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个体化书写”的成就与命运——评《晚霞消失的时候》兼论新时期之初的文学现象 被引量:1
1
作者 宋文坛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69-75,共7页
《晚霞消失的时候》是一篇在新时期之初引起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议的小说。这篇作品的"个体化书写"立场以及对个体命运、个人的精神际遇和人生价值的关注使它明显与同时期大多数作品的"群体化"叙述方式区别开来,在揭... 《晚霞消失的时候》是一篇在新时期之初引起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议的小说。这篇作品的"个体化书写"立场以及对个体命运、个人的精神际遇和人生价值的关注使它明显与同时期大多数作品的"群体化"叙述方式区别开来,在揭示、探究人的荒诞生存境遇方面的独特表现以及整体上"灰色调"的写法和"反英雄"的倾向使这篇作品多少具有一种存在主义的意味。在个体信仰和宗教问题上,小说以个体化的立场和角度切入进去,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但在新时期之初的文学环境下,这篇作品显得孤高而不合群,它既不合主流的立场和规范,又与当下的时代格格不入,这就使它面临着尴尬的边缘化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化”立场 叙述规范 历史反思 主流话语
下载PDF
对“走向民间”的再反思--以《九月寓言》和《心灵史》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松岳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7-111,共5页
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文化的急剧转型,导致中心离散和价值多元,也带来知识群体的精神疲乏与角色茫然。走向民间便是重建精神理想的一种选择。在文学领域,它使作家摆脱了主流意识形态宏大话语和巨型叙事的束缚,重新回到个人立场上的写... 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文化的急剧转型,导致中心离散和价值多元,也带来知识群体的精神疲乏与角色茫然。走向民间便是重建精神理想的一种选择。在文学领域,它使作家摆脱了主流意识形态宏大话语和巨型叙事的束缚,重新回到个人立场上的写作常态,并使当代文学延续了民族古老的文化传统,呈现出鲜明的本土特征。但在走向民间的实践中,也出现了诸如价值判断的迷失,过分依恋民间文化而丧失个体立场,注重人性解放却拒斥现代文明等问题。走向民间的精神探求与文学实践还远未结束,对这些问题仍有必要作进一步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 精神资源 个体立场 《九月寓言》 《心灵史》
下载PDF
殉道者的慷慨悲歌——析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3
作者 桑圣彤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第7期91-93,共3页
《与山巨源绝交书》乃嵇康"志气所托"之作,典型地强调了个体本位的价值立场,充满了无畏的反叛与理性的怀疑精神,呈现出尖刻的讥讽与坦诚的对话姿态,文本表达了嵇康复杂矛盾的士人心态,映射出鲜明的时代风貌和巨大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 魏晋 嵇康 个体价值立场 士人心态
下载PDF
当代诗歌的“断裂”与成长:从顾工到顾城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江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42-51,共10页
在当代诗歌史上,顾工和顾城这对诗人父子,一个作为特定时代的"标准诗人",一个作为别开一代诗风的主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被视为当代诗歌前后两个三十年的代表。从顾工到顾城,当代诗歌"断裂"与成长的轨迹清晰可见。... 在当代诗歌史上,顾工和顾城这对诗人父子,一个作为特定时代的"标准诗人",一个作为别开一代诗风的主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被视为当代诗歌前后两个三十年的代表。从顾工到顾城,当代诗歌"断裂"与成长的轨迹清晰可见。本文以此为基点和依托,对这种"断裂"和成长进行诗学意义上的反思,辩证地探析这一历史过程赋予诗歌发展的积极意义,以及这种取向被极端化推进后衍生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对当代诗歌未来的发展富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工 顾城 公共立场 个体立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