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分配正义与个人同一性 被引量:1
1
作者 葛四友 《政治思想史》 2016年第2期62-80,198-199,共19页
义务论式分配正义有这样的预设:A,个人是实体;B,国家或集体则不是。社群主义对B命题提出质疑且得到诸多讨论。帕菲特对A命题提出质疑,表明没有原生实体为个人同一性提供根据,认为个人同一性可以还原为心理连续性,不具有分配正义理论赋... 义务论式分配正义有这样的预设:A,个人是实体;B,国家或集体则不是。社群主义对B命题提出质疑且得到诸多讨论。帕菲特对A命题提出质疑,表明没有原生实体为个人同一性提供根据,认为个人同一性可以还原为心理连续性,不具有分配正义理论赋予的那种重要性。现在一般均接受,个人同一性无法以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实体作为根基,由此个人同一性与国家同一性有着同样的构成。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考察个人分立性与分配正义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配正义 义务论 后果主义 个人同一性
下载PDF
帕菲特“个人同一性”思想初探
2
作者 丁振中 杨思基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7年第2期15-24,共10页
帕菲特认为,"个人同一性"是个人在其连续性生存活动中所表现的、具有不断"复制"特征且表现为同一完整的传递性形态或联系,它主要表现为具有同一完整性的性格、心理属性与特征,或可还原为一个人的"物理形态&qu... 帕菲特认为,"个人同一性"是个人在其连续性生存活动中所表现的、具有不断"复制"特征且表现为同一完整的传递性形态或联系,它主要表现为具有同一完整性的性格、心理属性与特征,或可还原为一个人的"物理形态"、肉体生命的连续性存在或特征。它实质上是"人格同一性"。个人的非同一性变化有两种情况:如果这种性格、心理的属性和特征在同一个人身上发生非连续性的"质"的变化,就属于其个人"质的非同一性变化";若仅仅是其个人生命的物理形态的、体力能力大小的连续性变化,则被认为是其个人"量的非同一性变化"。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并不保证其具有确定不变的同一性存在,重要的是其个人心理的持续性联系或关系("R"),以及这种联系或关系是如何反映和确定其个人的生活与价值属性。当有确定原因与结果的联系以连续性的经验使个人确定而明确地呈现出一种统一一致的心理反应时,所谓的"个人同一性"才具有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菲特 个人同一性 还原论 道德观
下载PDF
个人同一性的实在主义、怀疑主义和功能主义解读
3
作者 田洁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1-150,共10页
个人同一性是哲学史上极具争议的一个核心概念,贯穿形而上学、心灵哲学、行动哲学和道德哲学的历史。个人同一性的实在主义观点和怀疑主义观点最突出。两者以个人同一性意指一种心理或者物理实在为前提,前者肯定其事实存在,而后者则质... 个人同一性是哲学史上极具争议的一个核心概念,贯穿形而上学、心灵哲学、行动哲学和道德哲学的历史。个人同一性的实在主义观点和怀疑主义观点最突出。两者以个人同一性意指一种心理或者物理实在为前提,前者肯定其事实存在,而后者则质疑其事实存在。在哲学家们不断推进个人同一性理论发展的同时,当代的经验实证科学,包括道德心理学和脑神经科学等,也在不断地为该问题提出新的证据和挑战。当代哲学家们引入现当代心理学和脑神经科学的研究,结合对这些新近研究成果的处理和分析,提出个人同一性概念正经历着一个重大的改变,从意指实质存在转变为意指行动功能。根据这种功能主义的理解,个人同一性意指一个行动者所具有的某种能力,比如理性思考、指认自我或者道德判断能力。而不再意指一个给定的心理或者物理事实。这种转变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实在主义和怀疑主义两个路径之间的对立关系,深入研究个人同一性概念在其他层面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同一性 道德心理 德里克·帕菲特 哲学与科学
下载PDF
论帕菲特对个人同一性经典观点的修正式解读
4
作者 梁耀之 阮航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 2022年第1期82-96,共15页
基于对质的同一性和量的同一性这两者的区分,帕菲特把个人同一性论题界定为,什么是个人的历时性存在所必然包含的。帕菲特进而通过一系列的思想实验和讨论,对关于个人同一性的还原论观点和非还原论观点等经典观点分别做了修正,以呈现其... 基于对质的同一性和量的同一性这两者的区分,帕菲特把个人同一性论题界定为,什么是个人的历时性存在所必然包含的。帕菲特进而通过一系列的思想实验和讨论,对关于个人同一性的还原论观点和非还原论观点等经典观点分别做了修正,以呈现其各自的最佳版本,并给出了相应的解读。其修正的目的是澄清他要反驳的对象,其修正方法则是依托其所设计的思想实验,运用当代分析哲学的思路展开分析,最终诉诸直觉来判断。帕菲特的这种修正方法具有高度的原创性和较强的理论力度,对于当代伦理学的理论建构以及思考现实的伦理问题颇有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同一性 修正式解读 帕菲特
下载PDF
个人同一性、人际差异与功利主义
5
作者 骆意中 《哲学评论》 2022年第1期303-320,共18页
面对罗尔斯对于功利主义不重视人际差异的批评,一部分功利主义者们采取的回应方式是论证人际差异所依赖的个人同一性观念无法被证明并且也不重要,帕菲特就是这种回应的坚定支持者,而葛四友教授在其新著中也尝试采用这种回应方式。但是... 面对罗尔斯对于功利主义不重视人际差异的批评,一部分功利主义者们采取的回应方式是论证人际差异所依赖的个人同一性观念无法被证明并且也不重要,帕菲特就是这种回应的坚定支持者,而葛四友教授在其新著中也尝试采用这种回应方式。但是这种论证的前提是“依赖命题”,即对于人的形而上学本质的观点必然会影响相应的道德理论,而本文尝试通过两个论证来回应该命题:强论证认为,依赖命题无法安置能动性观念;弱命题认为,即使还原论的个人同一性是正确的,人际差异仍然能够被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同一性 还原论 人际差异 能动性
下载PDF
个人同一性及其社会建构
6
作者 刘星 王晓敏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15,共6页
个人同一性是个体在不同时间历程中的自我产生和实现过程,帕菲特主张在祛个人化理念下用不同时间历程中许多经验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这个人的大脑的关系来加以解释。然而,在正确理解物理连续性与心理连续性的前提下,帕菲特的重要关系R... 个人同一性是个体在不同时间历程中的自我产生和实现过程,帕菲特主张在祛个人化理念下用不同时间历程中许多经验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这个人的大脑的关系来加以解释。然而,在正确理解物理连续性与心理连续性的前提下,帕菲特的重要关系R仍需要给予重新解读,因为它不过涉及关系R:自然状态中人的大脑的神经系统的完整性,假如这种生命的发生、形成和发展并不呈现一个"分支"形式且有着正确原因的社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同一性 社会建构 重要的关系R
原文传递
个人同一性:融贯的经验重构 被引量:13
7
作者 费多益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8-116,206,共20页
个人同一性这一哲学经典问题,在当代最具吸引力的研究进路是心理连续性理论,其中,新洛克主义代表帕菲特给出的诊断具有深刻影响。但帕菲特对经验的"去人称"化处理使得经验沦为价值中立的事件,从而个人的持续生存仅仅是与死亡... 个人同一性这一哲学经典问题,在当代最具吸引力的研究进路是心理连续性理论,其中,新洛克主义代表帕菲特给出的诊断具有深刻影响。但帕菲特对经验的"去人称"化处理使得经验沦为价值中立的事件,从而个人的持续生存仅仅是与死亡相对的存活,而不是作为理性行动者的继续存在。帕菲特的理论困境与同一性要求存在冲突。为此首先需要澄清:人们在什么意义上将同一性赋予了实际上的差异性?放弃传统的时刻同一性确认思路,重新表述对持存问题的设问,进而尝试从语言角度探讨理解同一性的途径,有望走出困局。这一途径不再单纯强调时间片段中经验的联系性,不把自我看作由事件经验本身决定的,而将自我看作个人借助语言对其经验的赋归、阐释和预期。这种融贯一致但又持续修正的反思性重构,确保了具有内在关联的经验融入并造就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我"。如此,历时的同一性不是一种已然成型并等待发现的实在,而取决于人们用什么方式将现在的自我与过去之我和未来之我塑造为同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同一性 经验 叙事 一致
原文传递
道德增强中的个人同一性 被引量:3
8
作者 肖根牛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7-72,共6页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道德选择不仅跟心理有关,也跟生理有关,道德增强方法通过直接干预生理的方式来增强道德主体的道德水平。但是道德主体在进行道德增强的前后出现明显的性格变化,这对个人同一性带来了威胁。当代对个人同一性标准的讨论...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道德选择不仅跟心理有关,也跟生理有关,道德增强方法通过直接干预生理的方式来增强道德主体的道德水平。但是道德主体在进行道德增强的前后出现明显的性格变化,这对个人同一性带来了威胁。当代对个人同一性标准的讨论逐渐从实在论转向了功能主义,动态的自我叙事时刻在构建个人同一性,能够被自我所体验、理解和认可的新意识内容都会通过意识的解释机制整合进个人的叙事同一性之中。道德增强不同于行为控制,它的前后变化都是主体所预期和认可的,所有新特征都会被纳入个性同一性之中,不存在个人同一性的断裂。朝向道德自我是建构个人同一性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增强 个人同一性 自我叙事 道德自我
原文传递
准记忆与个人同一性
9
作者 李曦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8,共6页
对个人同一性问题的形而上学说明主要有两种:心理说明和身体说明。前者可以追溯到洛克,但是巴特勒指出,这种说明会陷入循环,因此无法为个人同一性提供根据。巴特勒的批评立足于把洛克的说明要素理解为记忆,面对这一指责,当代学者悉尼... 对个人同一性问题的形而上学说明主要有两种:心理说明和身体说明。前者可以追溯到洛克,但是巴特勒指出,这种说明会陷入循环,因此无法为个人同一性提供根据。巴特勒的批评立足于把洛克的说明要素理解为记忆,面对这一指责,当代学者悉尼·休梅克和德里克·帕菲特回应以准记忆概念。但是反对者从不同角度质疑此种回应方式的有效性:一方面,他们认为这个概念并不成立,另一方面,他们指出这个概念同样会陷入循环。本文将澄清这些质疑,表明准记忆概念在说明个人同一性问题上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同一性 准记忆 帕菲特 休梅克
原文传递
休谟可以区分自我与他人吗?——论休谟的个人同一性困惑
10
作者 李曦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4-29,共6页
休谟在《人性论》的附录中承认,自己之前对个人同一性问题的说明存有缺陷,他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因此陷入困惑。这个反省引发了一个问题:休谟的困惑究竟指的是什么?一种解释认为,困惑的根源是休谟意识到自己在说明个人同一性问题时无法区... 休谟在《人性论》的附录中承认,自己之前对个人同一性问题的说明存有缺陷,他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因此陷入困惑。这个反省引发了一个问题:休谟的困惑究竟指的是什么?一种解释认为,困惑的根源是休谟意识到自己在说明个人同一性问题时无法区分自我与他人。本文将对这种解释作出修正,指出休谟对个人同一性的说明为什么需要区分自我与他人,他又在多大程度上无法区分自我与他人。本文将表明,休谟的困惑并不在于他完全无法区分自我与他人,而在于更弱一点的困难:他有资源在大多数情况下作出这个区分,但是仍然留下无法区分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同一性 休谟的困惑 自我
原文传递
自我同一性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被引量:58
11
作者 郭金山 车文博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266-1267,1250,共3页
自我同一性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学概念 ,这一概念自提出后就面临着概念澄清的问题 ,尤其是与相关概念的边界划分问题。因此 ,要把握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就需要对与自我同一性相关联的概念进行辨析。这主要涉及到 (1 )自我与同一性 ;... 自我同一性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学概念 ,这一概念自提出后就面临着概念澄清的问题 ,尤其是与相关概念的边界划分问题。因此 ,要把握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就需要对与自我同一性相关联的概念进行辨析。这主要涉及到 (1 )自我与同一性 ;(2 )自我同一性与自我概念 ;(3)自我同一性与个人同一性、角色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同一性 心理学概念 自我概念 个人同一性 角色同一性 社会同一性
下载PDF
论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整合 被引量:66
12
作者 韩晓峰 郭金山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04年第2期7-11,共5页
自我同一性是西方心理学一个重要的概念,但至今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通过对自我同一性概念内涵不一得归因分析,指出了整合自我同一性概念应关注的几个范畴,进而提出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与自我、人格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多层次、多维度... 自我同一性是西方心理学一个重要的概念,但至今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通过对自我同一性概念内涵不一得归因分析,指出了整合自我同一性概念应关注的几个范畴,进而提出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与自我、人格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学概念。本质上,它是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1)最基本的层面,即ego-identity;(2)个人同一性;(3)社会同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同一性 心理学 社会同一性 个人同一性
下载PDF
洛克论同一性
13
作者 贾克防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9-54,111,共6页
同一性概念是个人同一性研究的理论前提。在对个人同一性问题的讨论中,洛克强调个人同一性的标准在于意识而非心灵实体或物质实体的同一性。鉴于洛克的这一立场,研究者们试图使用相对同一性的概念来解读洛克的同一性理论,从而避免"... 同一性概念是个人同一性研究的理论前提。在对个人同一性问题的讨论中,洛克强调个人同一性的标准在于意识而非心灵实体或物质实体的同一性。鉴于洛克的这一立场,研究者们试图使用相对同一性的概念来解读洛克的同一性理论,从而避免"个人"与"实体"两个概念之间的理论张力。本文结合洛克的文本来澄清其所主张的类名依赖论题,并论证了洛克主张绝对同一性理论;而个人同一性的标准之所以不在于实体的同一性,乃是因为个人是复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克 个人同一性 相对同一性 个体化原则
下载PDF
我们是动物:当代动物主义个人本体论及其争论
14
作者 余涛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678-686,共9页
当代人学理论围绕个人本体论展开了激烈争论。动物主义主张“我们是动物”,我们在数量上和动物一致,我们是物质事物而非模式或状态,我们以生命有机体的方式组成。反对心理主义将理性心理作为个人根本特征及其本体论承诺,反对我们是大脑... 当代人学理论围绕个人本体论展开了激烈争论。动物主义主张“我们是动物”,我们在数量上和动物一致,我们是物质事物而非模式或状态,我们以生命有机体的方式组成。反对心理主义将理性心理作为个人根本特征及其本体论承诺,反对我们是大脑、我们由动物构成而非动物和二元论等主张。我们不能因心理连续性而被转移,也不能作为电子人被“上传”;我们也不是动物的某个具体部分或者动物的阶段。动物主义对个人持存的说明包括生物有机体和躯体动物主义两种方案。思维动物论证是动物主义的标准论证,遭到了各种反驳。动物主义面临思维部分问题、移植直观、残存人和死尸等难题。弱动物主义是各种动物主义主张的统一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主义 本体论 个人同一性 持存 思维动物论证
下载PDF
构成观:理解人的一种新视角
15
作者 余涛 《社科纵横》 2023年第3期71-77,共7页
实践实在论主张形而上学不应该脱离日常实践关切,对人的研究应支持意向性,把完整而非还原的人作为研究对象;构成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不对称的偶然关系,具有非传递的特征,是一种非同一的真正的统一关系,可以整合事物的生物属性和道德属性... 实践实在论主张形而上学不应该脱离日常实践关切,对人的研究应支持意向性,把完整而非还原的人作为研究对象;构成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不对称的偶然关系,具有非传递的特征,是一种非同一的真正的统一关系,可以整合事物的生物属性和道德属性,呈现强烈的本质主义倾向。根据构成观,使人成为人的是具有第一人称视角的能力,强的第一人称视角的能力在语言共同体和社会中形成。第一人称视角的相同性避免了跨时间个人同一性讨论中的不确定性、心理主义的复制问题和“最密切连续者”理论所遭遇的困难,为论证跨时间个人同一性提供了充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实在 构成 第一人称视角 个人同一性 本体论
下载PDF
理论与方法:汪晖的思想史研究
16
作者 季剑青 《云梦学刊》 2007年第2期25-30,共6页
从理论立场上来说,汪晖始终关注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力图在充满各种悖论的现代中国思想中勾勒出复杂的现代性图景(在某种程度上可称之为“反现代性的现代性”),并将其作为反思当下的思想资源;从这一立场出发,汪晖发展出“个人同一性”和... 从理论立场上来说,汪晖始终关注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力图在充满各种悖论的现代中国思想中勾勒出复杂的现代性图景(在某种程度上可称之为“反现代性的现代性”),并将其作为反思当下的思想资源;从这一立场出发,汪晖发展出“个人同一性”和“历史同一性”的方法论,注重思想家及思想运动内部的整体性和同一性,而在此“同一性”中又着力强调其内部各种悖论性的思想因素,思想借此获得了某种活力和紧张感。汪晖的这种注重整体性和“同一性”的方法,意在使现代中国思想不仅仅作为被动的研究对象而存在,同时还要成为反思当下的思想资源。在汪晖的方法论中,渗透着他鲜明的理论立场,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学术自身上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汪晖理论立场和方法论之间的纠葛,源于作为专业研究者的汪晖和作为文化批评者乃至思想者的汪晖两种身份之间的紧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晖 思想史 现代性 悖论 个人同一性 历史同一性
下载PDF
当“心灵上传”遇到哲学理论
17
作者 计海庆 沈阳 《上海文化》 2023年第6期21-30,共10页
普通人对逝者的怀念促成了“心灵上传”的现实心理需求。信息论的生命观、现代的脑科学研究和人工智能研究,把“心灵”还原为人脑的神经活动,并希望实施“大脑拷贝”。哲学家们则对“心灵上传”的后果问题更感兴趣,从“个人同一性”和... 普通人对逝者的怀念促成了“心灵上传”的现实心理需求。信息论的生命观、现代的脑科学研究和人工智能研究,把“心灵”还原为人脑的神经活动,并希望实施“大脑拷贝”。哲学家们则对“心灵上传”的后果问题更感兴趣,从“个人同一性”和实在论等角度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德里克·帕菲特基于还原论的立场认为:“心灵上传”后的人可以是原来的那个人,但“个人同一性”在这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前后两个个体的心理活动的连续性。罗伯特·施佩曼认为:帕菲特的观点是基于因果实在论的谬见,“个人同一性”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且不可还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灵上传 大脑拷贝 个人同一性 实在论
原文传递
论互换身体的可能:试驳伯纳德·威廉斯
18
作者 李曦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12,125,共7页
自洛克以来,对个人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的心理说明一直是种重要理论,依照这种理论,我们可以设想不同个体"互换身体"的情况,并且这种情况对心理说明提供了支持。当代学者伯纳德.威廉斯(Bernard Williams)对这种理论提出... 自洛克以来,对个人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的心理说明一直是种重要理论,依照这种理论,我们可以设想不同个体"互换身体"的情况,并且这种情况对心理说明提供了支持。当代学者伯纳德.威廉斯(Bernard Williams)对这种理论提出质疑,认为在说明个人同一性问题时,身体要素必不可少。威廉斯的质疑通过反驳互换身体的例子展开,本文将对威廉斯的反驳作出回应,指出该反驳存在的问题,以及为什么在说明我们的存在时,身体的必要性可能并不像威廉斯认为的那样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换身体 个人同一性 洛克 威廉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