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反思 被引量:3
1
作者 曹顺庆 高小珺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15-119,共5页
自20世纪80年代"重写中国文学史"的口号提出后,关于文学史的重写一时间成为热门话题。然而对于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中长期缺席的现状,理应追溯至历史源头重新反思。我们不仅需要明晰从古代民族史观到多元民族史观的转变... 自20世纪80年代"重写中国文学史"的口号提出后,关于文学史的重写一时间成为热门话题。然而对于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中长期缺席的现状,理应追溯至历史源头重新反思。我们不仅需要明晰从古代民族史观到多元民族史观的转变,更需要还原历史风貌、重建多民族文学史观,意识到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华民族文学中的重要构成,将其重新纳入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视野并发扬光大。只有在新型文学史观的指导下,才有望迎来中国文学史的新生,拓展多元共生的民族格局与广阔的发展前景。这对少数民族群体利益的维护、民族团结乃至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未来的发展都意义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多民族 文学史观 少数民族文学 中华民族文学史
下载PDF
沟通: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建设的必要一环 被引量:5
2
作者 关纪新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0-62,共3页
当下,中原主流文学研究领域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相互隔膜,二者基本上不相往来,交流异常匮乏,主流文学研究界对民族文学研究的了解微乎其微。忽略了文化多样性的旧有观念,其危害有二:一是容易滑落于文化一元化的陷阱,在考察文化及文... 当下,中原主流文学研究领域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相互隔膜,二者基本上不相往来,交流异常匮乏,主流文学研究界对民族文学研究的了解微乎其微。忽略了文化多样性的旧有观念,其危害有二:一是容易滑落于文化一元化的陷阱,在考察文化及文学时偏离客观,偏离科学。二是可能把一己民族价值观当作唯一合理的诉求,无意间诱发不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和国家利益的因素。有必要向整个中国文学研究界发出呼吁,倡导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民族文学学术界与传统的主流文学研究界积极沟通,是普及这一史观的必要一环。人们有责任营造更多有利于沟通的桥梁涵洞,为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成为学界的本能信条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学研究 主流文学研究 沟通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
下载PDF
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体系构建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冲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3-129,共7页
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体系基于谚语语义进行设计,一方面使谚语得到合理归类,另一方面也方便人们的日后查检。层级性和逻辑性对体系的搭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各层级的类名设计以及各类名上、下、左、右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也是体系构... 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体系基于谚语语义进行设计,一方面使谚语得到合理归类,另一方面也方便人们的日后查检。层级性和逻辑性对体系的搭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各层级的类名设计以及各类名上、下、左、右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也是体系构建的重点。将义类体系运用到谚语的分类工作中,对谚语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类体系 谚语 辞书 中华多民族
下载PDF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研讨的局限及反思 被引量:8
4
作者 王瑜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3期77-81,共5页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研讨者对此史观的探讨多集中在民族学和少数民族文学的范围内,没能从史学和文学史应承担的人文精神传递等层面加以审视,使此史观研讨走入了一个"误区"。事实上诸多有关民族问题的论述,在民...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研讨者对此史观的探讨多集中在民族学和少数民族文学的范围内,没能从史学和文学史应承担的人文精神传递等层面加以审视,使此史观研讨走入了一个"误区"。事实上诸多有关民族问题的论述,在民族学的研究领域中并不能得到认同,因而"弱化"了此史观研讨的理论基础和深度。民族文学研究者的研究亟需走出自身的"圈子",参与到中国文学研究的言说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学 少数民族文学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
下载PDF
论中华多民族谚语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许晋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0-136,共7页
中华多民族谚语是反映我国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经验的百科全书,其内容包罗万象。从生态伦理学的视角看,中华多民族谚语体现了各族人民对自然与人的价值、利益与道德关系等生态伦理问题的哲学反思,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传统生态伦理思... 中华多民族谚语是反映我国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经验的百科全书,其内容包罗万象。从生态伦理学的视角看,中华多民族谚语体现了各族人民对自然与人的价值、利益与道德关系等生态伦理问题的哲学反思,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为全面认识我国的生态伦理观念提供了新视角。从当代价值看,研究中华多民族谚语生态伦理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一方面,树立互惠共生的生态和谐观,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增强生态道德责任意识,有助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多民族谚语 生态伦理 马克思主义 生态文明建设
下载PDF
老舍研究个案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 被引量:4
6
作者 关纪新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4-91,共8页
以往,关于老舍与满族历史及精神文化是否存在关联的问题,未受到学界的重视。笔者通过多年研究,得出一系列肯定结论。应当透过老舍研究个案,加深理解中华文化以及文学多元并存、交流互动的历史与现实,加深理解国内多民族的文学"你... 以往,关于老舍与满族历史及精神文化是否存在关联的问题,未受到学界的重视。笔者通过多年研究,得出一系列肯定结论。应当透过老舍研究个案,加深理解中华文化以及文学多元并存、交流互动的历史与现实,加深理解国内多民族的文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客观情状。只有在文学研究界普遍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未来的中国文学研究才会浑然汇通。研究者们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其学术工作的得失益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满族文化艺术 中华多民族 文学史观
下载PDF
关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理论建设 被引量:8
7
作者 关纪新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58-62,共5页
中国文学研究界只有普遍具备了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才能真正开辟有效协调国内多民族文学关系的健康局面,才能真正走上亲近与尊重国内各个兄弟民族文学的康庄道路。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意义包括:完善知识结构,补充历史书写,提升学... 中国文学研究界只有普遍具备了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才能真正开辟有效协调国内多民族文学关系的健康局面,才能真正走上亲近与尊重国内各个兄弟民族文学的康庄道路。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意义包括:完善知识结构,补充历史书写,提升学术基点,丰富科学理念;需要从科学和政治两个层面,讲清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完成这一带有根本性的学术理念的转化,此任务业已历史性地落在当代学人们的肩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多民族 文学史观 理论建设
下载PDF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语用逻辑辨正 被引量:2
8
作者 龚举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4-89,共6页
中华文学是中华各民族的文学,中华文学史是中华各民族口传文学、书面文学和网络文学合构而成的历史。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现代发生,拥有社会情境、文学环境和系统建构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现实吁求等多种伦理合法性。但是,中华民族文... 中华文学是中华各民族的文学,中华文学史是中华各民族口传文学、书面文学和网络文学合构而成的历史。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现代发生,拥有社会情境、文学环境和系统建构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现实吁求等多种伦理合法性。但是,中华民族文学史的述史形态不仅受制于相应的文学史观,而且与既有文学事实、相应时代语境以及述史者的观念—知识系统和文学史书写惯例等要素密切相关。鉴于现有主流文学史不言自明的"多民族文学史"的史实以及"多民族文学史观"不等于"各民族文学史观"的视域缺陷,以"中华民族文学史观"或"中华各民族文学史观"来替代"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表述逻辑可能更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 语用逻辑 辨正 历史情境 内应机制 全称诉求
下载PDF
中华多民族谚语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碰撞及耦合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冲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2-60,98,共10页
中华多民族谚语是拥有历史深度和现实广度的民间智慧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作为全人类应当追求和树立的目标与意识,不论是从历时角度还是共时角度看,都与中华多民族谚语在很多层面存在相似的特征。和合共生、义利合一以及天下一家... 中华多民族谚语是拥有历史深度和现实广度的民间智慧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作为全人类应当追求和树立的目标与意识,不论是从历时角度还是共时角度看,都与中华多民族谚语在很多层面存在相似的特征。和合共生、义利合一以及天下一家思想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基本内涵。而大量反映和谐、义利以及包容思想的中华多民族谚语恰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基本内涵实现耦合。同时,中华多民族谚语又以其独有的诠释力、延伸力以及传播力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外延的扩大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传播广度和影响深度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通过中华多民族谚语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进行深入解读和弘扬,有其不可或缺的必要性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多民族谚语 传统文化 时代价值
下载PDF
中华多民族谚语的文化特性和文化价值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树新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1-51,97,共12页
中华多民族谚语指的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或“一族多群”的谚语系统,它既是一个多元的结构,指称组成中华民族成员的众多民族的谚语形态,又是一个集合概念,是在一定数量基础上对中华谚语一体性和共通性的综合和概指。中华多民族谚语内... 中华多民族谚语指的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或“一族多群”的谚语系统,它既是一个多元的结构,指称组成中华民族成员的众多民族的谚语形态,又是一个集合概念,是在一定数量基础上对中华谚语一体性和共通性的综合和概指。中华多民族谚语内容上具有经验性、哲理性和科学性的特征;形式上具有口语性、异变性、艺术性和民族性的特征;使用功能上具有俗传性、权威性和教育性的特征。中华多民族谚语的传承与扩布,显示了其创作主体多元性与历史悠久性,其自身发展的辐射性与吸纳性以及调适性和变化性。中华多民族谚语具有文化认同价值和多民族共有精神的建构价值,潜沉在中华多民族谚语这一载体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品质和民族精神特性是推动中华文化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中华各民族的共同财富,是具有文化价值的“中国经验”。全方位开展中华多民族谚语的整理与研究,对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发挥语言文化引领风尚使民族文化血脉薪火相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多民族 谚语 文化特性 文化价值
下载PDF
模因论视阈下中华多民族谚语的传承与嬗变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冲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9-165,共7页
谚语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因为其本身与人类实践活动紧密相关,而且也与谚语模因传播的优势有关。不论是产生源头还是传播过程,甚至是传播的最终效果,谚语都具有多产性、可复制性、长寿性的典型特征,而这些最基本的特征又恰恰符合模因的... 谚语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因为其本身与人类实践活动紧密相关,而且也与谚语模因传播的优势有关。不论是产生源头还是传播过程,甚至是传播的最终效果,谚语都具有多产性、可复制性、长寿性的典型特征,而这些最基本的特征又恰恰符合模因的传播特点。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谚语在诸多民间文化中无疑是成功的、强势的模因,因而研究模因在中华多民族谚语的传承与嬗变过程中如何更好地适应和发挥作用,对于了解谚语的生成机制、传播规律以及今后如何传承谚语等民间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多民族谚语 模因 传播媒介 传承与嬗变
下载PDF
从中国文论到中华文论:中华多民族文论发展的独特价值 被引量:1
12
作者 时胜勋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1期42-48,共7页
随着中国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论精神、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当代文论就成为学术界的重要任务,其中民族性是一个重要问题。民族文论与文论的民族性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民族性同现代性、世界性、文学意识关系紧密,... 随着中国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论精神、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当代文论就成为学术界的重要任务,其中民族性是一个重要问题。民族文论与文论的民族性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民族性同现代性、世界性、文学意识关系紧密,使得民族性成为文论研究的重要核心问题之一。汉族文论和少数民族文论并非自足存在,而是共同指向着作为文化与学术共同体的中华多民族文论,即中华文论。从文化身份着眼,中华多民族文论在历史上可大致划分为游牧、山地和农耕民族文论,同时又面临着重建中国文论新传统的现实任务。在当代,中华文论有三层文化空间,即大陆文论、港澳台文论与海华文论,它们是民族文论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具体实践,从不同方面丰富着中华多民族文论。随着多元文化话语研究的兴起,中华多民族文学理论的独特价值也将不断得以彰显,进一步推动从中国文论到中华文论的文化转型,促进中国文论更加能动地面对世界文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多民族文论 中华文论 民族 文化身份 文化空间
下载PDF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理论的论证与践行的途径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翠芳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2-155,共4页
鉴于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国文学史文本中的缺失,"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提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许多研究者就命题的起源和内涵、诉求及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理论论证。但真正有价值的中国多民族文学史需要创作界和批评界的... 鉴于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国文学史文本中的缺失,"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提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许多研究者就命题的起源和内涵、诉求及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理论论证。但真正有价值的中国多民族文学史需要创作界和批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在不断地反思和探索之后,才能在书写者和被书写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之中,找到优化处理中国文学谱系和结构的有效方法,真正将少数民族文学纳入中国文学史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 理论论证 践行的途径
下载PDF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之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康鑫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1期103-105,共3页
文学史对少数民族文学的忽视,使得某种"趋同"的文学史意识产生着潜在影响。"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提出的意义不仅在于认识到这种影响,还在于在这一文学史观的观照下,学界可以对如何定位多民族文学互动融合的重要性... 文学史对少数民族文学的忽视,使得某种"趋同"的文学史意识产生着潜在影响。"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提出的意义不仅在于认识到这种影响,还在于在这一文学史观的观照下,学界可以对如何定位多民族文学互动融合的重要性、怎样评价不同时期文学史书写中少数民族文学的书写方式、如何发现和重新审视被遮蔽的各异的文学经验,从而整合出一种更真实、更清晰的文学史视野等一系列问题作出有益的新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学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下载PDF
新史观·新开拓·新成果——《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及相关问题研究》推介
15
作者 王佑夫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9-69,共1页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结项成果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及相关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以下简称《多民族文学史观》),是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究领域取得的一项新的收获,对我国多民族文学史研究具有开...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结项成果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及相关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以下简称《多民族文学史观》),是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究领域取得的一项新的收获,对我国多民族文学史研究具有开拓意义及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推介 文学理论研究 文学史研究 少数民族 学术价值
下载PDF
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到田野研究新范式——陶立璠学术研究谫论
16
作者 毛巧晖 《民间文化论坛》 2021年第6期107-113,共7页
20世纪80年代,民俗学学科亟待恢复与重建,陶立璠以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为基础,展开多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并逐步转向民俗学研究。他以教学经验为基础编纂了《民族民间文学基础理论》《民俗学概论》等教材,凸显了不同地域、不同民... 20世纪80年代,民俗学学科亟待恢复与重建,陶立璠以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为基础,展开多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并逐步转向民俗学研究。他以教学经验为基础编纂了《民族民间文学基础理论》《民俗学概论》等教材,凸显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民俗的"多样性"与"本地性",对完善民俗学学科体系有一定助益。在1989—1991年中日联合民俗考察活动中,陶立璠吸纳福田亚细男的村落研究理论,并在后续研究中延续了"在具体村落中理解民俗"的理念,总结出"一步三回头"的方法,对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田野范式转向起到了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 《民俗学概论》 中日联合民俗考察 田野作业
下载PDF
《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辞典》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
17
作者 王冲 杨晓彤 《语文学刊》 2019年第4期14-20,共7页
作为一部以谚语为中心的辞典,《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辞典》在实践中进行了以语言学为主、多学科交叉运用的理论成果的归纳和总结。同时,作为一部服务于全社会的大型俗语类辞典,《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辞典》致力于实现以编者为中心向读者... 作为一部以谚语为中心的辞典,《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辞典》在实践中进行了以语言学为主、多学科交叉运用的理论成果的归纳和总结。同时,作为一部服务于全社会的大型俗语类辞典,《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辞典》致力于实现以编者为中心向读者为中心的编纂思维的转变,并始终将用户体验放在优先位置,力求辞典的出版能够适应中等及以上文化水平的社会民众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辞典》 编纂理论 编纂实践
下载PDF
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体系构建刍议
18
作者 王冲 杨晓彤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93-97,共5页
谚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一直都有针对性的整理和研究,但是问世的谚语义类辞典在编排体例上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包容性不强、义类划分不合理、义项分配不均衡的瑕疵。因此一个分类适中、结构科学、包容性强的中华多... 谚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一直都有针对性的整理和研究,但是问世的谚语义类辞典在编排体例上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包容性不强、义类划分不合理、义项分配不均衡的瑕疵。因此一个分类适中、结构科学、包容性强的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体系是亟待构建的。这一体系将以包容性、科学性、层次性及实用性等特征为主要原则,以使谚语这一民间文学的瑰宝更好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类编排 谚语 辞书 中华多民族
下载PDF
中华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的坚实基础
19
作者 童自觉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44-47,共4页
中华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巩固和发展 ,既以血缘、地缘为基础 ,又以共同的优秀文化为纽带 ;既有为共同利益在长期斗争中熔铸成的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保障 。
关键词 中华多民族国家 物质前提 精神纽带 现实保障
下载PDF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复合响应逻辑 被引量:2
20
作者 龚小雨 龚举善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9年第1期177-183,共7页
基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社会情境,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借助"重写文学史"的文化契机,建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及其制导下的多民族文学史的话题走进当下学术视野。尽管"多民族文学"和"多民族文... 基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社会情境,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借助"重写文学史"的文化契机,建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及其制导下的多民族文学史的话题走进当下学术视野。尽管"多民族文学"和"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内涵与外延还存在一定歧义和某些不确定性,但作为学术倡导,它适应国族文化战略设计的总体要求,切合文学历史的整体性筹谋原则,在非一元论思维的基础上体现了历史感与现代性相统合的吁求,并特别凸显了"民族"维度在文学史重述工程中的空间正义能量,因而拥有历史与现实的多重复合响应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 响应逻辑 文化战略 整体性 非一元论 现代性 民族维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