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7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力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卉青 何山河 黎岩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27,共7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是让各民族群众增强"五个认同",而"五个认同"中最深层次的就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根本认同,文化认同的前提是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是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是让各民族群众增强"五个认同",而"五个认同"中最深层次的就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根本认同,文化认同的前提是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是中国56个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并存而非对立,中华文化认同和各民族文化认同并存而非相悖,要把中华文化认同摆在首位,这对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力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力探源——基于历史根源、关系结构与主体动力三个维度的考察 被引量:4
2
作者 武宁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9-25,共7页
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各民族纵向的历史文化发展、横向的关系结构中寻找民族凝聚力的来源。其中,中华文化的多元与包容是中华民族共同体... 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各民族纵向的历史文化发展、横向的关系结构中寻找民族凝聚力的来源。其中,中华文化的多元与包容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生命力与活力的来源;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环环相扣的“家族相似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支撑框架;而各民族发挥主体能动性则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注入了不竭的精神动力。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力之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元包容 家族相似 主体能动性
下载PDF
从“大家庭关系”探析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力
3
作者 李慧茹 莎娜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2年第3期26-30,共5页
从“五方之民共天下”发展到“中华民族一家亲”,贯穿其中的纽带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凝聚力。本文以这种凝聚力的形成、发展至升华为脉络,论述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血脉相连的关系。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既是历史上各民族凝... 从“五方之民共天下”发展到“中华民族一家亲”,贯穿其中的纽带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凝聚力。本文以这种凝聚力的形成、发展至升华为脉络,论述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血脉相连的关系。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既是历史上各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渊源,也是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方之民 中华民族大家庭 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孙中山新民族主义思想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价值意蕴 被引量:1
4
作者 申奥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7-21,共5页
孙中山新民族主义思想具有“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和“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等两方面含义,彰显了“中华民族”意识在多民族现实环境中的主体性。这一思想以主权统一的价值目标、政治民主的价值准则和共同发展的价值理念,为铸牢中华民... 孙中山新民族主义思想具有“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和“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等两方面含义,彰显了“中华民族”意识在多民族现实环境中的主体性。这一思想以主权统一的价值目标、政治民主的价值准则和共同发展的价值理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话语底气和历史依据。把握孙中山新民族主义思想所蕴含的实践指向,牢固树立共同体理念、健全相关制度保障、提升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对在当今世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汇聚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具有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民族主义思想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大一统历史建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早期凝聚
5
作者 田广林 周宇杰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29-135,共7页
“大一统”历史观是两汉王朝的官方历史哲学,其核心要义是王权至上基础上的国家统一、天下一家。汉代的主流思想家和历史家出于维护王朝大一统的政治立场,在其历史叙事体系中,建构了纵向圣王一脉相袭,横向华夷共祖同源的“大一统”历史... “大一统”历史观是两汉王朝的官方历史哲学,其核心要义是王权至上基础上的国家统一、天下一家。汉代的主流思想家和历史家出于维护王朝大一统的政治立场,在其历史叙事体系中,建构了纵向圣王一脉相袭,横向华夷共祖同源的“大一统”历史发展演进模式,作为汉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共同体确认其文化身份的历史依据,同时建构了华夷同源、“天下一家”、“四海归一”的大一统历史记忆,将华夷各族整合成为一个世代相继、绵延不断的“文化血缘”共同体,籍以与汉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大一统政治时局相呼应。通过这样的人为建构,赋予汉帝国绍继周、殷而为新王的正统性与权威性,从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早期孕育,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精神动力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一统历史观 统一多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国认同
下载PDF
“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向内凝聚——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6
作者 马英杰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0,共5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内容丰富,观点新颖,富有启发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秦汉到清中期部分,以各民族政权“争治”中原的史料史实为基础,阐释了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体现了“大一统”理念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文化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内容丰富,观点新颖,富有启发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秦汉到清中期部分,以各民族政权“争治”中原的史料史实为基础,阐释了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体现了“大一统”理念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文化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秦汉到清中期内容上承夏商周时期奠基的中华文化,下启近代以来探索形成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理论联系实际,历史注解现实,以强有力的中国国情史料支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大一统 中华民族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
下载PDF
向内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源力论析
7
作者 孟凡东 翟成鹏 《东疆学刊》 CSSCI 2024年第4期1-10,143,共11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既是中国历史连续性发展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向内凝聚”的历史结果。中华民族共同体经历了从自然、自在到自觉、自为的发展过程,即经历了从萌芽、形成、发展到成熟的四个阶段,这是中华民族“向内凝聚... 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既是中国历史连续性发展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向内凝聚”的历史结果。中华民族共同体经历了从自然、自在到自觉、自为的发展过程,即经历了从萌芽、形成、发展到成熟的四个阶段,这是中华民族“向内凝聚”的历史纵向逻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凝聚有着重要的动因要素,独特的自然地理空间、“大一统”的政治传统、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分别促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地缘凝聚、政治凝聚与文明凝聚,这同时也成为中华民族“向内凝聚”的社会横向逻辑。“向内凝聚”由历史纵向逻辑和社会横向逻辑的纵向凝聚与横向凝聚形成了交错凝聚,即共同奋斗力、共同融合力和共同凝聚力的历史合力,交错凝聚合力又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逻辑本质,纵向凝聚、横向凝聚和交错凝聚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向度凝聚合力“向内凝聚”,这一多向度的向内凝聚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源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内凝聚 中华民族共同体 发展源力 纵向凝聚 横向凝聚 交错凝聚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逻辑与认同凝聚
8
作者 乌小花 李安然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24年第3期16-26,共11页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作为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凝聚了各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孕育了丰厚的文化意涵。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需要充分发挥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从中华文化中汲取认同的力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作为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凝聚了各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孕育了丰厚的文化意涵。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需要充分发挥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从中华文化中汲取认同的力量。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应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强化中华民族共有集体记忆和共同身份意识,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方向,在文化自信自强中全面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文化 文化认同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下藏族题材电影中身份叙事的历史衍变与书写框架
9
作者 徐爽 《戏剧之家》 2024年第18期146-150,共5页
在族群文化方面,藏族题材电影从“他者”的想象性建构慢慢转变为本土导演的自我表达,从以政治语境为主转变为以文化和市场语境为主;在叙事模式构筑上,其大致分成“民族——国家”“追寻——离散”“伦理——人性”三种叙事模式,血脉亲... 在族群文化方面,藏族题材电影从“他者”的想象性建构慢慢转变为本土导演的自我表达,从以政治语境为主转变为以文化和市场语境为主;在叙事模式构筑上,其大致分成“民族——国家”“追寻——离散”“伦理——人性”三种叙事模式,血脉亲缘、纲常伦理、文化认同始终是人物主体绕不开的话题;在民族意识上,狭义上的民族文化差异被归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中,其也是文化多样性的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题材电影 身份叙事 族群空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下载PDF
向内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主体性意蕴 被引量:6
10
作者 俞贺 魏莉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42,共13页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表现为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独立自主的主人翁意识与自信、自觉、自为的历史主动精神。巩固文化主体性,应在“第二个结合”中着力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不断建设中...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表现为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独立自主的主人翁意识与自信、自觉、自为的历史主动精神。巩固文化主体性,应在“第二个结合”中着力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不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巩固文化主体性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耦合,旨在巩固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与中华文化的一体性,并为“五个认同”提供坚实保障、为“四个与共”开拓精神磁场、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造思想城墙、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打通时空场域。发挥中华文化“向内凝聚”的作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量赋能,促进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相互融通、有机统一,不断建设中华文化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主体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向内凝聚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索 被引量:4
11
作者 马德全 金炳镐 《学术探索》 CSSCI 2024年第1期76-84,共9页
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必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反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将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了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民族工作的“纲”得到有效落实,必须了解其核心... 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必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反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将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了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民族工作的“纲”得到有效落实,必须了解其核心——中华民族的基本特征,这是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性、自信心的前提和基础。高质量城镇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促进各民族大杂居状态充分实现、不断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助推;实现共同富裕是增强各族人民自信心、自豪感,不断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物质基础;大力传承弘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中华优秀文化,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精神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路径
下载PDF
文明韧性、国家韧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被引量:4
12
作者 马俊毅 杨一凡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40,共14页
在我国政治学语境下,韧性理论围绕治理现代化意义上长治久安、和谐共生的政治系统愿景而建构,治理韧性的本质属性与目标则可以理解为政治治理体系效能较强,以及国家与社会各领域的自主性发展与运行形成较强的生命力、抗逆力、复原力与... 在我国政治学语境下,韧性理论围绕治理现代化意义上长治久安、和谐共生的政治系统愿景而建构,治理韧性的本质属性与目标则可以理解为政治治理体系效能较强,以及国家与社会各领域的自主性发展与运行形成较强的生命力、抗逆力、复原力与可持续发展性。中国以文明型国家的国家传统,形成以国家、社会、民族相互塑造而延续千年不辍的韧性,韧性的理念深度蕴含在中华文明品质与国家建设中。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对中华文明所蕴含的文明韧性作出了最好的阐释,而“两个结合”为我国的政治现代化如何汲取文明韧性,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发展指明了基本原则与实践方向。中华文明韧性与中国国家韧性的叠加,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韧性。以文明韧性为基底、以国家韧性为依托、以共同体韧性为目标,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探索更丰富和更具韧性的治理路径,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开的国家治理,不断汲取中华文明的韧性因素,持续建设韧性国家,从而能够塑造对抗现代性风险的韧性政治,其经验可为人类现代化建设提供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韧性 国家韧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韧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下载PDF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路径探索 被引量:4
13
作者 高岳涵 高雅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32-38,共7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我们党迈入新征程的重要议题,需要各高校师生自觉承担起责任与使命。然而研究发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民族团结相关教育体系需持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我们党迈入新征程的重要议题,需要各高校师生自觉承担起责任与使命。然而研究发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民族团结相关教育体系需持续优化、师生责任意识有待增强等问题。本文围绕完善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基层组织协同发展架构、创新教育教学设计和积极培养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态等三个方面阐明了全国高校应做到协同配合,积极探索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现实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 高校 教育 路径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语言教育对策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玲妍 黄敏 +1 位作者 周玉玲 李碧华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89,共7页
民族地区语言教育发展是推动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民族地区只有不断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阶段的客观需要,加强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实现书同文、语同音、心相通、情相融。文章基于民... 民族地区语言教育发展是推动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民族地区只有不断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阶段的客观需要,加强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实现书同文、语同音、心相通、情相融。文章基于民族地区通用语言教育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通过梳理既有文献及研究成果,了解当前民族语言教育发展现状,就部分民族地区语言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强语言教育师资队伍、加大语言教育投入力度、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课程思政在语言教育课堂的融合程度四条策略,并认为在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要开拓创新,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切实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民族地区语言教育进程,以语言相通促进各族群众的沟通交流和国家认同,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地区 语言教育 问题 对策
下载PDF
党建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 被引量:4
15
作者 高永久 杨龙文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共12页
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概念之间“社会存在-社会意识-转化过程”的关系分析,各民族认同凝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环节。党建引领则在具备权力、组织、制度、意识形态、法律、... 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概念之间“社会存在-社会意识-转化过程”的关系分析,各民族认同凝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环节。党建引领则在具备权力、组织、制度、意识形态、法律、规范等凝聚工具的基础上,成为各民族认同凝聚的有效方式。基于所具备的各民族认同凝聚功能,党建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实现路径如下:首先,以党建引领巩固民族政治共识性基础、塑造民族现代性政治认同,在强化中华民族共同政治凝聚中,铸牢各民族的政治归属意识;其次,以党建引领扩充民族关系网络纽带、实现民族社会信任增蓄,在培育中华民族共享社会资本中,铸牢各民族的社会互助意识;再次,以党建引领拓展民族公共文化空间、打造民族政治文化符号、供给民族核心价值观念,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铸牢各民族的精神共通意识;最后,以党建引领代表各民族共同性利益、调节具体性利益,在协调中华民族共生利益关系中,铸牢各民族的利益联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建引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认同凝聚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6
16
作者 林继富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4-146,共13页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贯穿人民生产生活行动,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区域整体保护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逻辑。各族人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体系和价值理念。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表现出各民族共同生活...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贯穿人民生产生活行动,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区域整体保护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逻辑。各族人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体系和价值理念。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表现出各民族共同生活之上兼收并蓄的特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沛资源。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就是以各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的活化实践来提升各族人民生活质量的过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纽带将各族人民凝聚起来,在于强调共同性,在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而发挥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劲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保护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人民性 整体性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的现状、任务与路径 被引量:3
17
作者 彭庆军 张欣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34,共8页
话语体系建设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三大任务之一。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呈现出论从史出的历史论证、守正创新的理论阐释、质性叙事的大众传播、国家民族的实践面向等良好发展态势。在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新征程中,需要立足中华... 话语体系建设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三大任务之一。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呈现出论从史出的历史论证、守正创新的理论阐释、质性叙事的大众传播、国家民族的实践面向等良好发展态势。在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新征程中,需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坚持“两个结合”,从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中汲取话语力量,基于话语对象、概念阐释、主题选择、陈述形式等要素进行话语框架建构,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引领,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话语建设的双向赋能,着眼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国际化与外来话语本土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话语体系 中国自主性
下载PDF
全面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逻辑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松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28,共5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是第一部全面系统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统编教材。《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全面系统论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首次完整清晰地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是第一部全面系统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统编教材。《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全面系统论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首次完整清晰地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展现出来,充分证明了“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这一重要论断的科学性。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逻辑,踏实推进教学科研服务于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主线,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历史逻辑
下载PDF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分析和路径探索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永亮 刘雨薇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69,共7页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理论精髓在于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以追求人类解放为定位。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影响下结合我国国情的“共同体”表现形式。本文从“现实的人”“个体与共同体”等方面探讨两者的关系,进...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理论精髓在于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以追求人类解放为定位。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影响下结合我国国情的“共同体”表现形式。本文从“现实的人”“个体与共同体”等方面探讨两者的关系,进而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思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主要从生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视角来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制度基础和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共同体思想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国家
下载PDF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彰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价值引领 被引量:2
20
作者 青觉 曹高丁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80,共10页
话语是思想意识的载体,也反过来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是近代以来最具有凝聚力的话语之一,在多个维度具有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功能。从历史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叙写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 话语是思想意识的载体,也反过来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是近代以来最具有凝聚力的话语之一,在多个维度具有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功能。从历史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叙写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屈辱历史记忆和辉煌奋斗历程,在时间向度刻写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叙事,在记忆向度唤起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共识。从场域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展演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发场域,在空间场域下循环往复催生观者的共同体意识,在符号场域下潜移默化地重塑观者的思维结构和意识生成,在传播场域下持续不断凝聚出共同体意识和行动力。从心理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心理认同,以意识形态形塑整体意识倾向和心理定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立场,以文化认同凝聚各族人民内心深处的普遍性精神共识。从政治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厚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底色,既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重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属性,也契合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追求,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共同体 历史记忆 生发场域 心理认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