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民法典》名誉权条款不再保护人格尊严?——论“名誉感”保护的意义、对象和界限
被引量:
2
1
作者
骆正言
《西部法学评论》
2021年第2期109-120,共12页
«民法典»名誉权条款删去了“人格尊严”的规定,有学者认为这明确了“人格尊严”不受名誉权保护的原则,因为名誉权保护中的人格尊严相当于“名誉感”,而“名誉感”又过于主观,保护名誉感会过度压制言论的自由表达.然而从法哲...
«民法典»名誉权条款删去了“人格尊严”的规定,有学者认为这明确了“人格尊严”不受名誉权保护的原则,因为名誉权保护中的人格尊严相当于“名誉感”,而“名誉感”又过于主观,保护名誉感会过度压制言论的自由表达.然而从法哲学的层面来说,名誉权是基于某种“可见的”或者“当然的”价值而获得的尊重,它不仅包括外在名誉的保护,即获得实事求是的评价的权利,也包括内在名誉的保护,即给予每个人最基本的尊重,后者又被称为“名誉感”.内在名誉的保护有助于个人控制自身的形象,发展健康的人格,与他人建立紧密的合作.尽管对公共事件和公众人物的评价是言论自由的体现,我们也不能像美国法那样纵容无节制的批评,而应该借鉴德国法,禁止将他人贬低为“非人”的动物或物品.此外由于«民法典»中的人格尊严可以最广义地解释为所有权利的基础,不适合作为具体权利的规范依据,因此当人们发表侮辱性的言论贬损他人的人格尊严时,我们仍应依据名誉权条款,而非人格尊严条款要求他们承担侵权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典
名誉权
人格尊严
名誉感
个人形象控制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民法典》名誉权条款不再保护人格尊严?——论“名誉感”保护的意义、对象和界限
被引量:
2
1
作者
骆正言
机构
江苏开放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出处
《西部法学评论》
2021年第2期109-120,共12页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9批面上资助项目“自媒体时代公共评论中语言暴力的违法性研究”(2016M59186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学术批评侵犯名誉权案判决标准研究”(17YJA8200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摘
«民法典»名誉权条款删去了“人格尊严”的规定,有学者认为这明确了“人格尊严”不受名誉权保护的原则,因为名誉权保护中的人格尊严相当于“名誉感”,而“名誉感”又过于主观,保护名誉感会过度压制言论的自由表达.然而从法哲学的层面来说,名誉权是基于某种“可见的”或者“当然的”价值而获得的尊重,它不仅包括外在名誉的保护,即获得实事求是的评价的权利,也包括内在名誉的保护,即给予每个人最基本的尊重,后者又被称为“名誉感”.内在名誉的保护有助于个人控制自身的形象,发展健康的人格,与他人建立紧密的合作.尽管对公共事件和公众人物的评价是言论自由的体现,我们也不能像美国法那样纵容无节制的批评,而应该借鉴德国法,禁止将他人贬低为“非人”的动物或物品.此外由于«民法典»中的人格尊严可以最广义地解释为所有权利的基础,不适合作为具体权利的规范依据,因此当人们发表侮辱性的言论贬损他人的人格尊严时,我们仍应依据名誉权条款,而非人格尊严条款要求他们承担侵权责任.
关键词
民法典
名誉权
人格尊严
名誉感
个人形象控制权
分类号
D923 [政治法律—民商法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民法典》名誉权条款不再保护人格尊严?——论“名誉感”保护的意义、对象和界限
骆正言
《西部法学评论》
2021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