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管窥汉代西域少数民族上层对中原汉文化的认同 被引量:5
1
作者 王聪延 《兵团党校学报》 2017年第5期98-104,共7页
汉朝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大一统之后的第一个盛世王朝。由于政治的清明、文化的繁荣、国家的富强,在中原汉朝与西域各地方势力长期交往过程中,西域部分少数民族上层自发地产生了对中原汉文化的认同与尊崇并自觉地归属于中原王朝,这种认同... 汉朝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大一统之后的第一个盛世王朝。由于政治的清明、文化的繁荣、国家的富强,在中原汉朝与西域各地方势力长期交往过程中,西域部分少数民族上层自发地产生了对中原汉文化的认同与尊崇并自觉地归属于中原王朝,这种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属性是汉代西域少数民族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边疆社会稳定的重要原因。本文拟从中原汉文化自身的文化张力、中原与西域并存互补的社会经济形态、质子制度及和亲四个方面分析汉代西域少数民族上层学习中原汉文化的动因,这对当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定占领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维护新疆社会稳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域 少数民族上层 中原汉文化 认同
下载PDF
从中原汉画看汉代民间宗教对艺术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司宁达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10期62-64,共3页
汉代的宗教思想十分流行,作为官方宗教的儒教和作为民间宗教的道教等的思想既相互交锋又相互依存,它们对艺术的存在状态和发展态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使汉代的艺术在以下三个方面表现突出,即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精神兼具、内... 汉代的宗教思想十分流行,作为官方宗教的儒教和作为民间宗教的道教等的思想既相互交锋又相互依存,它们对艺术的存在状态和发展态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使汉代的艺术在以下三个方面表现突出,即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精神兼具、内容上多反映宗教题材和宗教思想、美学风格上的气势和飘逸,而中原汉画又对汉代艺术在这三个方面的表现做了有力和形象的注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汉 宗教 艺术 影响
下载PDF
论道家、道教思想对中原汉画艺术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司宁达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26-28,共3页
中原汉画是汉代艺术的代表,它的发展受到了道家、道教思想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使中原汉画艺术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创造出了一个神仙鬼怪、历史上的帝王将相、孝子忠臣、现实中的歌舞娱乐等的幸福生活相统一的... 中原汉画是汉代艺术的代表,它的发展受到了道家、道教思想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使中原汉画艺术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创造出了一个神仙鬼怪、历史上的帝王将相、孝子忠臣、现实中的歌舞娱乐等的幸福生活相统一的秩序井然的天、地、人、神和谐共处的虚幻的艺术世界;二是使中原汉画在内容上多反映道教题材或道教思想;三是使中原汉画呈现出飘逸的美学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 中原汉 浪漫主义精神 题材 飘逸风格
下载PDF
道教思想对中原汉画艺术的影响钩沉
4
作者 肖慧瑜 邹湘平 《美术教育研究》 2015年第13期20-21,共2页
作为汉代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中原汉画中所反映道教教义的题材和思想等已经成为我国绘画艺术历史长廊中的艺术瑰宝,在我国的宗教学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受到了学术界多年来的持续关注和世人的广泛赞誉。文章对中原汉画艺术... 作为汉代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中原汉画中所反映道教教义的题材和思想等已经成为我国绘画艺术历史长廊中的艺术瑰宝,在我国的宗教学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受到了学术界多年来的持续关注和世人的广泛赞誉。文章对中原汉画艺术的形成概况、艺术风格、现实意义等进行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道教思想对中原汉画产生的影响,还深入挖掘和阐述了汉画艺术中所蕴含的宗教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汉 道教思想 美学风格 宗教意义
下载PDF
汉唐时期粟特乐舞与西域及中原乐舞交流研究——以龟兹、敦煌石窟壁画及聚落墓葬文物为例(下) 被引量:2
5
作者 翟清华 《新疆艺术(汉文)》 2020年第1期4-17,共14页
一、从南北朝至隋朝粟特墓葬图解析乐舞类型,依丝路之途径,粟特人也从西域入驻到中原各地,在中原地区形成聚落并长期居住,中原汉文化是一个渗透力及辐射力很强的文化体系,入华粟特人很大程度上受到汉文化影响,但粟特乐舞并未因汉文化的... 一、从南北朝至隋朝粟特墓葬图解析乐舞类型,依丝路之途径,粟特人也从西域入驻到中原各地,在中原地区形成聚落并长期居住,中原汉文化是一个渗透力及辐射力很强的文化体系,入华粟特人很大程度上受到汉文化影响,但粟特乐舞并未因汉文化的影响断裂,而是顽强地存活下来,并且有丰富的乐舞类型。笔者根据文物资料、墓志信息及图片信息,首先锁定中原地区的粟特聚落,然后将中原粟特聚落中乐舞类型进行统一分类,主要依据山西虞弘墓、安伽墓、史君墓、安阳石屏等这些粟特聚落出土的墓葬及考古文物上的图像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影响 入华粟特人 考古文物 中原汉文化 粟特 文物资料 唐时期 渗透力
下载PDF
秦汉时期汉文化的南传及其对瓯骆文化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李乃贤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62-66,共5页
秦汉时期汉文化的南传及其对瓯骆文化的影响李乃贤关于先秦时期中原汉族文化的南传及其对壮族古代文化的影响问题,覃彩銮同志已有专文论述(详见《广西民族研究》1988年第4期)。本文拟通过考古学及文献资料,对秦汉时期中原文化... 秦汉时期汉文化的南传及其对瓯骆文化的影响李乃贤关于先秦时期中原汉族文化的南传及其对壮族古代文化的影响问题,覃彩銮同志已有专文论述(详见《广西民族研究》1988年第4期)。本文拟通过考古学及文献资料,对秦汉时期中原文化的南传及其对土著巨骆文化的影响等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期 文化 中原文化 岭南地区 先秦时期 中原汉文化 中原地区 青铜器 中央王朝 少数民族文化
下载PDF
汉光武帝对西域属国的政策 被引量:1
7
作者 张京华 《理论学刊》 1988年第5期47-48,共2页
自西汉以来,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即今新疆地方,称为西域。西汉初年,西域有三十六国,东汉时分割为五十五国。西域诸国种族各异,语言不一,互不统属,大部分国家城居在沙漠绿洲上,还有少部分国家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各国人口... 自西汉以来,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即今新疆地方,称为西域。西汉初年,西域有三十六国,东汉时分割为五十五国。西域诸国种族各异,语言不一,互不统属,大部分国家城居在沙漠绿洲上,还有少部分国家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各国人口,多的有几万人,少的只有几百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域 光武帝 十六国 游牧生活 匈奴 武帝时期 中原汉文化 葱岭 八国
下载PDF
远古的西域风情——从明永宣瓷器看西域文化对中原的影响
8
作者 周巧燕 魏威 《理财(经济)》 2019年第7期70-77,共8页
我们这里所说西域是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等地区,并非狭义所指。西域文化可谓包罗万象,但最为显著的五种文明,即中原汉文化、印度佛教文化、波斯—阿拉伯文化、希腊—罗马文化,还有人们相对当地一大特色。并且这种综合性民族文化又... 我们这里所说西域是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等地区,并非狭义所指。西域文化可谓包罗万象,但最为显著的五种文明,即中原汉文化、印度佛教文化、波斯—阿拉伯文化、希腊—罗马文化,还有人们相对当地一大特色。并且这种综合性民族文化又对我国中原地区后世影响颇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汉文化 西域文化 瓷器 风情 远古 阿拉伯文化 佛教文化 罗马文化
下载PDF
契丹文化与北疆文化研究浅谈
9
作者 孙久龙 迟安然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20-21,共2页
契丹文化并非单一族群文化,而是受到奚、渤海及中原汉文化多重影响后形成的一种文化共同体。契丹文化是以游牧文化为主体,融合其他族群文化而形成的。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契丹文化不仅具有不可替代性,而且为中华文明的最终形成作出了... 契丹文化并非单一族群文化,而是受到奚、渤海及中原汉文化多重影响后形成的一种文化共同体。契丹文化是以游牧文化为主体,融合其他族群文化而形成的。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契丹文化不仅具有不可替代性,而且为中华文明的最终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契丹族是发源于松漠地区的鲜卑宇文别种,其原本活动区域在今内蒙古东部草原和戈壁之间,因而契丹文化发源带有浓厚的游牧特色。如契丹人日常居室为可自由拆卸的帐篷,日常出行多骑马或骑骆驼,大多数契丹人在各自的畜牧地内过着游牧生活,日常以放牧牛、羊和马为主。他们平时放牧,战时作为部族一分子而出征。辽朝建立后,辽统治者基于这种生活习惯建立了群牧制和部族军制,使辽朝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可以说,契丹族这种日常游牧生活是辽朝在10—11世纪称雄东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丹文化 契丹族 辽朝 游牧生活 族群文化 中原汉文化 文化共同体 松漠
下载PDF
勐旺塔中相容并济的滇西南傣族文化
10
作者 俸家凤 《炎黄地理》 2023年第9期25-27,共3页
勐旺塔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是傣族在云南省内现存较早的缅式和密檐式砖塔形制单体佛塔,是中原汉文化和当地传统傣族文化的有机结合体,其本土文化特征中又带有浓厚的东南亚风情,是古代建筑技术交流与傣族人文艺术的重要载体,将文化... 勐旺塔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是傣族在云南省内现存较早的缅式和密檐式砖塔形制单体佛塔,是中原汉文化和当地传统傣族文化的有机结合体,其本土文化特征中又带有浓厚的东南亚风情,是古代建筑技术交流与傣族人文艺术的重要载体,将文化交融体现得淋漓尽致,具有滇西南傣族文化生产生活和风俗艺术的诸多特点。现通过对勐旺塔建筑形制样式的分析,以期滇西南傣族的历史文化能够受到更多关注,从而实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族文化 滇西南 中原汉文化 人文艺术 文化交融 建筑形制 有机结合体 技术交流
下载PDF
福建文化内涵的形成及其观念的变迁 被引量:4
11
作者 郑学檬 袁冰凌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CSSCI 1990年第5期70-75,共6页
福建文化传统主要源于三个方面:古闽越文化的遗存;汉唐以来中原汉文化的传入;宋、元、明、清阿拉伯、波斯与欧洲文化相继东渐入闽.在这种文化结构中,中原汉文化是其主体构成,然而,作为区域文化,福建文化却因其能够深深扎根于八闽大地,... 福建文化传统主要源于三个方面:古闽越文化的遗存;汉唐以来中原汉文化的传入;宋、元、明、清阿拉伯、波斯与欧洲文化相继东渐入闽.在这种文化结构中,中原汉文化是其主体构成,然而,作为区域文化,福建文化却因其能够深深扎根于八闽大地,善于吸收、融汇异质文化而独呈异彩.它在适应自然环境变迁与社会经济进步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身的内涵与鲜明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汉文化 福建文化 自然环境变迁 中原地区 商品经济 尚武精神 宋元之际 江南地区 海上贸易
下载PDF
并非永恒的空间──百越及其后裔地理分布动态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文光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51-56,共6页
并非永恒的空间──百越及其后裔地理分布动态研究王文光对百越民族群体及其后裔的地理分布,古今学者皆有所论。《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这一观点给中外百越民族史研究... 并非永恒的空间──百越及其后裔地理分布动态研究王文光对百越民族群体及其后裔的地理分布,古今学者皆有所论。《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这一观点给中外百越民族史研究者以极大的影响,故后人多沿此说。林惠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群体 地理分布 分布区 百越民族 有肩石斧 群体分布 伊洛瓦底江 河姆渡文化 中原汉文化 华夏族
下载PDF
闽台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种地域形态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碧英 《福州党校学报》 2003年第4期45-48,共4页
闽台文化根源于中原汉文化,它传承了中原汉文化的基本精神,同时在文化的不断交融、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很鲜明地域特征。因此,闽台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种地域形态。
关键词 闽台文化 中华文化 地域形态 中原汉文化 文化移植 大陆文化 每洋文化
下载PDF
简论冯跋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晶琪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3期50-53,共4页
十六国时期北燕太祖冯跋是一位颇具政绩的封建地主阶级统治者,他建立北燕后,励精图治.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重视文治.发展教育,提倡俭朴,主张节葬;竭力搞好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不仅使北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而且为民族融... 十六国时期北燕太祖冯跋是一位颇具政绩的封建地主阶级统治者,他建立北燕后,励精图治.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重视文治.发展教育,提倡俭朴,主张节葬;竭力搞好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不仅使北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而且为民族融合和开发东北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燕 农业生产 东北地区 十六国春秋 统治秩序 《晋书》 十六国时期 少数民族 中原汉文化 内部矛盾
下载PDF
党项人方位概念的文化内涵 被引量:4
15
作者 聂鸿音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3期83-87,共5页
作者在总结党项人关于“东”“西”“南”“北”的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党项人的方位概念实际上是由四个不同的成分组成的,即中华民族文化共有的成分、党项文化特有的成分、汉文化的成分和阿尔泰文化的成分。并进一步透析了党项文化与汉... 作者在总结党项人关于“东”“西”“南”“北”的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党项人的方位概念实际上是由四个不同的成分组成的,即中华民族文化共有的成分、党项文化特有的成分、汉文化的成分和阿尔泰文化的成分。并进一步透析了党项文化与汉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项人 方位概念 文化内涵 “南”“北” 阿尔泰 党项文化 西夏字 《圣立义海》 河西地区 中原汉文化
下载PDF
白族语文研究工作杂述 被引量:3
16
作者 赵衍荪 《大理大学学报》 CAS 1983年第1期49-58,共10页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我国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分布在我国总面积50%到60%的土地上。除个别外,他们都有本民族语言,有的还有本民族的文字。很古以来,我国务兄弟民族都一直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创造祖国的历...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我国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分布在我国总面积50%到60%的土地上。除个别外,他们都有本民族语言,有的还有本民族的文字。很古以来,我国务兄弟民族都一直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创造祖国的历史,把我国的社会不断地推向前进。 我们云南有二十三个少数民族,其中白族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的兄弟民族。白语是白族内部通用的语言。历史上白族因深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并与西来的印度文化接触,所以还用汉文和梵文写作,在民间流传下大量的汉文古文物和相当多的梵文古文物。此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川 兄弟民族 白语 中原汉文化 杂述 基础方言 混合语 金华镇 西来 紧元音
下载PDF
广州南越王墓印文释 被引量:2
17
作者 余天炽 《学术论坛》 1985年第9期39-42,64,共5页
广州象岗山南越文王墓出土印文文字材料十分丰富,据《西汉南越王墓发掘初步报告》(见《考古》1984年第3期。下引印文,均据此文,不再注)首次披露的材料来看,其中有十一枚印玺印文,两枚封泥印文及一个戳印印文。这些印文文字材料,不仅是... 广州象岗山南越文王墓出土印文文字材料十分丰富,据《西汉南越王墓发掘初步报告》(见《考古》1984年第3期。下引印文,均据此文,不再注)首次披露的材料来看,其中有十一枚印玺印文,两枚封泥印文及一个戳印印文。这些印文文字材料,不仅是研究南越国历史重要的地下文字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越国 印文 越王 武帝 中原汉文化 文帝 文字 文王 印玺
下载PDF
试论西夏与周边民族的文化交流 被引量:3
18
作者 杜建录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1995年第4期56-61,79,共7页
西夏是以党项羌为主体而建立的多民族政权,在它立国近二百年中,一直与周边民族保持着密切的文化交流,为宋辽金夏时期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试就此作一宏观论述。 一、与中原来的文化交流 西夏对中原宋朝汉... 西夏是以党项羌为主体而建立的多民族政权,在它立国近二百年中,一直与周边民族保持着密切的文化交流,为宋辽金夏时期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试就此作一宏观论述。 一、与中原来的文化交流 西夏对中原宋朝汉文化的吸收与交流大致有如下几方面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交流 周边民族 吐蕃佛教 西夏文物 《西夏书事》 中原汉文化 党项羌人 天盛年改旧定新律令 儒家思想 《辽史》
下载PDF
试论《福乐智慧》的中国文化背景——兼论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人道理想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凤武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4期75-83,101,共10页
关于《福乐智慧》的文化历史背景问题,学术界的认识向来存在着分歧。历来的研究者大都注重于从西方历史文化思想背景和艺术流派的影响方面探源溯流,偏重于只强调阿拉伯一波斯文化和宗教的影响,回避甚至否认其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的主导一... 关于《福乐智慧》的文化历史背景问题,学术界的认识向来存在着分歧。历来的研究者大都注重于从西方历史文化思想背景和艺术流派的影响方面探源溯流,偏重于只强调阿拉伯一波斯文化和宗教的影响,回避甚至否认其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的主导一面。有的研究者甚至断然认为,《福乐智慧》是古希腊罗马文化思想的产儿。本文着重论述了中国历史文化同我国西部回鹘文化、中亚各民族文化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以及长诗所蕴含的深刻而丰富的人道主义思想内涵同中原儒家思想文化传统的内在渊源这样两个侧面,从而得出《福乐智慧》这部哲理一谏谕长诗主要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上孕育并产生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 中国历史文化 中原汉文化 中西文化交流 历史背景 波斯文化 喀什噶尔 儒家思想 福乐智慧 喀喇汗王朝
下载PDF
潮汕文化的特点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被引量:5
20
作者 谢荣 《韩山师专学报》 1991年第1期29-36,共8页
潮汕文化是在古闽越文化基础上,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俚僚畲蛋等族文化而形成的。这是湖汕文化的本质特点。本文就根据这一主要论点,粗略地概括了潮汕文化在结构、形式、发展及影响方面的一般特点,说明其作用及其应具有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 潮汕文化 文化区 中原汉文化 闽越 俚僚 主体文化 基础文化 凤凰装 天后娘娘 周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