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4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九寨沟中华蟾蜍和中国林蛙肠道菌群差异分析
1
作者 黄飞云 向朋 +3 位作者 尚可 杨宇 赵春霖 岳碧松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39-445,共7页
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采自四川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和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的肠道菌群结构,结果表明:中华蟾蜍和中国林蛙共有的扩增序列变体(ASV)数目为440,其中特有的ASV分别为313和539... 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采自四川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和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的肠道菌群结构,结果表明:中华蟾蜍和中国林蛙共有的扩增序列变体(ASV)数目为440,其中特有的ASV分别为313和539。在门级水平上,中华蟾蜍和中国林蛙肠道中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ot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的总丰度分别为96.18%和79.00%。在属级水平上,丰富度0.1%以上的有17个属级单元,总丰度分别占中华蟾蜍和中国林蛙肠道菌群的69.82%和41.37%,其中阿克曼菌属Akkermansia最丰富,分别占48.35%和10.75%。在中国林蛙肠道中,拟杆菌属Bacteroides、另枝菌属Alistipes、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丹毒杆菌属Erysipelatoclostridium、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 UBA1819、理研菌属Rikenella表现出更高的均匀度。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华蟾蜍和中国林蛙肠道微生物结构和功能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蟾蜍 中国林蛙 肠道微生物 16S rRNA测序 阿克曼菌属
下载PDF
不同水温条件下中华蟾蜍蝌蚪的表型可塑性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刘莉 李成 +2 位作者 李乃兵 徐宏发 王跃招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14-217,共4页
对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蝌蚪在不同水温下生长以及变态情况进行了观察,测量了不同发育时期的全长、尾长、体宽,记录了不同温度条件下各时期出现的起始时间和持续时间;比较了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发育状态,发现高温可以明显加速生长,比... 对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蝌蚪在不同水温下生长以及变态情况进行了观察,测量了不同发育时期的全长、尾长、体宽,记录了不同温度条件下各时期出现的起始时间和持续时间;比较了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发育状态,发现高温可以明显加速生长,比对照组提前17天变态。方差分析得出高温下变态前的体长、尾长、体宽、尾高、前肢长都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1),说明高温虽然加速了生长,但也使得变态能量积累不够,体形偏小;21℃时,全长、尾长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其余变量差异显著,说明这个温度下,蝌蚪发育时间充足,积累能量多,趋向于形成较大的个体。这种在水温变化时所呈现出来的表型可塑性有利于适应异质性的环境,急速发育导致的提前变态可以使其避开干旱的危害。但是这种表型可塑性能力也有其局限,推测小个体的成体可能会在生长繁殖中付出代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蟾蜍 蝌蚪 水温 变态 表型可塑性
下载PDF
中华蟾蜍变态发育过程中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演变 被引量:11
3
作者 潘洪珍 陈洪洪 +2 位作者 李洋 汪润 张盛周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65-571,共7页
目的研究中华蟾蜍(Bufo gar garizans)变态发育过程中消化道5-羟色胺(5-HT)、生长抑素(SS)、胃泌素(GAS)、胰高血糖素(GLU)和胰多肽(PP)等5种胃肠激素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密度、组织学定位及形态的演变。方法应用链霉卵白素-过氧化物酶(SP... 目的研究中华蟾蜍(Bufo gar garizans)变态发育过程中消化道5-羟色胺(5-HT)、生长抑素(SS)、胃泌素(GAS)、胰高血糖素(GLU)和胰多肽(PP)等5种胃肠激素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密度、组织学定位及形态的演变。方法应用链霉卵白素-过氧化物酶(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每个变态发育时期取6只动物。结果 5-HT细胞在中华蟾蜍变态发育各个时期消化道中均有分布,在孵出期起始出现于消化道中部,变态前期之后整个消化道均有分布,消化道中部5-HT细胞的密度显著增加(P<0.05),从变态高峰期至幼蟾期,食道和贲门5-HT细胞的密度增加非常显著(P<0.05);GAS细胞在幼蟾期才开始出现,主要集中于十二指肠,幽门处偶见;SS细胞在变态高峰期开始出现,仅在胃体和十二指肠偶有分布,幼蟾期分布于食道至空肠的各段,细胞密度显著增加(P<0.05);GLU细胞在中华蟾蜍变态发育各个时期消化道中均有分布,变态前期之后消化道中部GLU细胞的分布密度增加非常显著(P<0.05);PP细胞在变态发育的各个时期均未检测出。在孵出期,内分泌细胞主要位于固有层,呈圆形;变态早期和前期,主要位于单层柱状上皮细胞之间,呈圆形、椭圆形或梭形;变态高峰期,内分泌细胞主要位于腺泡细胞或上皮细胞基部,固有膜中偶见,呈椭圆形或锥形;在幼蟾期,主要位于腺泡细胞和黏膜上皮细胞之间,呈圆形或椭圆形,且个别细胞具有较长的胞突伸向肠腔。结论与其他两栖动物相比,中华蟾蜍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在变态发育过程中的演变既有一定的共性,也存在着种间差异,内分泌细胞的演变与消化生理活动及个体生理活动的变化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态发育 消化道 内分泌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中华蟾蜍
下载PDF
中国林蛙和中华蟾蜍皮肤抗菌肽的分离纯化及其抗菌活性 被引量:13
4
作者 徐兴军 陈丽 +4 位作者 吕建伟 谢振丽 崔婷婷 王昌河 邵淑丽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4-167,共4页
分别以中国林蛙长白山亚种Rana chensinensis changbaishansis和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的鲜皮为原料,通过酸化乙醇法提取抗菌肽粗提液,再经葡聚糖凝胶层析进一步分离纯化获得抗菌肽纯品,采用滤纸片法进行抑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经Se... 分别以中国林蛙长白山亚种Rana chensinensis changbaishansis和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的鲜皮为原料,通过酸化乙醇法提取抗菌肽粗提液,再经葡聚糖凝胶层析进一步分离纯化获得抗菌肽纯品,采用滤纸片法进行抑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经Sephadex G-50和Sephadex G-100分离纯化后获得3种多肽,中国林蛙与中华蟾蜍皮肤中的活性多肽对革兰氏阴性和革兰氏阳性细菌都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其中多肽Ⅲ具有最佳的抑菌效果。抗菌肽相对含量比较的结果表明,蟾蜍皮肤中抗菌活性肽的含量较高,是理想的抗菌肽提出和纯化的源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肽 中国林蛙 中华蟾蜍 分离纯化 抑菌活性
下载PDF
中华蟾蜍糖原含量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9
5
作者 冯照军 季丽萍 +1 位作者 施雯 夏小明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48-1053,共6页
于2005年11月至2006年10月,用硫酸-蒽酮比色法和比重法测定了中华蟾蜍各月份的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及肝比重。结果显示:冬眠期间(11月至次年的2月),糖原含量逐月下降;2月份时出现临时回升,然后继续下降;4月份时肝糖原含量最低;5月份起,... 于2005年11月至2006年10月,用硫酸-蒽酮比色法和比重法测定了中华蟾蜍各月份的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及肝比重。结果显示:冬眠期间(11月至次年的2月),糖原含量逐月下降;2月份时出现临时回升,然后继续下降;4月份时肝糖原含量最低;5月份起,肝糖原含量逐渐上升;5月份时肌糖原含量为最低;6月份起,肌糖原含量逐渐上升。虽然在7-8月间出现过下降,两种糖原的含量在10月份时达到一年中的最高值。这些结果表明,蟾蜍糖原含量在一年中呈现显著的季节性波动。越冬前所储备糖原的一部分可能用于越冬期间维持高水平的血糖,一部分用于基础代谢。2月份时糖原含量的临时上升,可能是血液中作为防冻保护剂的葡萄糖运回肝脏和肌肉中再合成糖原的结果。7-8月间糖原含量降低可能与蟾蜍夏蛰有关。雌性5月至10月期间的肝糖原总体水平显著低于雄性,可能与依赖可得到葡萄糖的卵母细胞中的糖原合成有关。糖原含量的季节变化与蟾蜍的生活状态(越冬、繁殖等)有关,并与血糖含量有联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蟾蜍 肝糖原 肌糖原 肝比重 季节变化
下载PDF
中华蟾蜍皮肤的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22
6
作者 张贤芳 张耀光 +1 位作者 王志坚 郭宪光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54-457,共4页
20 0 1年 1~ 2月、9月对采于重庆北碚的中华蟾蜍皮肤进行了显微观察 ,结果表明 :体表不同部位皮肤的厚薄不一 ,但基本结构相同 ,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比真皮薄 ,分为角质层、颗粒层、棘细胞层和生发层 ,真皮分为疏松层、筛层和致密... 20 0 1年 1~ 2月、9月对采于重庆北碚的中华蟾蜍皮肤进行了显微观察 ,结果表明 :体表不同部位皮肤的厚薄不一 ,但基本结构相同 ,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比真皮薄 ,分为角质层、颗粒层、棘细胞层和生发层 ,真皮分为疏松层、筛层和致密层。疏松层内有大量腺体分布 ,主要是粘液腺和毒腺。粘液腺在表层分布多 ,并与毒腺相间排列。两种腺体在形态结构和分泌物性质上有差别 ,其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色素细胞在表皮之下形成色素层 ,呈不规则分支状或块状。皮下组织发达 ,有大的淋巴腔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蟾蜍 皮肤 组织学 适应性 形态结构 生境
下载PDF
中华蟾蜍消化道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25
7
作者 岳兴建 张耀光 王志坚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83-389,共7页
采用组织学、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中华蟾蜍消化道 ,结果表明 :舌有粘膜腺 .口咽腔具皱褶 ,其粘膜为复层柱状纤毛上皮 .口咽腔及食道粘膜中有巨型杯状细胞 ,食道至胃的粘膜层有丰富的粘液细胞 ,食道 -贲门区具绒毛 .这些是中华蟾蜍与摄食有... 采用组织学、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中华蟾蜍消化道 ,结果表明 :舌有粘膜腺 .口咽腔具皱褶 ,其粘膜为复层柱状纤毛上皮 .口咽腔及食道粘膜中有巨型杯状细胞 ,食道至胃的粘膜层有丰富的粘液细胞 ,食道 -贲门区具绒毛 .这些是中华蟾蜍与摄食有关的重要适应性特征 .整个消化道有 5类粘液细胞———大型柱状粘液细胞、I型矮柱状粘液细胞、II型矮柱状粘液细胞、巨型杯状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蟾蜍 消化道 组织学 组织化学 适应性特征 粘液细胞 粘膜腺 皱褶
下载PDF
中华蟾蜍泌尿系统组织学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敖磊 张耀光 +1 位作者 王志坚 岳兴建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90-394,共5页
1999年 12月至 2 0 0 1年 6月采用常规组织学方法对中华蟾蜍 (Bufogargarizans)的泌尿系统作了研究 .结果表明 :肾实质主要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肾脏中、后段的肾小体较多 ,多分布在肾脏周缘 .肾小管由颈段、第一近曲小管、第二近曲... 1999年 12月至 2 0 0 1年 6月采用常规组织学方法对中华蟾蜍 (Bufogargarizans)的泌尿系统作了研究 .结果表明 :肾实质主要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肾脏中、后段的肾小体较多 ,多分布在肾脏周缘 .肾小管由颈段、第一近曲小管、第二近曲小管、间段、第一远曲小管、第二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组成 ;输尿管位于肾脏后段外缘 ,其上皮为假复层柱状上皮或移行上皮 ;中华蟾蜍的膀胱为泄殖腔膀胱 ,膀胱内壁具大量发达的绒毛 ,绒毛表面是移行上皮 ,在其中分布有许多杯状细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蟾蜍 泌尿系统 组织学 肾脏 输尿管 膀胱 生理功能
下载PDF
中华蟾蜍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分布与形态 被引量:9
9
作者 张盛周 张帅 +2 位作者 刘婷婷 陈洪洪 潘洪珍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19-521,F0003,共4页
目的:对中华蟾蜍消化道5种内分泌细胞的分布与形态进行研究。方法:对中华蟾蜍消化道各段取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结合生物统计学分析。结果:生长抑素细胞在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以胃幽门部密度最高,空肠和胃贲门部其次,回肠和直肠中密... 目的:对中华蟾蜍消化道5种内分泌细胞的分布与形态进行研究。方法:对中华蟾蜍消化道各段取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结合生物统计学分析。结果:生长抑素细胞在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以胃幽门部密度最高,空肠和胃贲门部其次,回肠和直肠中密度最低。胃泌素细胞主要分布于胃和肠道各段,胃幽门部和空肠密度较高,食道中无分布。胰高血糖素细胞主要分布于胃,以胃幽门部密度最高,肠道只在十二指肠处偶见。胰多肽细胞在消化道各段均未见分布。血管活性肠肽细胞主要分布于胃体、胃幽门部、回肠和直肠,以直肠中密度最高。结论:中华蟾蜍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型与其摄食习性是相适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蟾蜍 消化道 内分泌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威宁中华蟾蜍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5
10
作者 熊荣川 田应洲 +2 位作者 李松 陈红 于振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2-36,共5页
为明确威宁中华蟾蜍的分子分类学地位,对采自贵州省威宁县的蟾蜍标本(标本号:LPSWN01A)进行线粒体12SrRNA基因扩增和双重单系法分析。结果表明:该标本的序列大小为906bp(GenBank登录号:KJ803016),基于数据集A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威宁中... 为明确威宁中华蟾蜍的分子分类学地位,对采自贵州省威宁县的蟾蜍标本(标本号:LPSWN01A)进行线粒体12SrRNA基因扩增和双重单系法分析。结果表明:该标本的序列大小为906bp(GenBank登录号:KJ803016),基于数据集A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威宁中华蟾蜍与7条中华蟾蜍同源序列聚为一个单系(中华蟾蜍支系),威宁中华蟾蜍以较低的最大似然率独立为一个支系;基于数据集B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威宁中华蟾蜍与2个中华蟾蜍华西亚种种群聚为一支,因此推断威宁产蟾蜍属于中华蟾蜍华西亚种(Bufo gararizans andrewsi)。另外,威宁中华蟾蜍与云南怒江种群的遗传距离最近,为0.009 3,说明威宁中华蟾蜍属于中华蟾蜍华西亚种,与之前的传统分类文献记载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蟾蜍 12S基因 分子鉴定 双重单系法 威宁 贵州
下载PDF
中华蟾蜍血细胞的观察 被引量:11
11
作者 郭宪光 张耀光 +1 位作者 王志坚 张贤芳 《四川动物》 CSCD 2002年第4期211-214,共4页
应用常规血涂片Wright氏染色、活体观察和血细胞计数法研究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的血细胞形态。结果表明:红细胞有有核和无核两种类型。有核红细胞较大,椭圆形,平均19.41×14.25μm,细胞核染色质密集。白细胞圆形或椭圆形... 应用常规血涂片Wright氏染色、活体观察和血细胞计数法研究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的血细胞形态。结果表明:红细胞有有核和无核两种类型。有核红细胞较大,椭圆形,平均19.41×14.25μm,细胞核染色质密集。白细胞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比红细胞长径短,核比例一般较大。白细胞中,淋巴细胞最多,其次为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少,嗜碱性粒细胞极少。红细胞和淋巴细胞均有直接分裂现象。红细胞平均值为7.67×105/mm3,白细胞平均值为0.75×105/mm3。血栓细胞纺锤形或卵圆形,胞质少或裸核状,推侧为红细胞的衍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蟾蜍 血细胞 适应 两栖类
下载PDF
中华蟾蜍蝌蚪变态过程中甲状腺的组织学变化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静 柴丽红 +1 位作者 吴民耀 王宏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12,共6页
【目的】研究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蝌蚪在不同发育阶段甲状腺的组织学变化。【方法】以处于变态高峰前后5期(28,33,38,42,46期)的中华蟾蜍蝌蚪为试验材料,用Motic BA300光学显微镜对各个发育时期蝌蚪的甲状腺进行组织学观察,测定... 【目的】研究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蝌蚪在不同发育阶段甲状腺的组织学变化。【方法】以处于变态高峰前后5期(28,33,38,42,46期)的中华蟾蜍蝌蚪为试验材料,用Motic BA300光学显微镜对各个发育时期蝌蚪的甲状腺进行组织学观察,测定蝌蚪的全长、体质量和肝质量等形态指标,并分析这些形态指标与甲状腺直径、滤泡平均直径及最大直径的线性相关性。【结果】在28期时,中华蟾蜍蝌蚪甲状腺出现但无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功能;33期时,甲状腺具备了分泌甲状腺激素的能力;此后甲状腺进一步发育,在蝌蚪前肢展开期甲状腺活性达到最强;至尾完全吸收期,甲状腺机能减弱。蝌蚪全长、体质量及肝质量与甲状腺直径及滤泡直径呈正线性相关。【结论】具有分泌机能的甲状腺出现的发育时期,与两栖动物变态类型相关;分泌高峰期出现的发育时期与幼体持续时间密切相关。中华蟾蜍蝌蚪的全长可以直观地反映其甲状腺的机能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蟾蜍 蝌蚪 甲状腺
下载PDF
亚成体中华蟾蜍端脑形态学与组织学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畅 毕远阁 +1 位作者 王欢欢 王丽文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5-38,F0004,共5页
为了探讨亚成体端脑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特点,充实比较发育神经生物学的研究资料,本文采用脊椎动物神经标本制作技术和常规HE染色法,初步研究了亚成体中华蟾蜍端脑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嗅球位于大脑半球的腹前外侧,细胞从外到... 为了探讨亚成体端脑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特点,充实比较发育神经生物学的研究资料,本文采用脊椎动物神经标本制作技术和常规HE染色法,初步研究了亚成体中华蟾蜍端脑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嗅球位于大脑半球的腹前外侧,细胞从外到内大致可分为7层结构;大脑半球内原始海马较原始梨状区发达;隔区位于原始海马的下方,有外侧隔核和内侧隔核之分;侧脑室的侧壁有内侧界沟区将始海马和隔区分开,也有外侧界沟作为原始梨状区和纹状体的分界;少量脉络丛伸入侧脑室;杏仁核是位于第三脑室两侧的两个细胞核团;纹状体是位于原始梨状区下方和侧脑室底部的细胞团,在两个侧脑室连通时较明显。此外,亚成体端脑内细胞形态和大小分化较为单一。本实验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有关无尾两栖类神经系统资料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成体中华蟾蜍 端脑 形态学 组织学
下载PDF
中华蟾蜍蝌蚪变态过程中消化系统的重构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念 吴民耀 +1 位作者 王宏元 李忻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7-12,共6页
【目的】研究中华蟾蜍变态过程中肠、肝和胰腺的形态及其显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采用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取变态前后5期(27,35,38,42期和46期)的中华蟾蜍蝌蚪各10只,解剖后观察,并测量体质量、消化管质量等数据。再分别取38和42期蝌... 【目的】研究中华蟾蜍变态过程中肠、肝和胰腺的形态及其显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采用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取变态前后5期(27,35,38,42期和46期)的中华蟾蜍蝌蚪各10只,解剖后观察,并测量体质量、消化管质量等数据。再分别取38和42期蝌蚪数只,制作石蜡组织切片观察组织结构的变化,利用Spss13.0分析所得数据。【结果】在38期,中华蟾蜍蝌蚪消化管最长,在38~42期消化管的长度平均缩短75%左右。体质量在38期前呈增加趋势,38~46期则迅速下降;肠比重(I/B)在38期最大;在整个试验期内,肝胰比重(LP/B)变化不显著;变态高峰后与变态高峰前相比,胃壁厚度显著减小,肝细胞密度显著增大,肠壁厚度变化不显著。【结论】中华蟾蜍消化系统组织结构的变化与变态发育过程中食性的变化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蟾蜍 消化系统 变态发育
下载PDF
中华蟾蜍、黑斑蛙冬眠期与非冬眠期消化管嗜银细胞的比较 被引量:20
15
作者 楚德昌 邓振旭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1-24,共4页
以改良龙桂开银染法与Fortana Messon银染法制作冬眠期与非冬眠期中华蟾蜍、黑斑蛙消化管各部组织切片 ,观察、测量与比较这两种无尾两栖动物冬眠期与非冬眠期消化管嗜银细胞的形态、密度与分布。结果表明 :无论冬眠期还是非冬眠期两种... 以改良龙桂开银染法与Fortana Messon银染法制作冬眠期与非冬眠期中华蟾蜍、黑斑蛙消化管各部组织切片 ,观察、测量与比较这两种无尾两栖动物冬眠期与非冬眠期消化管嗜银细胞的形态、密度与分布。结果表明 :无论冬眠期还是非冬眠期两种动物消化管嗜银细胞的形态、分布规律相似 ,嗜银细胞的形态与其所在部位及其颗粒分泌方向有关 ,嗜银细胞在胃幽门处有明显的密度高峰 ;两种动物消化管嗜银细胞的分布范围、形状在冬眠期与非冬眠期相似 ,但冬眠期嗜银细胞的密度和嗜银细胞内的嗜银颗粒密度高于非冬眠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眠期 非冬眠期 消化管 嗜银细胞 两栖动物 中华蟾蜍 黑斑蛙
下载PDF
镉对中华蟾蜍蝌蚪生长、变态和Dios、TRs表达以及肝脏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索丽娟 王宏元 +2 位作者 罗磊 高学斌 赵洪峰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5-101,共7页
镉(cadmium,Cd)是一种典型的工业毒素和环境污染物,对两栖类生物具有强烈的毒性作用。为了探讨镉对两栖类生物的毒害作用,选择中华蟾蜍蝌蚪作为受试生物,研究了不同浓度Cd对中华蟾蜍蝌蚪生长、变态和Dios、TRs表达以及肝脏的的影响,结... 镉(cadmium,Cd)是一种典型的工业毒素和环境污染物,对两栖类生物具有强烈的毒性作用。为了探讨镉对两栖类生物的毒害作用,选择中华蟾蜍蝌蚪作为受试生物,研究了不同浓度Cd对中华蟾蜍蝌蚪生长、变态和Dios、TRs表达以及肝脏的的影响,结果表明,500μg·L^(^(-1))Cd可以极显著降低蝌蚪的变态率、全长、尾长和体重(P<0.01);Real-time PCR结果显示,在变态高峰期,500μg·L^(^(-1))Cd可以显著下调Dio2、TRα和TRβ mRNA的相对表达量(P<0.05),显著上调Dio3 mRNA的相对表达量(P<0.05);透射电镜试验结果显示Cd可以破坏中华蟾蜍蝌蚪肝脏细胞胞浆中的细胞器和胆管中的微绒毛。综合以上结果,可知,高浓度的Cd可以紊乱甲状腺的内分泌和导致肝脏的病变,进而影响中华蟾蜍蝌蚪的生长和变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蟾蜍蝌蚪 变态 肝脏
下载PDF
基于人工掩蔽物法的若尔盖湿地中华蟾蜍种群生态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刚 李成 +3 位作者 吴军 韩金锋 江建平 谢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5556-5563,共8页
近几十年来,全球两栖动物种群衰减显著,两栖动物的生存现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生态学家和保护生物学家的关注。若尔盖湿地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块高原泥炭沼泽湿地,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之一。该地区分布有3种两栖类:高原林蛙... 近几十年来,全球两栖动物种群衰减显著,两栖动物的生存现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生态学家和保护生物学家的关注。若尔盖湿地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块高原泥炭沼泽湿地,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之一。该地区分布有3种两栖类:高原林蛙(Rana kukunoris)、倭蛙(Narorana pleskei)和中华蟾蜍岷山亚种(Bufo gargarizans minshanica)。已有研究发现该3种两栖动物种群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采用人工掩蔽物法,在2011—2014年对该地区中华蟾蜍种群生态做了连续追踪。结果表明:该区域中华蟾蜍种群数量逐年波动较大,年龄结构数据显示该种群处于增长期;中华蟾蜍为聚集分布,且发现率与水体距离呈显著的线形关系(P<0.01),在样地范围内离水体越远,发现的个体越多;线形样方比方形样方捕获动物的效率更高(P=0.018);中华蟾蜍亚成体的肥满度季节间无明显差异;中华蟾蜍具有较强的迁徙能力,可能沿着固定的线路周而复始的迁徙。对于家域范围大,迁徙距离远的中华蟾蜍这类物种,应加强最适栖息地的保护并防止栖息地破碎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掩蔽物 中华蟾蜍 种群生态 若尔盖湿地
下载PDF
中华蟾蜍入蛰时和出蛰时几项生理常数间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邹寿昌 朱卫中 +3 位作者 陈卫东 谢业亚 丁瑜 贾桂春 《四川动物》 CSCD 1996年第4期156-158,共3页
本文探讨了中华蟾蜍(Bufogargarizans)入蛰时和出蛰时的体长与体重、胴体重,体重与肝重、脂肪体重、生殖腺重之间的关系。统计学处理表明中华蟾蜍的体长与体重、用体重,体重与肝重、脂肪体重、生殖腺重之间均有非常... 本文探讨了中华蟾蜍(Bufogargarizans)入蛰时和出蛰时的体长与体重、胴体重,体重与肝重、脂肪体重、生殖腺重之间的关系。统计学处理表明中华蟾蜍的体长与体重、用体重,体重与肝重、脂肪体重、生殖腺重之间均有非常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纲 中华蟾蜍 人蛰时 出蛰时 生理常数
下载PDF
中华蟾蜍DNA条形码鉴定 被引量:5
19
作者 赵群 张恬 +3 位作者 高波 李灯林 杨艳 李军德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7年第1期11-15,20,共6页
目的:通过DNA条形码研究鉴别中药材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 Cantor及其混伪品的可行性。方法:从Gen Bank下载了6种蟾蜍属Bufo、2种林蛙属Rana、1种侧褶蛙属Pelophylax和1种小鲵属Hynobius的COI线粒体基因DNA序列。用Clustal X 1.81和B... 目的:通过DNA条形码研究鉴别中药材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 Cantor及其混伪品的可行性。方法:从Gen Bank下载了6种蟾蜍属Bufo、2种林蛙属Rana、1种侧褶蛙属Pelophylax和1种小鲵属Hynobius的COI线粒体基因DNA序列。用Clustal X 1.81和Bio Edit软件分别对序列进行比对和编辑。利用MEGA 4.0软件按照Kimura双参数法计算种内和种间的遗传距离。用贝叶斯法和简约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对中华蟾蜍进行鉴定。结果: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中华蟾蜍的所有样本聚类为一个单系,能很好地与其他混伪品区分。结论:COI条形码DNA序列能够对中药中华蟾蜍进行准确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蟾蜍 细胞色素C氧化酶I亚基基因 条形码 鉴定
下载PDF
敌百虫和吡虫啉对中华蟾蜍蝌蚪的复合毒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慧君 郭聪 +1 位作者 刘鉴樟 乔巧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1期13662-13663,13669,共3页
[目的]为了评价吡虫啉和敌百虫对水生生物的复合毒性。[方法]以中华蟾蜍蝌蚪为指示生物,研究吡虫啉、敌百虫以及这2种农药混合作用下的急性毒性。[结果]在吡虫啉安全浓度下,敌百虫对中华蟾蜍蝌蚪的LC50值约为单剂的0.6;在敌百虫安全浓度... [目的]为了评价吡虫啉和敌百虫对水生生物的复合毒性。[方法]以中华蟾蜍蝌蚪为指示生物,研究吡虫啉、敌百虫以及这2种农药混合作用下的急性毒性。[结果]在吡虫啉安全浓度下,敌百虫对中华蟾蜍蝌蚪的LC50值约为单剂的0.6;在敌百虫安全浓度下,吡虫啉对蝌蚪的LC50值约为单剂的0.4。[结论]环境中低浓度的吡虫啉、敌百虫虽然不会对中华蟾蜍蝌蚪产生毒害作用,但会大大增强敌百虫、吡虫啉对蝌蚪的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敌百虫 吡虫啉 中华蟾蜍蝌蚪 复合毒性 LC50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