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个体意识形态对翻译策略的决定作用——以严译《天演论》为例 被引量:8
1
作者 崔娟 刘军显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1-85,共5页
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意识形态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综述,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受制于源语和译入语社会意识形态,又不愿违背个人的思想意识,在权衡折衷的过程中,多种意识形态共同作用于译者的思想和行为,... 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意识形态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综述,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受制于源语和译入语社会意识形态,又不愿违背个人的思想意识,在权衡折衷的过程中,多种意识形态共同作用于译者的思想和行为,形成一种杂合化的个体意识形态,而正是译者的个体意识形态对其翻译策略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本文以严译《天演论》的翻译为例,考察译者个体意识形态对翻译策略的决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 翻译策略 决定作用
下载PDF
概念整合视域下个体意识形态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以《儒林外史》英译本为例
2
作者 黄景芸 韩晓 《陇东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57-60,共4页
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出发,以《儒林外史》英译本为例,尝试阐释个体意识形态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以期更加深入探讨个体意识形态与翻译策略选择的关系。通过分析发现,译者甄选翻译策略的基础在于蕴含着意识形态的源域空间、目的域空... 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出发,以《儒林外史》英译本为例,尝试阐释个体意识形态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以期更加深入探讨个体意识形态与翻译策略选择的关系。通过分析发现,译者甄选翻译策略的基础在于蕴含着意识形态的源域空间、目的域空间的某些相异性与相似性、译者持有的认同性,而两域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与完善整合则能够在译者个体意识形态权衡折衷的过程中,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整合 个体意识形态 翻译策略
下载PDF
谈德育个体意识的培养
3
作者 张军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1年第A06期60-61,共2页
德育是中国传统教育语境下的奇葩,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德为先的教育方针,同时又结合了以英联邦为核心的西方思想道德教育的精髓。而进入现时代,德育在各个教学层面似乎遇到了一定的发展瓶颈,即出现了诸如教育指导思想与学生真正信仰&qu... 德育是中国传统教育语境下的奇葩,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德为先的教育方针,同时又结合了以英联邦为核心的西方思想道德教育的精髓。而进入现时代,德育在各个教学层面似乎遇到了一定的发展瓶颈,即出现了诸如教育指导思想与学生真正信仰"两张皮"的现象,主流价值与个体思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都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一社会形态巨变所带来的思维领域的剧变。本文以个体意识形态为切入点,重点论述当代德育如何突破发展瓶颈,谋求新时代的吸引力和创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意识形态 德育 创新
下载PDF
“个体化”的反思与“社会团结”的可能性 被引量:14
4
作者 贺来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1-107,158,159,共9页
“个体化”是现代社会的根本特征和基本趋势。在“个体化”的现代社会,“社会团结”何以成为可能,已越来越凸显为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挑战。“个体化”一方面把个人从对人的依赖关系中解放出来,使其获得前所未有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是... “个体化”是现代社会的根本特征和基本趋势。在“个体化”的现代社会,“社会团结”何以成为可能,已越来越凸显为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挑战。“个体化”一方面把个人从对人的依赖关系中解放出来,使其获得前所未有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是现代社会的重大成就,但另一方面,它又使人与人的结合,即社会团结面临着重大的挑战。要推动“社会团结”的重建,一个重要理论前提是超越抽象的自由主义和共同体主义所代表的两极对立的立场,探求在差异性中实现统一性。而其中,超越“个体主义”意识形态,生成“互依性社会关系”,对于“社会团结”的重建具有特殊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 社会团结 个体主义意识形态 互依性社会关系
下载PDF
Individualisation Is Eroding Traditions Worldwide: A Comparison between Europe and China
5
作者 Ulrich Beck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3年第4期61-73,共13页
There is in principle a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individualisation and the state in both the European and Chinese contexts. But this connection can assume entirely different forms; indeed it can even point in diametri... There is in principle a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individualisation and the state in both the European and Chinese contexts. But this connection can assume entirely different forms; indeed it can even point in diametrically opposed directions. From a sociological point of view it is important to distinguish between individualism as an ideology and individualisation as a real process resting on institutions. Individualisation means institutionalised individualism. By institutionalised individualism is not meant only a social ideology or an individual mode of perception. Rather, it designates central institutions of modem society such as, for example, civil and social basic rights, all of which are addressed to the individual; alternatively, it refers to the need, mediated through training and the labour market, to develop one's own biography and to extricate oneself from collective regulations; but it also refers to the neohberal global market regime which forces individuals to realise their self-interest as the innermost core of ration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IVIDUALISATION institutionalised individualism European path Chinese individualisation universalistic logic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