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2年至1851年由美国传教士发行的英文《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发表了数以百计的中国研究作品,涵盖了中国历史文化及社会现状的各个方面,在西方学术界重新建构关于中国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的研究对...1832年至1851年由美国传教士发行的英文《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发表了数以百计的中国研究作品,涵盖了中国历史文化及社会现状的各个方面,在西方学术界重新建构关于中国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丛报》发表的关于中国社会信仰与风习的作品,希望通过这些作品考察19世纪中期来华西方人士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认识。通过这些作品,作者们向其西方读者展示了这个古老的、封闭的东方大国人民的性格,塑造了一个以偶像崇拜和迷信为主要精神特征的民族的形象。这无疑是一种消极的形象,反映了当时西方各界对中国人的基本看法。联系到自18世纪后期开始的西方对中国认识与评价的根本性转折,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丛报》的研究、观察和评论是这一长期趋势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西方学术文化界正在建构中的关于中国的知识网络在中国本土的一个节点。展开更多
文摘1832年至1851年由美国传教士发行的英文《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发表了数以百计的中国研究作品,涵盖了中国历史文化及社会现状的各个方面,在西方学术界重新建构关于中国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丛报》发表的关于中国社会信仰与风习的作品,希望通过这些作品考察19世纪中期来华西方人士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认识。通过这些作品,作者们向其西方读者展示了这个古老的、封闭的东方大国人民的性格,塑造了一个以偶像崇拜和迷信为主要精神特征的民族的形象。这无疑是一种消极的形象,反映了当时西方各界对中国人的基本看法。联系到自18世纪后期开始的西方对中国认识与评价的根本性转折,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丛报》的研究、观察和评论是这一长期趋势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西方学术文化界正在建构中的关于中国的知识网络在中国本土的一个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