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中西医结合)影像学学科创建发展的历史回顾
1
作者 刘庆寿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36-38,共3页
回顾自1985年4月以来中医(中西医结合)影像学学科提出以来,本学科创建与发展的一些学术活动过程。
关键词 中医影像学 中西医结合 发展史
下载PDF
探索证候与影像相关性,构建中医证候影像新学科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堃 朱璐 朱克俭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6期1101-1104,共4页
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是临床中医诊断与治疗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和特色。现代影像学是人体运用视觉诊断疾病即望诊的延伸和发展。发生于疾病不同阶段的证候,以该病病理生理或/及病理解剖的变化为基础,是中医证候与医学影像可能具备相关性的立... 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是临床中医诊断与治疗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和特色。现代影像学是人体运用视觉诊断疾病即望诊的延伸和发展。发生于疾病不同阶段的证候,以该病病理生理或/及病理解剖的变化为基础,是中医证候与医学影像可能具备相关性的立论依据。探索并逐步阐明西医常见病中医证候与该病医学影像诊断指标的相关性、诊断与疗效评价价值及其生理病理基础,构建中医证候影像学体系,对于促进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临床诊疗水平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候 影像 相关性 中医证候影像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教学谈 被引量:2
3
作者 王伟 郑田玲 《新疆中医药》 2014年第1期35-37,共3页
中西医结合影像学又称为中医影像学,是我国影像工作者结合中医理论而创立并在上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是应用医学影像学来研究中医的理论、经络、诊断、治疗和临床应用,以及应用中医中药来研究如何提高影像技术质量、影像... 中西医结合影像学又称为中医影像学,是我国影像工作者结合中医理论而创立并在上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是应用医学影像学来研究中医的理论、经络、诊断、治疗和临床应用,以及应用中医中药来研究如何提高影像技术质量、影像诊断水平及介入治疗疗效的一门学科。随着中医事业的蓬勃发展,在中医学治疗中结合及应用影像医学的病例逐渐增多,也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影像 影像 介入治疗疗效 中医影像学 临床应用 诊断水平 影像 中医理论
下载PDF
略述骨样骨瘤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
4
作者 宋建军 杨忠云 王宏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年第4期146-146,共1页
骨样骨瘤是一种较常见的良性骨肿瘤,它由成骨细胞及其产生的骨样组织构成,表现典型的骨样骨瘤x线平片,诊断明确,但有时因病灶小、病变部位特殊,x线表现多种多样,cT可为骨样骨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较大的帮助。
关键词 骨样骨瘤 X线 CT 中医影像学 中医骨伤科
下载PDF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发展中西结合影像学
5
作者 孙绪荣 田虹 《新疆医学》 2005年第1期102-103,共2页
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发展形成的两种医学体系,无论从基础理论上,思维方法上,诊断标准上,发病机理的解释上均有很大的差别[1].
关键词 中西结合影像 发病机理 中医证型影像 针灸影像
下载PDF
中医舌诊新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9
6
作者 魏翔宇 詹松华 +1 位作者 周华 张钰莹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519-1521,共3页
舌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属于中医四诊中的“望诊”范畴。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兴起,多平台交互的需求促使中医四诊向标准化、客观化等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舌诊与生物医学工程、大数据等学科不断交叉融合,诞生了一系列重要的新技... 舌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属于中医四诊中的“望诊”范畴。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兴起,多平台交互的需求促使中医四诊向标准化、客观化等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舌诊与生物医学工程、大数据等学科不断交叉融合,诞生了一系列重要的新技术。研究舌诊图像在客观化、标准化环境下的采集与分析,是实现中医远程诊断、信息交流共享的重要前提。同时,舌诊相关研究的发展与技术积累也促使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与完善,并逐渐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影像学概念。基于此,本文就舌诊相关新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总结,以启发今后中医特色影像学的构建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诊 望诊 四诊 中医影像学 标准化
下载PDF
腹腔镜在细径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熊盾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年第3期151-152,共2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切开取石法在细径胆总管结石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7年3至2008年5月间采用此术式进行手术的36例胆总管直径≤1㎝的细径胆总管内结石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结果、并发症等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 目的探讨腹腔镜切开取石法在细径胆总管结石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7年3至2008年5月间采用此术式进行手术的36例胆总管直径≤1㎝的细径胆总管内结石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结果、并发症等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6例均获得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85~150min,平均118min。术中出血量15~60ml,平均32ml,未输血。术后恢复均顺利,术后住院4~9d,平均住院5.7d。无出血、腹腔脓肿等近期并发症。术后随访3~12个月复查B超肝内外胆管无扩张。复查肝功能(胆红素、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均正常。结论选择腹腔镜胆囊管胆总管汇合处切开取石联合一期缝合法治疗细径胆总管内结石是切实可行的,能有效预防术后胆管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结石 腹腔镜 一期缝合 中医肝胆外科 中西医结合肝胆外科 中医影像学
下载PDF
B型超声检查在老年白内障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川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年第4期144-144,共1页
目的探讨B超检查在老年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用高频探头观察白内障患者182例,并对影像图进行分析。结果根据晶体混浊程度不同,B超表现为皮质性、核性、绕核性、完全性白内障,经裂隙灯及手术证实,诊断符合率为96.... 目的探讨B超检查在老年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用高频探头观察白内障患者182例,并对影像图进行分析。结果根据晶体混浊程度不同,B超表现为皮质性、核性、绕核性、完全性白内障,经裂隙灯及手术证实,诊断符合率为96.7%。结论B超可作为早期诊断白内障提供直接依据。在晶体混浊情况下,B超是观察眼球内情况,了解是否有玻璃体混浊等并发症直观有效的方法之一;测量眼有关生物学参数,可为临床医师决定手术方案和估计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超 晶体 白内障 影像 中医影像学 中医眼科 中西医结合眼科
下载PDF
胆道镜在肝包虫破入胆道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9
作者 孙存山 李亮 杨旭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年第3期150-151,共2页
目的分析肝包虫破入胆道患者的手术方法,评价胆道镜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肝包虫破入胆道患者手术中胆道镜使用情况,术后观察疗效。结果45例患者中,包虫复发及残留4例占9%,胆瘘伴感染3例占7%,经胆道镜处理后均痊... 目的分析肝包虫破入胆道患者的手术方法,评价胆道镜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肝包虫破入胆道患者手术中胆道镜使用情况,术后观察疗效。结果45例患者中,包虫复发及残留4例占9%,胆瘘伴感染3例占7%,经胆道镜处理后均痊愈。结论肝包虫破入胆道患者术中术后合理使用胆道镜有效地减少了胆瘘、感染的发生,提高了手术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包虫 胆道镜 中医肝胆外科 中西医结合肝胆外科 中医影像学
下载PDF
Effects of Huo Nao Fang in 60 Cases of Ischemic Apoplexy
10
作者 陈尚书 段树民 王薇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67-270,共4页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he prescription of Huo Nao Fang (活脑方) on ischemic apoplexy,120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with 60 in each group, the formertreated with ...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he prescription of Huo Nao Fang (活脑方) on ischemic apoplexy,120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with 60 in each group, the formertreated with Huo Nao Fang while the latter with western medicine. The nervous function and bloodrheology were test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for both groups, and the effects of Huo Nao Fang were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1.7%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61.6% inthe control group, 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1)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treatment group was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 in improving blood rheology, reducing blood lipid and restoring the nervousfunction (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YTOTHERAPY ADULT Aged Blood Viscosity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Drug Combinations Drugs Chinese Herbal Female FIBRINOGEN Humans Intracranial Thrombosis Male Middle Aged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