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八线腹链蛇食物分析及其对中华青鳉的捕食 被引量:7
1
作者 陈国柱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88-592,共5页
在2014—2015年4—5月、2016年4月对云南省昆明市滇池流域中华青鳉Oryzias sinensis模式标本产地的八线腹链蛇Hebius octolineatum肠道食物组成进行了分析,共检出包括鱼类、两栖类等11个食物种类或类型,并首次发现八线腹链蛇对中华青鳉... 在2014—2015年4—5月、2016年4月对云南省昆明市滇池流域中华青鳉Oryzias sinensis模式标本产地的八线腹链蛇Hebius octolineatum肠道食物组成进行了分析,共检出包括鱼类、两栖类等11个食物种类或类型,并首次发现八线腹链蛇对中华青鳉的捕食现象。在15条受检八线腹链蛇标本中3条消化道内检出中华青鳉残体,出现频率达20%。本文对此现象进行了简要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线腹链蛇 中华青鳉 捕食
下载PDF
中华青鳉纳帕海种群性状描述及与模式标本产地种群比较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方方 姜昊辰 +2 位作者 金锦锦 仇玉萍 陈国柱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9-25,共7页
濒危鱼类中华青鳉(Oryzias sinensis)种群因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的广泛入侵而严重下降,它的任何新种群被发现均具有重要意义。云南国际重要湿地纳帕海中华青鳉种群2016年6月13~17日被首次发现,由于该地为中华青鳉已知海拔最高(约3 ... 濒危鱼类中华青鳉(Oryzias sinensis)种群因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的广泛入侵而严重下降,它的任何新种群被发现均具有重要意义。云南国际重要湿地纳帕海中华青鳉种群2016年6月13~17日被首次发现,由于该地为中华青鳉已知海拔最高(约3 260 m)的栖息区域,该地种群具有特殊的保护生物学研究价值。为确定其是否为中华青鳉物种及其性状是否发生区域性特化,对该种群进行了分类形态的检视及描述;并将之与模式标本产地种群的可数及可量性状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两种群在可数性状基本相似,而在部分可量形态性状上出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进一步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显示两种群形态性状重叠明显,揭示它们在分类性状上的差异可能是种内不同地理种群适应不同栖息生境所产生分化差异所致,可以确认纳帕海种群为中华青鳉地理种群之一;而形态形状的差异是否暗示纳帕海种群已经发生了适应高原高寒环境的变异则尚待分子遗传学方面的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青鳉 外来种 性状 纳帕海
下载PDF
中国3种青鳉鱼类初孵仔鱼发育与形态比较 被引量:4
3
作者 陈国柱 金锦锦 +1 位作者 肖乔芝 仇玉萍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13-721,共9页
对中国珠江流域及邻近区域主要的青鳉鱼类中华青鳉(Oryzias sinensis)、鳍斑青鳉(Oryzias pectoralis)和弓背青鳉(Oryzias curvinotus)初孵仔鱼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在水温(27.0±1.0)℃水浴孵化条件下, 3 种青鳉鱼类... 对中国珠江流域及邻近区域主要的青鳉鱼类中华青鳉(Oryzias sinensis)、鳍斑青鳉(Oryzias pectoralis)和弓背青鳉(Oryzias curvinotus)初孵仔鱼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在水温(27.0±1.0)℃水浴孵化条件下, 3 种青鳉鱼类初孵仔鱼形态存在差别。鳍斑青鳉初孵仔鱼体长为(4.64±0.18) mm,显著大于中华青鳉[体长(4.04±0.19) mm]及弓背青鳉[体长(3.88±0.17) mm]的初孵仔鱼。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三者在 22 个形态测量及可数性状指标中 20个指标(占 90.9%)存在显著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显示,体全长、头长、头长/体高、体长/体高、肛后长、口宽及卵长径等指标是影响三者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判别分析进一步表明三者形态差异明显,且易于区分。单因素相似性分析(ANOSIM)更进一步证实三种青鳉初孵仔鱼形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聚类分析显示,鳍斑青鳉与弓背青鳉初孵仔鱼形态更为接近,中华青鳉初孵仔鱼独立成一类,该结果与 3 个物种间地理分布格局远近情况相同。更为浓密的背部及腹部色素特征可以将中华青鳉初孵仔鱼与其余两个物种初孵仔鱼区别,胸鳍上点状色素花特征则可进一步将鳍斑青鳉与弓背青鳉初孵仔鱼区分。另外,众多形态测量指标也可以将鳍斑青鳉及弓背青鳉初孵仔鱼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青鳉 鳍斑 弓背 仔鱼 形态 发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