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后现代主义影响下中国公共艺术的创新研究
1
作者 蔡婷婷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第24期36-37,共2页
后现代主义兴起于西方国家,是对现代主义的颠覆与解构。后现代主义重视重构与创造。后现代的多数理论是建立在破除旧有思想局限的基础上,把它作为一种思维的方式来运用。在后现代理论进入中国后,中国的公共艺术受其影响发生了根本变化,... 后现代主义兴起于西方国家,是对现代主义的颠覆与解构。后现代主义重视重构与创造。后现代的多数理论是建立在破除旧有思想局限的基础上,把它作为一种思维的方式来运用。在后现代理论进入中国后,中国的公共艺术受其影响发生了根本变化,形式的颠覆带来了不同的艺术效果与社会效应,在后现代主义的重塑中通过艺术家自我解读找到创新与发展的道路是非常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中国公共艺术 创新
下载PDF
“中国公共艺术三十年”汕头大学高峰论坛综述 被引量:1
2
作者 赵丽莎 《公共艺术》 2020年第2期48-53,共6页
"中国公共艺术三十年"高峰论坛于2019年12月7日在汕头大学举行,论坛回顾了三十年来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公共艺术不仅仅是一个作品,更是一个系统,与会专家、学者从艺术实践、政府机制、传播机制、学理研究以及公共艺术发展的... "中国公共艺术三十年"高峰论坛于2019年12月7日在汕头大学举行,论坛回顾了三十年来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公共艺术不仅仅是一个作品,更是一个系统,与会专家、学者从艺术实践、政府机制、传播机制、学理研究以及公共艺术发展的新动向及其所面临的问题等各个方面全面梳理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历程,并对未来公共艺术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公共艺术三十年 生产机制 新类型公共艺术 公共空间
原文传递
中国式公共艺术与羊磴“土而奇”乡村艺术博览会
3
作者 焦兴涛(文/图) 《公共艺术》 2024年第1期6-15,共10页
本文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的社会公共关系的辨析和认知,讨论了公共艺术的政治性底色,以及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提出了“中国式公共艺术”的三个面向,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美育”、公共“参与”和自发“出演”三个特征,指出中国... 本文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的社会公共关系的辨析和认知,讨论了公共艺术的政治性底色,以及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提出了“中国式公共艺术”的三个面向,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美育”、公共“参与”和自发“出演”三个特征,指出中国式公共艺术是三种形态博弈、交织、融合和妥协的结果,并重点讨论了作为第三种形态的“羊磴艺术协会”的运行机制和“土而奇”乡村艺博会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公共艺术 “土而奇”乡村艺术博览会 羊磴艺术合作社 乡村振兴
原文传递
时代发展新起点,美好生活新风尚: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
4
作者 王申 《公共艺术》 2023年第1期75-83,共9页
本文主要介绍了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的整体概况、策展工作以及展览结构等。通过对每个板块的相关案例分析,体现本届大展如何立足时代发展“新起点”,引领美好生活“新风尚”的核心思想,并总结了本届大展较往届在内... 本文主要介绍了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的整体概况、策展工作以及展览结构等。通过对每个板块的相关案例分析,体现本届大展如何立足时代发展“新起点”,引领美好生活“新风尚”的核心思想,并总结了本届大展较往届在内容与机制方面的创新之处,为中国设计与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思考和实践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 新起点 新风尚 设计 公共艺术
原文传递
新起点·新风尚: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研讨会综述
5
作者 吴思佳 孙婷 《公共艺术》 2023年第2期84-90,共7页
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研讨会围绕主题"新起点·新风尚"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举办研讨会,邀请全国设计和公共领域的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讨和学术交流,通过中国设计和公共艺... 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研讨会围绕主题"新起点·新风尚"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举办研讨会,邀请全国设计和公共领域的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讨和学术交流,通过中国设计和公共艺术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所获得的优秀成果案例,阐述中国当代设计的专业性和前沿性,以及在设计创新、制造业转型升级、人民生活改善、艺科融合、绿色生态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 产业转型 文化建设 非遗传承
原文传递
公共空间作为艺术协商与抵抗的场所——以羊磴“土而奇”乡村艺术博览会为例
6
作者 焦兴涛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10,共3页
中国文化和制度环境下的公共空间,决定了中国式公共艺术的样态。中国式公共艺术的独特性表现为,在具有支配性的政府意志的公共空间中,个体经验的表达与集体情绪的交流,需要通过复杂的“艺术协商”才能得以建立和呈现。羊磴首届“土而奇... 中国文化和制度环境下的公共空间,决定了中国式公共艺术的样态。中国式公共艺术的独特性表现为,在具有支配性的政府意志的公共空间中,个体经验的表达与集体情绪的交流,需要通过复杂的“艺术协商”才能得以建立和呈现。羊磴首届“土而奇”乡村艺术博览会正是这种艺术工作方法的结果,“土而奇”作为一个协商的新空间,既是生活世界与艺术世界的相互疗愈,也体现了对二者的双向抵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公共艺术 艺术协商 “土而奇”
原文传递
中国艺术公共领域的当代构建 被引量:5
7
作者 王一川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6-119,155,共14页
考察当前中国艺术公共领域问题,有可能对艺术公赏力的社会环境及机制提出一种观察。围桌而坐的人们或人们可围坐的桌子这一比喻,对理解艺术公共领域具有重要的象征性意义。中国艺术公共领域的复苏式构建取决于国家艺术管理战略及政策改... 考察当前中国艺术公共领域问题,有可能对艺术公赏力的社会环境及机制提出一种观察。围桌而坐的人们或人们可围坐的桌子这一比喻,对理解艺术公共领域具有重要的象征性意义。中国艺术公共领域的复苏式构建取决于国家艺术管理战略及政策改变、思想界的自由呼唤、市场经济环境、艺术界探索、外来全球化力量等多重因素的作用。其存在要素则包括国家改革战略、政府艺术政策、市场经济环境、艺术传媒平台、艺术家和公众等。这种艺术公共领域的实质在于建构和维护公民与艺术活动相关的公共自由,也就是以他人(或他者)艺术自由为自我(或我者)艺术自由前提的相互的艺术自由(即艺术公共自由)。其运行机制在于处理政府管理与审美自律、商业消费与社会关怀、全球时尚与地方传统、媒体自由与艺术伦理等几组关联范畴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艺术公共领域 围桌而坐的人们 国家意志与个人意愿 艺术公共自由
原文传递
论中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管理途径
8
作者 夏丽君 李文馨 《艺术教育》 2013年第3期42-42,共1页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普及艺术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开发大学生的智力、实现大学生的个性价值、促进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文章针对中国高校公共...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普及艺术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开发大学生的智力、实现大学生的个性价值、促进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文章针对中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管理的现状以及如何推进高校公共艺术的发展,提出几点问题和管理途径,以期促使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进一步发挥其重要意义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现状 管理途径
原文传递
设计与公共艺术引领创新生活: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周向力 《公共艺术》 2019年第2期6-19,共14页
本文是对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的深度报道。回顾了往届大展的经验与成果,介绍了本届大展的概况与特点,以及开幕式和学术研讨会的情况,并通过对展览案例的分析,剖析本届大展如何向公众展示在"新时代"背景下,中... 本文是对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的深度报道。回顾了往届大展的经验与成果,介绍了本届大展的概况与特点,以及开幕式和学术研讨会的情况,并通过对展览案例的分析,剖析本届大展如何向公众展示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设计与公共艺术与新生活的关系,以及解决问题与价值引领的途径和方式,为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有价值的思考和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新生活 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 设计 公共艺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