者 流沙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38-43,共6页
(三) 在徽班进京以前,真正代表安徽的徽剧戏班,原来也只有安庆府怀宁县的“石牌班”。而且,在“安庆二黄”向外传播的时代,这种徽班唱的“石牌腔”。
关键词 徽班 石牌腔 怀宁 二六板 湖广腔 西皮调 斩经堂 三官堂 严长明 两狼山
原文传递
再论京剧声腔源于陕西
20
作者 朿文寿 《戏曲研究》 2006年第2期109-130,共22页
京剧旧称京二黄,亦称皮黄,其主调声腔并非京中故有产物,源头何在,人们一直探索不息。笔者经多年考察研究,撰《论京剧声腔源于陕西》发表于《戏曲研究》第64辑。湖北方月仿在《中国戏剧》2005年第2期发表了《质疑京剧声腔源于陕西》。
关键词 西秦戏 苏子裕 汉调二黄 严长明 二凡 程砚秋 中国戏剧 戏曲研究 海陆丰 魏长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