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字符号中蕴涵的中国传统女性观 被引量:4
1
作者 邢燕萍 吴永社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09年第7期45-48,共4页
以汉字强大的文化功能和独有的文化内涵为基础,通过对大量例字进行结构和本义的考察,折射出自汉字产生之初直至现在,始终存在于中国男权文化体系内的传统女性观。即:女性以姿色容貌为人生价值的第一标准;女性以柔弱、柔顺、端庄、静懿... 以汉字强大的文化功能和独有的文化内涵为基础,通过对大量例字进行结构和本义的考察,折射出自汉字产生之初直至现在,始终存在于中国男权文化体系内的传统女性观。即:女性以姿色容貌为人生价值的第一标准;女性以柔弱、柔顺、端庄、静懿为内在的气质修养;女性以生儿育女、操持家务为职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符号 汉字文化 中国传统女性
下载PDF
毛泽东与中国传统女性伦理的历史性变革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力红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1-184,共4页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现实斗争和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需要,对中国传统女性伦理进行了有力批判和革命性改造,初步构建了以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为核心的新女性道德,实现了中...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现实斗争和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需要,对中国传统女性伦理进行了有力批判和革命性改造,初步构建了以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为核心的新女性道德,实现了中国传统女性伦理的历史性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中国传统女性伦理 批判 改造
下载PDF
中国传统女性文学在西方的经典化——从《兰舟》到《玉镜》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昱 范武邱 《当代外语研究》 CSSCI 2021年第2期75-83,110,共10页
中国传统女性文学源远流长,成就斐然,却长期处于中国文学系统的边缘地位,被中外学者所忽视。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世界陆续推出了三部中国传统女性文学英译选集——《兰舟:中国女诗人》《中国传统女作家:诗歌与评论选集》和《玉镜:... 中国传统女性文学源远流长,成就斐然,却长期处于中国文学系统的边缘地位,被中外学者所忽视。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世界陆续推出了三部中国传统女性文学英译选集——《兰舟:中国女诗人》《中国传统女作家:诗歌与评论选集》和《玉镜:中国女诗人》,向读者系统地展现了中国传统女性文学的整体面貌,从而开启了其在西方世界的经典化之旅。从选集产生的社会语境、选集的主要特色、译者的编译思想和翻译策略等方面对三部选集展开研究,能够厘清选集在西方的经典化过程中起到的作用、特色和不足,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学英译选集编撰的努力方向以及如何真正实现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提供个案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女性文学 《兰舟:中国女诗人》 中国传统女作家:诗歌与评论选集》 《玉镜:中国女诗人》 经典化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女性文学创作的梦幻书写 被引量:1
4
作者 李萱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1-165,共5页
中国传统女性文学创作中的梦幻书写大致可梳理为三种模式:"阻隔-思念"梦幻;"孤寂-体悟"梦幻;"企慕-越界"梦幻。这三种书写模式在传统女性创作中都较为常见,反映了传统女性对儒家规范的主动接受与维护,对... 中国传统女性文学创作中的梦幻书写大致可梳理为三种模式:"阻隔-思念"梦幻;"孤寂-体悟"梦幻;"企慕-越界"梦幻。这三种书写模式在传统女性创作中都较为常见,反映了传统女性对儒家规范的主动接受与维护,对传统性别角色的认同与自我塑造,同时,也彰显了她们尝试在"闺阁"这一有限的空间内创造精神栖息空间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女性 文学创作 梦幻书写 性别
原文传递
张洁《无字》:中国传统女性观念在时代视角下的多维度映射 被引量:3
5
作者 黄轶男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0年第3期12-14,共3页
《无字》是女作家张洁倾心十二载之作,小说以女主人公吴为及其家族延续几代的女性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讲述了百余年来女人作为这个社会上一个重要却时有陷入尴尬境地的群体在时代的变迁中坚忍求生的奋斗故事。本文拟通过不同角度对作品《... 《无字》是女作家张洁倾心十二载之作,小说以女主人公吴为及其家族延续几代的女性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讲述了百余年来女人作为这个社会上一个重要却时有陷入尴尬境地的群体在时代的变迁中坚忍求生的奋斗故事。本文拟通过不同角度对作品《无字》的品析,解读中国传统女性观念在时代变迁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女性观念 弱者天生 自我观念
原文传递
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中国女性典范——析严歌苓小说《扶桑》中独特的妓女形象
6
作者 田玉红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96-99,共4页
严歌苓的作品大多以弱势女性为主人公,通过描写女性在恶劣境况下的举动与超乎寻常的自我意识来塑造独特的女性形象。在发表于1996年的长篇小说《扶桑》中,严歌苓塑造了一个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独特女性——扶桑。作者通过扶桑来彰显传... 严歌苓的作品大多以弱势女性为主人公,通过描写女性在恶劣境况下的举动与超乎寻常的自我意识来塑造独特的女性形象。在发表于1996年的长篇小说《扶桑》中,严歌苓塑造了一个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独特女性——扶桑。作者通过扶桑来彰显传统中国女性的特质,并以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来观照女性命运,展现了自身对女性生命价值和主体意识的独特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桑 中国传统女性特质 现代女性意识 女性观照
下载PDF
她们并不是弱者——赛珍珠主要作品中的中国女性形象剖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周敏 《科教文汇》 2011年第35期65-68,共4页
赛珍珠在1938年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她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她在著作中塑造中国女性角色的能力。本论文旨在揭示赛珍珠在塑造中国女性形象时所采用的独特视角,以此说明赛珍珠极力强调中国女性的勤劳... 赛珍珠在1938年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她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她在著作中塑造中国女性角色的能力。本论文旨在揭示赛珍珠在塑造中国女性形象时所采用的独特视角,以此说明赛珍珠极力强调中国女性的勤劳、勇敢和忍耐力,以尽力重塑中国女性在西方读者心目中的积极形象。同时,赛珍珠通过这些中国女性角色表达了她的女性主义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珍珠 传统中国女性 女性 女性主义
下载PDF
中国古典舞“女子古典气质美”赏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晓静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82-84,45,共4页
中国古典舞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继而经历了戏曲舞蹈的阶段,最后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形成具有我们中华民族的审美特征和美学规范的中国古典舞。中国古典舞最能表现中国传统女... 中国古典舞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继而经历了戏曲舞蹈的阶段,最后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形成具有我们中华民族的审美特征和美学规范的中国古典舞。中国古典舞最能表现中国传统女性的古典气质美,这种美不骄不躁,不张扬不平庸,是一种含蓄、高贵、内敛、坚韧、乐观的民族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舞 中国传统女性 古典气质美
下载PDF
浅析《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女性空间
9
作者 康佳宇 《天工》 2024年第33期66-68,共3页
《韩熙载夜宴图》是南唐画家顾闳中所作的一幅带有声色、玄机的人物画,全卷表现了南唐大臣放纵的夜宴生活。旨在从视觉结构中观察分析画卷中男性与女性的关系,在女性空间中品读此卷的叙事性与隐含思想,通过分析女性造型、服饰特征及空... 《韩熙载夜宴图》是南唐画家顾闳中所作的一幅带有声色、玄机的人物画,全卷表现了南唐大臣放纵的夜宴生活。旨在从视觉结构中观察分析画卷中男性与女性的关系,在女性空间中品读此卷的叙事性与隐含思想,通过分析女性造型、服饰特征及空间布置,理解夜宴的玄机与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熙载夜宴图》 中国传统女性人物画 场景内容 女性空间 女性形象 女性服饰
下载PDF
中西方文学作品爱情观对比研究——以《岛上书店》为例
10
作者 多晓萍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10-12,共3页
《岛上书店》是美国作家加布瑞埃拉·泽文的第八部小说,小说被誉为“2015年全球出版界的奇迹”。在如今的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本书仅凭借优质的文本内容在各个国家迅速走红,小说中女主人公的爱情观跟中国传统以及现当代女性的爱情... 《岛上书店》是美国作家加布瑞埃拉·泽文的第八部小说,小说被誉为“2015年全球出版界的奇迹”。在如今的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本书仅凭借优质的文本内容在各个国家迅速走红,小说中女主人公的爱情观跟中国传统以及现当代女性的爱情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章主要从精神与物质两个层面探讨小说中女主人公阿米莉娅与中国女性爱情观之间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上书店》 中国传统女性 爱情观
下载PDF
Maxine Hong Kingston's The woman warrior: Mis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movies
11
作者 ZHANG Min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07年第7期50-55,共6页
Chinese-American literature that grew up at the end of 1960s and the beginning of 1970s not only increased in quantity but also broke through in theme and genre. From 1970s, Chinese-American literature has developed b... Chinese-American literature that grew up at the end of 1960s and the beginning of 1970s not only increased in quantity but also broke through in theme and genre. From 1970s, Chinese-American literature has developed by leaps and bounds and a group of outstanding and innovative writers also appeared who earned the respect of literary critics and enjoyed a large number of American readers--for example, Maxine Hong Kingston (1940-) and Amy Tan (1952-) as novelists and David Henry Hwang (1957-) as a playwright. The woman warrior in particular is regarded as the work that marks the rise of Chinese-American literature in modem American literary history. This paper intends to argue the investigation of individual identity of Maxine Hong Kingston as a Chinese-American woman and the deliberate mis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s in The woman warrior. In addition, to create the collective identity of Chinese-Americans, the author actually takes the wa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ovies that she has inherited and uses the highlights which are most appreciated by the Westerners to cater to their interests and fantas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REPRESENTATION IDENTIT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下载PDF
The Construction of"New Woman" in Chen Hengzhe's Autobiography
12
作者 Tieniu Cheng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3年第12期739-756,共18页
This essay examines the autobiography of Chen Hengzhe (1890-1976) (see Appendix), a relatively less studied woman writer, historian, and critic in modem China. Through the study in four aspects, namely, the pursui... This essay examines the autobiography of Chen Hengzhe (1890-1976) (see Appendix), a relatively less studied woman writer, historian, and critic in modem China. Through the study in four aspects, namely, the pursuit of modem education, simple appearance, great leaders, and the ambassadors of culture, the author's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Chen's construction of"new woman" has been influenced by complex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orces such a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iconoclastic spirit of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Meanwhile, Chen's gender consciousness is also an important element. Moreover, Chen's pioneering standing and her own experiences of studying abroad makes her take the lead in conceiving women's leadership and their roles in global culture communications. In the late Qing and the early Republic, traditional values and norms of womanhood were severely challenged. Chen's construction of"new woman" is her conscious effort to define a new womanhood and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ongoing exploration of Chinese women for modem womanhood. Through the examination of Chen's "new woman", this paper seeks to enrich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ity of modem Chinese women's exploration of modem womanho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w woman culture and politics modem China womanhood AUTOBIOGRAPHY Chen Hengzhe
下载PDF
"They Are Married to kunqu" ——Cultural Studies Inspired by a Chinese Traditional Theatre
13
作者 CHEN Lin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7年第3期288-299,共12页
In recent decades, a new type of cultural upsurge surrounding kunqu1 has arisen in Chinese language sphere, though respectively due to different reasons in China's Mainland, Hong Kong, Taiwan and other Chinese dia... In recent decades, a new type of cultural upsurge surrounding kunqu1 has arisen in Chinese language sphere, though respectively due to different reasons in China's Mainland, Hong Kong, Taiwan and other Chinese diaspora. Against the global trend of culture heritage nationalization context, via the new media platform, the performative staging of individual emotions and reverie in the market society2, the longings to redeem various alienation in a vertical modernity3, as well as the yearnings for emotional balance in a burgeoning feministic modernity, all integrate with each other and together generate a restless transforming memory for kunqu. Just like a misty veil, this complex, contentious, contradictory and long-lasting collective memory-making process blurs kunqu's appearance, expands its layers, and ultimately generates a cultural myth. With detailed case studies this paper aims to reflect upon the deep reasons for the kunqu myth and to probe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s of a performative space in enabling remembrance and/or forget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unqu performative space classical cultural upsurge multiple modernities cultural memor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