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8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徘徊的幽灵——弗洛伊德主义对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尹鸿 《中国文学研究》 1991年第2期61-67,6,共8页
以精神分析学说为基础,弗洛伊德主义作为一种心理学理论和文化哲学思想,它以其对人类精神和人类行为所作出的独特解释和独特发现,不仅对心理学,而且对当代哲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宗教学、法律学、文艺... 以精神分析学说为基础,弗洛伊德主义作为一种心理学理论和文化哲学思想,它以其对人类精神和人类行为所作出的独特解释和独特发现,不仅对心理学,而且对当代哲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宗教学、法律学、文艺学等几乎所有一切人文学科以及当代各种体裁、样式、类型的文学艺术创作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尽管二十世纪中国与西方的对立和隔膜还非常深刻,但毕竟这是一个世界文化大交流、大冲撞、大融汇的时代,所以弗洛伊德主义不仅对西方而且也对中国文化产生过多方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洛伊德主义 中国二十世纪文学 弗洛伊德学说 精神分析学说 幽灵 浪漫文学 精神分析批评 作家作品 中国文学 心理学
下载PDF
论中国二十世纪文学悲剧意识的价值内涵
2
作者 王本朝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15-120,共6页
一 悲剧价值的确立与追求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儒道并重,儒家有诗教传统,重艺术的伦理价值,孔子曰:诗可以“兴”“观”、“群”“怨”;老庄的道家追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无为”之美,他们都强调美与真、善的合谐美。叙事文学的悲剧也... 一 悲剧价值的确立与追求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儒道并重,儒家有诗教传统,重艺术的伦理价值,孔子曰:诗可以“兴”“观”、“群”“怨”;老庄的道家追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无为”之美,他们都强调美与真、善的合谐美。叙事文学的悲剧也表现出“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大团圆”结局。古代有悲剧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的悲剧性 悲剧价值 悲剧意识 中国二十世纪文学 价值内涵 新时期文学 巴金 作家 沈从文 郁达夫
下载PDF
“重写文学史”浪潮的先声——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论”的创新与局限
3
作者 陆欣宇 黄德志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52-57,共6页
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新文学史的分期问题始终是学界探讨研究的重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论”的出现打破了以往按照政治与历史视角分割文学史的旧格局,它以文学现代化为内核,关注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整体性,极具启蒙主义的光... 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新文学史的分期问题始终是学界探讨研究的重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论”的出现打破了以往按照政治与历史视角分割文学史的旧格局,它以文学现代化为内核,关注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整体性,极具启蒙主义的光辉。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论”存在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题概括不恰当、对现代化的认知不准确等问题,应当以辩证的眼光进行看待与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文学 文学现代化
下载PDF
再论巴金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4
作者 李怡 《南方文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10,共6页
巴金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评价经历了阶段性的起伏,从民国时期《灭亡》的影响、《家》的声誉到新中国文学史上“鲁郭茅巴老曹”的大师定位,《随想录》既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又在文学多样化时代被疑作的技巧的缺乏,“讲真话”被判定为肤浅... 巴金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评价经历了阶段性的起伏,从民国时期《灭亡》的影响、《家》的声誉到新中国文学史上“鲁郭茅巴老曹”的大师定位,《随想录》既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又在文学多样化时代被疑作的技巧的缺乏,“讲真话”被判定为肤浅,以及坚持终生的“反封建”被批评为陈旧等,可谓是潮起潮落,与世浮沉。不过,不管巴金一度遭遇怎样的疑问,有一点却从来没有被人怀疑过,那就是他的存在和姿态始终都被誉为是中国文学的“良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想录》 现代中国文学 论巴金 《家》 “鲁郭茅巴老曹”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灭亡》 讲真话
原文传递
关于编写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6
5
作者 陈思和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1996年第1期51-57,共7页
关于编写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的几个问题陈思和一、编写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的一个原则大约从1985年写作《中国新文学整体观》开始,我就怀着一个写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的梦想,并且断断续续地作着准备,也曾经动笔整理过几个章节,凡... 关于编写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的几个问题陈思和一、编写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的一个原则大约从1985年写作《中国新文学整体观》开始,我就怀着一个写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的梦想,并且断断续续地作着准备,也曾经动笔整理过几个章节,凡学有所得,都化作一些评论性的文字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中国二十世纪文学 知识分子 抗日民主根据地 中国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五四”新文学 “重写文学史” 文学史著 当代文学
原文传递
“秩序”的叙事新解——以顾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乔国强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9-29,共11页
"秩序"(order)是构成文本世界维度和文化语义场所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并因其具有直立的结构性隐喻特点而蕴含了地质学般的深刻寓意。不过,"秩序"在不同的叙事文类中所承担的功能和蕴含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学者们... "秩序"(order)是构成文本世界维度和文化语义场所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并因其具有直立的结构性隐喻特点而蕴含了地质学般的深刻寓意。不过,"秩序"在不同的叙事文类中所承担的功能和蕴含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学者们对叙事文本中"秩序"一词的理解和使用并不一致。本文以顾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为例,从叙事学的角度,分别阐释"秩序"和"秩序"项下的时空、连接、嵌入与忽略三个层面及其意义,并且认为这种对"秩序"的新认识能够帮助我们看到更多、更深刻的叙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秩序 时空 嵌入与忽略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意识形态悖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时间”维度与文学史书写 被引量:2
7
作者 胡希东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5-140,共6页
文学史是文学时空的再现,其变动主要源于文学观念的改变;1980年代中后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出台本意是对过去政治意识形态干预文学史书写的反拨,它带来了现代文学史书写的历史转型与巨大飞跃,这在文学史书写中具重要历史意... 文学史是文学时空的再现,其变动主要源于文学观念的改变;1980年代中后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出台本意是对过去政治意识形态干预文学史书写的反拨,它带来了现代文学史书写的历史转型与巨大飞跃,这在文学史书写中具重要历史意义;站在21世纪的今天,从时间的视角进一步反思"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会发觉它照样建筑于意识形态之上,这是一个带矛盾、悖论的文学观念,它所深具的文学史书写的历史积极意义与消极性相伴相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时间”维度 文学史书写
下载PDF
“改造民族灵魂”能够统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总主题吗?——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分期问题的再思考 被引量:1
8
作者 魏韶华 武菲菲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0年第1期38-43,共6页
黄子平等人提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这一新的文学史概念及其背后的文学史观念在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在当下新的语境中,对这一概念有重新检视的必要。作为统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总主题的"改造... 黄子平等人提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这一新的文学史概念及其背后的文学史观念在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在当下新的语境中,对这一概念有重新检视的必要。作为统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总主题的"改造民族灵魂"并不能敉平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之间的政治、社会、文化断层,而传统文学史分期至今仍有其自身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改造民族灵魂 文学史分期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的一种普遍性缺失 被引量:3
9
作者 左鹏军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1年第1期21-33,共13页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在引起重大反响、推动学术进展的同时,也逐渐表现出一些局限和缺陷。这表现在概念提出者的有关文章中,更突出地表现在运用这一概念进行文学史研究和写作的众多著述中。"二十世纪中国文学&q...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在引起重大反响、推动学术进展的同时,也逐渐表现出一些局限和缺陷。这表现在概念提出者的有关文章中,更突出地表现在运用这一概念进行文学史研究和写作的众多著述中。"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开端部分即最初20年经常处于被淡化、忽略甚至缺席的境地,这种显然背离文学史事实的情形已经演变成为一种严重影响该领域及相关领域进展的理论观念和研究实践上的普遍性缺失。这种不利于学术进展的情形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并尽快得到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理论与实践 最初20年 普遍性缺失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念研讨的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瑜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109-113,共5页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从提出之时起就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研究格局的推陈出新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不仅是打通近代、现代和当代的著史方法,更是一种新的著史理念,其将20...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从提出之时起就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研究格局的推陈出新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不仅是打通近代、现代和当代的著史方法,更是一种新的著史理念,其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看作一个整体的构想对今天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仍有较大的启示意义。但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念忽略了现代中国时期一些文学形态的存在价值,没能完整反映出现代中国时期文学的发展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研讨 史学价值
下载PDF
中国文学研究的学术轨迹──读乔默主编《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研究论著提要》
11
作者 王岳川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106-107,共2页
中国文学研究的学术轨迹──读乔默主编《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研究论著提要》王岳川在新旧世纪的转折点上,回首二十世纪近百年的学术史,可以看到,一代代学者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反思着中国文化的困境和出路。无论是激进主义还是保守主... 中国文学研究的学术轨迹──读乔默主编《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研究论著提要》王岳川在新旧世纪的转折点上,回首二十世纪近百年的学术史,可以看到,一代代学者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反思着中国文化的困境和出路。无论是激进主义还是保守主义,无论是意识话语的“西化”派,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二十世纪文学 中国文学研究 研究论著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史 历史语境 文艺美学 民间文学 研究方法
原文传递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判及其反思 被引量:1
12
作者 邱焕星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42-45,共4页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是现当代文学重大命题的一个理论浓缩,90年代“现代性”视角的引入使它受到了系统批判。但这种批判是社会转型的结果,二者在方法论上有一致性,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不应简单否定,而应该坚持历史批判的方法。
关键词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现代性 批判
下载PDF
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疗救精神
13
作者 首作帝 谢晨 《安康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83-89,共7页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在怀抱"为人生"的目标上,始终贯穿着一种沉郁悲凉与慷慨激昂相互渗透的复杂焦虑的疗救精神。文学承载痛苦现实的重任找不到理想的栖居之所,但是同时又不断执着求索救治与发展的可能性与深度感,从而衍生出焦...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在怀抱"为人生"的目标上,始终贯穿着一种沉郁悲凉与慷慨激昂相互渗透的复杂焦虑的疗救精神。文学承载痛苦现实的重任找不到理想的栖居之所,但是同时又不断执着求索救治与发展的可能性与深度感,从而衍生出焦灼的美学特征,成为整整一个世纪扣人心弦的绝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疗救精神 焦灼美学
下载PDF
评张俊才、李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潮》
14
作者 隋清娥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2期26-26,共1页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中,张俊才、李扬合作推出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潮>(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以下简称<主潮>)一书,堪称力作.该书的学术价值表现在诸多方面,但我更为看重的是充溢在全书中的"让历史与现...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中,张俊才、李扬合作推出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潮>(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以下简称<主潮>)一书,堪称力作.该书的学术价值表现在诸多方面,但我更为看重的是充溢在全书中的"让历史与现实对话"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潮》 学术价值 文学评论 当代文学
下载PDF
文学史研究的学科重构价值——以顾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为例
15
作者 韦济木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9-122,共4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从萌芽阶段开始,就有许多根本问题困扰学术界。德国汉学家顾彬所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译本2008年9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为进一步思考、研究、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参照系。他的这部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从萌芽阶段开始,就有许多根本问题困扰学术界。德国汉学家顾彬所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译本2008年9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为进一步思考、研究、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参照系。他的这部文学史还不能真正全面科学地展示中国现代文学的全貌,对一些重要的文学现象和作家的论述也缺乏应有的深度。但他对中国文学的深厚感情,他独特的文风和学术个性,对未来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弥足珍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国外汉学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下载PDF
主体论文学史观批判——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为例
16
作者 仲红卫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3-170,共8页
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为代表的主体论文学史观,是20世纪80年代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阐释范畴。主体论文学史观强调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整体性”,要求将“文学史从社会政治史的简单比附中独立出来”,主体论文学史观... 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为代表的主体论文学史观,是20世纪80年代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阐释范畴。主体论文学史观强调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整体性”,要求将“文学史从社会政治史的简单比附中独立出来”,主体论文学史观的这一诉求是针对革命文学史观而提出的,它是主体论文艺学在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内的具体化,也是新启蒙主义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进化论的历史观,以及隐含于这一范畴中的意识形态属性,导致主体论文学史观在90年代后走向衰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革命文学史观 主体论文学史观 主体论文艺学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形式批评的困境及其对策
17
作者 曹禧修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50-54,共5页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形式批评陷于了难以有效言说,因而也愈来愈尴尬的困境。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缘于我们自身消费性的阐释思路,这是一种被动消极的研究方法;二则与形式批评理论本身不无关系,其狭隘的研究思路使形式批评的思维空间过于逼...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形式批评陷于了难以有效言说,因而也愈来愈尴尬的困境。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缘于我们自身消费性的阐释思路,这是一种被动消极的研究方法;二则与形式批评理论本身不无关系,其狭隘的研究思路使形式批评的思维空间过于逼仄,致使其话语空间受到限制,无法得到应有的拓展。走出困境的对策也有相应的两点:一是需要我们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立场,执行一种生产性的、也是积极主动且富有主体精神的研究方法;二则需要我们坚持主体性的原则,继续清理形式批评本身的内在理路,并执行“从形式分析进入意义”的阐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形式批评 研究方法 主体精神
下载PDF
论文学史论文集的编纂——《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文精粹》个案评析
18
作者 凌郁之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249-253,共5页
在文学史研究中,论文选编不仅是信息载体,而且也体现了选编者的学术眼光和治学风格。王锺陵教授以独到的眼光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的论文进行了选编,阅读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文精粹》,可以引起我们对文学史论文集的编纂方式和特... 在文学史研究中,论文选编不仅是信息载体,而且也体现了选编者的学术眼光和治学风格。王锺陵教授以独到的眼光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的论文进行了选编,阅读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文精粹》,可以引起我们对文学史论文集的编纂方式和特色等方面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文学 选本 特色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文精粹》 论文
下载PDF
论台湾学者皮述民等撰写的《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史》
19
作者 张军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139-143,共5页
至今,大陆已经编撰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可说是种类繁多,相关述评也是随之繁盛,但由于大多编撰及相关研究对台港及海外的同类文学史著视而不见,欠缺平行比照的视野,这无疑使得我们的文学史编撰始终是自说自话。而台湾学者皮述... 至今,大陆已经编撰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可说是种类繁多,相关述评也是随之繁盛,但由于大多编撰及相关研究对台港及海外的同类文学史著视而不见,欠缺平行比照的视野,这无疑使得我们的文学史编撰始终是自说自话。而台湾学者皮述民等撰写的《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史》在文学史命名与整体流变的勾勒,台湾与大陆文学的并行书写,历史性与文学性的融汇等方面所进行的努力,或可作为我们的镜鉴[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文学史编撰 皮述民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闲适欲望话语及其精神特质
20
作者 刘小平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1-5,共5页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对闲适欲望的叙述随着社会思潮的变迁而起落,经历了三次高潮阶段:一十年代的鸳鸯蝴蝶派阶段、三十年代的论语派阶段和九十年代的闲适文学阶段。三个阶段共同描绘出闲适欲望话语的百年变迁轨迹,同时也表现出各自不同的...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对闲适欲望的叙述随着社会思潮的变迁而起落,经历了三次高潮阶段:一十年代的鸳鸯蝴蝶派阶段、三十年代的论语派阶段和九十年代的闲适文学阶段。三个阶段共同描绘出闲适欲望话语的百年变迁轨迹,同时也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精神特质:鸳鸯蝴蝶派表现为对市民阶层的思想趣味的迎合和认同;论语派表现为对幽默和性灵的热烈追求;九十年代闲适文学则表现为对自然简朴生活的肯定和向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闲适 欲望 叙述 精神特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