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南北样带(北部)草地资源特征分析
1
作者 王利民 杨劼 罗菊春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6-42,共7页
为研究中国南北样带草地资源的一般特征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以GIS技术为平台 ,建立了中国南北样带之北部草地资源数据库 ,由此得出样带内草地资源特征及分布概况 ,即样带内草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 35 %左右 ,温性草甸草原、温性草原和低地... 为研究中国南北样带草地资源的一般特征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以GIS技术为平台 ,建立了中国南北样带之北部草地资源数据库 ,由此得出样带内草地资源特征及分布概况 ,即样带内草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 35 %左右 ,温性草甸草原、温性草原和低地草甸是样带内主要的草地景观类型 ,三者占样带内草地资源总面积的 90 % .总体上评价 ,该地草地资源品质中等偏上 ;5、6级草地所占比例最大 ,占全区草地面积的 5 8% ,2、3、4级占 2 5 % ,其余为 1、7、8级草地 .中国南北样带内草地资源品质、生产量组成的特征显著 ,是其特定草地资源类型组成必然结果 .样带内草地资源空间格局分布明显 ,可分为西中部和中部地带性草原景观区域、东北部和中东部低地草甸草原区域、东南部山地草甸区域和南部暖温性灌草丛草地区域 4个区域 ,这样的分布特征反映了样带生态交错区的特征 .此外 ,样带内的湿地与沙地可能引起的环境作用应给予应有的重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北样带 草地资源特征 草地景观 地理信息系统 GIS 空间分布特征 草地生态学
下载PDF
中国南北样带典型森林土壤属性数据集 被引量:3
2
作者 徐丽 何念鹏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19年第1期69-77,共9页
土壤作为地球表层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在储存养分、维持植物生长、涵养水源、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采用科学规范的调查监测方法获取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系统的属性信息对于完善区域土壤属性数据库、揭示土壤空... 土壤作为地球表层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在储存养分、维持植物生长、涵养水源、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采用科学规范的调查监测方法获取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系统的属性信息对于完善区域土壤属性数据库、揭示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模型优化或参数本地化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于2013年7–8月对中国南北样带中的热带雨林、亚热带阔叶林、温带阔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和寒温带针叶林等9个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天然林开展规范的野外调查和土壤样品采集测试工作,构建了覆盖北半球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一套系统的土壤属性数据集。本数据集包含了样点位置,气候环境,植被类型,植被生物量,土壤类型,土壤环境(pH、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土壤机械组成(粉粒、砂粒和粘粒含量),土壤养分(有机碳含量、全氮和全磷含量),土壤有机碳组分(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碳含量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和土壤腐殖质碳组分(胡敏酸碳含量、富里酸含量、胡敏素碳含量和土壤可提取腐殖质碳含量)、土壤多元素(钾、钙、钠、镁、铝、锌、铁、铜、锰等元素)含量等信息。本数据集的建立和公开共享,除了为区域尺度解析不同类型森林土壤的分布特征和调控机制提供了数据支撑,还将为森林生态系统过程模型的优化和发展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北样带 森林生态系统 天然林 土壤属性
下载PDF
中国东部南北样带城市发展类型指数的构建及其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徐霞 王静爱 +1 位作者 于永涛 于园园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72-279,共8页
根据 1986— 1998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和非农业人口数量等指标 ,从城市发展动态过程的角度 ,构建了中国南北样带城市发展类型指数I,从而以城市建成区面积和非农业人口的年际增长速度来反映城市发展过程 .样带的I动态格... 根据 1986— 1998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和非农业人口数量等指标 ,从城市发展动态过程的角度 ,构建了中国南北样带城市发展类型指数I,从而以城市建成区面积和非农业人口的年际增长速度来反映城市发展过程 .样带的I动态格局表明城市的不同类型之间具有穿插分布的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北样带 城市非农业人口 城市建成区 城市发展类型指数 动态变化
下载PDF
中国东部南北样带654种植物叶片氮和磷的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328
4
作者 任书杰 于贵瑞 +1 位作者 陶波 王绍强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665-2673,共9页
大尺度的叶片的氮(N)和磷(P)的化学计量学特征是植物对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的结果,并能为大尺度模型的发展提供数据基础.通过对文献数据的搜集整理,对中国东部南北样带168个采样点的654种植物的N和P的化学计量学特征、空间格局及... 大尺度的叶片的氮(N)和磷(P)的化学计量学特征是植物对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的结果,并能为大尺度模型的发展提供数据基础.通过对文献数据的搜集整理,对中国东部南北样带168个采样点的654种植物的N和P的化学计量学特征、空间格局及其与气候因子(年均温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南北样带654种植物叶片的N和P的化学计量学特征存在很大的变异性.叶片N的变化范围为2.17~52.61mg·g^-1,几何平均数为17.55mg·g^-1,叶片P的变化范围为0.10~10.27mg·g^-1,几何平均数为1.28mg·g^-1,叶片N/P的变化范围为1.7~74.6,几何平均数为13.5.中国东部南北样带乃至中国区域叶片P的含量显著低于全球尺度的其它研究结果,这说明与全球尺度相比,中国区域植被生长更易受到P的限制.在所研究的不同功能群间,以叶片N含量的差异最大,P次之,N/P的差异最小,这与在多数的功能群内,其叶片N和P含量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有关.另外在系统发育上亲缘越远的功能群N和P含量差异越大(蕨类植物与种子植物),亲缘越近的差异越小(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叶片的N和P含量与纬度和年均温度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随着纬度升高和年均温度的降低,叶片N和P含量极显著地增加(P〈0.001).可是N/P与纬度和年均温度的相关性较弱(P=0.386和P=0.342),这可能是由于N和P含量随纬度和年均温度的变化趋势相同且变异性较大,并且相对于全球尺度而言本研究的区域范围相对较小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南北 叶片 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学 功能群
下载PDF
中国东部南北样带主要植被类型物候期的变化 被引量:39
5
作者 余振 孙鹏森 刘世荣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6-329,共14页
植被物候期的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因为物候过程是反映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最直接和最敏感的生态学过程之一,大尺度植被物候学过程主要以植被的季节动态体现其对气候变化的长期适应过程。基于NOAA/AVHRR从1982年至2006年的双... 植被物候期的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因为物候过程是反映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最直接和最敏感的生态学过程之一,大尺度植被物候学过程主要以植被的季节动态体现其对气候变化的长期适应过程。基于NOAA/AVHRR从1982年至2006年的双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数据,依托中国东部南北样带,对主要植被类型的物候过程进行模拟,并计算了主要物候现象(包括返青起始期、休眠起始期和生长季长度)的发生时间和演变趋势。结果表明:返青起始期显著提前的植被有温带针叶林(TCF,0.56d.a-1)、温带草丛(TG,0.66d.a-1)、亚热带热带针叶林(STCF,0.46d.a-1)、亚热带落叶阔叶林(SDBF,0.58d.a-1)和亚热带热带草丛(STG,0.89d.a-1);休眠起始期显著推迟的植被有寒温带温带针叶林(TCTCF,0.32d.a-1)、SDBF(0.80d.a-1)和温带落叶阔叶林(TDBF,0.18d.a-1);此外,大部分植被类型的生长季长度都有所延长,但延长的方式不同:TCF(0.77d.a-1)是由于返青起始期显著提前造成的;TCTCF(0.38d.a-1)和TDBF(0.36d.a-1)是由于休眠起始期显著推迟造成的;TG(0.76d.a-1)、STCF(0.83d.a-1)、SDBF(1.40d.a-1)和STG(1.30d.a-1)等是由于返青起始期提前和休眠起始期推迟共同造成的。对温度和降水的变化进行分析发现,温度对南北样带上植被物候的影响较大,而降水对物候的影响相对较小,不同植被类型对温度的响应各异。在南北样带上存在的热量梯度,使得整条样带上植被的物候现象也表现出时间梯度,从返青起始期发生的时间上比较,从北向南逐渐推迟,即寒温带植被>温带植被>亚热带植被;休眠起始期和生长季长度则正好相反,亚热带植被>温带植被>寒温带植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 中国东部南北 物候期 植被类型
下载PDF
基于NOAA NDVI研究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植被春季物候变化 被引量:6
6
作者 王植 刘世荣 +2 位作者 孙鹏森 郭志华 周连第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758-2761,共4页
利用地面植被物候和1982~2003年遥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监测了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植被春季物候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样带大部分地区植被春季物候期变化与年份相关性不显著;(2)春季物候期发生显著变化的地区均呈现提前趋势... 利用地面植被物候和1982~2003年遥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监测了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植被春季物候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样带大部分地区植被春季物候期变化与年份相关性不显著;(2)春季物候期发生显著变化的地区均呈现提前趋势;(3)物候期年际波动幅度高于10 d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以农业植被、常绿植被、草原植被覆盖为主的地区;(4)不同植被类型的春季物候期呈现一定时空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中国东部南北 春季物候
下载PDF
中国东部陆地农业生态系统南北样带的自然概况 被引量:10
7
作者 滕菱 任海 彭少麟 《生态科学》 CSCD 2000年第4期1-10,共10页
介绍了中国东部陆地农业生态系统南北样带的自然情况 ,包括地理范围、地貌、气候、土壤、植被资源等。通过对东部样带内气候与植被相关分析发现 ,降水量与温度是影响东部样带内植被分布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中国东部南北 气候 植被 土壤 农业生态系统
下载PDF
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植被绿度期变化与降水关系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植 刘世荣 +3 位作者 周连第 郭志华 孙鹏森 李红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46-51,共6页
为了探索陆地生态系统如何响应全球气候变化,基于植物物候遥感监测的原理和特点,笔者应用野外物候观测数据和植物物候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中国国家气象局355个站点1951—2004年观测的相关资料,以及美国地球资源观测系统数据中心... 为了探索陆地生态系统如何响应全球气候变化,基于植物物候遥感监测的原理和特点,笔者应用野外物候观测数据和植物物候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中国国家气象局355个站点1951—2004年观测的相关资料,以及美国地球资源观测系统数据中心的探路者数据集中的NOAA/AVHRR NDVI数据,构建Logistic模型。将其应用于中国东部南北样带上以物候为指示的植被格局动态与气候变化研究之中,分析1982—2003年样带植被绿度期参量与降水相关关系。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植被绿度初期提前趋势明显,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平均绿度初期提前8天左右;样带北部温度升高、降水减少,特别是春季降水减少,会使温带荒漠地区荒漠化趋势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 中国东部南北 植被绿度期 遥感监测模型 降水变化
下载PDF
基于BIOME4模拟未来中国东部南北样带生物群区的分布 被引量:3
9
作者 董卓瑶 欧阳琰 +4 位作者 李航 王磊 赵德华 安树青 刘世荣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1-27,共7页
利用生物地理耦合模型BIOME4,模拟在未来气候情景下中国东部南北样带生物群区的潜在分布。根据中国气候-植被的关系对BIOME4的环境限制因子进行修正,运用经过修正的BI-OME4模拟现实与未来生物群区的分布。Kappa检验表明,BIOME4可以较精... 利用生物地理耦合模型BIOME4,模拟在未来气候情景下中国东部南北样带生物群区的潜在分布。根据中国气候-植被的关系对BIOME4的环境限制因子进行修正,运用经过修正的BI-OME4模拟现实与未来生物群区的分布。Kappa检验表明,BIOME4可以较精确地模拟生物群区的分布,其中,热带常绿林、热带落叶林、亚热带混交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冷温带针阔混交林、落叶泰加林和温带草原均得到了较好的模拟;温带针叶林、冷温带针叶林的模拟结果不理想;在SRES-A1B情景下,模拟结果表明热带森林、亚热带森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冷温带针阔混交林、泰加林的分布均发生了明显的北迁;在未来生物群区分布的主要变化区域位于海南沿海,热带和亚热带的交界处,北亚热带和温带大部分地区以及冷温带和寒温带境内大部分地区。热带森林、亚热带混交林、冷温带针阔混交林的面积分别增加了1.167 6×105、5.004 8×105与6.110 0×105 km2;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泰加林的面积分别减少2.089 0×105、2.162 8×105和2.517 0×105 km2;温带针叶林在未来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E4模型 中国东部南北 生物群区
下载PDF
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森林生态系统102个优势种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统计特征 被引量:143
10
作者 任书杰 于贵瑞 +2 位作者 姜春明 方华军 孙晓敏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81-586,共6页
选择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森林生态系统112个采样点,研究了102个优势植物叶片的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变异性.结果表明:在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森林生态系统中,优势植物叶片的有机碳含量(Cmass)、全氮含量(Nmass)和全磷含量(Pma... 选择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森林生态系统112个采样点,研究了102个优势植物叶片的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变异性.结果表明:在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森林生态系统中,优势植物叶片的有机碳含量(Cmass)、全氮含量(Nmass)和全磷含量(Pmass)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74.1~646.5 mg.g-1、8.4~30.5 mg.g-1和0.6~6.2 mg.g-1,算术平均数分别为480.1、18.3和2.0 mg.g-1,变异系数分别为11.1%、27.5%和56.4%;C/N、C/P和N/P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4.1~64.1、70.9~838.6和1.5~21.2,算术平均数分别为29.1、313.9和11.5,变异系数分别为32.8%、48.3%和44.1%.C∶N∶P质量比为313.9∶11.5∶1,摩尔比为810.9∶25.4∶1.与全球尺度的研究结果相比,本研究区域树木叶片Cmass和C/N明显偏高,叶片Nmasss和N/P明显偏低,而叶片Pmass和C/P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南北 森林 Redfield比例 叶片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学
原文传递
NSTEC不同自然带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分析 被引量:18
11
作者 赖彦斌 徐霞 +3 位作者 王静爱 王理 于园园 杨春燕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2年第2期215-220,共6页
采用≥ 10℃积温为指标划分的自然带 ,从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程度两方面 ,以垦殖率、土地产出、城市个数、城市建成区用地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和破碎度等为指标 ,构建了土地利用 /覆盖格局分析的指标体系 ,通过自然单元和社会经济单... 采用≥ 10℃积温为指标划分的自然带 ,从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程度两方面 ,以垦殖率、土地产出、城市个数、城市建成区用地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和破碎度等为指标 ,构建了土地利用 /覆盖格局分析的指标体系 ,通过自然单元和社会经济单元的数据匹配 ,量化土地利用 /覆盖在不同自然带上的差异 ,从而分析中国东部南北样带上的土地利用 /覆盖格局 ,以期为分析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及其驱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温 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利用程度 垦殖率 土地产出 破碎度 中国东部南北 自然 土地利用/覆盖格局 单元匹配
下载PDF
中国东部南北样带主要植被类型归一化植被指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不同时间尺度的差异性 被引量:10
12
作者 余振 孙鹏森 刘世荣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117-1126,共10页
植被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陆地样带是进行全球变化驱动因素梯度分析的有效途径。该研究依托中国东部南北样带(NSTEC),对南北样带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因子和植被活动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重点阐述... 植被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陆地样带是进行全球变化驱动因素梯度分析的有效途径。该研究依托中国东部南北样带(NSTEC),对南北样带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因子和植被活动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重点阐述了具有代表性的12种植被类型对气候因子的响应方式。研究结果表明:南北样带植被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变化同时受控于气温和降水,但是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植被NDVI的响应方式各异。在年时间尺度上,只有温带落叶灌丛(TDS)的NDVI受气温控制;而温带禾草草原(TGS)和亚热带和热带针叶林(STCF)的NDVI同时受气温和降水调控。其他植被类型的年NDVI与年平均气温和年总降水量没有直接显著的联系,而受年内气温变化和降水分配状况的影响更大。在月时间尺度上,NDVI与气温的关系在不同类型植被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一般而言,植被NDVI与前4个月内的气温关系最为密切,并且从1月份到4月份气温的滞后时长在缩短。其中,温带针叶林(TCF)、温带落叶阔叶林(TDBF)、TDS、STCF和亚热带热带草丛(STG)等植被类型,5–8月的NDVI与气温普遍呈负相关关系。草原和灌丛植被类型当月NDVI与当月降水量主要以正相关为主,而森林类型当月NDVI与当月降水量主要以负相关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候因子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中国东部南北
原文传递
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森林生态系统蒸腾与蒸散比值(T/ET)时空变化 被引量:10
13
作者 任小丽 路倩倩 +2 位作者 何洪林 张黎 牛忠恩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3-75,共13页
植被蒸腾与蒸散的比值(transpiration/evapotranspiration, T/ET)表征了植被蒸腾对生态系统蒸散的贡献率,是准确量化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关键参数,对研究植被水分运移的生理生态机理以及碳水循环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站点数据验证P... 植被蒸腾与蒸散的比值(transpiration/evapotranspiration, T/ET)表征了植被蒸腾对生态系统蒸散的贡献率,是准确量化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关键参数,对研究植被水分运移的生理生态机理以及碳水循环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站点数据验证PT-JPL模型(Priestly-Taylor JetPropulsion Laboratory Model)模拟精度,集成遥感数据和气象栅格数据模拟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森林生态系统2001-2010年T/ET,并分析其时空变化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①PT-JPL模型适用于中国东部森林生态系统蒸散及其组分模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②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森林生态系统T/ET空间差异显著,整体呈南部低、北部高,主要由夏季T/ET空间格局主导;样带整体T/ET均值为0.69,2001-2010年呈显著缓慢上升趋势,增幅为0.007/yr(p <0.01);③T/ET季节和年际变异的主控因子不同:温度和EVI是影响T/ET季节变异的关键因子,两者均可解释T/ET季节变异的90%左右(p <0.01);而T/ET的年际变异则主要受EVI影响,解释率为53%(p <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南北 森林生态系统 蒸腾与蒸散比值(T/ET) 水分利用效率(WUE)
原文传递
基于DEM的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森林、农田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岩 廖圣东 +1 位作者 迟国彬 廖其芳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679-685,共7页
利用1999年5月至2000年4月期间接收的NOAA AVHRR图像进行了植被指数NDVI分布图的计算;讨论了其对全年NPP分布规律的贡献,并据此分区计算出相应的NPP分布图;又进一步将其与中国中原地区、华南地区森林、农田NPP野外实测样点数据相结合,... 利用1999年5月至2000年4月期间接收的NOAA AVHRR图像进行了植被指数NDVI分布图的计算;讨论了其对全年NPP分布规律的贡献,并据此分区计算出相应的NPP分布图;又进一步将其与中国中原地区、华南地区森林、农田NPP野外实测样点数据相结合,建立了遥感NPP分布估算的定量模型;在此基础上,将NPP与DEM进行了配适分析,得到了中国东部南北样带的森林、农田三度或三向分布规律性直观的、定量的和详细的时空分析结果.作者认为,以往对中国NPP分布的研究由于受到图像分辨率较低(8 km)或定性分布规律分析的影响,所得出的结论与实况有比较大的出入.而通过中国东部南北样带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是“山地森林植被与平原区农业植被NPP值的高低在不同区域存在较大差异,在华南地区前者高于后者;黄淮海平原农业区比其周边低山带NPP值高;而东北区NPP值由高至低的排列顺序为中高山森林带、平原和低山带”.而且,大多数农业区NPP值在25-35t·hm-2·a-1地带性差异不明显等结论.总之,遥感时空三维模型所表达的地带性NPP平均分布状况,展现出较高分辨率的定位、定量的三向地带性分布信息,较详细地刻画了其特殊地段或极端NPP分布的特征,并得到定量或半定量的形成机理分析结果的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 净初级生产力 植被NDVI 数字地形模型 中国东部南北 农田 时空分布特征
原文传递
生态系统响应全球变化的陆地样带研究 被引量:23
15
作者 周广胜 何奇瑾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63-572,共10页
为从机理上理解、评估和预测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在全球共启动了15条全球变化陆地样带,其中2条在中国,即中国东北样带和中国东部南北样带。从植物碳氮代谢、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与碳收支及样带生态系... 为从机理上理解、评估和预测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在全球共启动了15条全球变化陆地样带,其中2条在中国,即中国东北样带和中国东部南北样带。从植物碳氮代谢、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与碳收支及样带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等方面较系统地总结了围绕中国这2条全球变化陆地样带的最新研究进展,加深了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与机制的理解,提出未来中国全球变化陆地样带研究应充分利用我国特殊的生态与环境及区域特色,重点针对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适应性、地球系统相互作用的生物—物理—化学—社会过程与管理、土地利用变化的动力学过程与机制、灾害性天气气候的生态效应及其调控机制和全球变化模拟预警系统开展研究,做出一些在国际上既有显示度又服务于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 全球变化 中国东北 中国东部南北
原文传递
福建武夷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站
16
作者 黄石德 《福建林业》 2015年第3期9-9,共1页
福建武夷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站(以下简称武夷山森林生态站)位于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是《国家林业局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中长期发展规划(2008-2020年)》中华北中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马尾松杉木竹林地区一级分... 福建武夷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站(以下简称武夷山森林生态站)位于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是《国家林业局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中长期发展规划(2008-2020年)》中华北中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马尾松杉木竹林地区一级分布区内,处于中国东部南北样带(NSTEC)和南部东西样带(WETSC)交错区,位于我国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的最东端,区域位置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森林生态系统 观测站 定位 南亚热常绿阔叶林 福建 中国东部南北 陆地生态系统
下载PDF
Nitrogen Deposition and Its Spatial Pattern in Main Forest Ecosystems along North-South Transect of Eastern China 被引量:10
17
作者 ZHAN Xiaoyun YU Guirui +9 位作者 HE Nianpeng FANG Huajun JIA Bingrui ZHOU Mei WANG Chuankuan ZHANG Junhui ZHAO Guangdong WANG Silong LIU Yunfen YAN Junhu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4年第2期137-146,共10页
A continuous three-year observation(from May 2008 to April 2011)was conducted to characterize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deposition at eight main forest ecosystems along the north-south ... A continuous three-year observation(from May 2008 to April 2011)was conducted to characterize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deposition at eight main forest ecosystems along the north-south transect of eastern China(NSTEC).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throughfall DIN deposition and bulk DIN deposition increase from north to south along the NSTEC.Throughfall DIN deposition varies greatly from 2.7 kg N/(ha·yr)to 33.0 kg N/(ha·yr),with an average of 10.6 kg N/(ha·yr),and bulk DIN deposition ranges from 4.1 kg N/(ha·yr)to 25.4 kg N/(ha·yr),with an average of 9.8 kg N/(ha·yr).NH4+-N is the dominant form of DIN deposition at most sampling sites.Additionally,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DIN deposition is controlled mainly by precipitation.Moreover,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NSTEC,bulk DIN deposition is 17%higher than throughfall DIN deposition,whereas the trend is opposite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NSTEC.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DIN deposition would likely threaten the forest ecosystems along the NSTEC,compared with the critical loads(CL)of N deposition,and DIN deposition in this region is mostly controlled by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rather than industrial activities or transpor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南北 森林生态系统 空间格局 氮沉降 空间变化特征 沉积差异 DIN 交通控制
下载PDF
中国森林叶片功能属性的纬度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1
18
作者 王瑞丽 于贵瑞 +3 位作者 何念鹏 王秋凤 赵宁 徐志伟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735-1746,共12页
为了探究森林植物叶片功能属性的地理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在2013年7-8月期间系统调查了中国东部南北样带9个森林生态系统的847种植物的叶片面积(LA)、叶片厚度(LT)、比叶面积(SLA)和叶片干物质含量(LDMC),并结合群落结构计算了... 为了探究森林植物叶片功能属性的地理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在2013年7-8月期间系统调查了中国东部南北样带9个森林生态系统的847种植物的叶片面积(LA)、叶片厚度(LT)、比叶面积(SLA)和叶片干物质含量(LDMC),并结合群落结构计算了各属性的群落加权平均值(LACWM、SLACWM、LTCWM和LDMCCWM)。结果显示:847种植物的LA、LT、SLA和LDMC的平均值(士标准误)分别为2860.01±135.37mm2、0.17±0.003mm、20.15±0.43ms蝇。和316.73±3.81mgg^-1.SLA和LDMC表现出了明显的纬度格局,随着纬度增加,SLA逐渐增加,LDMC降低;然而,LA和LT沿纬度的变化趋势不明显(R^2=0.02~0.06)。不同植物类型之间叶片属性的差异是影响LA、LT、SLA和LDMC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叶片功能属性的群落加权值表现出了更加明显的纬度分布格局(R^2=0.46~0.71),这主要受到了气候因素和土壤N含量的影响。本文结果完善了中国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叶片功能属性地理分布的数据库,同时强调了在研究植物属性空间格局时,考虑群落结构在尺度扩展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格局 叶片功能属性 群落加权平均值 中国东部南北
原文传递
中国东部森林最大总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2
19
作者 石旭霞 宋沼鹏 +5 位作者 侯继华 张雷明 牛书丽 王安志 项文化 王辉民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949-1961,共13页
生态系统碳循环对温度的响应是全球变化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总初级生产力(GPP)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最适温下达到最大值(GPPmax),之后随温度的升高而保持不变甚至下降,因此GPPmax代表着最适温度下的植被光合潜力。然而,关于... 生态系统碳循环对温度的响应是全球变化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总初级生产力(GPP)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最适温下达到最大值(GPPmax),之后随温度的升高而保持不变甚至下降,因此GPPmax代表着最适温度下的植被光合潜力。然而,关于森林生态系统GPPmax的时空分布和影响因子仍不清楚。本文以中国东部南北森林样带(NSTEC)上的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会同亚热带杉木人工林、千烟洲亚热带常绿针叶人工林、鼎湖山亚热带常绿针阔混交林和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等5种典型生态系统为对象,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分析森林GPPmax的时空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所有森林生态系统中,GPP对温度的响应模式均为单峰曲线,最适温下的GPPmax表现为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千烟洲亚热带常绿针叶人工林>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会同亚热带杉木人工林>鼎湖山亚热带常绿针阔混交林。在所有的站点中,温度是引起GPPmax空间变异的最主要因素,GPPmax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少。此外,太阳辐射、降水和饱和蒸汽压差也显著影响GPPmax。在时间尺度上,对每个森林生态系统GPPmax年际变异的对比分析发现,温度是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GPPmax年际变化的主要控制因子,5cm土壤含水量是影响会同、千烟洲和鼎湖山通量观测系统GPPmax年际变异的主要因子,未发现影响西双版纳热季雨林年际变异的主要因子。本研究有助于理解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GPP的变化趋势,并为中国碳循环的准确模拟提供实验证据和参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中国东部南北森林 最大总初级生产力 年际变化 涡度数据
原文传递
中国森林叶片功能属性的纬度变化特征(英文)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瑞丽 于贵瑞 +3 位作者 何念鹏 王秋凤 赵宁 徐志伟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6年第1期15-26,共12页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on geographic patterns of leaf morphological traits in Chinese forests is still scarce.To explore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leaf traits,we investigated leaf area(LA),leaf thickness(LT),specific...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on geographic patterns of leaf morphological traits in Chinese forests is still scarce.To explore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leaf traits,we investigated leaf area(LA),leaf thickness(LT),specific leaf area(SLA),and leaf dry matter content(LDMC) across 847 species from nine typical forests along the North-South Transect of Eastern China(NSTEC) between July and August 2013,and also calculated the community weighted means(CWM) of leaf traits by determining the relative dominance of each species.Our results showed that,for all species,the means(± SE) of LA,LT,SLA,and LDMC were 2860.01 ± 135.37 mm2,0.17 ± 0.003 mm,20.15 ± 0.43 m2 kg–1,and 316.73 ± 3.81 mg g–1,respectively.Furthermore,latitudinal variation in leaf traits differed at the species and community levels.Generally,at the species level,SLA increased and LDMC decreased as latitude increased,whereas no clear latitudinal trends among LA or LT were found,which could be the result of shifts in plant functional types.When scaling up to the community level,more significant spatial patterns of leaf traits were observed(R2 = 0.46–0.71),driven by climate and soil N content.These results provided synthetic data compilation and analyses to better parameterize complex ecological models in the future,and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scaling-up when studying the biogeographic patterns of plant tra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南北 纬度变化 形态特征 叶片厚度 物种 群落 森林 比叶面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