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东北—华北地区地壳厚度与泊松比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3
1
作者 高延光 李永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47-857,共11页
本文通过收集和综合分析已有的接收函数H-k研究结果,给出了中国东北—华北地区的地壳厚度与波速比/泊松比分布图.本研究表明该区地壳最薄的地方出现在松辽盆地和华北平原地区(28~35 km);大兴安岭、燕山—太行地区的地壳厚度介于36~4... 本文通过收集和综合分析已有的接收函数H-k研究结果,给出了中国东北—华北地区的地壳厚度与波速比/泊松比分布图.本研究表明该区地壳最薄的地方出现在松辽盆地和华北平原地区(28~35 km);大兴安岭、燕山—太行地区的地壳厚度介于36~45 km范围,其中燕山造山带地壳厚度由东向西逐渐增加;而最厚的地方则出现在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55 km).研究区平均波速比为1.76±0.05,较全球大陆平均值明显偏高,这可能与中、新生代以来该区显著的岩石圈减薄与破坏过程相关.其中地壳波速比最高的地方出现在山西地堑、长白山、大同—张家口等新生代火山区,意味着这些地区可能具有较高的地壳温度或存在广泛的壳内部分熔融.本文研究显示,大兴安岭造山带地区地壳厚度与波速比/泊松比成负消长关系,推测大兴安岭在形成过程中,地壳的增厚以长英质上地壳增厚为主.与大兴安岭地区不同,松辽盆地及周边地区地壳厚度与泊松比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表明松辽盆地可能具有复杂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厚度 波速比 中国东北—华北 岩石圈破坏 减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