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传统公共生活伦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1
作者 王友良 《求索》 CSSCI 2012年第1期95-97,共3页
中国传统社会家国一体、忠孝相通和整体主义的特征,造成了公共生活伦理的"家庭化"、"专制化"、"工具化"。中国传统公共生活伦理的现代转化实质上是一个批判与继承的问题。要实现传统公共生活伦理的现代转... 中国传统社会家国一体、忠孝相通和整体主义的特征,造成了公共生活伦理的"家庭化"、"专制化"、"工具化"。中国传统公共生活伦理的现代转化实质上是一个批判与继承的问题。要实现传统公共生活伦理的现代转化,必须历史主义地对待、科学地扬弃、与现实生活对接。中国传统公共生活伦理思想是现代公共生活伦理建设的宝贵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公共生活伦理 现代转化 启示
原文传递
从伦理规则到生活法则——中国传统法律制度史的另类解读 被引量:8
2
作者 侯欣一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9,共7页
从长时段考察中国传统法律的发展和演变,特别是国家制定法的发展和演变,就可发现这样一个明显的规律:从伦理规则向生活规则的演变,这一点在有关民事方面的法律里面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一演变过程是漫长的,甚至是残酷的。它提醒我们,法律... 从长时段考察中国传统法律的发展和演变,特别是国家制定法的发展和演变,就可发现这样一个明显的规律:从伦理规则向生活规则的演变,这一点在有关民事方面的法律里面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一演变过程是漫长的,甚至是残酷的。它提醒我们,法律的作用不应过分夸大,立法时应注意听取民众的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规则 生活规则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下载PDF
基于情感主义德性伦理视域的高校道德教育探究--评《高校德育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探索》 被引量:1
3
作者 史湘芸 葛寒 《中国教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I0006-I0006,共1页
基于情感主义德性伦理视域的高校道德教育旨在培养具备情感智慧和良好德性品格的学生,使他们更具道德感知和决策能力,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应对伦理挑战和道德抉择。《高校德育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探索》一书是一本深入探讨高校德育教... 基于情感主义德性伦理视域的高校道德教育旨在培养具备情感智慧和良好德性品格的学生,使他们更具道德感知和决策能力,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应对伦理挑战和道德抉择。《高校德育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探索》一书是一本深入探讨高校德育教育的专著,以情感主义德性伦理为视域,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高校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观点。笔者通过学习此书,总结归纳出四个主要观点,并结合书中内容展开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德育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 情感主义 理论与实践 现实生活 情感智慧 伦理挑战 伦理视域
下载PDF
当代中国社会中公共生活伦理的建构
4
作者 万继蓉 《理论观察》 2017年第10期87-89,共3页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和发展,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迁。变迁后社会的良性运转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因素,其中公共生活伦理是主要的软约束。构建起支撑快速转型的中国社会的健全的公共生活伦理,关键在于促进伦理范式向现代伦理进行顺利的范式转化。
关键词 传统伦理 公共生活伦理 构建
下载PDF
随缘构境:中国医疗伦理生活的空间构型 被引量:4
5
作者 程国斌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5-60,共6页
中国传统医疗生活中,具有一种"随缘构境"的现象学处境或机制,医学道德紧密整合于社会伦理秩序之中,医病双方既因应于特定的医疗专业规范与社会文化规定灵活选择活动模式,又随着医疗进程的演变而不断修正自己的生命体验和道德... 中国传统医疗生活中,具有一种"随缘构境"的现象学处境或机制,医学道德紧密整合于社会伦理秩序之中,医病双方既因应于特定的医疗专业规范与社会文化规定灵活选择活动模式,又随着医疗进程的演变而不断修正自己的生命体验和道德观念。今天中国人的医疗生活仍然延续着这一传统特征,对其进行认真的梳理和研究,是重建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关键环节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社会 医疗生活 伦理空间构型
下载PDF
中国生活审美传统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薛富兴 《民族艺术研究》 2004年第3期4-13,共10页
以温暖人情经营和体验为基本内容的生活审美是当代社会大众审美的基本形式。中国有着悠久、深厚的生活审美传统 ,历来强调克己利人以求人伦之乐、社会之和。自然人性论、群体本位和有等级差别的爱是儒家传统伦理思想之最大局限。当代美... 以温暖人情经营和体验为基本内容的生活审美是当代社会大众审美的基本形式。中国有着悠久、深厚的生活审美传统 ,历来强调克己利人以求人伦之乐、社会之和。自然人性论、群体本位和有等级差别的爱是儒家传统伦理思想之最大局限。当代美学当与伦理学结盟 ,融合荀、墨、佛教和基督教之有益伦理思想资源、立足文化人性、个体本位和舍异求同原则 ,以人生哲学智慧激发个体间之相互同情、关爱和依恋 ,以善求美 ,化善为美 ,兼融美善 ,共同服务于当代社会大众之精神幸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审美 中国生活审美传统 伦理 人情之美
下载PDF
简论中国传统伦理的特质 被引量:1
7
作者 任剑涛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00-104,共5页
在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道德过程中,传统伦理可以起推动作用,这要以对传统伦理特质的把握为前提。传统伦理的良心论述显示其特质,构成良心型道德。它产生于古代中国历史氛围中。就其功能而言,既对社会认同、德性升华有帮助,又存... 在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道德过程中,传统伦理可以起推动作用,这要以对传统伦理特质的把握为前提。传统伦理的良心论述显示其特质,构成良心型道德。它产生于古代中国历史氛围中。就其功能而言,既对社会认同、德性升华有帮助,又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伦理 传统道德 传统伦理道德 古代中国 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古代 社会主义 日常生活 伦理 道德体系
下载PDF
中国古代传统道德生活史序言 被引量:1
8
作者 陈瑛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27-35,共9页
一般来说,道德生活与伦理思想、道德理论的关系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但它们之间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依存的,而且不断地进行着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中国古代伦理生活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指导,从科学的社... 一般来说,道德生活与伦理思想、道德理论的关系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但它们之间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依存的,而且不断地进行着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中国古代伦理生活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指导,从科学的社会发展史出发,坚持中国的古代社会从远古到清朝末,经历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社会形态的论断,并以此作为"主要经线",以家庭婚姻道德、政治行政道德、社会行业及不同阶层的道德为"主要纬线",围绕着一定时期人们的行为准则及道德规范这个核心,来构筑理论框架,努力展现我国古代道德生活的原貌和它的历史演变,揭示出其中的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传统道德生活 道德生活 伦理思想
下载PDF
时空中的缝隙:明代城市中“公共”空间的涵义及其时间性——居住:从中国传统住宅到相关问题系列研究之四 被引量:2
9
作者 诸葛净 《建筑师》 2016年第6期87-94,共8页
本文尝试借助被设定为《金瓶梅》故事舞台的山东清河县城与临清城,以及小说涉及的与城市中某些地点相关的活动,并结合明代地方城市生活相关的文献与图像,探讨明代中国城市中是否存在打破社会界限、众人均可进入、功能复合的公共空间。... 本文尝试借助被设定为《金瓶梅》故事舞台的山东清河县城与临清城,以及小说涉及的与城市中某些地点相关的活动,并结合明代地方城市生活相关的文献与图像,探讨明代中国城市中是否存在打破社会界限、众人均可进入、功能复合的公共空间。论文将首先具体剖析哪些人在哪些情况下使用寺院道观、酒楼、街道等这些通常被视为古代城市中公共空间的地点;也试图找出在什么情形下,某些限制是真正被削弱的;最终文章将指出如同"占有"是理解住宅之"私"的关键,性别和身份界限成为理解城市是否"公共"的关键,这些界限是前现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根基,只有在特定的时间,在郊野城外、街道等未明确定义的地方,这些界限才被削弱,而只有这些界限被削弱甚至被否定时,"公共"才开始呈现,以其为基础的社会结构也相应的被削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活 公共空间 传统住宅 中国 明代 时间 居住 涵义
下载PDF
中国传统伦理的当代构建
10
作者 朱必法 戴茂堂 《唐都学刊》 2014年第3期10-14,共5页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伦理必须进行当代构建。这种构建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其一,针对中国传统伦理立足于狭隘的血缘而缺少普遍性展开公共伦理的构建;其二,是针对中国传统伦理立足于外在的律法而具有强制性展开德性伦理的构建...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伦理必须进行当代构建。这种构建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其一,针对中国传统伦理立足于狭隘的血缘而缺少普遍性展开公共伦理的构建;其二,是针对中国传统伦理立足于外在的律法而具有强制性展开德性伦理的构建;其三,是针对中国传统伦理立足于形式的义务而忽略人文性展开情感伦理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公共伦理 传统伦理 德性伦理 情感伦理 当代构建
下载PDF
现代城市生活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道德传承 被引量:2
11
作者 巩珊珊 《采写编》 2015年第1期53-55,共3页
中国传统节日是最富有人情味的文化,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是传统文化的亮点,正如谚语中所说的:"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民俗学、人类学、美学以及文化学研究中,传统节日都是重要的研究对象。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民族... 中国传统节日是最富有人情味的文化,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是传统文化的亮点,正如谚语中所说的:"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民俗学、人类学、美学以及文化学研究中,传统节日都是重要的研究对象。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民族文化的个性化和集中表达,反映了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心理和道德习俗,对民族文化系统的运行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文化 现代城市生活 文化特质 文化学研究 集体记忆 价值取向 共同体成员 中国传统 社会伦理关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的道德观阐释
12
作者 张士海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24年第1期19-25,164,165,共9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的重要论断,不仅提取和凝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禀赋和核心价值理念,还指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语境中相契合的事实支点。其...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的重要论断,不仅提取和凝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禀赋和核心价值理念,还指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语境中相契合的事实支点。其中,道德作为衡量个体人格品质、调整社会生活方式、维系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规范系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价值观 社会生活方式 核心价值理念 人格品质 伦理道德体系 中国语境 道德观
下载PDF
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中国现代伦理学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唐凯麟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3
13
作者 本刊特约记者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共5页
唐凯麟(1938-),男,湖南长沙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学科带头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伦理学会会刊《伦理学研究》主编... 唐凯麟(1938-),男,湖南长沙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学科带头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伦理学会会刊《伦理学研究》主编。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为湖南省学位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伦理学会会长、湖南省孔子学会会长、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学原理和中国伦理思想史。著有《伦理大思路》、《伦理学》、《从旧道德到新道德》、《个体道德论》、《人口道德》、《中国早期启蒙伦理思想研究》、《王船山伦理思想研究》、《儒家伦理道德精粹》等著作30多部(含为第一作者的合著),在《哲学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孔子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主持"当代中国道德和伦理学发展的理论审视"、"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5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和省部级课题2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优秀成果奖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著作奖3项、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论文奖2项、湖南省社科成果优秀著作或论文奖20余项(其中一等奖8项)和全国师范院校优秀教师"曾宪梓奖"一等奖,199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8年入选湖南省十佳社会科学专家(排名第一)。2001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2002年获湖南省首届"优秀专家"光荣称号,2006年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2007年选入当代马克思主义建设工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 现代伦理 传统伦理道德文化 访谈录 唐凯麟 现代社会生活 教授 继承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与体育伦理 被引量:4
14
作者 旷文楠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87年第2期6-9,共4页
一、研究传统体育伦理对当今体育战略发展的思想建设、观念更新具有重大意义伦理观念是人类社会意识的表现形态之一,是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反映,是特定社会里人们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伦理观念 伦理思想 社会意识 思维方式 行为规范 价值观念 儒家思想 体育伦理 社会生活
下载PDF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家庭伦理的关联
15
作者 李广生 李涵 《活力》 2006年第2期179-179,共1页
一、家庭伦理是对传统文化内在秩序的核心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由家及国的宗法社会结构。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体系必然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因为家族关系、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 一、家庭伦理是对传统文化内在秩序的核心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由家及国的宗法社会结构。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体系必然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因为家族关系、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是建立在伦理的基础上通过人情感信念来处理的关系”。特定历史条件下,整个社会由家及族,再延伸到国家,形成了家国一体化的传统社会结构。正是在这种社会结构中,以家为本的伦理精神才寻到了生成的历史条件,并为文化体系中的社会生活秩序、个体生命秩序进行了深层设计,为其指明了由家及族到国的文化精神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家庭伦理 社会生活秩序 社会结构 关联 文化体系 历史条件 生产方式 自然经济 伦理道德
下载PDF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及其当代转型
16
作者 窦炎国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2期6-12,共7页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及其当代转型窦炎国_在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历史时刻,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矛盾显得十分突出。文化转型问题作为当今学术理论界的热门话题,引发了种种议论和争辩,值得引起伦理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本文试...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及其当代转型窦炎国_在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历史时刻,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矛盾显得十分突出。文化转型问题作为当今学术理论界的热门话题,引发了种种议论和争辩,值得引起伦理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本文试图从传统与现实、现实与理想的关系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 伦理精神 对象化 社会生活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 当代转型 改革开放 传统文化 社会利益关系 转型问题
下载PDF
从“公共精神”看儒家伦理的现代转型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舜清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3-126,共4页
儒家伦理在现代社会的命运和出路,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一个颇为复杂的现实问题。对于儒家伦理如何实现现代转型,如何能够真正融入现实生活,理论界见仁见智。我们为此专门组织了一组笔谈,以期促进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 儒家伦理 现代转型 公共精神 生活 中国 现代社会 理论界 组织
下载PDF
公共传播与公共伦理规则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飞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19年第6期1-1,共1页
中国社会自改革开放尤其是新时代以来,民众对公共生活的参与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广泛展开,参与主体越来越多元化。一方面,国家层面主动、有序开放的公共空间越来越大,政府的回应积极性越来越高,民众的意愿和要求日趋成为影响国家法制... 中国社会自改革开放尤其是新时代以来,民众对公共生活的参与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广泛展开,参与主体越来越多元化。一方面,国家层面主动、有序开放的公共空间越来越大,政府的回应积极性越来越高,民众的意愿和要求日趋成为影响国家法制建设、政策设计、地方治理的关键因素;与此同时,民众的主动参与意愿也越来越强,民众不仅积极响应地方政府层面所开放的各种参与机会,而且主动地创造了各种线上及线下的参与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规则 公共传播 政府层面 改革开放 中国社会 公共生活 参与主体 公共空间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的内在机理及其神韵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泽应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21,172,共8页
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并使其中国化,是在近代以来救亡图存过程中经历了各种反复和比较方案后的理性选择,有着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和中国伦理文化发展的双重必然和内在机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本质上是一个将马克思主... 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并使其中国化,是在近代以来救亡图存过程中经历了各种反复和比较方案后的理性选择,有着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和中国伦理文化发展的双重必然和内在机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本质上是一个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基本原理与中国近代以来的道德生活实际,与中华民族优秀的伦理文化传统相结合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思想应用、思想创化的前进过程。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的独特神韵在于致力寻求坚持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辩证结合以及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 道德生活 传统伦理
下载PDF
论公共关系与中国文化环境 被引量:1
20
作者 郭纪金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25-36,共12页
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指出中国的文化环境与现代公关的要求不相适应。以儒家伦理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经济和人性的发展产生了较多的消极影响。作为一套价值体系,儒家伦理事实上已深入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规定和制约着人... 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指出中国的文化环境与现代公关的要求不相适应。以儒家伦理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经济和人性的发展产生了较多的消极影响。作为一套价值体系,儒家伦理事实上已深入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规定和制约着人们的心态和行为。公关意识是一种开放性的、行动化的积极意识,必须建立在现代社会的民主化和商业化这两个层面上,“民主参与”与“商业竞争”是公关的两个重心、两大基础。中国目前要努力强化“公民”、“公仆”、“公德”、“公众”、“公平”、“公开”六种文化意识,改造旧有的文化环境,使之适应现代公关发展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伦理 中国传统文化 相适应 价值体系 消极影响 现代社会 公民意识 价值预设 经商之道 公共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