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陇中正骨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被引量:2
1
作者 李盛华 《西部中医药》 2016年第11期39-40,共2页
陇中正骨学术流派源于平乐郭氏正骨,始于西北郭氏正骨创始人郭均甫先生,后经李盛华等传承人借鉴现代医学经验,不断探索、创新与完善,形成了以手法复位、夹板固定、药物辨证论治和功能锻炼为主,独具西北特色,理论体系完整、学术内涵和诊... 陇中正骨学术流派源于平乐郭氏正骨,始于西北郭氏正骨创始人郭均甫先生,后经李盛华等传承人借鉴现代医学经验,不断探索、创新与完善,形成了以手法复位、夹板固定、药物辨证论治和功能锻炼为主,独具西北特色,理论体系完整、学术内涵和诊疗经验丰富的中医骨伤科学术流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流派 中医学术挖掘 传承与发展
下载PDF
平乐正骨动静互补平衡论——平乐正骨理论体系之平衡理论研究(三) 被引量:45
2
作者 孙贵香 郭艳幸 +3 位作者 何清湖 郭珈宜 陈刚 张冀东 《中医正骨》 2012年第11期65-69,共5页
动静互补平衡论是平乐正骨理论体系的特色之一。平乐正骨理论认为,"动"与"静"的互补平衡是治疗伤科疾病及其康复的关键所在。平乐正骨动静互补平衡论的核心是重视"动"与"静"两者之间的关系,强... 动静互补平衡论是平乐正骨理论体系的特色之一。平乐正骨理论认为,"动"与"静"的互补平衡是治疗伤科疾病及其康复的关键所在。平乐正骨动静互补平衡论的核心是重视"动"与"静"两者之间的关系,强调两者相互为用、互补平衡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从而促进伤科疾病的康复。本文从动与静的内涵、动静互补的动态平衡关系、动静失衡是影响伤科疾病康复的重要因素、动静互补平衡论对伤科疾病治则治法的指导作用、平乐正骨动静互补平衡论的临床应用几个方面对动静互补平衡论进行了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乐正骨 动静互补 中医学术挖掘
下载PDF
平乐正骨五脏协调平衡论——平乐正骨理论体系之平衡理论研究(四) 被引量:28
3
作者 孙贵香 郭艳幸 +4 位作者 何清湖 李峰 陈刚 郭伽宜 张冀东 《中医正骨》 2012年第12期79-82,84,共5页
五脏协调平衡论是平乐正骨理论体系的特色之一。平乐正骨理论强调,人体是一个小天地,是一个以五脏为核心,通过经络、血脉联系起来的有机整体,五脏之间通过生克制化保持着动态平衡。就伤科而言,五脏平衡具体体现在气血动态平衡与筋骨动... 五脏协调平衡论是平乐正骨理论体系的特色之一。平乐正骨理论强调,人体是一个小天地,是一个以五脏为核心,通过经络、血脉联系起来的有机整体,五脏之间通过生克制化保持着动态平衡。就伤科而言,五脏平衡具体体现在气血动态平衡与筋骨动态平衡过程中。局部损伤会造成瘀血阻滞,导致全身气血失衡,继而筋骨失衡,二者的失衡必然破坏五脏系统的平衡,故认识伤科疾病的病机必须重视五脏失衡。治疗伤科疾病的目的就是要促进气血与筋骨安和、恢复五脏平衡。本文从五脏的内涵、五脏协调的动态平衡关系、五脏失衡是伤科疾病的重要病机、五脏协调平衡论对伤科辨证论治的指导作用、五脏协调平衡论的临床应用几个方面对平乐正骨五脏协调平衡论进行了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脏 平乐正骨 中医学术挖掘
下载PDF
浙派中医治疗痛经经验整理
4
作者 杨华娣 俞鉴玲 +2 位作者 李慧 陆申奕 张婷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456-458,464,共4页
[目的]总结1911年前浙派中医治疗痛经的经验,探究其特色。[方法]对浙派中医古籍文献中有关痛经的论述、病案等进行摘录整理,总结痛经病机及治疗特色。[结果]浙派中医治疗痛经以“气血失调”为主要病机,提倡以寒热虚实为纲的气血辨证法,... [目的]总结1911年前浙派中医治疗痛经的经验,探究其特色。[方法]对浙派中医古籍文献中有关痛经的论述、病案等进行摘录整理,总结痛经病机及治疗特色。[结果]浙派中医治疗痛经以“气血失调”为主要病机,提倡以寒热虚实为纲的气血辨证法,从月经有无先后失期、经血色量如何、痛在经行前后三方面进行辨证。文献所记载的痛经证型共8种,分别为血气虚证、血虚有滞证、血虚有寒证、血虚有热证、冲任不足证、肝气郁滞证、气滞血瘀证、寒凝血瘀证,以“温通清化、调和血气”为治则。浙派中医发扬命门学说,擅用温药,记载痛经要药10味,分别为凌霄花、白芍、马鞭草、玄胡、京三棱、鹿角、阳起石、白头翁根、莲房、荷叶。[结论]浙派中医治疗痛经从“气血”立论,“温补”“清化”以治本,“调畅气血”为根本,以辨证论治、治病求本为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派中医 痛经 中医学术挖掘 经验整理 学术流派 名医经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