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山蝠繁殖生态的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石红艳 吴毅 +1 位作者 胡锦矗 李艳红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10-215,共6页
借助于Mini- 2型超声波接收器 ,采用标志重捕法 ,结合录音、录像、拍照等方法 ,对四川师范学院校舍的中华山蝠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中华山蝠集群繁殖 ,产仔育幼期雌蝠与雄蝠分离 ,形成母子群。 4月中下旬开始受孕 ,5月下旬到 ... 借助于Mini- 2型超声波接收器 ,采用标志重捕法 ,结合录音、录像、拍照等方法 ,对四川师范学院校舍的中华山蝠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中华山蝠集群繁殖 ,产仔育幼期雌蝠与雄蝠分离 ,形成母子群。 4月中下旬开始受孕 ,5月下旬到 6月下旬产仔。多是一胎两仔 ,极个别一胎一仔。初生仔性比为 1 1∶1 (♀ ♂ ) ,幼蝠不选择母体 ,母蝠则只哺育自已的幼仔。幼蝠 5周龄后开始飞翔 ,独立生活前的成活率约为 72 2 0 % ,3个半月性成熟。当年仔参与交配。幼仔独立生活后 ,逐渐与母蝠分离。 9月中旬到 1 0月上旬交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山蝠 繁殖行为 标志重捕 繁殖生态
下载PDF
海南属种新纪录——中华山蝠的回声定位信号、栖息地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朱光剑 韩乃坚 +3 位作者 洪体玉 谭敏 于冬梅 张礼标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47-451,共5页
2007年11月,在海南岛脊椎动物调查过程中,于南部陵水黎族自治县一处电线杆内捕到1只雄性蝙蝠标本,通过形态特征和线粒体DNAND1基因序列鉴定,确认为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山蝠属(Nyctalus)的中华山蝠(N.plancyi),该属、该种均为海南... 2007年11月,在海南岛脊椎动物调查过程中,于南部陵水黎族自治县一处电线杆内捕到1只雄性蝙蝠标本,通过形态特征和线粒体DNAND1基因序列鉴定,确认为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山蝠属(Nyctalus)的中华山蝠(N.plancyi),该属、该种均为海南省翼手目新纪录。其主频为33-34kHz,脉冲持续1.3-1.9ms;栖息于电线杆内;与四川中华山蝠DQ435074的ND1一致度达到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山蝠 海南岛 ND1基因 新纪录 栖宿地
下载PDF
中华山蝠的生长发育及年龄估算 被引量:8
3
作者 石红艳 刘昊 +1 位作者 吴毅 胡锦矗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2-48,共7页
1997年5~9月,采用标志重捕法对中华山蝠的生长发育进行研究,共观察幼蝠388只次(雄性184只次,雌性204只次),结果显示:中华山蝠幼蝠20d前体重和前臂长均呈直线增长,日平均生长率分别为0.57g/d与1.36mm/d,回归方程为:体重=3.05+0.57×... 1997年5~9月,采用标志重捕法对中华山蝠的生长发育进行研究,共观察幼蝠388只次(雄性184只次,雌性204只次),结果显示:中华山蝠幼蝠20d前体重和前臂长均呈直线增长,日平均生长率分别为0.57g/d与1.36mm/d,回归方程为:体重=3.05+0.57×日龄,前臂长=15.49+1.36×日龄。20d后增长减慢,大约5周龄后开始飞行,初飞幼蝠与成体的体重差异显著,前臂长与成蝠差异不显著。中华山蝠幼体生长与Logistic、Von Bertalanffy及Compertz3种生长曲线模型的拟合度均较高,R2值超过0.93。前臂长的增长用Logistic曲线拟合最合适,体重的增长用Von Bertalanffy曲线拟合最合适。根据前臂长以及第四掌骨与指骨间软骨的发育模式,得到出生后1~76d幼蝠的年龄鉴定方程式。当前臂长≤43.32mm时,日龄=-10.77+0.71×前臂长;当前臂长>43.32mm时,日龄=71.10-9.89×第四掌骨与指骨间软骨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山蝠 生长发育 标志重捕 掌骨与指骨间软骨 年龄估算
下载PDF
中华山蝠的昼夜活动节律与光照等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9
4
作者 石红艳 吴毅 胡锦矗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5-30,共6页
借助于超声波接收器 ,采用定点、非定点观察、昼夜连续观察的方法 ,并结合标志重捕、拍照、录像等方法 ,对四川师范学院校舍的中华山蝠活动节律进行研究。中华山蝠属晨昏性动物 ,有两次活动高潮 ,傍晚 1 9:0 0~ 2 1 :0 0时 ,凌晨 3 :0 ... 借助于超声波接收器 ,采用定点、非定点观察、昼夜连续观察的方法 ,并结合标志重捕、拍照、录像等方法 ,对四川师范学院校舍的中华山蝠活动节律进行研究。中华山蝠属晨昏性动物 ,有两次活动高潮 ,傍晚 1 9:0 0~ 2 1 :0 0时 ,凌晨 3 :0 0~ 5 :0 0时左右。白天在栖息处休息 ,光照、温度、湿度、天气等环境因子对其活动均有影响。晴天傍晚一般当上空照度减弱到 60 0lx以下时开始外出觅食。出巢个体数(y)与照度 (X)负相关显著 (P <0 0 1 )。回归方程为 :Y =5 3 3 1 -0 2 3 5 9X(X =5 0lx,Y =lny)。中华山蝠外出活动的温度下限为 1 4℃。不同月份日平均飞出蝠数与傍晚平均气温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P <0 0 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类 中华山蝠 活动节律 环境因子
下载PDF
中华山蝠翼的形态学发育模式
5
作者 刘昊 石红艳 +2 位作者 刘洪玲 唐中海 王静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71-279,共9页
为揭示中华山蝠翼的形态学发育模式,2012-2014年,通过对50只中华山蝠幼蝠进行人工饲养实验观察及测量,辅以野外标志重捕,研究中华山蝠翼的生长。结果显示:中华山蝠翼外形各量度值先直线增长,后增长速度逐渐减慢。各指标增长速度减慢的... 为揭示中华山蝠翼的形态学发育模式,2012-2014年,通过对50只中华山蝠幼蝠进行人工饲养实验观察及测量,辅以野外标志重捕,研究中华山蝠翼的生长。结果显示:中华山蝠翼外形各量度值先直线增长,后增长速度逐渐减慢。各指标增长速度减慢的日龄各不相同,臂膜长在25日龄生长速度逐渐减慢;翼展、翼面积、臂膜面积在30日龄增长速度减慢;掌膜长及掌膜面积则在40日龄增长速度减慢。臂膜长发育最快,试飞前(28日龄)已达到成体臂膜长的80.9%。翼载在幼蝠14日龄内呈直线增长,然后开始直线下降,到试飞期(35日龄左右),翼载值降到最低,是成体翼载的80.0%,此后呈极缓慢增长趋势。中华山蝠翼的生长主要集中在试飞前。试飞后,则通过减缓体重的增长速度甚至减轻体重,保持翼面积尤其是掌膜面积的增长速度,从而降低翼载,以便更快地适应飞行生活。Logistic,Von Bertalanffy和Gompertz 3种非线性曲线中,Gompertz模型对翼展拟合度最佳,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模型对翼面积拟合度优于Logistic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山蝠 形态 发育 翼载
下载PDF
中华山蝠的研究进展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6
6
作者 石红艳 吴毅 胡锦矗 《四川动物》 CSCD 2000年第1期39-40,共2页
关键词 中华山蝠 研究进展 保护对策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中华山蝠冬眠期间生理特性及生态习性 被引量:1
7
作者 严雪 孟仁丹 +4 位作者 张丹 翁家琴 刘琪利 姜帆娟 石红艳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8期80-87,共8页
2012~2014年,采用人工饲养实验观察法辅以野外调查法对中华山蝠(Nyctalus plancyi)冬眠期间生理特性及生态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中华山蝠冬眠期从当年的11月开始至翌年的3月结束,平均持续113±15.56 d;整个冬眠期冬眠... 2012~2014年,采用人工饲养实验观察法辅以野外调查法对中华山蝠(Nyctalus plancyi)冬眠期间生理特性及生态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中华山蝠冬眠期从当年的11月开始至翌年的3月结束,平均持续113±15.56 d;整个冬眠期冬眠阵10.2±3.03个,包含深冬眠阵和短冬眠阵两种形式,冬眠阵平均时长9.87±9.17 d;冬眠时间占整个冬眠期的77%±4.5%.中华山蝠在入眠前会积累大量的脂肪,体重增加到30 g 左右.越冬期内,中华山蝠苏醒状态下的最低环境温度为8℃,当环境温度降低到8℃以下时,全部个体进入冬眠.激醒后由醒到眠的呼吸频率变化很大,可在10 min 内从1225次/ min 下降到7次/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山蝠 冬眠 生理特性 生态习性
下载PDF
中华山蝠牙齿的脱换模式 被引量:3
8
作者 石红艳 刘昊 +1 位作者 吴毅 胡锦矗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5-129,共5页
笔者于1997年对中华山蝠(Nyctalus velutinus)牙齿的脱换模式进行了研究。共观察幼蝠200只次。中华山蝠初生仔共有22枚乳齿,齿式为2.1.2.0/3.1.2.0,各乳齿略向舌侧倾斜,除乳前臼齿齿冠不分叉外,其余乳齿齿冠均分为三叶。4d龄开始换齿,31... 笔者于1997年对中华山蝠(Nyctalus velutinus)牙齿的脱换模式进行了研究。共观察幼蝠200只次。中华山蝠初生仔共有22枚乳齿,齿式为2.1.2.0/3.1.2.0,各乳齿略向舌侧倾斜,除乳前臼齿齿冠不分叉外,其余乳齿齿冠均分为三叶。4d龄开始换齿,31d龄左右脱换完毕。乳齿的脱落顺序是:上颌,PM2→PM1→C1→I1→I2;下颌,I1→PM2.I2→I3→PM1→C1;恒齿萌生的顺序为:上颌,M1→PM2.C1→M2→PM1.M3→I1→I2,下颌,M1→I1.PM2→I2.M2→I3.PM1→C1→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山蝠 翼手类(蝙) 牙齿脱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