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5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纪录片《中国手作·木作》的文化内涵与审美表达 被引量:1
1
作者 郭轲轲 张丹 《新闻传播》 2023年第22期39-41,共3页
《中国手作·木作》中以10位传承人的视角综合大小木作10种技艺为观众呈现了一幅中国传统木作的具象画作,其蕴含着木作技艺的发展渊源、中国传统的造物哲学精神、中华民族文化的符号意象表达以及延续至今的工匠精神,无一不体现着中... 《中国手作·木作》中以10位传承人的视角综合大小木作10种技艺为观众呈现了一幅中国传统木作的具象画作,其蕴含着木作技艺的发展渊源、中国传统的造物哲学精神、中华民族文化的符号意象表达以及延续至今的工匠精神,无一不体现着中华传统木作技艺所传达出的美学思想与文化内涵。该纪录片表现出了木作技艺独有的审美特征,本文从写实性与写意性交叠、情感性与叙事性共存、审美性与实用性并举三方面探讨其独有的审美表达,最后分析传统木作在融合新媒体时代技术实现的传承与传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表达 中国·木 文化内涵
下载PDF
中国主要稻作区水稻生产气候资源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26
2
作者 姜晓剑 汤亮 +3 位作者 刘小军 黄芬 曹卫星 朱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38-245,I0004,I0005,共10页
中国地域广大,水稻生产气候资源分布的时空差异给中国水稻生产带来了较高的不确定性。基于中国主要稻作区333个气象台站1961~1970年(1960s)和1996~2005年(2000s)2个10a历史时期的逐日气象资料,使用ANUSPLIN软件包生成栅格化的逐日气... 中国地域广大,水稻生产气候资源分布的时空差异给中国水稻生产带来了较高的不确定性。基于中国主要稻作区333个气象台站1961~1970年(1960s)和1996~2005年(2000s)2个10a历史时期的逐日气象资料,使用ANUSPLIN软件包生成栅格化的逐日气象要素表面值;然后基于栅格逐年计算并比较了2个历史时期水稻生育期内主要气候资源(总日照时数、总有效积温、平均气温日较差、总降水量、总降水天数和平均降水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同1960s相比,2000s中国主要稻作区水稻生育期内的平均总日照时数减少了11.93%,东北、西南地区减少的幅度小于中部和南方;平均总有效积温增加了9.40%,东北和西南地区增加的幅度大于中部和南方,但是在中部和南方存在总有效积温减少的地区;平均气温日较差减少了4.86%,东北和西南地区减少的幅度大于中部和南方,但在中部和南方地区亦存在部分增加的区域;总降水量增加了1.59%,平均降水强度增加了3.22%,平均降水强度的变化率在空间分布上与总降水量基本一致,东北地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总降水量和平均降水强度呈降低的趋势,而中部和南方大部分地区呈增加的趋势;平均总降水天数减少了1.60%,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的降低幅度要小于南方沿海地区。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析中国主要稻作区的水稻增产潜力及增产途径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气候资源 空间分布 时间分布 中国
下载PDF
试论占城稻对中国古代稻作之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曾雄生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1年第1期61-69,共9页
本文从稻作发展的历史、地理和语言等方面,探讨了北宋真宗年间引进的占城稻对中国稻作的影响,认为占城稻的引进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原有一季晚粳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季早籼,为明清时期双季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古城稻 中国 北宋 晚粳 早籼 双季稻 生育期 种植面积
下载PDF
中国清式大木作梁架结构脊瓜柱-脊檩复合榫卯节点拟静力试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孙国军 赵益峰 +1 位作者 薛素铎 李江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82-86,共5页
脊瓜柱-脊檩复合榫卯节点是一种普遍用于清式大木作建筑中的承重构件,对于建筑物整体的抗震性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基于沈阳故宫文溯阁古建筑,以其中的脊瓜柱-脊檩节点为原型,通过对一足尺模型的拟静力试验,测得了对应的弯矩-转角滞... 脊瓜柱-脊檩复合榫卯节点是一种普遍用于清式大木作建筑中的承重构件,对于建筑物整体的抗震性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基于沈阳故宫文溯阁古建筑,以其中的脊瓜柱-脊檩节点为原型,通过对一足尺模型的拟静力试验,测得了对应的弯矩-转角滞回曲线,提取了骨架曲线和刚度变化曲线,分析了节点的受力变形特点和破坏模式,建立了相应的恢复力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节点的破坏形式为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榫卯发生脱离以及垫板的面外偏斜,此时构件的各组成部分并未发生明显的弯曲和剪切破坏。最终的结论可以为文溯阁古建筑的有限元模拟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也可为清式大木作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建筑 木结构 中国清式大木梁架结构 脊瓜柱 脊檩 复合榫卯节点
下载PDF
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的中国古建筑木作课程教学研究
5
作者 马龙 刘万昱 《神州》 2014年第2期126-126,共1页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实际工程。
关键词 CDIO 工程教育模式 中国古建筑木 教学研究
下载PDF
论个性在当代中国建筑创作中的价值意义 被引量:7
6
作者 储招兵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第5期40-42,共3页
分析当代中国建筑缺乏个性的7个方面,论述了共性与个性及其关系。从中国地理、建筑师的责任和当代中国文化等方面,论述了个性建筑在中国建筑创作中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 个性 中国建筑刨 价值
下载PDF
《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再版前言 被引量:7
7
作者 马炳坚 《古建园林技术》 2001年第2期62-64,共3页
关键词 中国古建筑木营造技术》 建筑史 传统建筑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造物的美学精神——以《中国手作·木作》为例
8
作者 邵珠春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63-67,共5页
《中国手作·木作》以影像叙事的手法揭示了蕴含在传统造物工艺的美学精神,其美感天成的材料美学和阴阳相合的建造美学构筑成中国传统造物的审美哲学。木作在此成为中国人性情品德的物化象征,其制作过程的仪式感和象征性成为传统美... 《中国手作·木作》以影像叙事的手法揭示了蕴含在传统造物工艺的美学精神,其美感天成的材料美学和阴阳相合的建造美学构筑成中国传统造物的审美哲学。木作在此成为中国人性情品德的物化象征,其制作过程的仪式感和象征性成为传统美学精神的符号映射,工匠精神也因此成为传统造物美学的重要象征。工匠精神的本质是对"法"的传承与尊重,但法度传承并非一成不变、墨守成规,而是在法度的基础上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实现对传统造物的传承与创新,进而不断丰富中国传统造物的美学精神。该节目通过精致的解说和生动的图像以小切口大视角展现出对中国传统造物美学的独特理解和人文关怀,以影像叙事的记录手法展现出中国传统造物的美学精神和文化内涵,使木作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代、伟大与平凡的中介,也使其成为融贯古今的美学精神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中国传统造物 美学精神 工匠精神
下载PDF
牡丹颂——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而作
9
作者 陆春桂 《江苏地方志》 2009年第5期31-31,共1页
雍容华贵本天成,花自清灵叶自蓁。不媚女皇宫苑发,甘为贬者洛阳魂。常怀正道雅高洁,尽显人间善美真。盛世盛开增国色,姚黄魏紫倍精神。
关键词 《牡丹颂——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而 陆春桂 当代 诗歌
下载PDF
关于确定中国稻作起源地“三条标准”的补充──续说“中国稻作起源于长江中游” 被引量:8
10
作者 卫斯 《农业考古》 2000年第1期114-121,共8页
关键词 中国起源地 长江中游 古城址 遗址
全文增补中
W·H·奥登在中国 被引量:6
11
作者 黄瑛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3-107,共5页
W.H.奥登是英国文学中的重要诗人。本文尽量从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角度对奥登在中国的活动,及译介传播作了一个简单的梳理,以展现奥登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对中国诗人的影响。
关键词 W.H.奥登 《战时在中国作 译介 传播
下载PDF
办好教会乐无穷 为中国基督教第七次代表会议胜利召开而作
12
作者 沈光玮 《天风》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37-37,共1页
晨光烁烁洒燕京, 云柱火柱前引导, 长者亮节又高风, 颗颗赤心绘甘苦, 少壮披挂在出征, “摩西”高山多祈祷, 神学建设重之重, 崭新世纪再起跑, 同心同德做同工, 知难而进是忠仆, 生根建造沃土中, 与时俱进神人喜,
关键词 《办好教会乐无穷·为中国基督教第七次代表会议胜利召开而 沈光玮 中国 当代 诗歌
下载PDF
党旗,我们心中的旗——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而作
13
作者 孙华亭 《警察教育》 2001年第3期5-5,共1页
关键词 《党旗 我们心中的旗——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而 孙华亭 中国 当代 散文诗
下载PDF
八载五届终铸辉煌 集约畜牧不变主题 中国国际集约化畜牧展览会胜利闭幕
14
作者 本刊记者 《饲料博览(技术版)》 2008年第10期I0028-I0028,共1页
由全国畜牧总站和中民国际经济合作公司联合主办,北京太克会展中心和VNU欧洲展览集团联合承办的2008(第五届)中国国际集约化畜牧展览会于2008年10月20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隆重举行,我刊社领导及部分员工参加了展会,在精... 由全国畜牧总站和中民国际经济合作公司联合主办,北京太克会展中心和VNU欧洲展览集团联合承办的2008(第五届)中国国际集约化畜牧展览会于2008年10月20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隆重举行,我刊社领导及部分员工参加了展会,在精心布置的两个展台前接待了业届同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 国际经济合 展览会 集约化 畜牧 会展中心 北京
下载PDF
创新德育需要激活学派
15
作者 沈壮海 《辽宁教育》 2012年第12X期23-24,共2页
创新,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旗帜,而任何创新,都是需要智慧的。德育创新同样如此。在推动德育创新的进程中,与德育有关的学科应当提供有力的智慧支撑。这就需要在德育领域激活学派。这里所谓的激活学派,就是要推动德育的理论研究在长期严... 创新,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旗帜,而任何创新,都是需要智慧的。德育创新同样如此。在推动德育创新的进程中,与德育有关的学科应当提供有力的智慧支撑。这就需要在德育领域激活学派。这里所谓的激活学派,就是要推动德育的理论研究在长期严谨的学术积累的基础上,基于理论旨趣、研究取向、探索主题、核心观点等方面各自特点的形成与彰显,形成多种学术流派争鸣并立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线 学术积累 先导性 九流十家 学术队伍 理论视野 教育才能 学术研究 中国学术 中国作
下载PDF
非遗题材纪录片《中国手作·木作》的主题表达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静 《电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4-86,共3页
作为一部以创新视角、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走入当下生活的纪录片,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中国手作》呈现了中国匠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坚守与创新,在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生活的碰撞中,展现了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思... 作为一部以创新视角、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走入当下生活的纪录片,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中国手作》呈现了中国匠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坚守与创新,在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生活的碰撞中,展现了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本文以《中国手作》第一季《木作》为研究重点,探寻该片在匠人精神、文化坚守与传承创新等方面对主题表达的开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非遗 纪录片 主题表达
原文传递
中国古建筑木作课程教学CDIO工程教育模式开发必要性研究
17
作者 马龙 《科学中国人》 2014年第5X期114-114,共1页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实际工程。
关键词 CDIO 工程教育模式 中国古建筑木 教学模式
下载PDF
Crop Yield Response to Water and Fertilizer in Loess Tableland of China:A Field Research 被引量:7
18
作者 LIU WEN-ZHAO and LI YU-SHAN(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oil Erusion and Dryland Farming on Loess Plateau, Northwest Institute of Soiland Water Conserv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Yangling 712100 (China) )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3期259-266,共8页
This paper describes a field research on crop yield response to water and fertilizer in Changwu tablelandof the Loess Plateau. Under the current level of land management in this areai low fertility of soil is thefirst... This paper describes a field research on crop yield response to water and fertilizer in Changwu tablelandof the Loess Plateau. Under the current level of land management in this areai low fertility of soil is thefirst yield-limiting factor and water deficit is the second. At a given fertility leve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crop yield and its water consumption is parabolic. Within a certain range of soil moisture, the soil wateravailability to crop is not sharply decreased with its markedly decreasing content. Because of this relativelyhigh availability and the high reserve of soil water at the early stage of crop growth, drought due to inadequateor poorly distributed rainfall becomes less serious. High fertilizer input, improved crop variety and optimumcnltivation techniqne can give a 50-100% yield increment of dryland crops in the loess table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in yield Loess Plateau soil fertility soil moisture
下载PDF
Fixed Ammonium Contents and NH Fixation Capaci-ties of Some Cnltivated Soils in China 被引量:8
19
作者 WENQI-XIAO CHENGLI-LI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4期315-323,共9页
Fixed ammonium contents and fixation capacities of some representative cultivated soils collectedfrom 16 provinces of China were studi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s of fixed ammonium in soilsranged from 35 to 5... Fixed ammonium contents and fixation capacities of some representative cultivated soils collectedfrom 16 provinces of China were studi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s of fixed ammonium in soilsranged from 35 to 573 mg N kg ̄(-1), with an average of 198 mg N kg ̄(-1). The content of fixed ammoniumcorrelated very significantly with mica content for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soils, whereas this was not thecase for soils in the temperate zone. At the end of K-exhansting experiment the fixed ammonium contentincreased in most soils studied. However, it decreased in some temperate soils. Generally, fixation of addedNH could not be found either before or after K-exhausting experiment for highly weathered soils, includingtropical soils and soils derived from granite-gneiss or Quaternary red clays in the subtropic zonet while formost soils in the Yangtze River dalta the NH fixation capacity was rather high and increased siguificantlyin the K-exhausted soi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ay minerals fixed ammoninm MICA fixation capacity
下载PDF
A Sand Control and Development Model in Sandy Land Based on Mixed Experiments of Arsenic Sandstone and Sand: A Case Study in Mu Us Sandy Land in China 被引量:13
20
作者 WANG Ni XIE Jiancang HAN Jicha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3年第6期700-707,共8页
Serious desertification caused by human activity and climate change,in addition to water loss and soil erosion related to arsenic sandstone in the Mu Us Sandy Land,lead to severe scarcity of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w... Serious desertification caused by human activity and climate change,in addition to water loss and soil erosion related to arsenic sandstone in the Mu Us Sandy Land,lead to severe scarcity of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which causes worse local agricultural conditions accordingly.Man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arsenic sandstone is complementary with that of sand,arsenic sandstone is therefore supposed to be blended to enhance water productivity and arability of sandy land.Container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enhancement of water holding capacity of the mixture,the blending ratio of arsenic sandstone and sand,and the proper size of the arsenic sandstone particles,respectively.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s show that particle size of 4 cm with a ratio of 1∶2 between arsenic sandstone and sand are the proper parameters on blending.Both water content and fertility increase after blending.Water use efficiency in the mixture is 2.7 times higher than that in sand by the water release curves from experiments.Therefore,a new sand control and development model,including arsenic sandstone blending with sand,efficient water irrigation management and reasonable farming system,is put forward to control and develop sandy land so that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could be developed.Demonstration of potato planting about 153.1 ha in area in the Mu Us Sandy Land in China indicates that water consumption is 3018 m3/ha in the whole growth period.It means that about 61%of irrigation water can be saved compared with water use in coarse sand without treatment.Recycle economic mode and positive feedback of sand resource-crop planting-soil resource are constructed,which changes sand into arable soil and make it possible to develop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on it.The proposed model will be helpful for soil-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management in the Mu Us Sandy 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water resource arsenic sandstone sand control and development model water-saving effect Mu Us Sandy Land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