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原农耕文化视角下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以郑州市为例
1
作者 郑若楠 《现代园艺》 2023年第18期95-96,99,共3页
中原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基调,也是华夏农业文明的基础。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想要更好地拥抱自然、亲近自然,体验农业休闲和自然之美。因此,城市农业观光园成为休闲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如何将独特的中... 中原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基调,也是华夏农业文明的基础。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想要更好地拥抱自然、亲近自然,体验农业休闲和自然之美。因此,城市农业观光园成为休闲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如何将独特的中原传统农耕文化融入城市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中,改变传统农业单一生产发展模式,为城市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体验场所的同时,突出城市景观的地域特征,是城市观光园景观设计亟须考虑的问题。阐述了中原农耕文化与景观构成要素,并结合郑州农业观光园发展特征与现状,以中原农耕文化景观体验为切入点,探究农耕文化在农业观光园中的表达方法,旨在能为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农耕文化 业观光园 景观设计
下载PDF
中原农耕文化“活化”与新型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琼 贺源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14-17,共4页
中原农耕文化“活化”与新型旅游项目相结合,推动体验式农耕文化旅游项目深入发展。本文主要对悠久的中原农耕文化“活化”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发展“活化”的中原农耕文化新型旅游项目的可行性和具体优势,并建设性地提出了该新型... 中原农耕文化“活化”与新型旅游项目相结合,推动体验式农耕文化旅游项目深入发展。本文主要对悠久的中原农耕文化“活化”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发展“活化”的中原农耕文化新型旅游项目的可行性和具体优势,并建设性地提出了该新型旅游项目开发的具体策略,为中原农耕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提供了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农耕文化 活化 旅游项目开发
下载PDF
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之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欧军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1994年第1期95-98,共4页
任何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同具体的生态环境和历史变迁直接相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和历史演变的特殊性,就会形成不同的文化特征,经过漫长的演化和冲撞,积淀成为今天的文化系统,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就... 任何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同具体的生态环境和历史变迁直接相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和历史演变的特殊性,就会形成不同的文化特征,经过漫长的演化和冲撞,积淀成为今天的文化系统,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就是这样逐步形成、传承和发展的.它们有其自身内在特质和规律,通过人们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表现出来,显示着地域文化的博大和雄浑.下文以蒙古族和汉族为例,具体比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农耕文化 草原游牧文化 北方游牧民族 游牧经济 地域文化 传统文化 文化系统 文化特征 巴·布林贝赫 蒙古民族
下载PDF
乌桓的三次迁徙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交融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慧聪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9-123,共5页
北方游牧民族乌桓生存繁衍的区域正处在农耕与游牧两大文明交流、碰撞、融合地域。乌桓与中原农耕文化之间的交融与其他北方游牧民族相比较为频繁,从乌桓最初游牧的地域到乌桓三次内迁,乌桓部族逐渐与中原农耕民族融合。中华民族的发展... 北方游牧民族乌桓生存繁衍的区域正处在农耕与游牧两大文明交流、碰撞、融合地域。乌桓与中原农耕文化之间的交融与其他北方游牧民族相比较为频繁,从乌桓最初游牧的地域到乌桓三次内迁,乌桓部族逐渐与中原农耕民族融合。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民族大迁徙的历史,引起民族迁徙的原因多种多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桓 三次迁徙 中原农耕文化 交融
原文传递
中原地区先秦农耕文化述论
5
作者 周广川 张巨保 贾兵强 《农业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15,共6页
关键词 中原地区 中原农耕文化 业生产 黄河流域 业技术 遗址 新石器时代 先秦时期 我国古代 生产工具
下载PDF
智能化时代中原地区农耕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路腾飞 《现代园艺》 2022年第16期99-101,共3页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传统农耕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农具用品等都在不断地发生改变,而传统农耕文化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以智能化时代中原地区农耕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应用为研究对象,初步探讨中原地区农...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传统农耕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农具用品等都在不断地发生改变,而传统农耕文化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以智能化时代中原地区农耕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应用为研究对象,初步探讨中原地区农耕文化发展现状,分别从“具象事物场景表现”“象征事物真实再现”“精神意义情感传达”“绿色生态景观营造”4个方面进行中原农耕文化景观设计。最后,以中原的农业发展作为基础,深入挖掘中原地区农耕文明和中原民间风俗,以期更好地体现中原农村的乡村文化特征。通过强化建筑内外的协调,使游人在参观过程中了解、感受农耕文化,形成具有中原特色的景观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化时代 中原农耕文化 景观设计 传承与创新
下载PDF
论青海历史上区域文化的多元性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昱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6期78-83,共6页
关键词 吐谷浑 青海东部 区域文化 青海地区 青海湖地区 地方政治制度 畜牧业 民族融合 割据政权 中原农耕文化
下载PDF
没有锚点的中国法学——河陇地区作为中国法学运思的历史文化地理锚点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勇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5-46,共12页
从大历史视野看,西北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法律文化生成演进的两大文化基因。在当代中国的法学研究中,并不是所有的法律学人都能自觉地将这一历史认知作为研究中国法学问题的前提或出发点。只有同时兼具游牧和农耕两种... 从大历史视野看,西北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法律文化生成演进的两大文化基因。在当代中国的法学研究中,并不是所有的法律学人都能自觉地将这一历史认知作为研究中国法学问题的前提或出发点。只有同时兼具游牧和农耕两种文化地理空间体验,并立足于合适的历史文化地理锚点上的法律学人,才能真正将这个大中国的视野自觉地统一起来,从而避免对中国法学的误读。在当下语境中,这个合适的历史文化地理锚点,就是以今天的甘肃为核心的河陇地区,这里也是拉铁摩尔所谓的中国"贮存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这里,我们可以把中国与西方(欧洲)法律文化的外部比较转化为中国的内部比较——西北中国与中原/东南中国的比较,运用这个视角,就能完整描绘出一幅具有世界意义的关于中国法律文化协同演化的心智地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法学 地理锚点 河陇地区 西北游牧文化 中原农耕文化
下载PDF
台湾客家“移垦社会”的生存形态与文化根基——以台湾客家文学为研究场域 被引量:1
9
作者 樊洛平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80-84,131,共6页
1987年台湾解除"戒严令"之后,长期处于边缘地带的被遮蔽的台湾客家文学创作得以彰显。文章以台湾客家文学为研究场域,主要从客家人独特的客家庄生存环境、开山垦荒的生存方式、崇祖重礼的乡土风俗三个方面,来探讨台湾客家&qu... 1987年台湾解除"戒严令"之后,长期处于边缘地带的被遮蔽的台湾客家文学创作得以彰显。文章以台湾客家文学为研究场域,主要从客家人独特的客家庄生存环境、开山垦荒的生存方式、崇祖重礼的乡土风俗三个方面,来探讨台湾客家"移垦社会"的生存形态与族群文化;并透过台湾客家文学所表现出来的客家"移垦社会"的生活面貌,追根溯源地发掘了客家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之间的历史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客家文学 “移垦社会” 生存形态 中原农耕文化根基
下载PDF
卜文俊:传承魏氏砖雕技艺 让农民挣上“文化钱”
10
作者 《中国乡村振兴》 2024年第9期22-24,共3页
六盘山区,是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交汇地带之一。这里孕育出的灿烂文化,早已沉淀在人们的生活中,那些艺术创作也已经渗透到当地的一草一木之中。古人说:“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凡有古建筑处,总能见到砖雕的身影。
关键词 中原农耕文化 六盘山区 砖雕 交汇地带 古建筑 艺术创作
原文传递
略述契丹辽文化研究成果——怀念王承礼名誉会长
11
作者 穆鸿利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5期26-28,共3页
契丹辽文化的研究领域成果突出 ,诸如《契丹族文化史》等多部论著 ,对契丹辽文化的各个层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中国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会名誉会长王承礼先生 ,他多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是在渤海史、辽史、东北历史与考古等方面 ,辽史研究则... 契丹辽文化的研究领域成果突出 ,诸如《契丹族文化史》等多部论著 ,对契丹辽文化的各个层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中国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会名誉会长王承礼先生 ,他多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是在渤海史、辽史、东北历史与考古等方面 ,辽史研究则侧重于辽代文化、宗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丹辽文化 北方草原文化 中原农耕文化 渤海史
下载PDF
宁夏区域文化的历史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跃东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58-63,共6页
宁夏地处中国西北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交错地带。历史上,尽管宁夏地区的行政归属多有变动,但若以北部冲积平原的人工灌溉农业及南部关陇要冲的地理位置为划分标准,那么宁夏区域文化产生、发展的核心空间范围基本上与当代宁夏... 宁夏地处中国西北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交错地带。历史上,尽管宁夏地区的行政归属多有变动,但若以北部冲积平原的人工灌溉农业及南部关陇要冲的地理位置为划分标准,那么宁夏区域文化产生、发展的核心空间范围基本上与当代宁夏的行政范围相吻合。在不同历史阶段,由于周边地区农牧优势文化的冲击,宁夏区域文化的存在空间经常突破上述范围的限制,或是与其西北及东北边的草原文化联为一体,或是为南边与东南的关中中原农耕文化所覆盖。中国北方文化史上这种农牧文化波浪式的交替进退,一方面给宁夏区域文化以停滞不前的反冲击,另一方面给它以更多的选择余地和杂交优势。因此,从先秦至明代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尽管中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的内涵随时代不同而发生变化,但两者始终是宁夏区域文化的两个母体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地区 中原农耕文化 草原游牧文化 游牧民族 中国北方 西北地区 汉族居民 汉族人 文化 河西走廊
下载PDF
明清土默特蒙古地区社会文化风貌的变化 被引量:6
13
作者 肖瑞玲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4期48-56,共9页
明清土默特蒙古地区社会文化风貌的变化,是蒙汉长期交往,两种文化融合之必然。该地区既有中原文化传统,又有浓厚蒙古族特色,新型地域文化的形成,突出体现了中华文化多元汇聚,一体化发展的总趋势。在中华文明史上占重要位置。研究... 明清土默特蒙古地区社会文化风貌的变化,是蒙汉长期交往,两种文化融合之必然。该地区既有中原文化传统,又有浓厚蒙古族特色,新型地域文化的形成,突出体现了中华文化多元汇聚,一体化发展的总趋势。在中华文明史上占重要位置。研究它对巩固民族团结与进步,会提供宝贵经验。正确认识两种文化关系在相互吸收、输出上的客观规律,对研究两种文化关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则更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默特蒙古地区 蒙古族游牧文化 中原农耕文化 融合 社会文化风貌变化
下载PDF
试论元代宁夏境内的文化融合——兼析宁夏区域文化的形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束锡鸿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59-65,共7页
区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理环境基础上,居住其中的人口群体所具有的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典籍及相应的社会心理特征。文化融合则指:不同文化之间碰撞——冲突——理解——选择——适应乃至融合的过程。元代宁夏区域文化是一种具有混生特... 区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理环境基础上,居住其中的人口群体所具有的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典籍及相应的社会心理特征。文化融合则指:不同文化之间碰撞——冲突——理解——选择——适应乃至融合的过程。元代宁夏区域文化是一种具有混生特色的区域文化,它主要包括中原文化、漠北文化、西域文化及遗存的西夏文化;它们由各自的人口主体携带进入宁夏及周围区域。由于元代宁夏区域人口的大规模变动及政治、军事等原因,其文化载体常处于不稳定状态,导致不同文化在宁夏地域的碰撞、融合,从而产生具有混生特色的元代宁夏区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地区 西夏文化 中原文化 西域文化 文化 中原农耕文化 西北地区 移民 统治者 蒙古族
下载PDF
北京文化的重要位置与历史特点 被引量:1
15
作者 阎崇年 《北京社会科学》 1986年第3期161-163,共3页
北京历史学会、北京史研究会和本刊编辑部,于今年七月八日共同约请了首都部分专家和理论工作者,就研究北京文化史的问题举行了首次学术讨论会。会上,大家竞相发言,各抒己见,气氛热烈而又和谐。本刊特将部分同志的发言摘要发表,以期引起... 北京历史学会、北京史研究会和本刊编辑部,于今年七月八日共同约请了首都部分专家和理论工作者,就研究北京文化史的问题举行了首次学术讨论会。会上,大家竞相发言,各抒己见,气氛热烈而又和谐。本刊特将部分同志的发言摘要发表,以期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文化 中原农耕文化 各民族 外来文化 地区文化 中原文化 交汇点 文化中心 契丹藏 历史特点
下载PDF
论草原文化
16
作者 苏明明 苏俊 《草原文物》 2013年第1期87-90,共4页
正一、"草原文化"或"草原文明"概念的提出上世纪80年代,粉碎"四人帮"后,我国思想理论界冲破"左"的思想枷锁,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在一批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共同努力下,由费孝通先生率先提出中... 正一、"草原文化"或"草原文明"概念的提出上世纪80年代,粉碎"四人帮"后,我国思想理论界冲破"左"的思想枷锁,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在一批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共同努力下,由费孝通先生率先提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文化 中华文明 草原文明 游牧民族 中原农耕文化 内蒙古 草原丝绸之路 蒙古文化 契丹文化 游牧文化
下载PDF
繁荣和发展草原文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宝力格 盛明光 黄金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05年第4期44-45,共2页
草原文化是游牧民族创造的别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广义上讲,草原文化是民族性、动态性、时代性、世界性的一种文化.在内蒙古这一特定的地区内,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性,主要表现为崇拜自然、生态型... 草原文化是游牧民族创造的别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广义上讲,草原文化是民族性、动态性、时代性、世界性的一种文化.在内蒙古这一特定的地区内,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性,主要表现为崇拜自然、生态型特征、包容性、传承性和开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文化 中原农耕文化 现代化建设 文化特性 内蒙古经济 动态性 文化艺术节 世界文化发展 工业文化 游牧文明
下载PDF
辽代射猎文化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18
作者 刘刚 《体育文化导刊》 1994年第4期14-16,共3页
辽代射猎文化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刘刚做为辽代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射猎文化,同辽代捺钵文化、娱乐文化、战争文化等融汇贯通,影响了辽代二百余年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及国家管理方式的形成。由此也决定了射猎文化在辽代发展史... 辽代射猎文化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刘刚做为辽代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射猎文化,同辽代捺钵文化、娱乐文化、战争文化等融汇贯通,影响了辽代二百余年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及国家管理方式的形成。由此也决定了射猎文化在辽代发展史上所具备的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位 契丹人 辽代体育 文化事业 契丹民族 体育娱乐 中原农耕文化 捺钵 营卫志 辽史
下载PDF
借用陕北文化资源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19
作者 苗小宁 《陕西教育(教学)》 2015年第5期15-15,共1页
榆林、延安地处陕西北部,属中国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交汇之地,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既是各族相互征伐的战场,也是各民族相互交流、融合的地方。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特的民俗多元性文化,表现在礼仪、饮食习惯、服饰居所、... 榆林、延安地处陕西北部,属中国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交汇之地,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既是各族相互征伐的战场,也是各民族相互交流、融合的地方。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特的民俗多元性文化,表现在礼仪、饮食习惯、服饰居所、民间艺术、方言、地名等方面。所以,我认为陕北文化资源的开发潜力巨大,如果能把这些民族文化资源加以整理,形成一整套的教学资源,并应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将有利于增进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引导学生关注民族文化资源,同时让文化资源得到很好的弘扬和传承。由此可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政治 中原农耕文化 民族文化资源 资源构建 草原游牧文化 中国古代历史 饮食习惯 交汇之地 文化
下载PDF
中华文化传播的方式及途径
20
《山东教育》 1997年第Z2期95-96,共2页
关键词 中华文化 北方游牧民族 文化制度 中原文化 文化传播 文明 游牧文化 生产力 东亚大陆 中原农耕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