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研究和建立中医微生态学 被引量:21
1
作者 祝世讷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7年第4期242-246,共5页
新兴的微生态学在医学的应用正成为医学发展的新的生长点,人体微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失调的规律为揭开生理、病理、治疗的一些难解之谜,为克服抗生素的局限和开发新的治法和药剂开辟了道路。中医学的许多原理,特别是天人相应、正邪交争... 新兴的微生态学在医学的应用正成为医学发展的新的生长点,人体微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失调的规律为揭开生理、病理、治疗的一些难解之谜,为克服抗生素的局限和开发新的治法和药剂开辟了道路。中医学的许多原理,特别是天人相应、正邪交争、阴阳失调、气机失常及脏腑的许多病证,都包含着微生态内容和机制,中药、针灸的取效过程都介入和利用了微生态系统的功能,应当移植和运用微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开辟中医在微生态领域的研究,认识并揭示其规律,建立和发展中医微生态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中医微生态 无人相应 正邪 生态制剂
下载PDF
微生物自溶现象在中医微生态学研究中的意义 被引量:8
2
作者 刘卫红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8年第5期328-328,共1页
微生物自溶现象是在微生物自身水解酶类的作用下细胞的消解过程,并伴随着胞内物质的释放。一般可分为诱导自溶和自然自溶两种方式,自然自溶是微生物衰老后一种生理性死亡。微生物自溶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种微生物中。它不仅是维持人体微... 微生物自溶现象是在微生物自身水解酶类的作用下细胞的消解过程,并伴随着胞内物质的释放。一般可分为诱导自溶和自然自溶两种方式,自然自溶是微生物衰老后一种生理性死亡。微生物自溶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种微生物中。它不仅是维持人体微生态系统平衡的机制之一,而且参与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自溶 中医微生态 中药药理学
下载PDF
中医药微生态学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56
3
作者 杨景云 杨继新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3,共3页
关键词 中医生态 研究现状 中医整体观 阴阳 扶正祛邪
下载PDF
中医药微生态学的构建与发展 被引量:7
4
作者 张红 盖国忠 +1 位作者 张志强 陈仁波 《吉林中医药》 2011年第6期503-505,共3页
中医药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微生物制剂治疗疾病的医学,中医药涉足微生态领域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中就载有专篇论述"汤液醪澧",系统地论述了"酒"在中医临床治疗学中的重要作用,至今仍有许多药... 中医药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微生物制剂治疗疾病的医学,中医药涉足微生态领域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中就载有专篇论述"汤液醪澧",系统地论述了"酒"在中医临床治疗学中的重要作用,至今仍有许多药物是用酒来炮制的。现代中医药微生态研究日渐增多,微生态学与中医药学有许多共识。中医药学的思想体系符合当今的医学发展趋势,与微生态学的具体方法结合起来,再运用复杂信息采掘等适用于复杂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其客观发展需求的必要。中医药微生态学成为一门新兴学科是极可能的,也是现实的,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生态 中医生态学/历史 六淫 六气 风邪
下载PDF
开展中医药微生态学教学的思考 被引量:1
5
作者 田维毅 王平 +2 位作者 蔡琨 俞琦 王文佳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2187-2188,共2页
中医药微生态学作为中西医结合领域的边缘学科,正在发展壮大,并已自成体系,探讨在中医药院校课程体系中,以适当的方式和内容形式开展中医药微生态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中医生态 教学
下载PDF
痛泻要方对肠道微生态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6
作者 袁榛 舒兰 +1 位作者 彭昕欣 谭周进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20年第10期357-361,共5页
痛泻是中医病名,症见由情志不遂引发的腹痛腹泻、泻后痛减.痛泻要方是治疗痛泻的经典中医方剂,研究痛泻要方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对痛泻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的拓展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整理,从痛泻的概念入手,对痛... 痛泻是中医病名,症见由情志不遂引发的腹痛腹泻、泻后痛减.痛泻要方是治疗痛泻的经典中医方剂,研究痛泻要方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对痛泻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的拓展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整理,从痛泻的概念入手,对痛泻与肠道微生态的关联研究以及痛泻要方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进行探讨,为痛泻要方的治疗机制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泻要方 肠道生态 中医生态
下载PDF
微生态学的中国进程和学科结构探析——兼论中医药微生态学
7
作者 白长川 王续琨 郜贺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2期223-228,共6页
微生态学在中国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大连医学院的人体菌群研究,经历了学科孕育期、学科初创期和学科扩张期3个发展阶段。从1988年中国第一部微生态学标志性专著问世以来,微生态学在30多年的演进历程中分化衍生出一系列分支学科,成... 微生态学在中国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大连医学院的人体菌群研究,经历了学科孕育期、学科初创期和学科扩张期3个发展阶段。从1988年中国第一部微生态学标志性专著问世以来,微生态学在30多年的演进历程中分化衍生出一系列分支学科,成为包含概观微生态学科、系统微生态学科、专类微生态学科、人体微生态学科、医疗微生态学科的学科门类。中医药微生态学作为微生态学在中国的“地标”性分支学科,在理论、实验和学科探索中都获得了可喜成果,今后需要积极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学科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医学生态 学科结构 中医生态
原文传递
中国中医药微生态学研究30年进展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7
8
作者 蔡子微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0期1164-1166,1210,共4页
魏曦教授是我国微生态学创始人之一,他在中国微生态学杂志创刊期中指出:“微生态学很可能成为打开中医奥秘大门的一把金钥匙。”[1],此即“魏曦预言”。从微生态学角度对中医药学原理和实践进行科学研究和认识,这是极具挑战性的尝试,破... 魏曦教授是我国微生态学创始人之一,他在中国微生态学杂志创刊期中指出:“微生态学很可能成为打开中医奥秘大门的一把金钥匙。”[1],此即“魏曦预言”。从微生态学角度对中医药学原理和实践进行科学研究和认识,这是极具挑战性的尝试,破解中医学的奥秘、阐明中医学的科学内涵,其理论和实践乃至文化意义和价值都是重大的。迄今该课题的提出已过30年,其研究不仅推动了中医药学的发展,而且中医药微生态研究本身也在发展,中医药微生态学已初步形成,并成为中国微生态学的特色。本文就上述内容进行概括性回顾和评论,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拙见,以期对探索中医学奥秘、阐释其科学内涵的研究有所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学 中医生态 生态 中医 魏曦 生态学角度 科学研究 回顾与展望
原文传递
中医药微生态调节剂的研究概况 被引量:2
9
作者 郭抗萧 尹抗抗 +2 位作者 徐斯盛 杨智英 谭周进 《湖南中医杂志》 2015年第9期182-184,共3页
中医药微生态调节剂是以中医学阴阳平衡、祛邪扶正和现代微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利用益生菌发酵及酶法水解等生物技术制备的新型中药制剂。中医药微生态调节剂为疾病的防治开辟了新的药源,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抗生素造成的菌群失调、超级菌... 中医药微生态调节剂是以中医学阴阳平衡、祛邪扶正和现代微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利用益生菌发酵及酶法水解等生物技术制备的新型中药制剂。中医药微生态调节剂为疾病的防治开辟了新的药源,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抗生素造成的菌群失调、超级菌的增加和过敏毒理等反应[1],且注重整体,具有"已病辅治、未病先防、无病保健"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生态 生态制剂 综述 学术性
原文传递
需氧菌性阴道炎的辨证 被引量:3
10
作者 胡佐鸿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年第16期2157-2159,共3页
本文应用中医微生态学说对需氧菌性阴道炎的菌群特征进行了辨证,其阴道优势菌乳酸杆菌的减少属于肾阳不足,而阴道需氧菌的增殖属于脾虚生湿,而宿主的免疫反应属于湿蕴化热。得出结论,需氧菌性阴道炎属于脾肾阳虚为本,湿蕴化热为标。
关键词 需氧菌性阴道炎 细菌性阴道病 辨证 中医微生态
下载PDF
小鼠菌群失调腹泻模型的建立及超微七味白术散的疗效 被引量:52
11
作者 曾奥 张华玲 +3 位作者 谭周进 蔡莹 蔡光先 周赛男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341-1348,共8页
【目的】建立菌群失调腹泻的造模方法,研究超微七味白术散对其疗效。【方法】采用抗生素联用、中药复方等不同方法进行腹泻造模,通过超微七味白术散进行治疗。【结果】中药大承气汤能快速致泻,腹泻程度最严重,久灌能出现脾虚症候,但对... 【目的】建立菌群失调腹泻的造模方法,研究超微七味白术散对其疗效。【方法】采用抗生素联用、中药复方等不同方法进行腹泻造模,通过超微七味白术散进行治疗。【结果】中药大承气汤能快速致泻,腹泻程度最严重,久灌能出现脾虚症候,但对肠道微生物影响不大(P>0.05)。抗生素联用组中,硫酸庆大霉素和头孢拉定联用组造模效果最好,两者联用,抗菌谱达到最大互补,且混用不使药物失效。经超微七味白术散灌胃治疗后,中药组迅速治愈,脾虚症候消失。抗生素联用组小鼠肠道乳酸菌、真菌数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建立了一种菌群失调腹泻的造模方法,七味白术散中存在促使乳酸菌、真菌生长的益生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模型 肠道生物 七味白术散 中医生态
原文传递
菌群失调小鼠腹泻造模及超微中药干预过程中肠道微生物的变化 被引量:23
12
作者 谭周进 张华玲 +4 位作者 周赛男 余望贻 曾奥 蔡莹 蔡光先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49-453,共5页
采用灌胃头孢拉定和硫酸庆大霉素混合抗生素进行小鼠菌群失调腹泻造模,灌胃给药1/2量超微七味白术散治疗,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等量的无菌水,在不同时间段取肠道内容物分析5类可培养微生物的数量,研究其动态变化.结果显示造模过程中,细菌... 采用灌胃头孢拉定和硫酸庆大霉素混合抗生素进行小鼠菌群失调腹泻造模,灌胃给药1/2量超微七味白术散治疗,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等量的无菌水,在不同时间段取肠道内容物分析5类可培养微生物的数量,研究其动态变化.结果显示造模过程中,细菌总数、大肠杆菌数都是先急剧减少,后稍有恢复,但仍低于初始水平,乳酸菌数先急剧减少后又显著增加,高于正常组水平,酵母菌和霉菌数则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经1/2量超微七味白术散治疗后,细菌总数持续增加,大肠杆菌数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乳酸菌和酵母菌数则先增加,治疗4 d后趋于稳定,霉菌则持续减少.研究表明1/2量超微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小鼠肠道菌群具有明显的调整作用,有效缩短了肠道菌群由失调到平衡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七味白术散 菌群失调 肠道生物 中医生态
原文传递
小鼠脾虚便秘造模对肠道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5
13
作者 赵兴兵 吴维佳 +4 位作者 李丹丹 李湘玉 张华玲 谭周进 蔡光先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9期993-996,共4页
目的研究小鼠脾虚便秘造模对肠道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为脾虚便秘的治疗提供基础。方法采用灌胃番泻叶水煎液7 d,然后控制饮食,饥饱失常;正常组灌胃等量的无菌水7 d后正常喂养,共15 d,制备小鼠脾虚便秘模型。分析小鼠体重、肠道菌群和... 目的研究小鼠脾虚便秘造模对肠道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为脾虚便秘的治疗提供基础。方法采用灌胃番泻叶水煎液7 d,然后控制饮食,饥饱失常;正常组灌胃等量的无菌水7 d后正常喂养,共15 d,制备小鼠脾虚便秘模型。分析小鼠体重、肠道菌群和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模型组小鼠体重、体重变化率均显著小于正常组(P<0.05或P<0.01);肠道细菌总数显著小于正常组(P<0.01),大肠埃希菌、乳酸菌、双歧杆菌数和真菌均显著大于正常组(P<0.05或P<0.01);肠道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或P<0.01),木聚糖酶和纤维素酶则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小鼠脾虚便秘造模影响小鼠的体重,破坏了肠道微生物的平衡,并影响肠道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虚便秘 肠道生物 肠道酶活性 中医生态
原文传递
戊己丸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炎小鼠胃内微生物及酶的影响 被引量:17
14
作者 蔡锐 肖新云 +3 位作者 尹抗抗 谭周进 郭抗萧 李珊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3期249-252,共4页
目的探讨戊己丸对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胃炎小鼠的疗效与胃肠道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关系,从微生态学角度研究戊己丸的疗效机制。方法通过建立H.pylori感染胃炎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克拉霉素组、戊... 目的探讨戊己丸对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胃炎小鼠的疗效与胃肠道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关系,从微生态学角度研究戊己丸的疗效机制。方法通过建立H.pylori感染胃炎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克拉霉素组、戊己丸组,分别灌胃给药克拉霉素、戊己丸,分析胃内菌群数及酶活性。结果模型组中的细菌数、大肠埃希菌数、双歧杆菌数及乳酸菌数较正常组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增加(P<0.05或P<0.01),真菌数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酶、纤维素酶和淀粉酶的酶活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克拉霉素治疗组的大肠埃希菌数、真菌数已恢复至正常(P>0.05),但细菌数、双歧杆菌数和乳酸菌数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减少(P<0.05或P<0.01),淀粉酶的酶活已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的酶与和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戊己丸治疗组的细菌数和真菌数已恢复至正常(P>0.05),大肠埃希菌数、双歧杆菌数和乳酸菌数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淀粉酶的酶活已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的酶活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戊己丸能显著调节H.pylori感染胃炎小鼠胃内微生物及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己丸 幽门螺旋杆菌 胃炎 中医生态
原文传递
七味白术散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邱并生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156-2156,共1页
微生态学是20世纪70年代新兴的一门边缘学科,为人们通过现代医学去深入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提供了新的理论,同时也为临床疾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微生态学对预防医学和保健医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人胃肠道中的微生物是胃肠道... 微生态学是20世纪70年代新兴的一门边缘学科,为人们通过现代医学去深入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提供了新的理论,同时也为临床疾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微生态学对预防医学和保健医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人胃肠道中的微生物是胃肠道反应的主要作用者,对宿主的多种生理功能(尤其是代谢)至关重要,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和药理(毒理)过程密切相关,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El服中药进入肠道后,有些成分以原形物直接被吸收,同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生物 七味白术散 中医生态
原文传递
超微七味白术散与酵母菌联用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龙承星 贺璐 +2 位作者 郭抗萧 谭周进 尹抗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6-70,共5页
目的探讨七味白术散与酵母菌联用对肠道细菌多样性的影响,为临床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48只SPF级KM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传统七味白术散组和25%超微七味白术散+25%酵母组,每组12只。采用抗生素建立小鼠菌群失调腹泻模型,给... 目的探讨七味白术散与酵母菌联用对肠道细菌多样性的影响,为临床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48只SPF级KM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传统七味白术散组和25%超微七味白术散+25%酵母组,每组12只。采用抗生素建立小鼠菌群失调腹泻模型,给予抗生素造模菌群失调腹泻小鼠,分别灌胃25%超微七味白术散[0.04 g/(kg·d)超微七味白术散]+25%酵母菌[0.25×1010个酵母/(kg·d)]、传统七味白术散[0.16 g/(kg·d)传统七味白术散]、等量无菌生理盐水,采集回肠肠道内容物,提取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DNA,引物经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后进行核糖体DNA扩增片段限制性内切酶分析(amplified ribosomal DNA restriction analysis,ARDRA)。结果 25%超微七味白术散+25%酵母菌组条带数、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数均为5,shannon指数2.3219、brillouin指数1.3814,均低于正常组和传统七味白术散组,与模型组相同,但细菌组成与模型组有异;25%超微七味白术散+25%酵母菌组相似性指数为0.3030,主成分密切度高于传统七味白术散组和模型组,聚类分析中,与正常组归为一类。结论 25%超微七味白术散+25%酵母菌组的肠道菌群与正常组更接近,通过调整肠道微生态达到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效果,优于传统七味白术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味白术散 酵母菌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肠道细菌 中医生态
原文传递
肠道菌群失调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7
作者 张华玲 谭周进 +1 位作者 蔡光先 蔡莹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11期1033-1036,共4页
数量庞大而种类繁多的肠道菌群所组成的生态屏障,能够抵御致病菌和潜在致病菌的侵袭,对动物的生长与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些菌群一旦失调,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疾病。本文主要综述了抗生素、微生态制剂、中药等多种肠道菌群失调的调... 数量庞大而种类繁多的肠道菌群所组成的生态屏障,能够抵御致病菌和潜在致病菌的侵袭,对动物的生长与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些菌群一旦失调,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疾病。本文主要综述了抗生素、微生态制剂、中药等多种肠道菌群失调的调控技术,为研究新的调控技术、寻求更好的治疗途径及制剂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肠道生态 生态调控 中医生态
原文传递
番泻叶对腹泻小鼠肠道乳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徐琦 刘又嘉 +3 位作者 邓艳玲 肖新云 谭周进 舒兰 《湖南中医杂志》 2016年第8期189-191,共3页
目的:探讨番泻叶对腹泻小鼠肠道乳糖酶活性的影响,为脾虚腹泻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12只实验小鼠根据体质量分层分为2组各6只,正常组小鼠灌胃等量无菌水7d,常规饲养,模型组通过番泻叶水煎剂灌胃7d,备制小鼠脾虚腹泻模型。造模成... 目的:探讨番泻叶对腹泻小鼠肠道乳糖酶活性的影响,为脾虚腹泻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12只实验小鼠根据体质量分层分为2组各6只,正常组小鼠灌胃等量无菌水7d,常规饲养,模型组通过番泻叶水煎剂灌胃7d,备制小鼠脾虚腹泻模型。造模成功后提取小鼠肠道内容物酶液和肠黏膜酶液,分析小鼠体质量、肠道内容物酶活性和肠道黏膜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模型组小鼠体质量变化与正常组小鼠体重变化差异不明显(P>0.05);模型组肠道内容物乳糖酶活性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模型组肠道黏膜乳糖酶活性虽高于正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番泻叶对小鼠体质量以及肠道黏膜乳糖酶活性影响不明显,但是影响肠道内容物乳糖酶活性并使之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泻叶 脾虚腹泻 肠道乳糖酶 中医生态 实验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