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该是重建中华文化体系的时候了
1
作者 月会 《民族论坛》 2006年第6期4-7,共4页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民族自信心 中华文化体系 民族复兴 中国
下载PDF
关于“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思考
2
作者 邸永君 《满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12,共7页
现代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自从英吉利的大炮轰开大清国门,中国便别无选择地被卷入了现代化的“旋涡”。但由于中国是拥有悠久文明传统的古国,负载着厚重的文化遗产,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就成了无法回避的... 现代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自从英吉利的大炮轰开大清国门,中国便别无选择地被卷入了现代化的“旋涡”。但由于中国是拥有悠久文明传统的古国,负载着厚重的文化遗产,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就成了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一直到今天,在“中华文化向何处去,如何使中华文化现代化”等问题上我们仍然未能准确把握并达成共识。不同年代、不同立场、不同身份的人们各执一端,见仁见智、争论不休,波澜迭起,未曾有一刻或息。本文拟就“文化体系的结构”、“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当今世界文明体系与类型的分野”和“中华文化体系的前景”等四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 中华文化体系 传统与现代 文明体系与类型
下载PDF
论中华文化符号体系的政治仪式建构
3
作者 端木燕萍 章荣君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64-70,共7页
作为一系列抽象价值理念的具象标识,中华文化符号体系的建成对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中华文化符号体系的建构尚未完成,存在三个层面的困境:单一符号“元符号性”升级受阻,多元符号之间缺乏链接机制,符号系统与外... 作为一系列抽象价值理念的具象标识,中华文化符号体系的建成对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中华文化符号体系的建构尚未完成,存在三个层面的困境:单一符号“元符号性”升级受阻,多元符号之间缺乏链接机制,符号系统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面临梗阻。政治仪式叙事形式、展演机制和传播方式的生产与再生产,与中华民族三重记忆整合、情感表达联觉和价值理念融合形成内在逻辑与作用机理。在新媒体技术及其多元化媒介终端规范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政治仪式形塑中华民族记忆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是建构中华文化符号体系较为重要的现实进路,对强化中华文化认同,巩固人们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符号体系 政治仪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共产党 中华民族
下载PDF
先秦至两汉服饰文化交融对建构中华文化象征体系的意义
4
作者 苏日娜 王悦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8-28,共11页
先秦至两汉时期,中原农耕地区与北方游牧地区拥有数量众多的文化亚形态,不同文化间的转化和解读相当繁复,以服饰文化为代表的非语言符号是文化亚形态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北方游牧民的不断迁徙及其与中原农耕民的频繁往来,推动双方不同... 先秦至两汉时期,中原农耕地区与北方游牧地区拥有数量众多的文化亚形态,不同文化间的转化和解读相当繁复,以服饰文化为代表的非语言符号是文化亚形态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北方游牧民的不断迁徙及其与中原农耕民的频繁往来,推动双方不同服饰文化元素、服饰制度以服饰文化符号的形式汇聚和交融。服饰文化符号的形象性与意向性,是加速服饰文化凝聚性结构形成的前提。通过战争、礼仪、和亲、礼物馈赠等交往情境下服饰符号意象的再生产,服饰从地域性、族群性符号转变为双方共同使用、共同享有的文化符号与视觉形象,成为建构中华文化象征体系的重要文化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饰文化融合 先秦至两汉 中华文化象征体系 象征符号 文化记忆
原文传递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宪邦 《中华文化论坛》 1994年第2期5-6,共2页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宪邦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从古到今的漫长社会实践中,用无尽的劳动和血汗,以不息的生命和智慧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机整体和生生不息的进程。它凝结着伟大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无穷的...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宪邦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从古到今的漫长社会实践中,用无尽的劳动和血汗,以不息的生命和智慧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机整体和生生不息的进程。它凝结着伟大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无穷的创造伟力、深广智慧和崇高价值,具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体系 优秀文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世界文化 古代文化 古希腊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 时代精神 奴隶制社会 形成和发展
下载PDF
“新传统主义”语境下中国文化发展路径
6
作者 张晓路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114-119,共6页
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中国文化往哪里去?"新传统主义"给出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思路:"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体传统而用现代"、从"坐而言"转向"起而行&qu... 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中国文化往哪里去?"新传统主义"给出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思路:"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体传统而用现代"、从"坐而言"转向"起而行"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必须立足优秀的中华文化,把开放创新的时代精神与爱国敬业的民族精神契合来,丰富和完善人们的精神世界,推进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素质能力现代化、行为方式的现代化以及社会关系的现代化,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建构中华文化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传统主义 传统文化 发展路径 中华文化话语体系
下载PDF
“无笔无墨”
7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4-104,共1页
陈绶祥在《笔墨——中华文化中的艺术语言体系》一文中说:关于笔墨之有无的问题,我们该谈到一个常识:从无规矩到有规矩到大规矩,从自在到不自在到大自在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和第三个层次都可称之为“无”。但我不同意吴冠中老先生作... 陈绶祥在《笔墨——中华文化中的艺术语言体系》一文中说:关于笔墨之有无的问题,我们该谈到一个常识:从无规矩到有规矩到大规矩,从自在到不自在到大自在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和第三个层次都可称之为“无”。但我不同意吴冠中老先生作为一个画家说“笔墨等于零”,我赞成的是“无笔无墨”。这个“无”不是“没”有,是从不自在过渡到大自在,如郑板桥所说“画到生时是熟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绶祥 《笔墨——中华文化中的艺术语言体系 笔墨语言 画家 绘画技巧 艺术风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