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寓于丧葬仪礼中的生死观教育——以大凉山彝族的丧葬仪礼为对象 被引量:2
1
作者 樊秀丽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7-82,共6页
人从生命的诞生至生命的终止是要经历一系列的通过仪礼,作为人生最后的通过仪礼——丧葬仪礼——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其对生者所具有的人间形成的影响可以说波及影响民族性格的形成。通过对大凉山彝族地区的田野调查,特别是其... 人从生命的诞生至生命的终止是要经历一系列的通过仪礼,作为人生最后的通过仪礼——丧葬仪礼——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其对生者所具有的人间形成的影响可以说波及影响民族性格的形成。通过对大凉山彝族地区的田野调查,特别是其中丧葬仪礼中所涉及的三魂、三大丧葬仪礼、《指路经》中《送灵经》、《招魂经》和祖界兹兹普乌的考察,从中分析大凉山彝族丧葬仪礼所表现的豁达的生死观。这种站在生的反面立场死,来强调生的意义、对生者进行历史教育和生存教育的独特方式,反映了大凉山彝族丧葬仪礼对生者的人间形成,从而肯定生与死教育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葬仪礼 生死观教育 人间形成 《指路经》 祖界兹兹普乌
下载PDF
由丧葬仪礼到文化变化接受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白玛措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95-101,共7页
关键词 丧葬仪礼 佛教文化 佛教思想 文化特质 儒家文化 化变化 经济行为 传统文化 文化涵化 意识形态
下载PDF
东北丧葬仪礼中的“二人转”
3
作者 吕慧敏 《文化遗产》 CSSCI 2014年第2期31-37,共7页
论文以"通过仪礼"为分析概念,考察东北丧葬仪礼①中的"二人转"展演。哭七关和哭十八包在灵棚前——这个神圣的空间中演出,是具有"神圣"意义的二人转;舞台上演出的二人转则具有极强的现世性、现实性、戏... 论文以"通过仪礼"为分析概念,考察东北丧葬仪礼①中的"二人转"展演。哭七关和哭十八包在灵棚前——这个神圣的空间中演出,是具有"神圣"意义的二人转;舞台上演出的二人转则具有极强的现世性、现实性、戏谑性和狂欢性,是"世俗"的二人转。这些表演在丧葬仪礼中发挥不同作用,一方面,帮助死者通过"阈限"到达极乐世界;另一方面,也帮助生者重新建构因死亡时间而被打破的社会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人转 丧葬仪礼 神圣 世俗
下载PDF
朝鲜古代丧葬仪礼及其灵魂崇拜观念探微
4
作者 李岩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5-9,共5页
作为一种民俗事象,丧葬仪礼深受朝鲜古代各个时期人们意识观念的影响。在实践过程中,他们刻意追求置放亡者头颅的方向、附葬品的安排、墓椁的构筑和祭祀的周密布置等,极尽虔诚之意。在这些追求背后所蕴藏的亡魂不灭观念和灵魂崇拜意识,... 作为一种民俗事象,丧葬仪礼深受朝鲜古代各个时期人们意识观念的影响。在实践过程中,他们刻意追求置放亡者头颅的方向、附葬品的安排、墓椁的构筑和祭祀的周密布置等,极尽虔诚之意。在这些追求背后所蕴藏的亡魂不灭观念和灵魂崇拜意识,则形成了朝鲜古代人世界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灵魂观和文化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 丧葬仪礼 灵魂崇拜 文化积淀
下载PDF
中国古代丧葬仪礼结构之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崔昌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3期69-81,共13页
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念认为“和谐”乃宇宙的本体,死亡是一种和谐秩序,使人类整体得以进化。生命的真正不朽在于群体,并在于群体的绵续不绝;因而必须有一套礼仪来维系群体的完整,保持整体的和谐。这就是中国古代丧葬仪礼之理念基础... 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念认为“和谐”乃宇宙的本体,死亡是一种和谐秩序,使人类整体得以进化。生命的真正不朽在于群体,并在于群体的绵续不绝;因而必须有一套礼仪来维系群体的完整,保持整体的和谐。这就是中国古代丧葬仪礼之理念基础。通过各种丧葬仪礼的进行,不仅使生者与死者以及整个社会成为一体,还可以维持一定族群的和谐与全体认知体系的完整。丧葬仪礼就是从一种“社会均衡状态”到另一种“社会均衡状态”中的过渡仪式行为。这种均衡不但是个人角色与社会地位的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丧葬仪礼 结构 分析
下载PDF
秩序重构──云南文山州壮族布侬支系丧葬礼仪及葬经考释 被引量:2
6
作者 何杨波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10-116,123,共8页
秩序重构──云南文山州壮族布侬支系丧葬礼仪及葬经考释何杨波(云南省民族博物馆)“生命中最确定的事情是,我们都会死亡”,最不确定的则是“死亡于何时降临。”这句格言揭示出一个人从开始观照自身时便关注的焦点:人的死亡。①为... 秩序重构──云南文山州壮族布侬支系丧葬礼仪及葬经考释何杨波(云南省民族博物馆)“生命中最确定的事情是,我们都会死亡”,最不确定的则是“死亡于何时降临。”这句格言揭示出一个人从开始观照自身时便关注的焦点:人的死亡。①为了解释并进而试图控制死亡,人类竭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秩序重构 丧葬仪礼 丧葬 文山州 壮族 布洛陀 丧葬 灵魂观念 支系 生活秩序
下载PDF
荣耀的背后:广西龙背壮族丧葬仪式分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郭立新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7-61,共5页
本文通过对广西龙背壮族丧葬仪礼的分析,揭示广西龙背壮族举办风光和体面的丧葬仪礼的目的在于荣耀死者,并重新展演、平衡和整合死者与生者、被继者与继嗣者、丧家与家门、给偶者与讨偶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壮族 丧葬仪礼 死者 生者 关系整合
下载PDF
社会变迁视野下的民间仪式记忆与认同危机
8
作者 胡艳华 《天中学刊》 2013年第3期120-126,共7页
湖北王村丧葬仪式的变迁,呈现出民间生死观对"保持身体完整"记忆的重要性,以及由文化变迁引发的认同危机。随着丧葬形式的变化,民间对死亡仪式的习惯性记忆受到冲击,村民的文化认同凸显出代际差异,由此造成的个体困境加剧了... 湖北王村丧葬仪式的变迁,呈现出民间生死观对"保持身体完整"记忆的重要性,以及由文化变迁引发的认同危机。随着丧葬形式的变化,民间对死亡仪式的习惯性记忆受到冲击,村民的文化认同凸显出代际差异,由此造成的个体困境加剧了个人在遭遇文化变迁后的过渡性危机。应在文化多元化的意义上讨论民间仪式变迁,并以此为基础推动民间仪式改革,促进国家与民间在仪式问题上的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变迁 丧葬仪礼 式记忆 认同危机
下载PDF
河西走廊丧葬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研究——以河西宝卷与凉州贤孝为例
9
作者 钱秀琴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96-100,共5页
堪称河西走廊“民间百科全书”的河西宝卷与凉州贤孝,原生态地记录了河西民间的各种丧葬礼俗,其繁缛、隆重、久祀的丧葬仪程,既与普遍存在的灵魂不灭观念有关,又和儒家孝道观、民间的鬼神观及庇佑家道昌隆观念有关,是儒释道融合下的一... 堪称河西走廊“民间百科全书”的河西宝卷与凉州贤孝,原生态地记录了河西民间的各种丧葬礼俗,其繁缛、隆重、久祀的丧葬仪程,既与普遍存在的灵魂不灭观念有关,又和儒家孝道观、民间的鬼神观及庇佑家道昌隆观念有关,是儒释道融合下的一种多元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丧葬仪礼 孝道 灵魂不灭 家道昌隆
下载PDF
沂南汉画像石墓的画像时空布局及其丧葬文化观念 被引量:2
10
作者 朱静宜 宁强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第3期6-11,共6页
画像石墓作为墓葬艺术的主要形式,是了解当时历史习俗和宗教信仰的重要渠道,也是研究当时丧葬制度和人们生死观的主要依据,是探究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物质文化载体。位于山东沂南的画像石墓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批经科学发掘的墓葬... 画像石墓作为墓葬艺术的主要形式,是了解当时历史习俗和宗教信仰的重要渠道,也是研究当时丧葬制度和人们生死观的主要依据,是探究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物质文化载体。位于山东沂南的画像石墓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批经科学发掘的墓葬,是难得的全墓室图像保存完好的多结构墓室,为研究当时墓葬礼仪提供完整空间图像材料。墓室作为死者的归宿始终在民间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汉代时,人们在生前就已开始为身后居所筹备,可见墓室不但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死观和宗教理念,也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需求和生产力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沂南汉代画像石 时空布局 艺术考古 生死观 丧葬仪礼
下载PDF
敦煌文书所反映的古代丧礼 被引量:2
11
作者 段小强 《敦煌学辑刊》 1996年第2期45-47,共3页
敦煌文书所反映的古代丧礼段小强丧礼,民间俗称“送终”、“办丧事”,是基于灵魂不灭观念和原始道德观念而产生的一种宗教性质的社会习俗。因而,它同一切宗教习俗一样具有保守的性质,以直接的或歪曲的形式把古代的一切社会现象保存... 敦煌文书所反映的古代丧礼段小强丧礼,民间俗称“送终”、“办丧事”,是基于灵魂不灭观念和原始道德观念而产生的一种宗教性质的社会习俗。因而,它同一切宗教习俗一样具有保守的性质,以直接的或歪曲的形式把古代的一切社会现象保存了下来。在我国古代,由于地理环境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文书 丧葬仪礼 烧纸钱 西方极乐世界 敦煌遗书 《王昭君变文》 我国古代 涅般木 民俗学 丧葬
下载PDF
死亡与超越——树立科学的丧葬观实行殡葬改革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左人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1998年第3期29-38,共10页
丧葬风俗,指丧葬仪礼,民间俗称“办丧事”,是人生过程的最后一项仪礼。 一、中国人传统的丧葬观 丧葬风俗是以文化意识为其内在支撑的一套行为方式。有关丧葬的意识制约着丧葬活动的行为,意识观念的变化也制约着习俗的变异和发展。因... 丧葬风俗,指丧葬仪礼,民间俗称“办丧事”,是人生过程的最后一项仪礼。 一、中国人传统的丧葬观 丧葬风俗是以文化意识为其内在支撑的一套行为方式。有关丧葬的意识制约着丧葬活动的行为,意识观念的变化也制约着习俗的变异和发展。因此,探讨中国人传统的丧葬观,有助于深入揭示传统丧葬礼俗的形成过程及文化内核,从而在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宏观的文化框架中实施移风易俗,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丧葬观即有关死亡、安葬的观念,是与生命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一个人对待死亡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葬仪礼 丧葬风俗 丧葬 殡葬改革 丧葬 传统生死观 生命意识 死者 丧葬陋俗 办丧事
下载PDF
拉卜楞藏族仪习俗
13
作者 华锐 东智 《中国西藏》 1998年第1期54-55,共2页
拉卜楞藏族仪习俗华锐·东智人生仪礼是指人的一生中,在不同的生活和年龄阶段所举行的特殊的仪式和固有的礼节,其内容包括诞生仪礼、成年仪礼、结婚仪礼和丧葬仪礼。由于篇幅的局限,本文只将甘肃拉卜楞地方藏族的诞生仪礼和丧葬... 拉卜楞藏族仪习俗华锐·东智人生仪礼是指人的一生中,在不同的生活和年龄阶段所举行的特殊的仪式和固有的礼节,其内容包括诞生仪礼、成年仪礼、结婚仪礼和丧葬仪礼。由于篇幅的局限,本文只将甘肃拉卜楞地方藏族的诞生仪礼和丧葬仪礼作一介绍。诞生仪礼是人生中的开端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卜楞 藏族 丧葬仪礼 婴儿出生 尸体解剖 成年 人生 生产劳动 人口死亡率 丧葬
下载PDF
藏族丧葬礼仪中的文化变化
14
作者 安雪芸 《西藏人文地理》 1999年第1期48-49,共2页
丧葬仪礼作为人生礼仪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反映着一种文化对待“死亡”的认识和态度。这也是这一文化对待“生”“死”这样一种哲学命题的认识。 丧葬仪礼作为一种群体文化中所包含的一种“文化型式”(culture type)。
关键词 丧葬 佛教文化 苯教 丧葬仪礼 天葬 藏传佛教 藏族 文化接受 传人 经济行为
原文传递
大凉山彝族的民族表象和宗教仪礼——一种动态的归属集团表象的视角
15
作者 樊秀丽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6-43,共8页
本文以四川省大凉山地区的彝族为例,针对围绕彝族的民族表象的争议,从动态的视角入手进行分析。笔者根据在美姑进行的大凉山彝族的丧葬礼仪的田野调查成果,对他们的归属集团表象的应有状态进行讨论,并对自称为诺苏集团的表象进行考察。... 本文以四川省大凉山地区的彝族为例,针对围绕彝族的民族表象的争议,从动态的视角入手进行分析。笔者根据在美姑进行的大凉山彝族的丧葬礼仪的田野调查成果,对他们的归属集团表象的应有状态进行讨论,并对自称为诺苏集团的表象进行考察。尽管划分彝族下位集团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从维系家支每个人的纽带父子连名系谱和丧葬仪礼等非日常的仪礼上唱诵的《指路经》的内容分析可以看出,大凉山彝族的人们归属集团表象的现实存在与非日常性的特定场合中表现的动态的归属表象并不完全一致,后者超越了日常性交际圈。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民族识别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 归属集团表象 民族表象 丧葬仪礼 《指路经》 民族识别
原文传递
新疆地区考古发现的绘身和纹身 被引量:3
16
作者 于志勇 《西域研究》 CSSCI 1995年第3期98-104,共7页
新疆地区考古发现的绘身和纹身于志勇绘身是指根据某种需要,用各种颜料、脂彩等涂抹、画缋身体而达到一定功利和审美等目的的一种人体装饰形式;纹身是指用蠡刻或瘢切方法形成瘢痕切纹和黥刺纹,使肌肤产生永久性化装变形,而达到一定... 新疆地区考古发现的绘身和纹身于志勇绘身是指根据某种需要,用各种颜料、脂彩等涂抹、画缋身体而达到一定功利和审美等目的的一种人体装饰形式;纹身是指用蠡刻或瘢切方法形成瘢痕切纹和黥刺纹,使肌肤产生永久性化装变形,而达到一定功利、审美等目的的一种人体装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发现 新疆地区 新疆文物 民族史志 纹身 山普拉墓地 民族学材料 丧葬仪礼 生态环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下载PDF
徐州博物馆藏北朝俑 被引量:2
17
作者 祝静 郁明 《文物世界》 2013年第3期7-10,30,共5页
俑,是中国古代丧葬仪礼中由蛮荒的用活人为主人殉葬制度向逐渐取消用人殉葬而产生的一种特殊替代品,是人性自然转化的一种标志,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大进步。俑作为雕塑艺术品是人类对自身的一种深度考量,是对自身形象、性格等方面的... 俑,是中国古代丧葬仪礼中由蛮荒的用活人为主人殉葬制度向逐渐取消用人殉葬而产生的一种特殊替代品,是人性自然转化的一种标志,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大进步。俑作为雕塑艺术品是人类对自身的一种深度考量,是对自身形象、性格等方面的自我把握和描述。俑主要有奴仆、舞乐、士兵、仪仗、官吏等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 馆藏 自身形象 丧葬仪礼 社会文明 替代品 艺术品 殉葬
下载PDF
“庄论谑语,正尔同归”——钱锺书《管锥编》的民俗视野考论
18
作者 何山石 《长江学术》 2012年第2期149-149,共1页
本文选择从民俗学的视角切入对钱锺书《管锥编》的审视,对《管锥编》中所涉民俗事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用具体考证说明了《管锥编》是俗韵厚重的巨作。本文对《管锥编》所涉民俗事象的考证,分为民间口头文学、民俗语言、民间信仰、... 本文选择从民俗学的视角切入对钱锺书《管锥编》的审视,对《管锥编》中所涉民俗事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用具体考证说明了《管锥编》是俗韵厚重的巨作。本文对《管锥编》所涉民俗事象的考证,分为民间口头文学、民俗语言、民间信仰、民俗礼仪四个大的方面,从神话、民间故事、童话、寓言、笑话、民间传说、民间歌谣、史诗、谚语、俗语、流行语、歇后语、称谓语、神鬼魂信仰、妖信仰、巫、巫术、征兆、预知、诞生仪礼、婚姻仪礼、丧葬仪礼等具体而微的小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量。本论文可分为六个大的模块,第一个模块为"绪论",对作为本论文背景支撑的民俗学知识进行了必要的交待,并且对始自先秦时期的知识分子重俗传统进行了粗疏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锥编》 民俗学 钱锺书 考论 民间口头文学 丧葬仪礼 民俗事象 民俗语言
下载PDF
再说毕昇墓碑的物象崇拜与宗教色彩
19
作者 孙启康 《出版科学》 1995年第4期34-36,共3页
最近,在《出版科学》1995年第3期读到任昉先生《再谈“毕昇碑”的宗教色彩》一文(以下称“任文”),此文着力否定毕昇墓碑所刻之“日、月图象源于汉族传统的物象崇拜”,并以“摩尼教崇拜日、月光明”为依据,断定“以‘日’、‘月’为信... 最近,在《出版科学》1995年第3期读到任昉先生《再谈“毕昇碑”的宗教色彩》一文(以下称“任文”),此文着力否定毕昇墓碑所刻之“日、月图象源于汉族传统的物象崇拜”,并以“摩尼教崇拜日、月光明”为依据,断定“以‘日’、‘月’为信仰标志的,只有摩尼教亦即日月教”。认为拙文《毕昇墓碑的物象崇拜与宗教色彩》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尼教 宗教色彩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 墓碑 毕昇 佛教信仰 出版科学 普通生 汉族 丧葬仪礼
下载PDF
岸底丧俗与《周礼》记述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赵宇共 《民俗研究》 1998年第3期12-17,共6页
1996年冬,我在陕西武功县岸底村观察记录了一老者的丧葬过程。岸底是关中农村普通的村落。村民们以农耕为生,农家除了小学生的课本没有别的书籍,办丧事的这一人家是村中平常的一户,但丧葬过程礼节仪式的复杂繁琐,丧具祭品名称的古奥奇特... 1996年冬,我在陕西武功县岸底村观察记录了一老者的丧葬过程。岸底是关中农村普通的村落。村民们以农耕为生,农家除了小学生的课本没有别的书籍,办丧事的这一人家是村中平常的一户,但丧葬过程礼节仪式的复杂繁琐,丧具祭品名称的古奥奇特,丧事组织的严井有序,亲朋友邻来祭奠和宴席礼节的周全肃穆,丧葬仪礼所体现的亲疏远近和长幼差异,竟与三千年前《周礼》描述的仪礼契洽吻合,令笔者颇感惊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 主流文化 孝子 丧葬习俗 人生 《三 记》 丧葬仪礼 拖拉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