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冲突”走向“和谐”——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关系的批判性考察
1
作者 荣光汉 周志山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9-23,共5页
社会关系的泛经济化和个体自我的主体化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关系变化中的两个基本倾向。前者使商品交换关系超出了经济活动的界限而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后者使社会关系中的“自我—他人”关系失衡、“互主体性”关系缺失... 社会关系的泛经济化和个体自我的主体化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关系变化中的两个基本倾向。前者使商品交换关系超出了经济活动的界限而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后者使社会关系中的“自我—他人”关系失衡、“互主体性”关系缺失。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对商品交换关系进行必要的“划界”,正确处理好人们交往实践中的人性化关系和物性化关系之矛盾,寻求一种既能充分实现个性发展,又能与社会共同价值目标和角色期待相融通的和谐社会关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关系 和谐社会 泛经济化 个体主体化
下载PDF
现实境遇、本质规定、作用机制和超越路径——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
2
作者 郭咔咔 尚明慧 《理论界》 2022年第11期15-21,共7页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大体上可以通过四维向度来把握:首先,在意识形态生成逻辑和现实境遇层面,以人道主义批判为起点,围绕对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哲学人道主义和政治经济学人道主义的批判而展开。其次,在意识形态的本质规定层面,以再生...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大体上可以通过四维向度来把握:首先,在意识形态生成逻辑和现实境遇层面,以人道主义批判为起点,围绕对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哲学人道主义和政治经济学人道主义的批判而展开。其次,在意识形态的本质规定层面,以再生产为基本视域,包括生产力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再次,在意识形态的作用机制层面,以个体主体化为核心,从意识形态特征深入意识形态功能。最后,在意识形态的超越层面,以马克思主义为最终旨趣和落脚点,从阶级斗争和政党的作用进而表明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超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道主义 再生产 个体主体化 马克思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