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探索中华母亲节的建立与发展
被引量:2
- 1
-
-
作者
孙晓梅
郑许一
-
机构
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学系
中华女子学院
-
出处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122-128,共7页
-
文摘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高度发达的传媒体系使西方节日在我国迅速流行,国民庆祝了多年的母亲节其实是美国的母亲节。故有学者和"两会"代表提出关于以孟母为形象代表、把孟子生日(农历四月初二)定为中华母亲节的议案,倡导民众在这天过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母亲节。探索中华母亲节的建立与发展过程发现,设立中华母亲节对于弘扬爱母孝亲的美德、彰显母教母爱的价值、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是对民族文化自觉、自信的表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特殊载体。相关文献资料显示,中华母亲节历经八届,已经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在此之上要深入挖掘并承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庆祝有地方特色的母亲节,在全民形成"必须过上中国人自己的母亲节"这一共识的前提下可以保留一些分歧。
-
关键词
中华母亲节
传统文化
母教
-
Keywords
Chinese Mother's Day
traditional culture
maternal education
-
分类号
C913.68
[经济管理]
-
-
题名谁可成为中华母亲节的形象代表?
被引量:1
- 2
-
-
作者
刘清珍
-
机构
黄淮学院
-
出处
《天中学刊》
2013年第2期121-124,共4页
-
文摘
近几年关于设立中华母亲节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在中国历史上有哪一位伟大的女性最适合作为母亲节的形象代表呢?现在国内至少已有三种主张:"孟母说""嫘祖说""女娲说"。根据她们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贡献、地位、影响以及在中华各民族中的认同感、权威性,只有"中华民族之父"黄帝的第一夫人、"中华民族之母"——嫘祖,才是中华母亲节形象代表最合适的人选。
-
关键词
中华母亲节
嫘祖
女娲
孟母
-
分类号
G112
[文化科学]
-
-
题名中华母亲节与传统家风的深度融合研究
被引量:1
- 3
-
-
作者
张继宏
-
机构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管理科学研究所
-
出处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0年第4期70-72,共3页
-
文摘
优秀家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代中国家风传承却出现了持续性缺失.设立中华母亲节十分迫切.借助人文嫘祖之光辉设立中华母亲节,由中华母亲节搭台,优秀家风唱戏,可谓珠联璧合,将为家风传承提供得天独厚的平台,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绵延不断的动力之源.
-
关键词
中华母亲节
传统文化
家风传承
深度融合
-
分类号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嫘祖与中华母亲文化
被引量:5
- 4
-
-
作者
刘海峰
-
机构
黄淮学院天中历史文化研究所
-
出处
《天中学刊》
2012年第4期101-104,共4页
-
文摘
中华母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嫘祖为中华人文之母,中华母亲节应以嫘祖为母体。嫘祖文化具有丝绸文化、服饰文化、科技文化、婚姻文化、旅游文化、母爱文化等丰富内涵,而中华母亲文化则是以母亲为主体、以慈爱为核心的中国女性根文化。新时期应大力加强嫘祖与中华母亲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
-
关键词
嫘祖
母亲文化
中华母亲节
-
Keywords
Lei zu
mother’s culture
Chinese Mother’s Day
-
分类号
K221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华胥传说的由来与始祖文化的意义
- 5
-
-
作者
李桂民
-
机构
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东夷文化研究中心
-
出处
《唐都学刊》
2020年第4期74-78,共5页
-
基金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晚周救世思潮研究”(17CLSJ10)。
-
文摘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热的出现,对中华人文始祖的尊崇和祭祀受到广泛重视,远古传说人物的本真性和价值性得到更深入的探讨。华胥作为伏羲和女娲的生母形象,见于诸多文献记载,从而构成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现象。从目前可信的文献看,华胥最早见于汉代的纬书,即便《庄子》中的赫胥氏就是华胥,见诸文献也不会早于战国。华胥的记载不会比伏羲更早,而应该是在伏羲以后,伏羲地位的上升得益于《周易·系辞》的经学地位,而太昊和伏羲的合一使得伏羲的地位更加牢固。在陕西蓝田县,有华胥沟、三皇庙和华胥窑等华胥文化遗迹,历史上还曾经对其祭祀,从而使得当代对华胥的祭祀体现了对传统的延续和弘扬。华胥文化的主旋律是始祖文化,华胥文化的开发利用要与中华母亲节结合起来,并恢复三皇庙等建筑,条件成熟时举行三皇合祭,进一步扩大始祖文化的影响力。
-
关键词
华胥
三皇
始祖
中华母亲节
-
Keywords
Huaxu
Sanhuang
ancestor
Chinese Mother’s Day
-
分类号
K21
[历史地理—中国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