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盐分胁迫对中亚滨藜种子萌发及其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4
1
作者 李存桢 刘小京 +1 位作者 黄玮 乔海龙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4,14,共5页
用不同浓度(0、2、4、6、12、18、28、36 g/L)的盐溶液(土壤溶液、Na2SO4及NaCl)处理中亚滨藜种子,观察其萌发率和幼芽、幼根的生长情况,进行生态阈值分析,并将盐胁迫下未萌发种子转移至蒸馏水中,观察其在胁迫解除后的恢复情况。结果表... 用不同浓度(0、2、4、6、12、18、28、36 g/L)的盐溶液(土壤溶液、Na2SO4及NaCl)处理中亚滨藜种子,观察其萌发率和幼芽、幼根的生长情况,进行生态阈值分析,并将盐胁迫下未萌发种子转移至蒸馏水中,观察其在胁迫解除后的恢复情况。结果表明:随盐胁迫强度的上升,种子的萌发率降低,萌发率和盐浓度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从累积发芽率和发芽指数角度考虑,均是Na2SO4的胁迫作用最小,NaCl的抑制作用略高于土壤溶液。低浓度盐分促进了幼芽和幼根的生长。盐胁迫解除之后,中亚滨藜种子仍具有很高的萌发能力,且发芽速度和整齐度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滨藜 盐胁迫 萌发 恢复
下载PDF
中亚滨藜盐囊泡形态结构与发育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杨美娟 杨德奎 李法曾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575-1578,共4页
应用石蜡切片技术,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中亚滨藜(Atriplex centralasiatica Iljin)盐囊泡的形态结构与发育。结果表明:中亚滨藜的盐囊泡起源于叶原摹、茎尖及幼叶处的表皮细胞,细胞质浓厚,它经过平周分裂(不均等分裂... 应用石蜡切片技术,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中亚滨藜(Atriplex centralasiatica Iljin)盐囊泡的形态结构与发育。结果表明:中亚滨藜的盐囊泡起源于叶原摹、茎尖及幼叶处的表皮细胞,细胞质浓厚,它经过平周分裂(不均等分裂)形成泡状细胞和柄细胞,有的柄细胞继续分裂形成2个柄细胞,其结构由1~2个柄细胞和顶端1个膨大的泡状细胞构成,外面包被一层很厚的多层次的角质层。中亚滨藜的耐盐结构——盐瞧泡是一种适应性结构,具有进一步研究、鹰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滨藜 盐囊泡 形态结构 发育
下载PDF
中亚滨藜叶对NaCl胁迫的响应 被引量:4
3
作者 杨美娟 杨德奎 李法曾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7-203,共7页
应用石蜡切片技术,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处理下中亚滨藜叶的形态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叶片面积随盐浓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叶表皮细胞的密度随盐浓度的递增逐渐增大;气孔器面积与NaCl浓度变化呈负相关;气孔开度与盐... 应用石蜡切片技术,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处理下中亚滨藜叶的形态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叶片面积随盐浓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叶表皮细胞的密度随盐浓度的递增逐渐增大;气孔器面积与NaCl浓度变化呈负相关;气孔开度与盐浓度的变化呈正相关;盐胁迫下,中亚滨藜是通过导管直径的减小和导管数目的增加相互协调来渡过不良环境的;栅栏组织占叶厚的比重随NaCl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维管束鞘薄壁细胞在盐刺激下变小,内部叶绿体所占的比重相应增加;叶肉中含有结晶细胞.中亚滨藜叶对NaCl胁迫的适应性结构对于适应干旱、盐胁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滨藜 NACL处理 解剖结构
下载PDF
中亚滨藜盐囊泡对NaCl胁迫的响应 被引量:4
4
作者 杨美娟 杨德奎 李法曾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94-896,共3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处理下中亚滨藜(Atriplex centralasiatica Iljin)盐囊泡的适应性结构。结果表明,单位面积内盐囊泡随盐浓度的升高而增多,盐囊泡的泡状细胞体积随NaCl浓度的升高而增大,NaCl处理使盐囊泡的...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处理下中亚滨藜(Atriplex centralasiatica Iljin)盐囊泡的适应性结构。结果表明,单位面积内盐囊泡随盐浓度的升高而增多,盐囊泡的泡状细胞体积随NaCl浓度的升高而增大,NaCl处理使盐囊泡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多呈圆形或卵圆形,不同于对照中的肾形。但不同浓度的NaCl处理对中亚滨藜盐囊泡的发育过程没有明显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滨藜 NACL 盐囊泡 形态结构
下载PDF
NaCl对中亚滨藜根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杨美娟 杨德奎 李法曾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02-805,共4页
通过光学显微镜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处理下中亚滨藜根的解剖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根的横切面积随NaCl浓度的升高而减小;导管的数目随NaCl浓度的增加而增多,而导管口径随NaCl浓度升高而减小;根中含有结晶细胞;特别是根中存在异常次生结构的... 通过光学显微镜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处理下中亚滨藜根的解剖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根的横切面积随NaCl浓度的升高而减小;导管的数目随NaCl浓度的增加而增多,而导管口径随NaCl浓度升高而减小;根中含有结晶细胞;特别是根中存在异常次生结构的现象,对于中亚滨藜适应干旱、盐胁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滨藜 NACL 解剖结构
下载PDF
盐生植物中亚滨藜叶蛋白提取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衣丹 刘发义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3-88,共6页
采用酸化和加热相结合的方法,从中亚滨藜叶中提取叶蛋白。分别研究了溶剂用量和加入无机盐、溶剂酸碱度、温度、提取时间等对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以及不同pH、絮凝温度、絮凝时间对从提取物中沉淀蛋白质的影响。确定了中亚滨藜叶蛋白的... 采用酸化和加热相结合的方法,从中亚滨藜叶中提取叶蛋白。分别研究了溶剂用量和加入无机盐、溶剂酸碱度、温度、提取时间等对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以及不同pH、絮凝温度、絮凝时间对从提取物中沉淀蛋白质的影响。确定了中亚滨藜叶蛋白的最佳提取工艺。为盐生植物中亚滨藜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滨藜 叶蛋白 蛋白质含量 提取工艺
下载PDF
盐生植物——中亚滨藜的研究及用途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玉珍 侯相山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5年第1期36-37,40,共3页
通过对中亚滨藜的生长情况观察,以及人工栽培试验数据分析,发现中亚滨藜能够改良土壤,幼苗含有较高的叶蛋白,有很高饲用价值,生物产量巨大,果实入药,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关键词 耐盐性 中亚滨藜 生长 人工栽培 土壤改良作用 饲用价值
下载PDF
类黄酮参与调控中亚滨藜幼苗对盐胁迫的耐受性 被引量:9
8
作者 李爽 孙亮亮 +5 位作者 白丽丽 王文颖 万金鹏 刘小京 马金虎 徐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345-1350,共6页
中亚滨藜是一种典型的盐生植物,广泛分布在我国盐碱地区。前期研究中,我们发现盐胁迫显著诱导了中亚滨藜幼苗根尖类黄酮的累积,但其中的生理机理尚不完全清楚。在不同盐浓度(50 mmol·L^(-1)、100 mmol·L^(-1)、250mmol·L... 中亚滨藜是一种典型的盐生植物,广泛分布在我国盐碱地区。前期研究中,我们发现盐胁迫显著诱导了中亚滨藜幼苗根尖类黄酮的累积,但其中的生理机理尚不完全清楚。在不同盐浓度(50 mmol·L^(-1)、100 mmol·L^(-1)、250mmol·L^(-1)、500 mmol·L^(-1)、600 mmol·L^(-1) NaCl)处理下,通过添加KNO_3(25 mmol·L^(-1)、35 mmol·L^(-1))和外源槲皮素(100 nmol·L-1 quercetin),采用植物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研究方法,分析了盐诱导的类黄酮累积在调节中亚滨藜幼苗耐盐性中的生理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外源类黄酮类物质——槲皮素进行处理,一方面更加抑制了盐胁迫下幼苗主根的生长,同时还显著降低了根部H_2O_2的累积和幼苗在盐胁迫下的MDA水平,但使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升高。这些结果表明,槲皮素通过抑制主根生长,影响了中亚滨藜根系结构;通过降低氧化伤害,提高了中亚滨藜幼苗对盐胁迫的耐受性。盐胁迫还显著诱导了中亚滨藜幼苗对硝酸盐(NO3-)的累积,使用25mmol·L^(-1)和35 mmol·L^(-1) KNO3处理,可显著诱导其幼苗根尖类黄酮的累积。这些结果表明,硝态氮可能通过影响类黄酮途径,从而参与调控了中亚滨藜幼苗的耐盐性。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中亚滨藜耐盐的生理与分子机制,以及类黄酮参与调控中亚滨藜耐盐性的生理与分子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为使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农艺措施提高作物耐盐性、改良盐碱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滨藜 盐胁迫 类黄酮 硝酸盐 根系
下载PDF
中亚滨藜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的表达特性 被引量:2
9
作者 陈秀娟 王峻岭 +2 位作者 赵彦修 罗达 张慧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09-312,共4页
根据已发表的几种植物的甜菜碱醛脱氢酶(BADH)基因的同源保守区设计了一对兼并引物 ,通过RT PCR方法从中亚滨藜中扩增出BADH基因的近 5′端序列 ,共 395bp ,与菠菜、山菠菜、甜菜、千穗谷、大麦的BADHcDNA相应片段的同源性较高。以此片... 根据已发表的几种植物的甜菜碱醛脱氢酶(BADH)基因的同源保守区设计了一对兼并引物 ,通过RT PCR方法从中亚滨藜中扩增出BADH基因的近 5′端序列 ,共 395bp ,与菠菜、山菠菜、甜菜、千穗谷、大麦的BADHcDNA相应片段的同源性较高。以此片段为探针 ,对中亚滨藜的基因组进行Southern杂交分析 ,证明该基因可能是单拷贝的。Northern印迹杂交结果表明 :NaCl 2 5 0mmol/L处理的植株的BADHmRNA水平比对照植株约高 2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滨藜 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 CDNA 渗透调节物质
下载PDF
中华补血草和中亚滨藜叶片中盐激蛋白和dehydrin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洪燕 刘箭 石凤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9年第4期422-425,共4页
应用二相电泳方法,分析中华补血草Limonium sinensis(Girard.) O.Kuthze.和中亚滨藜AtriplexcentralasiaticaIljin 这二种典型泌盐植物叶片中的蛋白组成变化,发现盐胁迫时,二种植物叶片中均有少量的盐激蛋白出现,其中中亚滨藜叶片中的... 应用二相电泳方法,分析中华补血草Limonium sinensis(Girard.) O.Kuthze.和中亚滨藜AtriplexcentralasiaticaIljin 这二种典型泌盐植物叶片中的蛋白组成变化,发现盐胁迫时,二种植物叶片中均有少量的盐激蛋白出现,其中中亚滨藜叶片中的蛋白质组成变化大一些.运用Western- blot 方法对这二种盐生植物叶片中的dehydrin蛋白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无论是在正常环境下,还是高浓度盐渍环境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补血草 中亚滨藜 盐激蛋白 DEHYDRIN
下载PDF
NaCl对中亚滨藜茎的影响
11
作者 杨美娟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5年第4期75-77,共3页
为进一步探究中亚滨藜耐盐机制,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不同浓度NaCl处理下中亚滨藜茎的解剖结构。结果表明:随NaCl浓度的增加,茎的横向生长受到抑制,维管柱在茎中所占的比重增加,导管的数目增多,导管口径减小,维管束的数目增多,皮层厚度... 为进一步探究中亚滨藜耐盐机制,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不同浓度NaCl处理下中亚滨藜茎的解剖结构。结果表明:随NaCl浓度的增加,茎的横向生长受到抑制,维管柱在茎中所占的比重增加,导管的数目增多,导管口径减小,维管束的数目增多,皮层厚度所占茎的比重也稍有增加;茎的皮层、髓都有结晶细胞分布。NaCl胁迫下中亚滨藜适应性的结构对诠释耐盐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滨藜 NACL 解剖结构
下载PDF
中亚滨藜的耐盐性及其对滨海盐渍土的改良效果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刘玉新 张立宾 崔宏伟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7-171,共5页
本文试验研究了中亚滨藜的耐盐能力及其对滨海盐渍土的改良效果。通过盐水浸泡试验,发现中亚滨藜种子在NaC l浓度<0.9%的溶液中可正常发芽。盆栽和田间耐盐试验表明,中亚滨藜的耐盐能力在15g/kg左右,耐盐极限为20g/kg左右。中亚滨藜... 本文试验研究了中亚滨藜的耐盐能力及其对滨海盐渍土的改良效果。通过盐水浸泡试验,发现中亚滨藜种子在NaC l浓度<0.9%的溶液中可正常发芽。盆栽和田间耐盐试验表明,中亚滨藜的耐盐能力在15g/kg左右,耐盐极限为20g/kg左右。中亚滨藜种植试验表明,种植中亚滨藜能够有效的降低土壤表层含盐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中N、P、K的含量。研究证明中亚滨藜是一种耐盐能力很强的盐生植物,对滨海盐渍土具有显著的改良作用。本研究对滨海盐渍土的生物改良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滨藜 耐盐性 滨海盐渍土 改良
下载PDF
滨海盐土中亚滨藜栽培技术
13
作者 于德花 《中国种业》 2011年第7期58-58,共1页
中亚滨藜(Atriplex centralasiatica Iljin.)是黄河三角洲自然分布广泛的藜科滨藜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耐盐性强.属于泌盐盐生植物。其地上部分生物量大,叶蛋白含量高.是丰富的植物蛋白源;鲜草、干草可作饲料,果实可入药,有祛风... 中亚滨藜(Atriplex centralasiatica Iljin.)是黄河三角洲自然分布广泛的藜科滨藜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耐盐性强.属于泌盐盐生植物。其地上部分生物量大,叶蛋白含量高.是丰富的植物蛋白源;鲜草、干草可作饲料,果实可入药,有祛风、明目、疏肝、解郁的功效。黄河三角洲地区有大面积的滨海盐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滨藜 滨海盐土 黄河三角洲地区 一年生草本植物 技术 栽培 泌盐盐生植物 植物蛋白源
下载PDF
中亚滨藜叶渣制备水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衣丹 刘发义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5,共5页
以盐生植物中亚滨藜提取叶蛋白后的叶渣为原料,采用酶解处理和碱处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得到了滨藜高活性膳食纤维的最佳提取工艺。实验所得滨藜膳食纤维的膨胀力为9.4mL/g,持水力为500%,其功能性质优于小麦麸皮膳食纤维。
关键词 中亚滨藜 膳食纤维 叶渣 提取工艺 酶解处理 碱处理
原文传递
盐生植物在盐渍土壤改良中的作用 被引量:214
15
作者 赵可夫 范海 +1 位作者 江行玉 宋杰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31-35,共5页
盐生植物盐爪爪〔Kalidiumfoliatum (Pall.)Moq.〕、盐地碱蓬 (SuaedasalsaL .Pall)、中亚滨藜 (AtriplexcentralasiatieaIljin)、西伯利亚白刺 (NitrariasibiricaPall) ,在中国禹城地区〔φ(N) =36°5 5′,λ(E) =116°40′〕... 盐生植物盐爪爪〔Kalidiumfoliatum (Pall.)Moq.〕、盐地碱蓬 (SuaedasalsaL .Pall)、中亚滨藜 (AtriplexcentralasiatieaIljin)、西伯利亚白刺 (NitrariasibiricaPall) ,在中国禹城地区〔φ(N) =36°5 5′,λ(E) =116°40′〕含盐量较高 (1%~ 1.3%)的试验田中分别种植 .出苗后定苗 ,株密度n =80m-2 ,小区面积为 4m2 ,每种植物 3个重复 .种植前分别测定土壤Na+ 含量 ,N、P、K含量 ,有机质含量 ,细菌和真菌数量 .萌发后 15d测定植株干重、植株Na+ 含量 .在花芽形成期收获 ,再测定植物干重和植株Na+ 含量 ,以及土壤Na+ 含量 ,N、P、K含量 ,有机质含量 ,细菌和真菌数量 .结果发现 ,盐渍土壤种植 4种盐生植物 1个季度后 ,土壤Na+ 含量显著降低 ,每季盐爪爪从土壤中吸收Na+ 量 934 5 .6kg/hm2 ,盐地碱蓬吸收Na+ 量 6 85 1.4kg/hm2 ,西伯利亚白刺吸收 6 0 19.2kg/hm2 ,中亚滨藜吸收 6 0 98.4kg/hm2 .土壤有机质 ,N、P、K以及细菌和真菌数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这再次证明 ,盐生植物是一类良好的吸盐植物 .并对盐渍土壤种植盐生植物后Na+盐降低、土壤肥力和微生物数量增加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表 7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爪爪 盐地碱蓬 中亚滨藜 西伯利亚白刺 盐渍土壤 土壤有机质 土壤微生物 土壤改良 盐生植物
下载PDF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蒺藜类3种水解黄酮苷元的含量 被引量:22
16
作者 师勤 余伯阳 +1 位作者 徐珞珊 徐国钧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75-78,共4页
目的:研究蒺藜、中亚滨藜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情况。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以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为对照品,测定蒺藜、中亚滨藜果实等21个样品中上述3种水解黄酮苷元的含量。色谱柱Hypersil-ODS,流动相为... 目的:研究蒺藜、中亚滨藜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情况。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以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为对照品,测定蒺藜、中亚滨藜果实等21个样品中上述3种水解黄酮苷元的含量。色谱柱Hypersil-ODS,流动相为甲醇-04%磷酸(37∶63),流速1mL·min-1,检测波长360nm。2种浓度槲皮素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409%、9832%,RSD分别为10%、15%,n=3。结果:蒺藜中以槲皮素为母核的黄酮类成分含量最高,中亚滨藜中以异鼠李素为母核的含量最高;各个不同部位以叶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最高,茎次之,果实更次之;不同采集时间蒺藜地上部分黄酮类成分的含量以6月份采集的样品最高。结论:蒺藜中黄酮类成分以6月份采集的地上部分含量最高,且通过比较,主要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是主要皂苷类成分含量的15倍左右,应对蒺藜中黄酮类成分加以研究利用。中亚滨藜含有较大量以异鼠李素为母核的黄酮类成分,亦值得进行研究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蒺藜 中亚滨藜 槲皮素 山柰酚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光—温耦合条件对2种藜科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文娟 张越 +1 位作者 梁继业 吴刚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35-37,共3页
对灰绿藜和中亚滨藜2种藜科植物的种子进行不同光—温耦合条件下的种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12h光照/12h黑暗—20℃条件为灰绿藜种子萌发的最佳条件,而在24h全黑暗—30℃条件下,种子萌发状况最差。在24h全光照—30℃条件下,中亚滨藜种子... 对灰绿藜和中亚滨藜2种藜科植物的种子进行不同光—温耦合条件下的种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12h光照/12h黑暗—20℃条件为灰绿藜种子萌发的最佳条件,而在24h全黑暗—30℃条件下,种子萌发状况最差。在24h全光照—30℃条件下,中亚滨藜种子的萌发状况最佳,而在24h全黑暗—35℃和24h全黑暗—10℃条件下,分别表现最低的萌发率和发芽指数。光照不是灰绿藜和中亚滨藜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但对二者种子的萌发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绿藜 中亚滨藜 萌发特性 光—温耦合条件
下载PDF
软蒺藜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梓轩 张晶 +1 位作者 罗均秋 张天虹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708-710,共3页
目的对软蒺藜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及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以及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软蒺藜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了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苜蓿... 目的对软蒺藜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及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以及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软蒺藜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了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苜蓿素(1)、异鼠李素-7-O-α-L-吡喃鼠李糖苷(2)、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7-O-α-L-吡喃鼠李糖苷(3)、β-谷甾醇(4)、胡萝卜苷(5)。结论化合物2、3为首次从滨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滨藜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C_4植物的发现 被引量:21
19
作者 旺罗 吕厚远 +5 位作者 吴乃琴 除多 韩家懋 吴玉虎 吴海斌 顾兆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3期1290-1293,共4页
通过对青藏高原地区27°42′~40°57′N,88°93′~103°24′E,海拔2210~5050m范围内采集的植物进行碳同位素分析,发现其中2种藜科和6种禾本科植物是C4植物.11个地点的4种C4植物海拔超过了3800m,其中6个地点的3... 通过对青藏高原地区27°42′~40°57′N,88°93′~103°24′E,海拔2210~5050m范围内采集的植物进行碳同位素分析,发现其中2种藜科和6种禾本科植物是C4植物.11个地点的4种C4植物海拔超过了3800m,其中6个地点的3种C4植物(白草Pennisetmn centrasiaticum,云南野古草Arundinella yunnanensis和固沙草Orinus thoroldii)分布在海拔4000m以上,最高可达4520m.分析认为在大气低CO,分压背景下,强光照提供的充足能量使C4植物能忍耐更低的温度,以及青藏高原南部降雨集中于高温季节的有利务件,可能是C4植物生长在高海拔地区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C4植物 白草 云南野古草 固沙草 中亚滨藜 刺沙蓬 知风草 植物生态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