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朱熹从“中和旧说”到“中和新说”的思想演变 被引量:2
1
作者 孙利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2年第4期37-39,共3页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 ,已发未发问题又被称为“中和”问题 ,朱熹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曾经历过从“中和旧说”到“中和新说”的重要变化。在旧说中 ,朱熹主“心为已发 ,性为未发” ,在新说中 ,朱熹主“心贯乎已发未发”。相应地 ,在修养方法上 ...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 ,已发未发问题又被称为“中和”问题 ,朱熹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曾经历过从“中和旧说”到“中和新说”的重要变化。在旧说中 ,朱熹主“心为已发 ,性为未发” ,在新说中 ,朱熹主“心贯乎已发未发”。相应地 ,在修养方法上 ,朱熹也一改旧说的“先察识后涵养”而为新说的“涵养于未发 ,察识于已发”。正是在从“中和旧说”到“中和新说”这一思想演变过程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中和旧说' '中和新说' '未发' '已发' 思想学变 程学
下载PDF
“中和新说”后朱子工夫思想的发展
2
作者 陈林 《管子学刊》 2020年第2期95-100,共6页
用"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来概括朱子的工夫思想并不十分精准。"中和新说"后,朱子通过引入小学工夫和知行工夫两个理论,厘清了工夫次第问题,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工夫思想。最终,朱子构建起了一套"知之在先,... 用"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来概括朱子的工夫思想并不十分精准。"中和新说"后,朱子通过引入小学工夫和知行工夫两个理论,厘清了工夫次第问题,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工夫思想。最终,朱子构建起了一套"知之在先,行之在后;主敬涵养与格物穷理交融共进,敬贯通主敬涵养与格物穷理"的工夫思想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工夫思想 中和新说
下载PDF
朱熹“中和新说”与关学关系探微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学智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9-34,123,共6页
朱熹心分体用的"中和新说"直接受到程颐的启发。而程颐先是力主性为未发、心为已发,后在与关学学者吕大临论"中"的讨论中,了悟到心也有未发、已发的不同;前者为心体,后者为心用。朱熹受此影响,遂有"己丑之悟&q... 朱熹心分体用的"中和新说"直接受到程颐的启发。而程颐先是力主性为未发、心为已发,后在与关学学者吕大临论"中"的讨论中,了悟到心也有未发、已发的不同;前者为心体,后者为心用。朱熹受此影响,遂有"己丑之悟",实现了从"中和旧说"向"中和新说"的转变。朱熹后在解释张载"心统性情"说时,以"中和新说"对此做了进一步的发挥,使这一观点更为鲜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吕大临 中和新说 未发 己发
原文传递
从“中和旧说”到“中和新说”谈朱子心学的形成——以《近思录》为例
4
作者 朱高正 《朱子学刊》 2017年第1期1-11,共11页
朱熹从'中和旧说'到'中和新说'的转变深受李侗、张栻学术思想的影响,尤其朱张会讲是朱子心学形成的重要一环。无论是王阳明还是牟宗三对朱子'中和旧说''中和新说'所蕴含的心学思想都有误读。朱子'... 朱熹从'中和旧说'到'中和新说'的转变深受李侗、张栻学术思想的影响,尤其朱张会讲是朱子心学形成的重要一环。无论是王阳明还是牟宗三对朱子'中和旧说''中和新说'所蕴含的心学思想都有误读。朱子'中和新说'的确定,标志着朱子心学的完成,而心学的完成,也代表朱子学的基本框架已经完成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朱张会讲 中和旧说 中和新说 《近思录》 心学
原文传递
中和新旧说剖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金春峰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62-69,共8页
中和新旧说剖析金春峰(人民出版社)乾道五年己丑,朱熹对“旧说”觉其非是,作《已发未发说》、《与湖南诸公论中和第一书》,提出了“新说”,学术界称“己丑之悟”、“中和新说”。“中和新旧说”是朱熹建立自己思想体系的起点,分... 中和新旧说剖析金春峰(人民出版社)乾道五年己丑,朱熹对“旧说”觉其非是,作《已发未发说》、《与湖南诸公论中和第一书》,提出了“新说”,学术界称“己丑之悟”、“中和新说”。“中和新旧说”是朱熹建立自己思想体系的起点,分析它的实质及两说区别之所在,对于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本心 朱熹 道德本体 中和旧说 舜典象刑说 天地之心 中和新说 道德理性 王阳明 大清明
下载PDF
论朱熹“中和”学说的理论意义与现代价值 被引量:2
6
作者 严正 《中国哲学史》 1997年第1期44-50,共7页
关键词 理论意义 中和新说 道德实践 未发之中 中和 格物穷理 天地之性 中和旧说 气质之性 道德本体
下载PDF
朱熹新旧“中和”说浅析
7
作者 方莉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2年第11期44-47,共4页
对"中和"思想的探究是朱熹真正建立其哲学体系的开始。朱熹的"中和"思想历经了"中和旧说"与"中和新说"两个阶段。旧说以"性为未发,心为已发"论之,新说则从心统贯"未发已发"... 对"中和"思想的探究是朱熹真正建立其哲学体系的开始。朱熹的"中和"思想历经了"中和旧说"与"中和新说"两个阶段。旧说以"性为未发,心为已发"论之,新说则从心统贯"未发已发"角度来论之。虽几经曲折,但逐渐确立了以"心统性情"来融摄"中和"思想的哲学体系。然朱熹虽以孟子的心性、道德思想作为其理论依托,但最终成就的则是与孟子不同的一套为学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已发未发 中和旧说 中和新说 心统性情
下载PDF
朱熹思想研究的新视野——评林振礼《朱熹新探》 被引量:1
8
作者 徐仪明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158-160,共3页
《朱熹新探》是以理论探索、理论分析与实地考察、亲身感受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朱熹思想及其与多种文化关系的论著。本书视野开阔,多层次、多角度地审视朱熹其人其说,既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又包涵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在许多问题上,都能提... 《朱熹新探》是以理论探索、理论分析与实地考察、亲身感受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朱熹思想及其与多种文化关系的论著。本书视野开阔,多层次、多角度地审视朱熹其人其说,既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又包涵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在许多问题上,都能提出独到的学术见解,为朱熹研究开拓了新的局面,提供更加广阔的新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文化 民俗文化 中和新说 摩尼教 民间传说
下载PDF
从“心性论”到“理本论”——朱熹哲学思想轨迹探寻 被引量:1
9
作者 宁新昌 《佛山大学佛山师专学报》 1998年第4期31-40,共10页
朱熹的“理本论”发端于他的“心性论”。有关心性的“中和”问题是宋明新儒学关注的焦点。朱熹的哲学思想经由“中和旧说”、“中和新说”,最终确立为“理本论”。他的“理本论”
关键词 中和旧说 中和新说 心性论 理本论
下载PDF
朱熹理学世界中的性情论 被引量:3
10
作者 马育良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30-37,共8页
朱熹注《中庸》时,追求义理上的贯通,发明“中和新说”,明确指出“中和”乃兼言性情,“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朱子在贯释孟子“四端”、“四德”说时,也依循... 朱熹注《中庸》时,追求义理上的贯通,发明“中和新说”,明确指出“中和”乃兼言性情,“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朱子在贯释孟子“四端”、“四德”说时,也依循伊川的思路,作出了性情论的理解。朱熹的性情论说解,是针对佛禅的“反情”、“恶情”说,李翱等人的“灭情”说而提出的重情的主张;而其“心统性情”论中的“心”,则为一种“有限心”,须“持敬”、“格物致知”,才可达于“理”,这也同佛禅之“心”及受佛禅影响之“心即理”说划清了界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中和新说 “四端皆情” “心统性情” 性情论
下载PDF
“主敬立本”与“穷理进知”--“中和说”对朱子为学工夫的影响
11
作者 王涛 《人文天下》 2024年第5期65-73,共9页
中和旧说的“心为已发”和格物思想都处在偏“动”的一面,导致格物没有“大本”的确立,造成没有方向的穷理,已发的心灵活动难以去把捉变化的“一息之念”。朱子带着旧说的疑问,走向了程颐“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的为学路径。随着... 中和旧说的“心为已发”和格物思想都处在偏“动”的一面,导致格物没有“大本”的确立,造成没有方向的穷理,已发的心灵活动难以去把捉变化的“一息之念”。朱子带着旧说的疑问,走向了程颐“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的为学路径。随着中和新说的提出,朱子的心性思想由原来的“心为已发”变为“心贯通于已发未发”,工夫也就变为未发的存养和已发的省察,“主敬”的工夫也贯通于存养和省察之间。朱子在中和新说的影响下,走向了“主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致其知”的道路,这也影响到其格物思想的发展,在大本已立的基础上去格物,人之主体性的知识将不断扩充,心之全体大用亦会渐渐明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中和旧说 格物 主敬 中和新说
下载PDF
从“已发未发”论朱熹儒学思想的回归和禅学完结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永宝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82-89,共8页
朱熹与禅宗有着难以割舍的渊源,导致学者对朱子理学研究不可回避禅宗对朱子理学的影响。一般认为,禅宗对朱熹的影响只局限于"朱松逝后"和"面见延平"这一段期间。这种判定虽具有一定道理,但判定结果过于狭隘。实际上... 朱熹与禅宗有着难以割舍的渊源,导致学者对朱子理学研究不可回避禅宗对朱子理学的影响。一般认为,禅宗对朱熹的影响只局限于"朱松逝后"和"面见延平"这一段期间。这种判定虽具有一定道理,但判定结果过于狭隘。实际上,从"面见延平"到"乙丑之悟"这一时期内,朱熹受禅宗的影响依旧存在,多呈现出杂糅佛老的状态。这一状态是朱熹回归儒学的必要历程。这就意味着这种混沌状态的结束,是朱熹建构新儒学体系成熟的前提条件。因此,厘清这段时期内朱熹与禅宗的关系,有助于更为透彻地理解"求道湖湘""中和之说""已发未发""心统性情"等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已发未发 佛老 中和新说
下载PDF
“中和旧说”与朱子早期思想的关系及其理论困境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健芸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6-53,共8页
朱子的“中和旧说”是对其早期思想的延续和深化。在“中和旧说”中,朱子以生生不息的变化和心灵的不息活动为已发,以使得这一活动得以不息的本原为未发。为了通过已发把握未发,朱子将工夫指向了把握不息之流的一念、瞬间,但这一工夫方... 朱子的“中和旧说”是对其早期思想的延续和深化。在“中和旧说”中,朱子以生生不息的变化和心灵的不息活动为已发,以使得这一活动得以不息的本原为未发。为了通过已发把握未发,朱子将工夫指向了把握不息之流的一念、瞬间,但这一工夫方向却带来了支离、急迫的难题。为了克服这一困难,朱子调整了对生生变化的理解,在生生变化中确立了本原的相对稳定的完足的呈现形态,这一调整体现在心性关系上就是心灵在未发时节呈现自身具足的天命之性。这一转向既是朱子对延平静中体验未发之教的安顿,更是他本人致思生生变化的思想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旧说 中和新说 未发已发 朱子 延平
原文传递
朱子“复见天地之心”阐释中的未发已发问题——兼论“静中存养”工夫的优先地位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健芸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1-50,共10页
在朱子将“复见天地之心”与未发已发概念关联起来的阐释中,存在着由已发之用的生气流行显示未发之体的天地生物之心的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朱子又区分了两种对“复见天地之心”的解释,即由纯粹蕴蓄而尚未显露的生气显示天地之心和由显... 在朱子将“复见天地之心”与未发已发概念关联起来的阐释中,存在着由已发之用的生气流行显示未发之体的天地生物之心的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朱子又区分了两种对“复见天地之心”的解释,即由纯粹蕴蓄而尚未显露的生气显示天地之心和由显露几微的生气端倪显示天地之心。相较而言,朱子更加看重前者。与此相关,在心体流行的层面,“复见天地之心”则可以相应解释为由心灵活动在未发阶段的静中知觉不昧显示出天地之心,在此状态下的心灵活动完全保持自身的纯粹醒觉。无论是心体层面的静中纯粹醒觉,还是生气层面的纯粹蕴蓄的生气,都因其纯粹性而能够最直接地显示出自身不会孤立显示的天地之心。这既是朱子在生生流行统体之内确立“以静为本”的思路,又是他确立“静中存养”工夫的优先地位的思路。而后者也是朱子在中和新说中对延平教诲的重新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地之心 未发已发 中和新说 静中存养
原文传递
简析朱子“敬”论——兼及朱子对程门后学工夫论的承继与反思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正泰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76-181,共6页
"敬"是朱子重要的涵养工夫,在不同语境下含义有所差别,比如,"畏"、"主一"、"收敛身心"、"常惺惺法"、"整齐严肃"等,但在不同的阐释中可以看到朱子主敬工夫具有一元一义的... "敬"是朱子重要的涵养工夫,在不同语境下含义有所差别,比如,"畏"、"主一"、"收敛身心"、"常惺惺法"、"整齐严肃"等,但在不同的阐释中可以看到朱子主敬工夫具有一元一义的简易性。朱子"敬"论是对和靖、上蔡、道南、湖湘等程门后学工夫论的吸收与批评,但又并不是要简单地回归程门"敬"论,而是为了解决"体认大本"与"察识端倪"两个工夫系统间的矛盾。朱子依托心统性情、心兼已发未发的心性论使"敬"成为了贯穿未发已发的工夫,以此统一并突破了程门后学工夫论在理论与实践中的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敛身心 体认未发 察识已发 中和新说
原文传递
知识的位置在哪里?——对朱子格物论的考察
16
作者 王旭强 《朱子学研究》 2022年第1期117-127,共11页
朱子工夫论的核心可以概括为“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在中和新说之后,朱子在工夫上逐渐落实于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朱子工夫论的基石。在关于格物致知的已有研究当中,常见的主张有冯友兰的修养说:“朱子所说格物,实为修养方法,其... 朱子工夫论的核心可以概括为“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在中和新说之后,朱子在工夫上逐渐落实于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朱子工夫论的基石。在关于格物致知的已有研究当中,常见的主张有冯友兰的修养说:“朱子所说格物,实为修养方法,其目的在于明吾心之全体大用。即陆王一派之道学家批评朱子所说,亦视之为修养方法而批评之。若以此为朱子之科学精神,以为此乃专为求知识者,则诬朱子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中和新说 冯友兰 工夫论 格物致知 格物论 修养方法 道学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