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中华大刀螳生长回归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 1
-
-
作者
杨瑞生
武琳
秦利
张涛
徐艳玲
-
机构
沈阳农业大学生物科技学院
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疾病控制中心
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6期3884-3884,3888,共2页
-
文摘
调查了中华大刀螳不同龄期的头壳及其他体躯结构生长情况,建立了中华大刀螳龄期与头壳、前胸、触角和体躯间单对数形式、指数形式的生长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头壳等体躯结构随着龄期的增长呈指数生长,即中华大刀螳龄期与头壳宽度、前胸背板、触角以及体长的对数呈直线关系;各实测值与理论值的吻合度均较高,其中以头壳的吻合程度最好。
-
关键词
中华大刀螳
生长回归模型
实测值
理论值
-
Keywords
Tenodera aridifolia sinensis
Growth regression model
Actual value
Theoretic value
-
分类号
S476.2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
-
题名中华大刀螳形态学、生物学特性及饲养观察
- 2
-
-
作者
王勇强
李玲玲
王英鉴
杨琳
陈祥盛
-
机构
贵州大学昆虫资源开发利用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贵州大学贵州山地农业病虫害省级重点实验室
-
出处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5-321,共7页
-
基金
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百”层次)项目(黔科合人才20154021)。
-
文摘
中华大刀螳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既是传统的中药材,又是重要的天敌昆虫,因而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为了充分开发和利用中华大刀螳资源,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对其形态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华大刀螳为渐变态昆虫,一生经历卵、若虫和成虫3个虫态。室内1年完成1个世代,且无越冬现象。若虫共8龄,以1龄若虫发育历期最短,平均为11.73 d,8龄若虫发育历期最长,平均为24.75 d;3龄若虫存活率最低,为81.08%,5龄若虫存活率最高,为100%;雌、雄成虫阶段的平均历期为99.36 d和72.86 d。此外,本文介绍了中华大刀螳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
关键词
中华大刀螳
生物学特性
形态学
发育历期
存活率
-
Keywords
Tenodera sinensi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orphology
development duration
survival rate
-
分类号
Q968.1
[生物学—昆虫学]
S476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
-
题名螳螂杀夫 并不寻常
- 3
-
-
作者
深山虫吟
-
出处
《科学之友》
2015年第6期54-55,共2页
-
文摘
提到螳螂,中国人,尤其是80后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那部动画经典——《黑猫警长》。在这部动画里,一只母螳螂吃掉了她的新婚丈夫,经过调查,大家发现这是螳螂家族独特的习俗,因而原谅了凶手。螳螂弑夫的故事并非中国人独创。事实上,凭借醒目的外表、庞大的体型和勇武的习性,不论古今中外,螳螂在人类文化长河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在西方,类似的题材也激发了各界艺术家们的创造力。
-
关键词
杀夫
文化长河
性食同类
雄性个体
同类相残
中华大刀螳
薄翅螳
衣食无忧
野蛮女友
人工饲养条件
-
分类号
Q968
[生物学—昆虫学]
-
-
题名昆虫
- 4
-
-
-
出处
《今日中国》
1992年第10期61-61,共1页
-
文摘
第十九届国际昆虫学大会于一九九二年六月二十八日在北京召开,为此,邮电部发行《昆虫》特种邮票一套,共四枚。图一:七星瓢甲,属鞘翅目瓢甲科。面值20分。图二:半黄赤蜻,属蜻蜒目蜻科。面值30分。图三:大草蛉,属脉翅目草蛉科。面值50分。图四:中华大刀螳,又称“
-
关键词
中华大刀螳
大草蛉
草蛉科
蜻蜒目
脉翅目
瓢甲科
蜻科
-
分类号
C
[社会学]
-
-
题名螳螂 荒野中的宝玉
- 5
-
-
作者
张瑜
-
出处
《森林与人类》
2017年第6期34-45,共12页
-
文摘
那是在22年前,我还在上中学,初秋的一个晚上,街坊四邻老老小小都坐在胡同里乘凉。胡同里断断续续的有几盏并不明亮的路灯,微弱的灯光吸引来很多飞虫,蚊子、蛾子、蚂蚱……而在我家院子门口的一盏路灯下,突然飞来个大家伙。它飞行速度并不快,不停地扇动着翅膀,然后“啪嗒”一声,落到了灯光照射下的墙壁上。原来是一只很大个儿的螳螂。
-
关键词
家院子
飞行速度
中华大刀螳
广斧螳
山西黑
腹部末端
鸣鸣蝉
一时兴起
前足
螳螂目
-
分类号
TU113.66
[建筑科学—建筑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