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清西人对中国农业的关注--以《中国丛报》为中心
1
作者 朱铭婷 《古今农业》 2024年第1期61-68,共8页
中国在晚清时期受到外国人的广泛关注。《中国丛报》上刊登了许多有关中国农业发展状况的报道,其中对晚清中国各地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报道相对详细,关于具体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和加工过程报道也比较清晰,报刊编者深入发掘了中国当时有较高... 中国在晚清时期受到外国人的广泛关注。《中国丛报》上刊登了许多有关中国农业发展状况的报道,其中对晚清中国各地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报道相对详细,关于具体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和加工过程报道也比较清晰,报刊编者深入发掘了中国当时有较高经济效益的农作物,并在《中国丛报》中专题刊登。《中国丛报》上的农业报道,体现了19世纪中期西方人士对晚清中国农业的关注重点在于农业生产概况和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农作物,形成这种关注侧重点的原因既与其办报宗旨有关,也与报刊编辑者的身份、获取中国社会情况的难易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中国丛报 农作物
下载PDF
《中国丛报》汉语学习篇目整理与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施正宇 邹王番 +1 位作者 房磊 陈韬瑞 《国际汉学》 2023年第2期116-123,158,159,共10页
《中国丛报》是清代来华西方人创办的英文期刊,其中刊载了86篇涉及汉语学习的文章,内容包括语言学习政策、语体和语用、语言要素学习、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汉语学习用书、中文教育机构与汉语教师、汉语学习人物等诸多方面,是研究晚清... 《中国丛报》是清代来华西方人创办的英文期刊,其中刊载了86篇涉及汉语学习的文章,内容包括语言学习政策、语体和语用、语言要素学习、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汉语学习用书、中文教育机构与汉语教师、汉语学习人物等诸多方面,是研究晚清来华西方人汉语学习的重要历史文献。为此,笔者尝试对《中国丛报》中的汉语学习文章及其撰稿人进行梳理,以期全面考察《中国丛报》汉语学习文章的基本特点,正确认识他们的历史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丛报 汉语学习 篇目分析 作者群
下载PDF
物质史视域下19世纪前中期海外汉学期刊的中国知识传播——以《中国丛报》为中心 被引量:1
3
作者 庄新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4-132,共9页
19世纪以来,海外汉学期刊成为研究、传播中国知识的重要媒介,推进了中国知识的国际传播。《中国丛报》等在华英文期刊聚合起19世纪前中期来华的西人精英,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方方面面,并在系统性物质实践中产生出19世纪英语世界关于中国... 19世纪以来,海外汉学期刊成为研究、传播中国知识的重要媒介,推进了中国知识的国际传播。《中国丛报》等在华英文期刊聚合起19世纪前中期来华的西人精英,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方方面面,并在系统性物质实践中产生出19世纪英语世界关于中国知识的新权威。媒介版式、印刷技术、传播网络等多重因素共同塑造了19世纪前中期海外汉学期刊生产及传播中国知识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汉学期刊 中国丛报 中国知识 物质史 知识生产与传播
下载PDF
《中国丛报》与中国历史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吴义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9-91,共13页
《中国丛报》是由美国传教士创办、1832-1851年发行于广州等地的综合性英文月刊。这份刊物不仅报道时政新闻,而且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的学术论文,在西方学术界重构关于中国的知识体系过程中具有显著地位。它所发表的关于中国历史的文章,... 《中国丛报》是由美国传教士创办、1832-1851年发行于广州等地的综合性英文月刊。这份刊物不仅报道时政新闻,而且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的学术论文,在西方学术界重构关于中国的知识体系过程中具有显著地位。它所发表的关于中国历史的文章,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这些文章对中国传统史学著作和19世纪中期以前天主教传教士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念提出质疑,发表了众多评论中国史学著作和西方学术界的中国历史研究著作的文章,主张重写中国史,就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关键性问题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观点。该刊还将一些中国历史文化典籍作了翻译或评介。这些,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丛报 中国研究 中国历史研究 传教士 中西文化交流
下载PDF
《中国丛报》与中国语言文字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吴义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37-144,共8页
《中国丛报》是鸦片战争前后在广州口岸发行的一份英文月刊,由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卫三畏等印刷发行。《中国丛报》发表的关于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问题的文章,是当时西方正在兴起的中国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刊作者发表了一些关于中... 《中国丛报》是鸦片战争前后在广州口岸发行的一份英文月刊,由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卫三畏等印刷发行。《中国丛报》发表的关于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问题的文章,是当时西方正在兴起的中国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刊作者发表了一些关于中国语言文字的研究性论文,值得加以注意。一些文章从西方的语言学观点和方法出发,就中国语言与西方相异之处进行了探讨。还有一些文章对中国文字的构成规律和某些特点词汇的具体用法,结合当时传教士关心的译名问题进行了讨论。该刊关于中文语法的研究,可以作为当时传教士出版的专门著作之补充。其作者就汉字注音方案的讨论和关于汉字拼音化的构想,则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值得注意的发展,并为后世的相关工作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丛报 中国语言 中国文字 汉字注音 汉字拼音化
下载PDF
论《中国丛报》对中国典籍的译介 被引量:5
6
作者 李海军 蒋凤美 《山东外语教学》 2016年第6期101-107,共7页
《中国丛报》(1832-1851)是19世纪中期西方人在中国创办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刊物,为当时西方人全面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平台。20年间,《中国丛报》向英语世界译介了近70种中国典籍,内容涵盖语言文学、历史、科学、宗教、地理、政治... 《中国丛报》(1832-1851)是19世纪中期西方人在中国创办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刊物,为当时西方人全面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平台。20年间,《中国丛报》向英语世界译介了近70种中国典籍,内容涵盖语言文学、历史、科学、宗教、地理、政治诸多方面,为当时中西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不过,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中国丛报》上中国典籍译介文章中的误读现象比较严重。《中国丛报》作为19世纪中国文化西传的"桥头堡",无论是其成功之处,还是其不足之处,都可以为当今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丛报 中国典籍 译介 误读
下载PDF
《中国丛报》关于中国社会信仰与风习的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吴义雄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01-113,共13页
1832年至1851年由美国传教士发行的英文《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发表了数以百计的中国研究作品,涵盖了中国历史文化及社会现状的各个方面,在西方学术界重新建构关于中国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的研究对... 1832年至1851年由美国传教士发行的英文《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发表了数以百计的中国研究作品,涵盖了中国历史文化及社会现状的各个方面,在西方学术界重新建构关于中国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丛报》发表的关于中国社会信仰与风习的作品,希望通过这些作品考察19世纪中期来华西方人士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认识。通过这些作品,作者们向其西方读者展示了这个古老的、封闭的东方大国人民的性格,塑造了一个以偶像崇拜和迷信为主要精神特征的民族的形象。这无疑是一种消极的形象,反映了当时西方各界对中国人的基本看法。联系到自18世纪后期开始的西方对中国认识与评价的根本性转折,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丛报》的研究、观察和评论是这一长期趋势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西方学术文化界正在建构中的关于中国的知识网络在中国本土的一个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丛报 民间信仰 社会风习 妇女问题
下载PDF
《中国丛报》对中国蒙学典籍的译介 被引量:4
8
作者 宁博 李海军 《武陵学刊》 2016年第6期109-111,135,共4页
《中国丛报》(1832—1851)是清末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发行的最重要的英文期刊之一。它向英语读者系统译介了包括《三字经》《百家姓考略》《千字文》《孝经》《小学》等在内的中国蒙学经典,为它们在英语世界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但由... 《中国丛报》(1832—1851)是清末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发行的最重要的英文期刊之一。它向英语读者系统译介了包括《三字经》《百家姓考略》《千字文》《孝经》《小学》等在内的中国蒙学经典,为它们在英语世界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译者中国语言文化水平有限,以及受其意识形态的影响,译介中存在一些偏颇不当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丛报 中国蒙学典籍 译介
下载PDF
《中国丛报》的孔子观及其向美国的传播 被引量:4
9
作者 张涛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4-143,168,共11页
作为美国传教士主办的在华英文刊物,《中国丛报》解读了被传教士视作巨大障碍的孔子及其思想,认为孔子讲究僵化礼仪,言辞晦涩,排斥上帝,其思想笼罩之下的中国了无生气,缺乏创新激情,与世界脱节。通过捐赠、订阅、图书馆收藏和报刊转载... 作为美国传教士主办的在华英文刊物,《中国丛报》解读了被传教士视作巨大障碍的孔子及其思想,认为孔子讲究僵化礼仪,言辞晦涩,排斥上帝,其思想笼罩之下的中国了无生气,缺乏创新激情,与世界脱节。通过捐赠、订阅、图书馆收藏和报刊转载等途径,《中国丛报》大量传入美国,其孔子观也随之进入美国的社会文化意识,成为早期美国了解孔子的重要渠道,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美国传教士在华宣教策略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丛报 孔子形象 传播媒介 在美影响
下载PDF
近代来华传教士对《三国演义》的译介——以《中国丛报》为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丽霞 刘同赛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7-10,共4页
作为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英文期刊之一,《中国丛报》刊载了大量译介中国古典文学的文章,其中便有对《三国演义》的译介。从原始资料的考察与细读入手,详细分析包括郭实腊、美魏茶等在内的来华传教士对《三国演义》有关内容的译介,能够进... 作为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英文期刊之一,《中国丛报》刊载了大量译介中国古典文学的文章,其中便有对《三国演义》的译介。从原始资料的考察与细读入手,详细分析包括郭实腊、美魏茶等在内的来华传教士对《三国演义》有关内容的译介,能够进一步探讨其译介特点及译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丛报 《三国演义》 译介内容 译介特点
下载PDF
从《中日丛报》与《中国丛报》之渊源看早期英美汉学与日本学的伴生现象 被引量:2
11
作者 尹文涓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3-45,共13页
《中日丛报》是英国19世纪早期汉学家、日本学家詹姆斯·萨默斯在伦敦创办的一份英文月刊。该刊不仅仅是西方第一种将中国和日本两国放在一起作为研究主体的学术期刊,也是此前知名英文汉学期刊《中国丛报》的“续刊”,在《丛报》停... 《中日丛报》是英国19世纪早期汉学家、日本学家詹姆斯·萨默斯在伦敦创办的一份英文月刊。该刊不仅仅是西方第一种将中国和日本两国放在一起作为研究主体的学术期刊,也是此前知名英文汉学期刊《中国丛报》的“续刊”,在《丛报》停刊十多年之后、下一份重要的西方汉学刊物《通报》(1890)创办之前的西方专业汉学“断绝”之际,起到了重要的续存作用;不仅如此,通过辨析该刊在创刊宗旨、内容体例等方面与《中国丛报》的渊源同异,还可发现19世纪下半叶美国汉学与英国汉学之同源发生关系,以及此际西方汉学界的兴趣从“中国学”延伸到“日本学”的清晰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丛报 中国丛报 詹姆斯·萨默斯 英美汉学 日本学
下载PDF
《中国丛报》中的清代诉讼及其引起的思考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秀清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CSSCI 2011年第1期125-141,共17页
《中国丛报》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成熟的英文期刊,刊载的有关清代诉讼的内容颇为庞杂,涉及程序、证据、庭审、审判官、监狱管理等方面,总体特征是负面的居多,肯定的鲜见。负面的内容并非完全杜撰,但《中国丛报》偏爱这些负... 《中国丛报》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成熟的英文期刊,刊载的有关清代诉讼的内容颇为庞杂,涉及程序、证据、庭审、审判官、监狱管理等方面,总体特征是负面的居多,肯定的鲜见。负面的内容并非完全杜撰,但《中国丛报》偏爱这些负面介绍的原因令人深思,而且这与同时代的《论美国的民主》对于美国司法的褒多贬少所形成的鲜明对照,则一定程度地说明,作为越界理解异域法律文化的"他者",若不能克服俯视者或仰视者的局限,都将无法使自己的描述和评判能够做到真实、客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丛报 清代诉讼 《论美国的民主》 美国司法
下载PDF
《中国丛报》与早期中美文化交流初探 被引量:3
13
作者 戴丽华 《老区建设》 2009年第14期42-43,共2页
《中国丛报》是当时美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第一份英文报纸,创办的时间较长,从某些侧面再现了当时的中美关系。文章就该刊对早期的中美文化交流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阐述,概括了对早期中美文化交流的一些看法。《中国丛报》是美国传教士... 《中国丛报》是当时美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第一份英文报纸,创办的时间较长,从某些侧面再现了当时的中美关系。文章就该刊对早期的中美文化交流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阐述,概括了对早期中美文化交流的一些看法。《中国丛报》是美国传教士进行对华输出基督教文化的重要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丛报 早期中美关系 文化交流 文化外交
下载PDF
晚清来华西方人与汉字拼音方案的发展及演变——以《中国丛报》为中心 被引量:1
14
作者 卞浩宇 《励耘语言学刊》 CSSCI 2016年第2期294-310,共17页
汉字发音历来是西方人汉语学习的难点之一.相对西方人而言,学习汉语语音最自然、便捷的方式莫过于借助他们原本熟悉的拉丁字母拼读汉字发音.为此,以马儒翰、卫三畏等人为代表的晚清来华西方人以《中国丛报》为交流平台,先后在该刊物上... 汉字发音历来是西方人汉语学习的难点之一.相对西方人而言,学习汉语语音最自然、便捷的方式莫过于借助他们原本熟悉的拉丁字母拼读汉字发音.为此,以马儒翰、卫三畏等人为代表的晚清来华西方人以《中国丛报》为交流平台,先后在该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及评论,不仅大胆提出汉字拼音化的设想,并就马儒翰公布的汉字拼音方案中的变音符号、元音和辅音的分类与编排、音调等具体问题展开较为深入地讨论.尽管最终并未就汉字拼音方案形成统一的标准模式,但这一讨论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来华西方人对汉语语音认识和研究的最高水平,亦为日后威妥玛、翟理斯制定“威-翟”拼音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来华西方人 汉字拼音 中国丛报
下载PDF
《中国丛报》与蒙学典籍《千字文》的对外译介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宁博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1年第2期69-73,共5页
19世纪中期,美国传教士裨治文通过《中国丛报》(1832-1851)向英语读者译介了中国蒙学典籍《千字文》。译文内容基本忠实于原文,但仍有文化误译和不公允的评论,代表了近代西方来华传教士对中国经典的西方化解读,体现了中国蒙学典籍英译... 19世纪中期,美国传教士裨治文通过《中国丛报》(1832-1851)向英语读者译介了中国蒙学典籍《千字文》。译文内容基本忠实于原文,但仍有文化误译和不公允的评论,代表了近代西方来华传教士对中国经典的西方化解读,体现了中国蒙学典籍英译肇始阶段的基本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和促进了中国蒙学典籍的早期对外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丛报 中国蒙学典籍 《千字文》 译介
下载PDF
19世纪上半叶在华外国人汉语拼音化活动与影响——基于《中国丛报》记述的考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海 王海潮 钟淇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97-102,共6页
19世纪上半叶,来华基督新教传教士迫于汉语学习对于传教活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了系列汉语拼音化的尝试并在所创办的报刊中推广各种罗马化注音的汉语拼音,撰写文章来阐述其汉语拼音化方法及其对汉语学习的意义。以在华传教士为代表... 19世纪上半叶,来华基督新教传教士迫于汉语学习对于传教活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了系列汉语拼音化的尝试并在所创办的报刊中推广各种罗马化注音的汉语拼音,撰写文章来阐述其汉语拼音化方法及其对汉语学习的意义。以在华传教士为代表的外国人展开的汉语拼音化活动为后世尤其是20世纪前后国人的汉语拼音化运动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汉语在国外的传播。通过分析《中国丛报》有关传教士对汉语拼音化的建议、书评和方案,有助于厘清当时汉语拼音化活动的史实及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世纪上半叶 在华外国人 汉语拼音化 中国丛报
下载PDF
德国传教士郭实腊对中国古典小说的译介与阐释--以《中国丛报》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红满 《外语与翻译》 2018年第4期14-19,共6页
19世纪初期德国传教士郭实腊通过《中国丛报》向西方读者先后译介了《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红楼梦》等多部中国古典小说,成为《中国丛报》译介中国古典小说数量最多的撰稿人。尽管存在诸多的错讹,郭实腊的早期译介和阐释却代表... 19世纪初期德国传教士郭实腊通过《中国丛报》向西方读者先后译介了《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红楼梦》等多部中国古典小说,成为《中国丛报》译介中国古典小说数量最多的撰稿人。尽管存在诸多的错讹,郭实腊的早期译介和阐释却代表近代西方来华传教士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独特兴趣和解读,反映中国古典小说英译肇始阶段的典型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和促进了19世纪中国古典小说的早期海外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实腊 中国丛报 中国古典小说 译介
下载PDF
《中国丛报》历史文化典籍译介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乃荣 《民族翻译》 2021年第1期30-36,共7页
本文以《中国丛报》历史文化类典籍的译介为考察对象,梳理了典籍的译介概况,指出其译介动机在于当作汉语学习教材和探悉中国历史与宗教,并尝试从翻译模式和翻译策略两方面总结其译介特征及影响,挖掘《中国丛报》在中国历史文化典籍译介... 本文以《中国丛报》历史文化类典籍的译介为考察对象,梳理了典籍的译介概况,指出其译介动机在于当作汉语学习教材和探悉中国历史与宗教,并尝试从翻译模式和翻译策略两方面总结其译介特征及影响,挖掘《中国丛报》在中国历史文化典籍译介方面的作用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丛报 典籍 译介特征 译介影响
下载PDF
早期汉学期刊儒学典籍的译介、传播和影响——以《中国丛报》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3
19
作者 孙乃荣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26-30,48,共6页
针对首份在华汉学期刊《中国丛报》对儒学典籍的译介,梳理并探讨了对典籍的译介概况,指出其译介动机主要是为了解并评判中国思想文化和批判中国古代基础教育。进而从译前导言、译后注释等方面分析该类典籍的译介特征以及建构负面中国形... 针对首份在华汉学期刊《中国丛报》对儒学典籍的译介,梳理并探讨了对典籍的译介概况,指出其译介动机主要是为了解并评判中国思想文化和批判中国古代基础教育。进而从译前导言、译后注释等方面分析该类典籍的译介特征以及建构负面中国形象的目的和典籍西译客观上构建了中西文化交流桥梁,展现出《中国丛报》在译介中国文化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丛报 译介特征 译介影响
下载PDF
从《中国丛报》看晚清传教士对中国典籍的译介 被引量:3
20
作者 赖文斌 《兰台世界(上旬)》 2015年第8期87-88,共2页
《中国丛报》是晚清由美国传教士在广州创办发行的第一份综合性英文月刊。办刊20年间,该刊不仅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历史文化与社会的文章,而且对中国的典籍进行了译介,很多是中国典籍的首次译介,为西方认识和了解中国起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中国丛报》传教士 典籍 译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