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斯文尽丧”还是“斯文未尽丧”——五代审美文化史研究中一段问题史再议
1
作者 刚祥云 《中国图书评论》 2024年第6期77-85,共9页
在中国文化史上,五代是介于由唐入宋的过渡时期,是连接两座文化高峰的“垭口”,亦是观测中国文化重心渐次南移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中原地带因延续唐末藩镇割据、武夫专权,变国若传舍,战争不断,文化总体处于凋零状态。然而,在中原文化... 在中国文化史上,五代是介于由唐入宋的过渡时期,是连接两座文化高峰的“垭口”,亦是观测中国文化重心渐次南移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中原地带因延续唐末藩镇割据、武夫专权,变国若传舍,战争不断,文化总体处于凋零状态。然而,在中原文化凋零之际,南唐、吴越、川蜀、南闽等地因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稳定,统治者重视经济与文化建设,通过兴建学校、藏书、修史、刻经、文教、科举、书艺创作等方式培养“多秀士”,护持文脉,使得流淌在乱世夹缝之中微弱的“文化绵流”和“尚文余绪”以及个别审美新风尚得以发展,不绝如缕,汇入宋代,为宋初百年文化建设做了铺垫。以此来反观宋人评断五代“斯文尽丧”,可能另有隐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代 美学 斯文 刻经修史
下载PDF
天之未丧斯文也
2
作者 朱素瑶 《美文(青春写作)》 2019年第4期57-58,共2页
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经过匡地。匡人曾遭受鲁国阳货的掠夺残杀,便误抓了相貌很像阳货的孔子。孔子被拘时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他自信满满,集... 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经过匡地。匡人曾遭受鲁国阳货的掠夺残杀,便误抓了相貌很像阳货的孔子。孔子被拘时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他自信满满,集传承文化重任于己身,认为既然上天让自己担此重任,就不该命丧匡人之手.孔圣人深沉的文化承担意识,是一种强大自信,指引着后世的有志之士,继往开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斯文 拓荒者 路漫漫
原文传递
大树风号 被引量:1
3
作者 陆蓓容 《紫禁城》 2016年第11期12-13,共2页
在最后一期武英殿书画展上看到项圣谟《大树风号图》。画很突兀,满眼夕阳余晖之下,有一株叶落殆尽的大树。有一位老师初春时往访嘉兴,在凤桥镇东石佛寺前看见一株千年老银杏。其时蒙茸枝叶尚未生出,枝干多而短,形状真与画上相仿佛。又... 在最后一期武英殿书画展上看到项圣谟《大树风号图》。画很突兀,满眼夕阳余晖之下,有一株叶落殆尽的大树。有一位老师初春时往访嘉兴,在凤桥镇东石佛寺前看见一株千年老银杏。其时蒙茸枝叶尚未生出,枝干多而短,形状真与画上相仿佛。又有一个极小的红衣小人儿,策杖回身背向观众。上方自题七言绝句,是「风号大树中天立,日薄西山四海孤。短策且随时旦莫(暮),不堪回首望菰蒲」,款印「项氏孔彰」、「未丧斯文」。引首用「兔乌叟」圆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树风号图 项圣谟 七言绝句 引首 丧斯文 菰蒲 项氏 孔彰 石佛寺 红衣
下载PDF
《论语》篇目《学而》《述而》之“而”新说
4
作者 胡志勇 《学习月刊》 2013年第4期24-24,共1页
《论语》20个篇目,基本上是除"子曰(谓)"之外的开篇首句头二三字作标题。那么,《论语》是不是所有标题都不含文言虚词呢?本文试图探讨这个问题,或许跟旧识迥别,故称新说。首先,《论语》含有文言虚词的篇目似有3处。即《学而... 《论语》20个篇目,基本上是除"子曰(谓)"之外的开篇首句头二三字作标题。那么,《论语》是不是所有标题都不含文言虚词呢?本文试图探讨这个问题,或许跟旧识迥别,故称新说。首先,《论语》含有文言虚词的篇目似有3处。即《学而》、《述而》、《雍也》。《学而》、《述而》之"而",历来多释为连词,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皇侃疏:"而者,因循也";又注《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之"循循"为"次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罕 文言虚词 孔子思想 循循然 丧斯文 克己复礼为仁 皇侃 助语 鹑之奔奔 颜渊
下载PDF
教师不读书是没活出教育的滋味
5
作者 陶继新 《教育家》 2017年第35期26-28,共3页
读书和教师的思维方式,话语系统,生命状态,幸福指数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们经常说,老师是读书人,文化人。我认为,文化是很能改变人的,如果老师们能够把经典文化内化到生命中,那你的生命将会成为一道绚丽的风景。我想从这个视角与大... 读书和教师的思维方式,话语系统,生命状态,幸福指数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们经常说,老师是读书人,文化人。我认为,文化是很能改变人的,如果老师们能够把经典文化内化到生命中,那你的生命将会成为一道绚丽的风景。我想从这个视角与大家进行交流。教师读书,成长必需老师和其他人一样,需要空气、阳光、水、食物等,没有这些就没有办法生存。但作为老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文化 取法乎上 生命成长 孔乙己 《孔乙己》 生命状态 丧斯文 语法规范
下载PDF
《论语》“子罕第九”的路由原理
6
作者 姜奇平 《互联网周刊》 2017年第13期70-71,共2页
《论语》路由原理系列的主旨是讲中国文明与网络文明,独具"西方中心论"所缺的一个关键基因:以邻接方式进行自组织。以此解释中国独有的互联网感觉背后的文化基础。子罕篇主要通过议论坚持原则与通权达变的关系,说明路由中自然而然现... 《论语》路由原理系列的主旨是讲中国文明与网络文明,独具"西方中心论"所缺的一个关键基因:以邻接方式进行自组织。以此解释中国独有的互联网感觉背后的文化基础。子罕篇主要通过议论坚持原则与通权达变的关系,说明路由中自然而然现象的发生学原理。路由原理作为复杂性系统的自组织之道,强调坚持方向,但不强求路径唯一。德是人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罕 复杂性系统 网络文明 人之道 中国文明 善贾而沽 达巷党 交易费用 匹夫不可夺志 丧斯文
下载PDF
孔丘学无常师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越 《教育论丛》 1983年第2期2-5,共4页
我国春秋时代,开始了私人讲学之风。孔丘(孔子)是倡导私人讲学最著名的人物,虽然在他以前以及和他同时已经有人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而以私人成分开始讲学。有些人(包括外国的某些学者)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孔... 我国春秋时代,开始了私人讲学之风。孔丘(孔子)是倡导私人讲学最著名的人物,虽然在他以前以及和他同时已经有人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而以私人成分开始讲学。有些人(包括外国的某些学者)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孔丘被推尊为“万世师表”,那么,孔丘本人是否有所师承呢?我们考索文献,提出下列的一些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丘 学在官府 考索 万世师表 一个问题 春秋时期 直道而行 古先 丧斯文 《原道》
下载PDF
孔子的教育及其仁学 被引量:1
8
作者 罗世烈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2期12-20,共9页
孔子应属世界级的伟人,这是几千年历史形成的定论。不管后世对他的功过如何评说,他那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已为无可否认的史实,视而不见只是自欺欺人而已。那末,孔子在历史上最突出的成就是什么呢?考察孔子本人的言行,对照古人的论述,可能... 孔子应属世界级的伟人,这是几千年历史形成的定论。不管后世对他的功过如何评说,他那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已为无可否认的史实,视而不见只是自欺欺人而已。那末,孔子在历史上最突出的成就是什么呢?考察孔子本人的言行,对照古人的论述,可能主要在于教育方面,即包括他的教育思想理论和教学实践活动这两个相辅相成的部分。面孔子在教育上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又同他倡导仁学,尤其是他身体力行,用仁学指导其教育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思想 孔门 子贡 阳货 子罕 丧斯文 颜渊 漆雕开 南宫适 泛爱众
下载PDF
“子畏于匡”的匡究在何处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正华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1990年第3期101-102,共2页
《论语》“子畏于匡”的匡,地在何处,说法不一,一主宋地说,一主卫地说,长期以来,聚讼纷芸,上下持续两千年之久,本文试就这一问题,略陈己见,敬希学人诸同志指正。有关“子畏于匡”的记载,《论语》中凡两见: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 《论语》“子畏于匡”的匡,地在何处,说法不一,一主宋地说,一主卫地说,长期以来,聚讼纷芸,上下持续两千年之久,本文试就这一问题,略陈己见,敬希学人诸同志指正。有关“子畏于匡”的记载,《论语》中凡两见: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第九》“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告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畏 丧斯文 颜渊 主卫 子罕 宁武子 在兹 文王 春秋左传词典 阳虎
下载PDF
儒学从“仁”演变为“理”的思维途径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兴尚 《宝鸡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1期42-45,共4页
“仁”是孔子古典儒学的核心概念。孔子的“仁”,是当时社会“血缘·政治”关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宗法思想的素朴的哲学概皤。“仁”的观念贴近实际人伦生活,是一种道德的理想,所以,“仁”为核心的古典儒学是“重贤哲学”,这与... “仁”是孔子古典儒学的核心概念。孔子的“仁”,是当时社会“血缘·政治”关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宗法思想的素朴的哲学概皤。“仁”的观念贴近实际人伦生活,是一种道德的理想,所以,“仁”为核心的古典儒学是“重贤哲学”,这与古希腊的“重智哲学”有较大区别。这种关心人际伦理道德的古典儒学比较平易随俗、富有较强浸染力,它曾渗透于昔日实际生活的各个层面,无论是达官贵人的府第、还是寻常百姓之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法道德 丧斯文 朱子 天命之性 仁者爱人 天理人欲 存天理 二程 《朱子语类》 性即理
下载PDF
孔子的思想模式初论 被引量:1
11
作者 冯溪屏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1989年第5期39-55,共17页
儒学自先秦始创,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虽几经波折,但在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中仍基本上保持了统治地位。儒学的奠基者孔子,其思想所涉及的众多问题,在封建社会漫长而缓慢的发展过程中,在各种思潮的分合激盪下,都发生... 儒学自先秦始创,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虽几经波折,但在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中仍基本上保持了统治地位。儒学的奠基者孔子,其思想所涉及的众多问题,在封建社会漫长而缓慢的发展过程中,在各种思潮的分合激盪下,都发生了种种嬗变。然而,其思想的基本模式,却被世代儒学承接下来,虽不断变换种种形式,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一思想模式,就是在伦理本位的基础之上天命、仁、智三者的统一,也即天道观、政治伦理观和认识论三者的统一,三位一体。这是孔子思想的基本构架。孔子诸方面的思想只有置入此构架时,才能现出其本来面目。本文从理智的天命观、伦理化的天命、仁与智的统一等三个方面分析研究这一思想模式,揭示这一思想模式犹如世代相传的基因,塑造了儒学的特质;剖析这一思想模式给中华民族文化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思想 天命观 思想模式 天道观 知天命 生而知之 学而知之 天地万物 天人关系 丧斯文
下载PDF
《论语》“天”的观念之文化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方江山 《民主与科学》 1993年第6期17-19,12,共4页
在中国文化中,“天”的观念是贯穿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要素。在春秋以前,“天”的观念是宗教信仰,由混沌的天命观再发展到略知人事(即“德”)的天命观,大致经历了夏商周三代甚至于还可上溯到夏以前。到了春秋初期,慢慢地有了一股“礼”... 在中国文化中,“天”的观念是贯穿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要素。在春秋以前,“天”的观念是宗教信仰,由混沌的天命观再发展到略知人事(即“德”)的天命观,大致经历了夏商周三代甚至于还可上溯到夏以前。到了春秋初期,慢慢地有了一股“礼”的思潮,产生了人道的天命观,虽未曾脱离宗教信仰的传统天命观的窠臼,但“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晏婴对齐景公语)。春秋时期是一个天命观受到极大动摇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观 春秋初期 子贡 中国文化发展 子罕 春秋时期 昭公 文化进步 知天命 丧斯文
下载PDF
孔子人生哲学三题
13
作者 钱耕森 李仁群 《安徽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41-45,117,共6页
黑格尔认为,孔子的思想是一种“道德哲学”。他对孔子的“道德哲学”评价并不高,甚至还相当鄙夷,认为它只是一种“在哪里都找得到”的“毫无出色之点的”“常识道德”,在孔子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 黑格尔认为,孔子的思想是一种“道德哲学”。他对孔子的“道德哲学”评价并不高,甚至还相当鄙夷,认为它只是一种“在哪里都找得到”的“毫无出色之点的”“常识道德”,在孔子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①应该说,黑格尔并非没有抓住孔子思想的基本特点。但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思想 道德哲学 阳货 中国哲学大纲 子罕 人生境界 颜渊 下愚不移 知其不可而为之 丧斯文
下载PDF
试论孔子天命思想的唯物论属性
14
作者 李叔华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4期72-77,共6页
天命思想是孔子世界观的基础,而仁与礼都是由天命思想派生的;因此,根据这个基础来研究孔子思想,就能一以贯之。当代多数学者认为孔子的天命思想属于唯心论,例如任继愈、侯外庐、冯友兰、肖萐父等先生;只有极少数学者认为它属于唯物论,... 天命思想是孔子世界观的基础,而仁与礼都是由天命思想派生的;因此,根据这个基础来研究孔子思想,就能一以贯之。当代多数学者认为孔子的天命思想属于唯心论,例如任继愈、侯外庐、冯友兰、肖萐父等先生;只有极少数学者认为它属于唯物论,例如金景芳、杨伯峻先生。争论的焦点在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思想 孔子思想 冯友兰先生 金景 下愚不移 丧斯文 侯外庐 任继愈 为政以德 死生有命
下载PDF
孔子晚年悲剧意识的产生、渗透及排解
15
作者 孔慧云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4期33-36,共4页
要正确评价孔子,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孔子对孔子的粉饰与神化是有汉以后的事情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孔子的面目日有所变,尤其是在汉代谶纬家的笔下孔子变成“前知千岁,后知八百”具有超凡智慧的神。神则神矣,在被凌空架起的... 要正确评价孔子,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孔子对孔子的粉饰与神化是有汉以后的事情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孔子的面目日有所变,尤其是在汉代谶纬家的笔下孔子变成“前知千岁,后知八百”具有超凡智慧的神。神则神矣,在被凌空架起的同时也便令人难以置信了。而真正给后世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论语》中的孔子,是《孔子世家》中的孔子,是历史上的孔子。这位给中国历史文化乃至世界东方文化以深刻影响的卓越哲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剧意识 家之狗 知其不可而为之 罢黜百家 天下无道 子贡 儒道互补 曾皙 丧斯文 父母之邦
下载PDF
孔子陈蔡之厄辨析
16
作者 石廷俊 《天中学刊》 1988年第4期60-62,共3页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一文中说:“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在陈国境内)。”楚昭王闻孔子在陈蔡之间,使人聘之,孔子将往拜礼,被陈、蔡大夫发徒役围于野,不得行,绝粮。
关键词 陈蔡之厄 徒役 楚昭王 绝粮 城父 子贡 丧斯文 于野 使人 《说苑》
下载PDF
论刘禹锡的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一)
17
作者 谭青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2期8-14,65,共8页
(一)哲学思想历史证明:剧烈的社会变革前后,总是伴随着一次积极的思想大解放,而思想解放的成果,则表现为继之而来的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的新高峰。始于魏、晋而延续于唐初的社会动荡,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转化的痛苦而深刻的... (一)哲学思想历史证明:剧烈的社会变革前后,总是伴随着一次积极的思想大解放,而思想解放的成果,则表现为继之而来的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的新高峰。始于魏、晋而延续于唐初的社会动荡,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转化的痛苦而深刻的历史进程,其政治上的集中表现,则是统治阶级内部结构的变革和改组。伴随着它的,是先秦“百家争鸣”之后的又一次思想大解放。汉代统治阶级正宗思想家董仲舒所创立的“天人感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政治思想 禹锡 天命观 思想解放 哲学批判 历史进程 梦得 异己力量 丧斯文 制天命而用之
下载PDF
孔子天道观辨析
18
作者 杨自强 傅允生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88年第1期66-73,共8页
本文从'天'、'命'、'天命'、'鬼神'四个方面对孔子的天道观作了具体的分析。孔子的非宗教神学化的天道观在当时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由于深受其社会政治观的影响,其天道观又表现为一个交织着进步与守旧... 本文从'天'、'命'、'天命'、'鬼神'四个方面对孔子的天道观作了具体的分析。孔子的非宗教神学化的天道观在当时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由于深受其社会政治观的影响,其天道观又表现为一个交织着进步与守旧,积极与消极,理智与感情的相当复杂的矛盾体。以'天德合一'为主流的'天'的观念是其整个天道观的基础和核心,而'命'的观念则较多地表现为既承认'命'之不可抗拒,又致力于社会政治的矛盾;而以'敬德'为实质内容的'天命'观和远鬼、神重祭祀的思想,则是其'天'的观念的进一步扩展和衍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思想 天道观 天德合 天人合一思想 子贡 公伯寮 为政以德 天下无道 复礼 丧斯文
下载PDF
关于“文”的论述
19
《河西学院学报》 1988年第1期46-53,共8页
(一)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篇》)[译文]孔子被匡地的群众拘禁起来,(随从弟子都为他担忧,)他却说:“周文王死了以后。
关键词 丧斯文 子罕 子贡 子畏 曾子 生而知之 学而知之 阳虎 在兹 道德品质
下载PDF
《论语》中“斯”的用法
20
作者 龙泉 《昭通学院学报》 1989年第1期80-82,共3页
在《论语》里,“斯”出现71次。用法有两种:一、作指示代词,有37例;二、作连词,有34例(其中有一例有人认为可作助词、副词,但都不恰当)。现将它们分别列出:
关键词 指示代词 谓词性 闻斯 如斯而已 于斯 漆雕开 动宾结构 子罕 丧斯文 不忧不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