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依恋对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
作者 杨雅颉 《学园》 2011年第22期56-56,共1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依恋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依恋研究的对象从婴幼儿转向青少年及成人,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研究领域也不断拓展。本文主要从依恋对个体社会性发展影响的角度综述了已有的成果。
关键词 依恋 个体社会性发展 影响
原文传递
新时期我国个体反社会性犯罪防控体系建构 被引量:6
2
作者 刘琪 陈晓娟 何卫卫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104-110,共7页
个体反社会性犯罪是我国近年来频发的一种个体仇视、报复社会或某一社会群体的恶性犯罪,具有犯罪成员的个体性和低层次性、犯罪起因的简单性和多样性、犯罪目的的报复性、犯罪手段的极端性、犯罪侵害对象的不确定性及犯罪后果的恐怖性... 个体反社会性犯罪是我国近年来频发的一种个体仇视、报复社会或某一社会群体的恶性犯罪,具有犯罪成员的个体性和低层次性、犯罪起因的简单性和多样性、犯罪目的的报复性、犯罪手段的极端性、犯罪侵害对象的不确定性及犯罪后果的恐怖性等特点。转型时期的社会失范是该类犯罪产生的社会根源,弱势群体为该类犯罪提供了主体条件,人格缺陷是该类犯罪产生的心理原因,社会安全防范体系中的漏洞为该类犯罪提供了有利条件。针对新时期我国个体反社会性犯罪,应建构由社会预防、治安预防和刑罚预防构成的宏观预防与由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社区预防和个体预防构成的微观预防相结合的综合犯罪预防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社会性 犯罪 社会防控体系
下载PDF
新时期我国个体反社会性犯罪的预防对策 被引量:4
3
作者 陈晓娟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115-119,共5页
个体反社会性犯罪对社会公众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的破坏性后果,寻找预防之策具有现实的社会需求。影响个体实施反社会性犯罪的因素有:犯罪人因素、被害人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犯罪空间因素以及犯罪行为方式和工具。预防此类... 个体反社会性犯罪对社会公众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的破坏性后果,寻找预防之策具有现实的社会需求。影响个体实施反社会性犯罪的因素有:犯罪人因素、被害人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犯罪空间因素以及犯罪行为方式和工具。预防此类犯罪应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入手。其中宏观预防包括社会预防、治安预防和刑罚预防,微观预防包括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社区预防和个体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社会性犯罪 宏观预防 微观预防
下载PDF
个体反社会性犯罪的社会学探析 被引量:2
4
作者 何卫卫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122-125,共4页
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剧烈嬗变,近年来出现了大量的个体反社会性犯罪。在其疯狂性和恐怖性的表面之下,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其中根本原因是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秩序的失范、社会价值体系的扭曲和利益协调机制的缺失,直接原因是弱势群体所遭受的... 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剧烈嬗变,近年来出现了大量的个体反社会性犯罪。在其疯狂性和恐怖性的表面之下,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其中根本原因是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秩序的失范、社会价值体系的扭曲和利益协调机制的缺失,直接原因是弱势群体所遭受的社会剥夺和社会歧视,社会化的缺失所导致的人格障碍也是引起个体反社会性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社会性犯罪 社会失范 弱势群体 社会
下载PDF
论我国个体反社会性犯罪预防体系的构建
5
作者 陈晓娟 孙晨 《泰山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129-134,共6页
个体反社会性犯罪对社会公众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的破坏性后果,构建其预防体系具有现实的社会需求。以理论与事实为依据,预防个体反社会性犯罪可以从宏观预防与微观预防相结合的角度构建综合犯罪预防体系,其中宏观预防包括... 个体反社会性犯罪对社会公众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的破坏性后果,构建其预防体系具有现实的社会需求。以理论与事实为依据,预防个体反社会性犯罪可以从宏观预防与微观预防相结合的角度构建综合犯罪预防体系,其中宏观预防包括社会预防、治安预防和刑罚预防,微观预防包括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社区预防和个体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社会性犯罪 宏观预防 微观预防
下载PDF
社会性个体的生成:杜威的儿童研究及其社会理论意涵 被引量:4
6
作者 杨勇 肖永虹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4-103,共30页
本文通过集中讨论杜威基于儿童研究而进行的行动力教育,揭示实用主义思想对个体主义的具体理解。在美国镀金时代,孤立个体主义加剧了现代美国人的道德危机和社会分裂。杜威此时进行的儿童研究与教育改革,首要的目标是重新理解现代个体... 本文通过集中讨论杜威基于儿童研究而进行的行动力教育,揭示实用主义思想对个体主义的具体理解。在美国镀金时代,孤立个体主义加剧了现代美国人的道德危机和社会分裂。杜威此时进行的儿童研究与教育改革,首要的目标是重新理解现代个体的行动结构和人格形态,以克服孤立个体主义造就的行动难题。利用“刺激—反应”的行动机制,杜威同时结合了自然力量和社会意识,力图在开展行动力教育的过程中塑造一种“社会性个体”。社会性个体一方面保留了源于自然的神圣性,另一方面又不断吸收来自社会的文明传统,以应对现代世界在人心和社会两方面的挑战。本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美国社会学的早期思想根基并反思当下的生存处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性个体 个体主义 杜威 美国社会理论
下载PDF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精神与社会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胡玉敏 《艺海》 2016年第1期67-69,共3页
在人类的发展史中,12世纪是思想觉悟和艺术发展的时代,这时期涌现了史诗般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张择端通过对社会的观察,把北宋时期的世间百态、风土人情,以图像的形式展现出社会的繁荣景象。他以个人的眼光描绘出了人民祥和、安定... 在人类的发展史中,12世纪是思想觉悟和艺术发展的时代,这时期涌现了史诗般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张择端通过对社会的观察,把北宋时期的世间百态、风土人情,以图像的形式展现出社会的繁荣景象。他以个人的眼光描绘出了人民祥和、安定、团结的气象,画面蕴含了一种人文精神,体现出人民形象的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俗画 个体社会性 艺术精神 人文价值
下载PDF
试析个体安全的定义及其理论体系
8
作者 阮明阳 李徽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260-262,共3页
从宏观上看,当前阶段中国社会的矛盾是一种全球化风险,然而全球化风险并不意味着悲剧和末日,在个体与现代性下的全球化、与国家的相互建构中,人能够能动地回应风险和危机,在面对风险时规避风险,不断追求风险最小化。由此,我们站在风险... 从宏观上看,当前阶段中国社会的矛盾是一种全球化风险,然而全球化风险并不意味着悲剧和末日,在个体与现代性下的全球化、与国家的相互建构中,人能够能动地回应风险和危机,在面对风险时规避风险,不断追求风险最小化。由此,我们站在风险的对立面——安全,提出了个体安全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安全 安全感 个体社会性
下载PDF
中国先秦时期的人权意识和精神 被引量:1
9
作者 叶新源 钟家莲 叶剑飞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0-172,151,共4页
中国人权意识产生的最初岁月,可以远溯到夏商时代。这个时期所体现出来的基本倾向,属于古典自然法思想对人权认识的范畴,即是“个体自然性”人权意识的蒙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人权意识向人权精神的过渡。无论是史书还是子书,在... 中国人权意识产生的最初岁月,可以远溯到夏商时代。这个时期所体现出来的基本倾向,属于古典自然法思想对人权认识的范畴,即是“个体自然性”人权意识的蒙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人权意识向人权精神的过渡。无论是史书还是子书,在强调“个体自然性”人权的同时,提出属于“个体社会性”人权的许多要素,共同翻开了中国人权精神的第一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权 个体自然性”人权 个体社会性”人权 先秦
下载PDF
由兴趣通往意志:威廉·詹姆斯的教育思想及其社会理论内涵
10
作者 冯雨奂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9-227,234,共10页
“意志”与“兴趣”在教育界的长期对立衍生出“意志训练说”与“兴趣说”两种教学法,前者使得教学内容与儿童的主观兴趣相断裂,后者则是将兴趣简单等同于感官刺激下的快乐,使得自然冲动和目的混为一谈,二者都意味着学习对象和自我的分... “意志”与“兴趣”在教育界的长期对立衍生出“意志训练说”与“兴趣说”两种教学法,前者使得教学内容与儿童的主观兴趣相断裂,后者则是将兴趣简单等同于感官刺激下的快乐,使得自然冲动和目的混为一谈,二者都意味着学习对象和自我的分离。詹姆斯从“意识流”理论出发,走出了近代哲学的身心二元论,明确好的教育不是压制性的规训,也不是过度使用取悦式的技巧趋乐避苦,根本在于由兴趣导向意志,在行动展开过程中塑造社会性个体,调和了长久以来教育中的兴趣与意志以及个人与社会、自由与纪律等社会理论层面的冲突。兴趣和意志的统一表明,自由不等同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还应包括进入社会后个体运用明智的观察判断做出自我选择、自我控制和自我行动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志 兴趣 行动力 社会性个体 詹姆斯
原文传递
先秦—中国人权意识与精神的发韧期
11
作者 叶新源 钟家莲 叶剑飞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5-98,102,共5页
中国人权意识产生的最初岁月,可以远溯到夏商时代。这个时期所体现出来的基本倾向,属于古典自然法思想对人权认识的范畴,即是“个体自然性”人权意识的蒙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人权意识向人权精神的过渡期。无论是史书还是子书,... 中国人权意识产生的最初岁月,可以远溯到夏商时代。这个时期所体现出来的基本倾向,属于古典自然法思想对人权认识的范畴,即是“个体自然性”人权意识的蒙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人权意识向人权精神的过渡期。无论是史书还是子书,在强调“个体自然性”人权的同时,提出了属于“个体社会性”人权的许多要素,共同翻开了中国人权精神的第一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权 个体自然性”人权 个体社会性”人权 先秦
下载PDF
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逻辑起点和实践指向 被引量:47
12
作者 易鹏 王永友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4-58,66,共6页
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必须牢牢抓住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这两个着力点,实现二者之间的紧密协同。推进这项工作,需要把握课程思政的中心命题和思政课程的本体要求,在知识属性层面确认“个体性-社会性”互动是... 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必须牢牢抓住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这两个着力点,实现二者之间的紧密协同。推进这项工作,需要把握课程思政的中心命题和思政课程的本体要求,在知识属性层面确认“个体性-社会性”互动是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逻辑起点,基本前提在于建立起知识与发展的联系,主要方式为个体与社会双向循环互动,最终目标是帮助个体理解社会并进入社会。当前,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还有一些列突出问题亟待解决,需要以“三爱”构筑高校课程体系、以“三全”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以“三变”优化思政课程教学,促进二者之间形成“个体性-社会性”的生动联系,这是当下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实践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思政课程 个体性-社会性”互动 立德树人
下载PDF
人的存在方式的哲学阐释 被引量:5
13
作者 万光侠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24-29,共6页
人的存在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人的存在方式问题研究的兴起,就是要超过存在主义哲学、进一步促成当代哲学的生存论转向;是深化价值哲学研究的内在需要;是深化国内实践人学研究的必然结果。同时,人的存在方式问题研究... 人的存在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人的存在方式问题研究的兴起,就是要超过存在主义哲学、进一步促成当代哲学的生存论转向;是深化价值哲学研究的内在需要;是深化国内实践人学研究的必然结果。同时,人的存在方式问题研究的兴起,也是当代社会发展提出的重大课题,是由商品(市场)经济时代这一社会背景决定的;是由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及其后果所提出的迫切要求;是对社会现代化问题的哲学反思。所谓存在方式,就是事物的本质的表现和现实化。人的存在方式,就是指人的现实生活的表现样式,是人表现和实现现实生活的具体的相对稳定的形式。人的存在方式具有既成性与创造性、社会性与个体性、现实性与可能性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存在方式 既成性与创造性 社会性个体 现实性与可能性
下载PDF
从“实践”的界定反思实践美学 被引量:1
14
作者 邵滢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341-344,共4页
“实践”作为实践美学体系构架的基础性范畴 ,对其发展和完善应是实践美学的当务之急。目前实践美学的最大局限正在于实践范畴界定的模糊性 ,对实践美学的质疑大多也可归结到对实践理解的差异上来。因此实践美学应解决好“实践”中物质... “实践”作为实践美学体系构架的基础性范畴 ,对其发展和完善应是实践美学的当务之急。目前实践美学的最大局限正在于实践范畴界定的模糊性 ,对实践美学的质疑大多也可归结到对实践理解的差异上来。因此实践美学应解决好“实践”中物质性与精神性、社会性与个体性、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等关系 ,弥补自身的缺陷 ,以显示其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自我超越的开放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 物质性与精神性 社会性个体 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
下载PDF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9年总目录
15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127-128,共2页
关键词 刑事错案 山东警察学院 法律规制 犯罪情报 刑法解释 个体社会性犯罪 公安机关 司法机关 学报 连续出版物 目录 检索工具
下载PDF
海明威:“大陆”与“孤岛”间迷惘的价值观历程 被引量:3
16
作者 姜岳斌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69-72,共4页
海明威:“大陆”与“孤岛”间迷惘的价值观历程姜岳斌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的扉页上引用的约翰·多恩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比喻,为我们探索海明威的价值观历程提供了一个契机。在这里,“大陆”与“孤岛”分别代表着社会与个人... 海明威:“大陆”与“孤岛”间迷惘的价值观历程姜岳斌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的扉页上引用的约翰·多恩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比喻,为我们探索海明威的价值观历程提供了一个契机。在这里,“大陆”与“孤岛”分别代表着社会与个人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而多恩强调的是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明威 价值取向 传统价值观念 桑提亚哥 社会性个体 威尔逊 大陆 孤岛 心理素质 品德教育
原文传递
Recognition of nestmate eggs in the ant Formicafusca is based on queen derived cues 被引量:1
17
作者 Heikki HELANTERA Stephen J. MARTIN Francis L.W. RATNIEKS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期131-136,共6页
Inclusive fitness benefits depend on recognizing the right individuals to interact with. Social insect nests protect themselves from non-kin intruders through nestmate recognition based on chemical cues. The recogniti... Inclusive fitness benefits depend on recognizing the right individuals to interact with. Social insect nests protect themselves from non-kin intruders through nestmate recognition based on chemical cues. The recognition cues on adult individu- als are from a mixture of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sources, but the ontogeny and use of recognition cues on eggs has not been previously assessed. We studied recognition by workers of eggs that were either nestmates or non-nestmates, and the ontogeny of recognition cues on eggs in the ant Formica fusca, a species with precise egg recognition abilities. Workers were able to dis- criminate among freshly laid eggs with no nest derived cues on them, and the egg surface chemicals varied among nests in these eggs, suggesting that queen derived cues are used in nestmate recognition.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he light of their implica- tions on deceptive social parasite strategies and within colony confli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stmate recognition Social insects Social parasitism Formicafusca Cuticular hydrocarbon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