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个人无意识”及其“碎片化”的存在方式——论“前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知识分子形象叙事的话语“裂缝” |
孙先科
|
《中州学刊》
CSSCI
|
2004 |
6
|
|
2
|
论《雷雨》的“恋母仇父”情结——兼谈曹禺创作《雷雨》的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
宋向红
|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
3
|
|
3
|
探析《野草在歌唱》中玛丽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冲突 |
程怡荻
|
《文教资料》
|
2009 |
2
|
|
4
|
意识、个体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简述 |
尹立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54
|
|
5
|
追寻无意识的踪迹——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人物心理探析 |
夏琼
|
《兰州学刊》
|
2005 |
12
|
|
6
|
无意识与文学创作 |
鲁晓雁
刘梅
|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2
|
|
7
|
论后天无意识 |
杨永德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1990 |
2
|
|
8
|
进入过去的漫漫长夜——论“琼斯皇帝”的无意识 |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7 |
1
|
|
9
|
集体无意识与民族审美活动 |
程国安
海力波
|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6 |
1
|
|
10
|
简论无意识的构成 |
杨永德
|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9 |
1
|
|
11
|
“无意识”批判 |
尹康庄
|
《佳木斯师专学报》
|
1995 |
0 |
|
12
|
浅析无意识心理挖掘对人物塑造的作用——以电影《误杀》为例 |
郭磊
|
《视听》
|
2020 |
1
|
|
13
|
《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重新审视 |
黄德林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4 |
15
|
|
14
|
论儿童审美与艺术行为的心理机制 |
孔起英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10
|
|
15
|
论宫泽贤治童话中的“和”意识 |
杨君
杨玲
|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9 |
1
|
|
16
|
从异化的社会走向健全的社会——弗洛姆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与反思 |
王天保
|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
2016 |
2
|
|
17
|
论《聊斋》创作的心灵流变 |
朱振武
|
《蒲松龄研究》
|
2002 |
2
|
|
18
|
一部非同寻常的小说——论丁玲未完成的长篇小说《母亲》 |
宁殿弼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19
|
《西游补》创作心理试析 |
杨志平
|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
2005 |
1
|
|
20
|
《琼斯皇》中人物的双重身份认同 |
吴桂金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05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