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普遍性与个体性到双重整体性——阳明《传习录》对孟子道德哲学的阐发
1
作者 郭美华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9-15,共7页
孟子"心之所同然"在道德哲学上蕴含着普遍性与个体性的关系,阳明用精金之喻深化了这一论题,并明确拒斥知识性的普遍性追求,而强调切己的个体性行事活动;并且阳明用个体性整体性与世界整体性的双重整体性及二者的浑融一体,来... 孟子"心之所同然"在道德哲学上蕴含着普遍性与个体性的关系,阳明用精金之喻深化了这一论题,并明确拒斥知识性的普遍性追求,而强调切己的个体性行事活动;并且阳明用个体性整体性与世界整体性的双重整体性及二者的浑融一体,来发展了心学在道德哲学上的普遍性与个体性二者之间的关系,对孟子作出了重大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遍性 个体 整体性 个体整体性 世界整体性
下载PDF
对中西方整体性与个体性的伦理思考
2
作者 吴来苏 《中华文化论坛》 1997年第1期76-81,共6页
关键词 整体性个体 “礼” 个人利益 公共利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集体主义 中国传统伦理 社会生活 西方伦理思想 社会道德规范
下载PDF
门外谈诗词 被引量:4
3
作者 王蒙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40-146,共7页
中国诗论提倡“诗言志”,不但指表达自我,而且有表现精神生活走向的问题;既包含着价值判断,也包含着审美判断。中国诗词讲寄托,有巨大的涵括力和理解的灵动性,解诗尽可能不要超出情理所允许的范围,要留有联想的余地。中国的诗词好比一... 中国诗论提倡“诗言志”,不但指表达自我,而且有表现精神生活走向的问题;既包含着价值判断,也包含着审美判断。中国诗词讲寄托,有巨大的涵括力和理解的灵动性,解诗尽可能不要超出情理所允许的范围,要留有联想的余地。中国的诗词好比一棵大树,用传统诗词形式写出来的就是这棵大树的一片叶、一个芽,必须与这棵大树“匹配”。讲匹配、整体性,还要讲个性。真正能言“志”就有个性,否则就只能人云亦云,成为应酬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言志 寄托 整体性个体 传统诗词
下载PDF
一与多: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理论思考 被引量:1
4
作者 方同义 施宗璜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6年第3期51-57,共7页
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形成,是基于对宇宙生命现象的特别关切和注意,并以此作为哲学思维抽象基础的结果。这种对生命现象的哲学认知和抽象,造成了中国古代思维的基本格调——一与多,整体性与个体性的耦合。文章对一与多、整体性与个体性两... 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形成,是基于对宇宙生命现象的特别关切和注意,并以此作为哲学思维抽象基础的结果。这种对生命现象的哲学认知和抽象,造成了中国古代思维的基本格调——一与多,整体性与个体性的耦合。文章对一与多、整体性与个体性两者的理论内涵、耦合关系,以及思维方式的成败得失作了系统详尽的阐释、分析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与多 整体性个体 耦合
下载PDF
开发两种功能 解决三个矛盾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海峰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1998年第11期23-23,共1页
《关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开发的原则意见》明确提出:在对每门课的功能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课程的框架,进而安排课程内容。据此,本文从公共课教育功能与公共课开发中主要矛盾的分析入手,提出五年制高职公共课的模块结构,供... 《关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开发的原则意见》明确提出:在对每门课的功能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课程的框架,进而安排课程内容。据此,本文从公共课教育功能与公共课开发中主要矛盾的分析入手,提出五年制高职公共课的模块结构,供同行参考。一、公共课在高职教育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课教学 高职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 整体性个体 模块结构 五年制高职 横向模块 专业知能 公共性 培养目标
下载PDF
全员与全面:素质教育的两个基点
6
作者 李璐璐 《教育导刊(上半月)》 1995年第6期2-4,共3页
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首先必须弄清何谓素质教育.否则转轨就会失去根基.笔者认为,“全员”与“全面”构成了素质教育的两个基本立足点:“全员”指素质教育在对象上必须面向全体国民;而“全面”则是对素质教育内容上的要求,... 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首先必须弄清何谓素质教育.否则转轨就会失去根基.笔者认为,“全员”与“全面”构成了素质教育的两个基本立足点:“全员”指素质教育在对象上必须面向全体国民;而“全面”则是对素质教育内容上的要求,即必须对受教育者进行相对完整的素质建构.全民教育必然引出其对立面——个体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 应试教育 个性心理素质 辩证关系 民族素质 受教育者 定向培养 整体性个体 国民性改造
下载PDF
论社会公德和个体道德的辩证关系 被引量:2
7
作者 贺善侃 《空军政治学院学报》 1998年第4期25-28,共4页
社会公德和个体道德虽属两种不同类型的道德,但互为前提,互相渗透,互相转化.注重高尚个体道德的培育,能推进社会公德的提升及有效贯彻;抓好社会公德建设,不断净化道德环境,能为个体道德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关键词 个体道德 理想人格 社会道德规范 整体性个体 道德主体 道德原则 整体主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公共生活 道德立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