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礼记》丧祭之礼看儒家的“追养继孝” 被引量:5
1
作者 韩玉胜 杨明 《湖湘论坛》 CSSCI 2017年第5期171-176,共6页
《礼记》丧祭之礼所意涵的"追养继孝"思想可概括为"丧孝"、"祭孝"两层要义。"丧孝"即"服丧尽孝",核心要领就是"事死如生",它意在强调一种"生"与"死"... 《礼记》丧祭之礼所意涵的"追养继孝"思想可概括为"丧孝"、"祭孝"两层要义。"丧孝"即"服丧尽孝",核心要领就是"事死如生",它意在强调一种"生"与"死"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不仅在于送丧仪式场景之如父母生时那般惟妙惟肖(形式统一性),更在于对双亲的诚敬之情始终不改(内在统一性);"祭孝"即"祭祖尽孝",孝子通过诚心斋戒全身心投入祭祀仪式之中,借助想象力量与逝者产生超时空的情感互动,以此来祭奠祖先,追思往事,内心铭记祖辈德行与教诲,并努力践行使之成为薪火相传的精神信念。这种通过丧祭之礼所呈现出来的"追养继孝"思想有着更深层次的寓意,它深刻体现着儒家在礼学精神、伦理教化、终极关怀等方面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祭之礼 追养继孝
下载PDF
中国传统丧祭礼仪的伦理意蕴 被引量:7
2
作者 孙春晨 《晋阳学刊》 CSSCI 2013年第5期65-69,共5页
在中国传统礼仪制度中,丧祭礼仪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为死者举行丧祭礼仪,既是儒家伦理文化"终始俱善"的要求,也是后人孝敬和尊重祖先的表现。家庭和家族成员以不同的身份在丧祭礼仪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和义... 在中国传统礼仪制度中,丧祭礼仪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为死者举行丧祭礼仪,既是儒家伦理文化"终始俱善"的要求,也是后人孝敬和尊重祖先的表现。家庭和家族成员以不同的身份在丧祭礼仪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和义务,由此促进了仪式参与者对家庭和家族共同体伦理关系以及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理解与认同。丧祭礼仪是道德濡化的重要方式,有利于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丧祭礼仪既是展示孝道的过程,也是孝道濡化的过程,丧祭礼仪内蕴的对祖先的报恩伦理和孝道伦理,能够给礼仪参与者以道德情感上的激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祭礼仪 伦理关系 孝道 道德濡化
下载PDF
彝族丧祭文献探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盈盈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第10期46-47 74,74,共3页
彝族丧葬文化是彝族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彝族丧葬文化的精髓体现在丧祭文献上。彝族丧祭文献种类众多,包含献水经、献饭经、献酒经、献牲经、解结经、解冤经、合灵经、指路经等。在一场完整的传统丧葬仪式上,粗略计算,需要毕摩念诵约5... 彝族丧葬文化是彝族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彝族丧葬文化的精髓体现在丧祭文献上。彝族丧祭文献种类众多,包含献水经、献饭经、献酒经、献牲经、解结经、解冤经、合灵经、指路经等。在一场完整的传统丧葬仪式上,粗略计算,需要毕摩念诵约50部丧祭经书。毕摩在念诵彝族丧祭文献时,必须念诵完整,不能偷工减料,有些还需配备相应的仪式。念诵不同经书时毕摩采用的姿势、法具、曲调不尽相同。彝族丧祭文献在用笔、用纸、排版、装帧上都有自己独有的文献学特点。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彝族丧祭文献面临着严重的传承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摩 丧祭文献 丧祭仪式 传承危机
下载PDF
孔子的丧祭思想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何丹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第5期1-3,共3页
本文对《论语》、《礼记》中孔子有关丧祭的语录进行了研究,认为其主张为敬哀为本、丧祭有度和推崇三年之丧。孔子这种"慎终追远"的丧祭观,与其以礼待之的生死观和敬而远之的鬼神观密不可分,但其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则在于通过... 本文对《论语》、《礼记》中孔子有关丧祭的语录进行了研究,认为其主张为敬哀为本、丧祭有度和推崇三年之丧。孔子这种"慎终追远"的丧祭观,与其以礼待之的生死观和敬而远之的鬼神观密不可分,但其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则在于通过丧祭礼仪实现"民德归厚"的政治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慎终追远 丧祭礼仪 民德归厚
下载PDF
孔孟荀的丧祭思想比较——兼谈儒家死亡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1
5
作者 何丹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26-37,共12页
基于《荀子》所记丧祭的言论,可知荀子对于死亡之事,主张终始俱善、哀敬为本、严明等级,这与他死生有命的生死观、敬天尊祖的鬼神观、礼义为本的治世观和性伪之分的人性观有着因果关系;又与孔子、孟子提倡的丧祭之礼和死亡教化有着思想... 基于《荀子》所记丧祭的言论,可知荀子对于死亡之事,主张终始俱善、哀敬为本、严明等级,这与他死生有命的生死观、敬天尊祖的鬼神观、礼义为本的治世观和性伪之分的人性观有着因果关系;又与孔子、孟子提倡的丧祭之礼和死亡教化有着思想渊源。但是不论人性之善恶、鬼神之有无,三者对于死亡的重视和丧祭的强调却是共同的,这体现了他们珍爱生命的基本人生态度,和以礼修身治国的伦理政治主张。儒家对于死亡教化的格外看重和思想影响的长久存在,塑造了关注死亡、思考生命存在、追求不朽人生价值的民族性格,这是当下开展死亡教育所需要激发和借鉴的能量之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孟子 荀子 丧祭思想 死亡教育
下载PDF
论《礼记》丧祭之礼的人文意蕴 被引量:1
6
作者 杨雅丽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40-44,共5页
丧祭之礼是古代华夏之礼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儒家礼学思想所关照的核心问题之一。《礼记》在对丧祭之礼的阐释中贯穿了精湛的学术思想 ,弘扬了儒学的人文精神。儒家认为丧祭之礼应注重情感因素而不必过分看重礼仪形式和礼品的丰厚 ;强调... 丧祭之礼是古代华夏之礼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儒家礼学思想所关照的核心问题之一。《礼记》在对丧祭之礼的阐释中贯穿了精湛的学术思想 ,弘扬了儒学的人文精神。儒家认为丧祭之礼应注重情感因素而不必过分看重礼仪形式和礼品的丰厚 ;强调丧祭之礼具有弘扬美善道德之作用 ;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对生命价值的最深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祭之礼 人文意蕴 生命意识 情感 道德
下载PDF
从丧祭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被引量:1
7
作者 姚振强 《人民论坛(中旬刊)》 2010年第11期206-207,共2页
丧祭礼仪是一种对待临终和死亡的仪式,也是生者对生命最直接的诠释。中国传统的丧祭礼仪形式上表现为遵从尘世生活规则,重肉身,轻灵魂,扬族群生命而抑个体生命;西方宗教性的丧祭仪式以肃穆、庄严和简约的原则肯定了个体精神性生命的存... 丧祭礼仪是一种对待临终和死亡的仪式,也是生者对生命最直接的诠释。中国传统的丧祭礼仪形式上表现为遵从尘世生活规则,重肉身,轻灵魂,扬族群生命而抑个体生命;西方宗教性的丧祭仪式以肃穆、庄严和简约的原则肯定了个体精神性生命的存在以及人的灵魂的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祭礼仪 生命 灵魂 中西社会思想
下载PDF
礼缘人情:唐代民间的丧祭礼仪——以宋代笔记为核心的考察
8
作者 张剑光 《社会科学动态》 2017年第4期73-81,共9页
宋人笔记中记录了许多唐五代民间丧事的基本资料,能大致反映出唐代丧仪的整个过程。民间丧祭礼仪基本上遵循了古礼,临丧大哭、告哀、吊丧、子女奔丧、三日大殓等都是人死后的重要丧礼。长辈死了,子女要按规定守孝服丧,守孝是社会道德和... 宋人笔记中记录了许多唐五代民间丧事的基本资料,能大致反映出唐代丧仪的整个过程。民间丧祭礼仪基本上遵循了古礼,临丧大哭、告哀、吊丧、子女奔丧、三日大殓等都是人死后的重要丧礼。长辈死了,子女要按规定守孝服丧,守孝是社会道德和礼法对子女的要求,不可违背。子女一般都要守孝三年,在饭食、妆饰和生活上都有一定的要求。唐五代民间治丧仪式比较复杂,羼入了很多具有时代特殊性的内容,办丧事与佛教渐渐结合到一起,丧礼中加入了歌舞的内容,大城市里出现专门从事殡葬的人员,要烧死人日常需要的物品,如纸钱、文化用品、衣服和纸上画的仆人、车马。出殡是唐代丧礼中花钱最多的一个环节,人死后要念七七斋、一年斋,服丧期满,丧家要举办除丧仪式。从民间丧祭礼仪中,可以看到唐代社会风俗礼仪的大致景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人笔记 唐五代 丧祭礼仪 守孝 纸钱
下载PDF
试析孟子的生死观及丧祭思想 被引量:1
9
作者 盛雄 《知识经济》 2013年第13期67-69,共3页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思想庞杂深刻。本文主要阐述孟子的生死观以及丧祭思想。孟子的生死观以"天命观"为基础,以"义"为终极目标。孟子认为无论是个体生命还是群体生命都应得到珍视,但必要时需"舍生取义...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思想庞杂深刻。本文主要阐述孟子的生死观以及丧祭思想。孟子的生死观以"天命观"为基础,以"义"为终极目标。孟子认为无论是个体生命还是群体生命都应得到珍视,但必要时需"舍生取义"来实现生命升华。孟子也十分重视丧祭之事,把它们作为教化民众、净化心灵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生死观 丧祭 天命
下载PDF
鬼证:清人丧祭观的另类演绎
10
作者 潘星辉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51-165,287,共15页
在确信鬼神存在的前提下,清人通过志异小说,大大发展了对鬼神百态的揣测,并积极尝试就丧葬、祭祀问题从鬼神方面寻求验证,包括从死亡发生、袭、敛、出殃与回煞、厝、葬直至祭、享等各个环节,最终归宿为把死者纳入宗族体系,貌似拓展了时... 在确信鬼神存在的前提下,清人通过志异小说,大大发展了对鬼神百态的揣测,并积极尝试就丧葬、祭祀问题从鬼神方面寻求验证,包括从死亡发生、袭、敛、出殃与回煞、厝、葬直至祭、享等各个环节,最终归宿为把死者纳入宗族体系,貌似拓展了时空维度,实则是既有观念的延伸与投射。比之清人有关丧祭的大量学术性研讨,这几乎是将枯燥的理论发明转化成鲜活的现场表演。当然,相应于"鬼神世界"百孔千疮的状况,鬼神能为丧祭观提供的证明也支离破碎,乃至自相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丧祭 志异小说 鬼神
下载PDF
中国传统丧祭仪式的共同体意识及当代价值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鲲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7-112,共6页
共同体意识是沉淀于中国人心灵世界中最恒久的历史文化情结。随着现代社会的深度发展,传统共同体的要素和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亟待通过公众生活中重大事件来重新整合。传统丧祭仪式作为认同度很高的社会动员载体,在当代仍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丧祭 共同体 价值
下载PDF
侗族丧祭仪式中的佛道两参 被引量:1
12
作者 杜方芳 《歌海》 2010年第4期11-17,共7页
侗族北部方言区丧祭仪式是侗族民间宗教信仰观念的重要标记,是侗族宗教文化的承载体之一。它蕴含着深厚的侗族传统文化,是侗族地区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表现其信仰特征的符号。天柱县邦洞镇丧祭仪式揭示侗族北部方言区丧祭仪式... 侗族北部方言区丧祭仪式是侗族民间宗教信仰观念的重要标记,是侗族宗教文化的承载体之一。它蕴含着深厚的侗族传统文化,是侗族地区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表现其信仰特征的符号。天柱县邦洞镇丧祭仪式揭示侗族北部方言区丧祭仪式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然信仰和儒、释、道三教的观念,该地区道师称之为"佛道两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丧祭仪式 音乐 佛道两参
下载PDF
儒家的丧祭理论与终极关怀
13
作者 李景林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06-106,共1页
关键词 儒家 丧祭理论 终极关怀 人文精神
下载PDF
儒家丧祭礼仪的伦理意蕴
14
作者 李大平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6-29,共4页
儒家丧祭礼仪具有感念先祖亲恩之薪火相传的生命永续的意义,对现代其依然具有慎终追远、弘扬孝道、超越生死、道德濡化的价值,透过祭祀仪式的过程,所要激发的是蕴涵在仪典文字外,深蕴的情感思想与伦理意识,以达到生死交会转换成为死而不... 儒家丧祭礼仪具有感念先祖亲恩之薪火相传的生命永续的意义,对现代其依然具有慎终追远、弘扬孝道、超越生死、道德濡化的价值,透过祭祀仪式的过程,所要激发的是蕴涵在仪典文字外,深蕴的情感思想与伦理意识,以达到生死交会转换成为死而不亡,体认到生命的扩充与和谐,应该得到继承与发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丧祭 礼仪
下载PDF
神秘与人文:《论语》丧祭之礼的双重意味
15
作者 韩小茹 《人文天下》 2022年第10期63-68,共6页
“敬”贯穿于《论语》丧祭之礼中,自产生至孔子时代的流变呈现出逐步理性化的趋势,但自始至终未完全摆脱宗教神秘意味,此种矛盾使得《论语》中的丧祭之礼既保留了前儒学时代的宗教神秘意味,又富含儒家之人文理性意味,通过三年之丧中对... “敬”贯穿于《论语》丧祭之礼中,自产生至孔子时代的流变呈现出逐步理性化的趋势,但自始至终未完全摆脱宗教神秘意味,此种矛盾使得《论语》中的丧祭之礼既保留了前儒学时代的宗教神秘意味,又富含儒家之人文理性意味,通过三年之丧中对于外在仪式与内在情感的强调,通过对于鬼神的崇敬与疏远和主宰天与境界天的保留与生发,于宗教神秘意味中生发出人文理性意味,于宗教情感中开辟出理性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丧祭之礼 神秘 理性
下载PDF
魂归笙鼓地:贵州清水江苗族“焚巾”丧祭仪式调查
16
作者 曾雪飞 《怀化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35-40,共6页
贵州清水江流域的苗族在丧祭仪式中,有请巫师演唱《焚巾曲》的内容。演唱《焚巾曲》,一方面是为亡魂指路,让其顺利回归东方祖居地,最后到达蝴蝶妈妈和苗族祖先央公所在的天上“笙鼓之地”;另一方面,是苗族对婚恋自由憧憬的表达,因为清... 贵州清水江流域的苗族在丧祭仪式中,有请巫师演唱《焚巾曲》的内容。演唱《焚巾曲》,一方面是为亡魂指路,让其顺利回归东方祖居地,最后到达蝴蝶妈妈和苗族祖先央公所在的天上“笙鼓之地”;另一方面,是苗族对婚恋自由憧憬的表达,因为清水江苗族在现实生活的婚姻不自由,所以将自由婚恋寄托于死后的理想社会,即“魂归笙鼓地”,这也是《焚巾曲》所描绘的核心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笙鼓地 丧祭仪式 焚巾曲
下载PDF
朱熹《家礼》与日本江户晚期的社会改革——以德川齐昭的《丧祭式》为中心
17
作者 谭甜甜 《国际汉学》 2024年第4期36-42,141,155,共9页
《家礼》在近世日本受到了各流派学者的特别关注。《丧祭式》是水户藩藩主德川齐昭任内所修编,沿袭了《家礼》及水户藩前期丧祭礼研究,具备强烈的儒礼特质。作为天保年间社会危机背景下产生的丧祭礼文本,《丧祭式》的两大特色——排佛... 《家礼》在近世日本受到了各流派学者的特别关注。《丧祭式》是水户藩藩主德川齐昭任内所修编,沿袭了《家礼》及水户藩前期丧祭礼研究,具备强烈的儒礼特质。作为天保年间社会危机背景下产生的丧祭礼文本,《丧祭式》的两大特色——排佛及民众教化,与齐昭的政治主张密不可分,构成了幕末水户藩政治改革的重要方面。可以说,《丧祭式》体现了《家礼》在儒者群体外的传播,亦显示了儒家礼仪在日本本土化过程中所具备的社会政治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户日本 朱熹《家礼》 丧祭式》 天保改革 德川齐昭
下载PDF
家国同构:儒家丧祭礼仪的价值追求——从“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说起
18
作者 沈宏格 《寻根》 2023年第3期4-12,共9页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孔安国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君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归于厚也。”(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也解释称:“慎终者,丧尽其礼...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孔安国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君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归于厚也。”(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也解释称:“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民德归厚,谓下民化之,其德亦归于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书章句集注》 民德归厚 丧祭礼仪 《论语·学而》 慎终追远 家国同构 《论语注疏》 孔安国
原文传递
儒家的丧祭理论与终极关怀 被引量:16
19
作者 李景林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9-119,共11页
中国古初文明社会的丧祭礼仪本为一种宗教性的仪式 ,儒家对它做了新的理论诠释 ,使之发生了一种理性或人文的转变。儒家指出 ,作为丧祭目的的“慎终追远” ,其出发点皆本于孝道亲亲。丧祭礼根据“称情而立文”的原则设立 ,表现了亲亲的... 中国古初文明社会的丧祭礼仪本为一种宗教性的仪式 ,儒家对它做了新的理论诠释 ,使之发生了一种理性或人文的转变。儒家指出 ,作为丧祭目的的“慎终追远” ,其出发点皆本于孝道亲亲。丧祭礼根据“称情而立文”的原则设立 ,表现了亲亲的内在性与尊尊的普遍性规定之统一与连续。情文的统一规定了丧祭礼仪的本质 ;情文的连续则表现了文明创制与自然之间的动态的历史性关联。重情、复古 ,由血缘亲情而返本复始 ,以上达契合于天地生物之本 ,从人的生命情态之自然等差性的内省与外推的成德历程中 ,建立超越的基础 ,这体现了儒家实现其终极关怀的基本方式。这种形上学的系统 ,是哲理而非宗教 ,但却内涵着宗教性的精神和超越性的终极关怀。它给出了经由人的日用常行和自然情态生活而获得超越的一条很切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丧祭理论 终极关怀 丧祭礼仪 礼制 “礼三本” 血缘情感 社会伦理
原文传递
“五四”乡土文学中的“冠婚丧祭”叙事
20
作者 刘长华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3-133,共11页
"冠婚丧祭"叙事是"五四"前后中国乡土文学中重要的艺术景观,从中所传达的价值趋向看似费人索解。此"景观"的核心义旨是"原礼",即以回归"人鬼(神)沟通"的敬畏和自由反证着"人际... "冠婚丧祭"叙事是"五四"前后中国乡土文学中重要的艺术景观,从中所传达的价值趋向看似费人索解。此"景观"的核心义旨是"原礼",即以回归"人鬼(神)沟通"的敬畏和自由反证着"人际整合"的秩序森严;以"慈母吊子"的人情表达解构着"父尊子孝"的人伦孝悌理念;以"显灵"的生活化仪轨还原着"示圣"的政教性仪制;以礼尊生命的神性反抗着尊崇文化之威权。这种聚焦性地基于"冠婚丧祭"叙事,凸显了既出于集体无意识又带有自觉地以"俗"释"礼"、以"俗"正"礼"的文化理路,并试图从"生命意识的觉醒"角度改写"礼失而求诸野"的文化流脉和精神诉求,表达将"世俗"与"宗教"相容的人文建构意向,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乡土文学 “冠婚丧祭”叙事 “礼”与“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