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外传播中的共享性中华核心价值观 被引量:27
1
作者 关世杰 《学术前沿》 2012年第15期66-77,共12页
本文提出了共享价值观(shared values)和共享性中华核心价值观(shared Chinese core values)的概念;论述了共享价值观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以及共享性中华核心价值观在海外弘扬中华文化中的关键性。利用"中国文化印象调查"... 本文提出了共享价值观(shared values)和共享性中华核心价值观(shared Chinese core values)的概念;论述了共享价值观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以及共享性中华核心价值观在海外弘扬中华文化中的关键性。利用"中国文化印象调查"的数据,探讨了美国、德国、俄罗斯、日本、印度五国民众对中华核心价值观的态度,证实了共享价值观和共享性中华核心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价值观 中华核心价值观 中国文化印象调查
下载PDF
中华核心价值观的演变- 从古典价值观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被引量:1
2
作者 肖琴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24-31,共8页
从先秦到当代,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呈现为明晰的演变与发展逻辑。先秦,是中华核心价值观的原创时期,儒墨道法四家都有各自的贡献;秦汉时期,则是中华核心价值观进行第一次大整合的时期,先秦各家的主要观念被整合进以"三纲五常"... 从先秦到当代,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呈现为明晰的演变与发展逻辑。先秦,是中华核心价值观的原创时期,儒墨道法四家都有各自的贡献;秦汉时期,则是中华核心价值观进行第一次大整合的时期,先秦各家的主要观念被整合进以"三纲五常"为标志的价值观体系之中;魏晋至宋明时期,是中华核心价值观进行第二次大整合的时期,以"天理"代替礼义,以"良知"代替仁爱,进入了新的语境;清代至现在,是中华价值观第三次大整合时期,一些现代价值观被引进价值观体系,同时继承和光大一些传统价值观,形成了当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核心价值观 古典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演进文章编号1009-3605(2016)04-0024-08
下载PDF
船山价值观与中华核心价值观
3
作者 蔡方鹿 《船山学刊》 2015年第4期101-107,共7页
王夫之在批评理学离欲而言理思想的基础上,把理欲同作为性的内涵,而提倡理欲一体的思想,把道德理性建立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和合理欲望的基础上。同时提出"以性正情,以义制利"和尊公轻私、以理制欲的价值观;又对重义轻利,以... 王夫之在批评理学离欲而言理思想的基础上,把理欲同作为性的内涵,而提倡理欲一体的思想,把道德理性建立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和合理欲望的基础上。同时提出"以性正情,以义制利"和尊公轻私、以理制欲的价值观;又对重义轻利,以道制欲观念的流弊加以修正,同时批评重己为我价值观的弊病,为中华核心价值观的演进发展和丰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船山价值观 中华核心价值观
下载PDF
从《周易》探索中华核心价值观 被引量:1
4
作者 李英华 《北大中国文化研究》 2015年第1期151-165,共15页
中华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即中华民族的最深邃、最崇高的价值理念,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治国平天下的魂魄、是协调人与自然使整个宇宙臻于至善的核心理念。《周易》蕴含着这一核心理念,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 中华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即中华民族的最深邃、最崇高的价值理念,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治国平天下的魂魄、是协调人与自然使整个宇宙臻于至善的核心理念。《周易》蕴含着这一核心理念,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下为公,保合太和'。其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强调个体人格的确立,是中华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或逻辑起点;'天下为公,保合太和'则指向家庭、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即国际关系)和整个宇宙(即人与自然关系)的至善境界。中华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确立和传播中华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和造就个体的健全人格、促进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与和谐发展、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促进整个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从而最终促进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中华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原文传递
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探析 被引量:3
5
作者 任生谋 《甘肃高师学报》 2018年第4期70-73,共4页
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根据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的功能及特点,通过贯穿正确的价值导向教育理念、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念、科学生活观教育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 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根据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的功能及特点,通过贯穿正确的价值导向教育理念、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念、科学生活观教育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融入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其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环节,具有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高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理念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性——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 被引量:3
6
作者 贾艳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9-99,共1页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长期历史发展所沉淀凝聚形成的有关中华名族和中国文化的发生、发展和演化,作为我国时代相传的名族印记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等,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的行为和思想方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长期历史发展所沉淀凝聚形成的有关中华名族和中国文化的发生、发展和演化,作为我国时代相传的名族印记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等,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的行为和思想方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来文化与多元思潮对中华传统文化形成巨大冲击。我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产生了信仰动摇、价值迷茫问题,甚至部分青年不加甄别地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及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联性
原文传递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场域及传播路径 被引量:3
7
作者 杨杰文 龚超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8-95,共8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前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它涵括了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等文化精髓。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场域涵养了中华核心价值观,中华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人民群众在长期共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前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它涵括了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等文化精髓。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场域涵养了中华核心价值观,中华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人民群众在长期共同生活实践中自主选择并认同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不断融入并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以极大的文化自信汲取世界优秀文化精髓。正是这种特色文化场域孕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需要遵循客观自发性原则、主观自觉性原则、制度化原则,需要采取社会生活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路径 原则
原文传递
华侨华人与“一带一路”视野下的跨文化交流 被引量:7
8
作者 张秀明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59-66,共8页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路径,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文明的互学互鉴有多种渠道与桥梁,国际移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一带一路”实施方案提出要发挥海外...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路径,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文明的互学互鉴有多种渠道与桥梁,国际移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一带一路”实施方案提出要发挥海外侨胞独特优势作用,积极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沿线的侨情特点为华侨华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是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了资源优势。本文按照国际文化传播的“珍珠链模型”,主要从中文、中餐、中医、春节、太极等中华文化符号,勤劳节俭等中华传统美德以及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共同富裕等中华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分析了华侨华人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路径与方式,以及“文化中国”理念与华侨华人的关系及其对于中华文化传播的意义。还分析了推动华侨华人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客观因素,提出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及“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实施、海外侨情的新变化以及侨务部门着力打造侨务文化品牌都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跨文化交流 华侨华人 “珍珠链模型” 中华核心价值观
下载PDF
如何认识和理解三纲五常的历史含义 被引量:2
9
作者 林存光 《政治思想史》 2016年第4期1-28,共28页
中华文明在经历了"轴心突破"之后,法家意义上强大的"早熟现代国家"和儒家意义上的伦理人文思想共同构成了"塑造中国文明的决定性因素"。三纲五常之所以能够成为帝制中国时代中华文化或中国文明最持久一... 中华文明在经历了"轴心突破"之后,法家意义上强大的"早熟现代国家"和儒家意义上的伦理人文思想共同构成了"塑造中国文明的决定性因素"。三纲五常之所以能够成为帝制中国时代中华文化或中国文明最持久一贯的核心价值观,正是国家与儒教或政与教互动整合的必然结果。因此,必须将其放置于周秦之际整个政治体制架构的变革和中华伦理文明及人文思想演进的整体脉络中来加以理解和诠释,才能更恰当而准确地阐明古人关于纲常伦理之整个论说的根本意旨与历史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纲五常 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 伦理人文精神
下载PDF
论国学教育中的文化自觉问题
10
作者 李英华 《国学(汉斯)》 2017年第1期1-6,共6页
国学教育必须重建中华精神信仰体系,传承中华核心价值观,发扬经世致用思想传统,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文化自觉”精神的本质体现;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还应秉持中华国学的王道精神,致力于建设和谐世界,这是“文化自觉”... 国学教育必须重建中华精神信仰体系,传承中华核心价值观,发扬经世致用思想传统,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文化自觉”精神的本质体现;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还应秉持中华国学的王道精神,致力于建设和谐世界,这是“文化自觉”精神的最高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教育 文化自觉 中华精神信仰体系 中华核心价值观 经世致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