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7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意识——传承弘扬“两路”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研讨会综述
1
作者 王振宇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98-100,共3页
2024年9月21日,传承弘扬“两路”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研讨会在四川成都顺利召开。来自中国西藏信息中心、雅安市党史研究室、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华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藏民族大学、伊犁师范大学、四川旅游学院... 2024年9月21日,传承弘扬“两路”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研讨会在四川成都顺利召开。来自中国西藏信息中心、雅安市党史研究室、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华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藏民族大学、伊犁师范大学、四川旅游学院等科研院校的7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蓉城,围绕新时期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两路”精神、深入挖掘“两路”精神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现实意义等议题展开研讨。会议达成了学术共识,拓宽了“两路”精神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思路,为推动新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路”精神 中华民族共同体 认同意识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回溯与展望(2017—2023)——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2
作者 龚志祥 谭雯心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29-40,56,共13页
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2017—2023年中国知网CNKI核心期刊(北大核心、CSSCI期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领域的1 772篇高质量文献,从发文量及趋势、作者及机构、引用量及高频关键词、多学科跨学科及研究机... 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2017—2023年中国知网CNKI核心期刊(北大核心、CSSCI期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领域的1 772篇高质量文献,从发文量及趋势、作者及机构、引用量及高频关键词、多学科跨学科及研究机构合作等进行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发文量自2017年始逐年增长,经过快速上升,达到高水平的平稳增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研究深化仍是热点,实践研究与政策响应研究需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研究现状
下载PDF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模式探究——以西部某理工科高校民族学生“12345”教育管理模式为例
3
作者 再乃拜尔 金志远 库来西·依布拉音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5年第1期16-18,共3页
高校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近年来,N大学高度重视民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探索实践出民族学生“12345”教育管理模式。在“12345”管理模式的具体实施中,N大学重点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关心关... 高校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近年来,N大学高度重视民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探索实践出民族学生“12345”教育管理模式。在“12345”管理模式的具体实施中,N大学重点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关心关爱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开展民族团结特色文化活动、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细化日常管理等,显著增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效。针对“12345”管理模式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合所面临的问题,在管理目标层面要精准把握民族学生需求,实施素质能力提升计划;在管理主体层面要加强部门协同联动,推动“三全育人”落地生根;在管理制度层面要坚持问题导向,建立民族学生长效教育管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理工科高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民族学生“12345”教育管理模式
下载PDF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4
作者 胡婷 《新课程研究》 2024年第25期45-48,共4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推动道德与法治课一体化建设的时代命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深入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彰显的时代价值,探索融合的有效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推动道德与法治课一体化建设的时代命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深入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彰显的时代价值,探索融合的有效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提高政治引领能力、培育学生民族认同的固本之基,是道德与法治课的应有之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之需。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实践进程中,教师需要不断优化教学理念,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热情,落实学习目标;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提升课堂魅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 价值耦合 实践路径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语言教育对策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刘玲妍 黄敏 +1 位作者 周玉玲 李碧华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89,共7页
民族地区语言教育发展是推动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民族地区只有不断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阶段的客观需要,加强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实现书同文、语同音、心相通、情相融。文章基于民... 民族地区语言教育发展是推动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民族地区只有不断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阶段的客观需要,加强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实现书同文、语同音、心相通、情相融。文章基于民族地区通用语言教育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通过梳理既有文献及研究成果,了解当前民族语言教育发展现状,就部分民族地区语言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强语言教育师资队伍、加大语言教育投入力度、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课程思政在语言教育课堂的融合程度四条策略,并认为在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要开拓创新,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切实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民族地区语言教育进程,以语言相通促进各族群众的沟通交流和国家认同,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地区 语言教育 问题 对策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索 被引量:6
6
作者 马德全 金炳镐 《学术探索》 CSSCI 2024年第1期76-84,共9页
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必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反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将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了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民族工作的“纲”得到有效落实,必须了解其核心... 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必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反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将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了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民族工作的“纲”得到有效落实,必须了解其核心——中华民族的基本特征,这是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性、自信心的前提和基础。高质量城镇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促进各民族大杂居状态充分实现、不断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助推;实现共同富裕是增强各族人民自信心、自豪感,不断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物质基础;大力传承弘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中华优秀文化,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精神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路径
下载PDF
文明韧性、国家韧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被引量:6
7
作者 马俊毅 杨一凡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40,共14页
在我国政治学语境下,韧性理论围绕治理现代化意义上长治久安、和谐共生的政治系统愿景而建构,治理韧性的本质属性与目标则可以理解为政治治理体系效能较强,以及国家与社会各领域的自主性发展与运行形成较强的生命力、抗逆力、复原力与... 在我国政治学语境下,韧性理论围绕治理现代化意义上长治久安、和谐共生的政治系统愿景而建构,治理韧性的本质属性与目标则可以理解为政治治理体系效能较强,以及国家与社会各领域的自主性发展与运行形成较强的生命力、抗逆力、复原力与可持续发展性。中国以文明型国家的国家传统,形成以国家、社会、民族相互塑造而延续千年不辍的韧性,韧性的理念深度蕴含在中华文明品质与国家建设中。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对中华文明所蕴含的文明韧性作出了最好的阐释,而“两个结合”为我国的政治现代化如何汲取文明韧性,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发展指明了基本原则与实践方向。中华文明韧性与中国国家韧性的叠加,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韧性。以文明韧性为基底、以国家韧性为依托、以共同体韧性为目标,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探索更丰富和更具韧性的治理路径,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开的国家治理,不断汲取中华文明的韧性因素,持续建设韧性国家,从而能够塑造对抗现代性风险的韧性政治,其经验可为人类现代化建设提供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韧性 国家韧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韧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下载PDF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路径探索 被引量:6
8
作者 高岳涵 高雅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32-38,共7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我们党迈入新征程的重要议题,需要各高校师生自觉承担起责任与使命。然而研究发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民族团结相关教育体系需持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我们党迈入新征程的重要议题,需要各高校师生自觉承担起责任与使命。然而研究发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民族团结相关教育体系需持续优化、师生责任意识有待增强等问题。本文围绕完善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基层组织协同发展架构、创新教育教学设计和积极培养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态等三个方面阐明了全国高校应做到协同配合,积极探索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现实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 高校 教育 路径
下载PDF
党建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 被引量:5
9
作者 高永久 杨龙文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共12页
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概念之间“社会存在-社会意识-转化过程”的关系分析,各民族认同凝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环节。党建引领则在具备权力、组织、制度、意识形态、法律、... 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概念之间“社会存在-社会意识-转化过程”的关系分析,各民族认同凝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环节。党建引领则在具备权力、组织、制度、意识形态、法律、规范等凝聚工具的基础上,成为各民族认同凝聚的有效方式。基于所具备的各民族认同凝聚功能,党建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实现路径如下:首先,以党建引领巩固民族政治共识性基础、塑造民族现代性政治认同,在强化中华民族共同政治凝聚中,铸牢各民族的政治归属意识;其次,以党建引领扩充民族关系网络纽带、实现民族社会信任增蓄,在培育中华民族共享社会资本中,铸牢各民族的社会互助意识;再次,以党建引领拓展民族公共文化空间、打造民族政治文化符号、供给民族核心价值观念,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铸牢各民族的精神共通意识;最后,以党建引领代表各民族共同性利益、调节具体性利益,在协调中华民族共生利益关系中,铸牢各民族的利益联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建引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认同凝聚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彰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价值引领 被引量:5
10
作者 青觉 曹高丁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80,共10页
话语是思想意识的载体,也反过来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是近代以来最具有凝聚力的话语之一,在多个维度具有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功能。从历史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叙写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 话语是思想意识的载体,也反过来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是近代以来最具有凝聚力的话语之一,在多个维度具有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功能。从历史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叙写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屈辱历史记忆和辉煌奋斗历程,在时间向度刻写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叙事,在记忆向度唤起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共识。从场域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展演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发场域,在空间场域下循环往复催生观者的共同体意识,在符号场域下潜移默化地重塑观者的思维结构和意识生成,在传播场域下持续不断凝聚出共同体意识和行动力。从心理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心理认同,以意识形态形塑整体意识倾向和心理定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立场,以文化认同凝聚各族人民内心深处的普遍性精神共识。从政治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厚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底色,既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重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属性,也契合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追求,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共同体 历史记忆 生发场域 心理认同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的时代价值与建设路径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立辉 郝彧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0,123,共11页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单项突破迈向系统推进,完善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等多位一体教育平台的必要举措。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维度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单项突破迈向系统推进,完善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等多位一体教育平台的必要举措。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维度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有助于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加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具有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稳定大局,维护民族领域意识形态安全等时代价值。针对现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相对滞后,与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的情况,需要加强学术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建设,使之与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学科建设 常态化机制 意识形态安全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的现状、任务与路径 被引量:5
12
作者 彭庆军 张欣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34,共8页
话语体系建设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三大任务之一。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呈现出论从史出的历史论证、守正创新的理论阐释、质性叙事的大众传播、国家民族的实践面向等良好发展态势。在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新征程中,需要立足中华... 话语体系建设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三大任务之一。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呈现出论从史出的历史论证、守正创新的理论阐释、质性叙事的大众传播、国家民族的实践面向等良好发展态势。在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新征程中,需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坚持“两个结合”,从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中汲取话语力量,基于话语对象、概念阐释、主题选择、陈述形式等要素进行话语框架建构,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引领,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话语建设的双向赋能,着眼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国际化与外来话语本土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话语体系 中国自主性
下载PDF
概念的跨域映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建构的概念隐喻及其修辞机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涛 庞宇瑶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5-136,共12页
如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抽象概念进行符号表征,隐喻提供了一种重要的修辞理念和方法。隐喻的基本修辞原理是跨域映射,即借助具体的概念域来映射抽象的概念域,以形成一种类比性的联想思维方式,从而实现新概念的知识建构。中华民族... 如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抽象概念进行符号表征,隐喻提供了一种重要的修辞理念和方法。隐喻的基本修辞原理是跨域映射,即借助具体的概念域来映射抽象的概念域,以形成一种类比性的联想思维方式,从而实现新概念的知识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建构的隐喻机制主要发生在话语、语义和符号三个维度。话语维度的共同体建构主要体现为一种概念隐喻实践,代表性的知识话语是“共在”“相互依存”“多元一体”。语义维度的共同体建构依赖于某种隐喻图式的激活与发明,常见的隐喻图式包括基于家庭隐喻的“互助”概念建构、基于建筑隐喻的“连接”概念建构以及基于容器隐喻的“团结”概念建构。符号维度的共同体建构主要体现为视觉隐喻和听觉隐喻两种隐喻实践,其分别通过视觉意象的再造与声音景观的建构,创设一种通往共同体认同的图像化与声音化想象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中华民族共同体 概念隐喻 视觉隐喻 听觉隐喻
下载PDF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的思考 被引量:1
14
作者 金彦超 裴圣愚 陈天瑶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59,共12页
设立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对于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叙事体系,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实现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升交叉学科门类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都有重... 设立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对于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叙事体系,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实现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升交叉学科门类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都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相关领域深厚的理论基础、高水平的研究机构、丰富的学术成果、扎实的工作积累,已经为试点设立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做好了准备。按照交叉学科定位,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当代世界等重点方向,积极培育和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将极大推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交叉学科 中华民族
下载PDF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分析和路径探索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永亮 刘雨薇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69,共7页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理论精髓在于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以追求人类解放为定位。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影响下结合我国国情的“共同体”表现形式。本文从“现实的人”“个体与共同体”等方面探讨两者的关系,进...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理论精髓在于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以追求人类解放为定位。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影响下结合我国国情的“共同体”表现形式。本文从“现实的人”“个体与共同体”等方面探讨两者的关系,进而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思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主要从生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视角来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制度基础和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共同体思想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国家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必要性、价值及路径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伟杰 李锐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29-36,共8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高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与外延,塑造大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同时,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既满足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必然要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高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与外延,塑造大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同时,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既满足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必然要求,又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现实需求,还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客观要求。通过整体融入与分散嵌入相结合、挖掘典型素材进行感染式教学、利用网络资源提升教学实效,从高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三个方面,探寻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劲松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21,共8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管根本、管大局、管长远的系统性工程。要加强对乡村振兴的塑形铸魂,使乡村真正成为生态宜居的乐园,就必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乡村振兴工作各领域、全过程。文章在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管根本、管大局、管长远的系统性工程。要加强对乡村振兴的塑形铸魂,使乡村真正成为生态宜居的乐园,就必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乡村振兴工作各领域、全过程。文章在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意义的基础上,从文化自信、社会治理、经济发展、生态文明等方面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根据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过程中在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方面的制约因素,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中华民族共同体 高质量发展 民族工作 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6
18
作者 林继富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4-146,共13页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贯穿人民生产生活行动,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区域整体保护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逻辑。各族人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体系和价值理念。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表现出各民族共同生活...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贯穿人民生产生活行动,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区域整体保护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逻辑。各族人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体系和价值理念。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表现出各民族共同生活之上兼收并蓄的特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沛资源。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就是以各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的活化实践来提升各族人民生活质量的过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纽带将各族人民凝聚起来,在于强调共同性,在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而发挥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劲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保护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人民性 整体性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逻辑、统合实践与协同路径 被引量:5
19
作者 高永久 杨龙文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3,共9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存有紧密的互补性、统一性和同向性的内在逻辑关联。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精神养料,后者是前者的发展方向指引,二者在有机统合中,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精神文化面向与认同意识面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存有紧密的互补性、统一性和同向性的内在逻辑关联。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精神养料,后者是前者的发展方向指引,二者在有机统合中,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精神文化面向与认同意识面向的重要构件。结合天津市的案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统合的实践机制主要在于,围绕“主体对象-传承方式-产业转化-空间区域”四维度,通过锚定各族青少年群体、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深挖民族文化性旅游、扎根民族互嵌式社区,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化育功能,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得到了有效推进。在有机统合的实践机制基础上,为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协同性,应当依循“认知—认可—认同”三层次路径,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可及性与系统性,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时代性与大众性,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的民族性与先进性,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认同
下载PDF
全面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逻辑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松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28,共5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是第一部全面系统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统编教材。《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全面系统论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首次完整清晰地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是第一部全面系统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统编教材。《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全面系统论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首次完整清晰地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展现出来,充分证明了“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这一重要论断的科学性。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逻辑,踏实推进教学科研服务于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主线,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历史逻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